司徒雷登的职业教育办学举措、动因及贡献探析

2015-02-01 02:48□高
职教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司徒雷登燕京大学办学

□高 军 刘 莉

司徒雷登的职业教育办学举措、动因及贡献探析

□高 军 刘 莉

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的灵魂。在主政燕京大学时期,他根据中国社会需要开设职业教育专业,增加职业教育课程,重视合作办学和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将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紧密结合起来,将燕京大学逐渐融入到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当中。不仅为当时中国社会培养了一批专门技术人才,满足了中国社会的需要,而且为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司徒雷登;职业教育;燕京大学

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其后燕大虽几易校长,但司徒雷登长期掌握燕京大学的实权,成功地把燕京大学办成当时的一流大学和中国最有用的学校,他因此被誉为“燕京之父”,而燕京大学则被称为“司徒雷登的燕大”。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学术界不乏对司徒雷登的研究,但都将视角聚焦于其生平、大学办学实践与思想及作为驻华大使的政治作为等三个方面,而缺乏对其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和思想的探究,目前在中国知网上尚没有检索到以司徒雷登和职业教育为篇名的专门研究文献。实际上,在主政燕京大学期间,司徒雷登也有着丰富的职业教育实践和独到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职业教育办学举措

(一)依据中国社会需要开设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

司徒雷登很注重依据中国社会需要来办教育。他认为:“燕京教育目的,并非专用备课室、图书馆、为学生读书,亦非专为增进学生能力以谋生活;也不是为培养什么人才以从事某种政治经济活动。我们的目的,是以养成一种合作、建设、服务人群的精神以服务社会、国家……我们不要变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学校,也不要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学校,而是要成为‘现在中国’最有用的学校”[1]。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司徒雷登进行的最重要改革就是开设、增加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例如,皮革既是民用品,又是军用品,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1919年刚刚就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就迅速于1920年在燕京大学成立了工业制革专业,聘请长老会传教士文森特(H.W. Vincent)负责。在1926年以前该专业相当红火,为北方地区制革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2]。该专业也因此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制革专业和制革工业的摇篮。

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国社会,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和社会的转型,人们产生了对于懂得营养、保健、护理、儿童教育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人才的明确需求。1923年,司徒雷登在燕大成立了教会学校中第一个家政系和家政专业,其目标是培养社会工作者、教师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主妇,课程设置有育儿营养学、卫生学、持家等,都尽量根据中国的生活实际[2]1167。

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之一,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象征和对外贸易产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在现代社会,中国如何运用新兴的科学技术振兴古老的陶瓷工业,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难题。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国,长期生活在中国并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理解。他在燕大开设了与陶瓷研究与制作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验室,希望以现代科技振兴中国古老的陶瓷业。

燕大新闻系也是司徒雷登主动适应中国当时社会所需而创办的。辛亥革命成功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刊行著作之自由,各地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潮的公开论战和白话文的提倡又极大地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对于新闻专业人员的迫切需求。司徒雷登发现当时中国大学并没有新闻专业的设置,便于1924年在燕大开设了新闻科,到了1927年扩大为新闻系[3]。

据统计,在司徒雷登的主政时期,燕京大学从20世纪20年代起陆续开设了一批这样对中国十分实用的职业技术专业,有工业制革、家政、新闻、农科、畜牧、陶瓷、医预、护预、劳工统计调查、工业预科、书写书记、社会服务等10多个职业教育专业,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1927-1928年,是职业教育在燕大发展的最高峰,在职业教育专业就读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重,曾一度达到在校生总数的26%[4]。

(二)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和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司徒雷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加强专业建设,一是中外合作,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办职业教育专业;二是通过聘用企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等方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燕京大学新闻专业和家政专业就是这一办学理念的成功典范。

司徒雷登于1919年上任燕大校长之初,即向托事部建议成立燕大新闻系,但遭到许多人反对。虽然托事部最后同意,但并不承诺给予经费支持。其后,司徒雷登与拥有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的美国密苏里大学联系。并聘用了密苏里大学推荐的弗农·奈施来校协助组建新闻系,促成了1924年燕大新闻系筹建工作的正式开始。燕大与密苏里大学结成姐妹学校,成立密苏里——燕京新闻学院,两校还签订了相互交换教师和学生的协议,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定期派出一批优秀教师,轮流到燕大执教。

燕大新闻系积极与报业界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活动,与平津主要报馆以及京沪、内地以致境外报馆合作,聘请大量兼职教师以及将学生下放到各大报馆进行暑期实习。如新闻系聘用大量校内外专家和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资深报人、报业专家和著名记者到系里做兼职教师或进行讲座。有著名报业专家、《世界日报》的创始人成舍我;天津《益世报》总经理兼总编辑刘豁轩 (1937年起出任燕大新闻系主任);著名新闻工作者孙瑞芹(两度被燕大新闻系聘为专职教授);德国新闻学者罗文达等[5]。

在司徒雷登及燕大的艰苦努力和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燕大新闻系办学实绩十分突出,声名大震。其毕业生分布于中国各大报社和通讯社,对于中国当时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燕大家政专业的开设及其发展之初,就得益于美国俄勒冈农业大学家政学院院长米兰(Ava Mylam)及其学生宓乐施(Camilla Mills)的调研和鼎力支持[2]272。1923年米兰回国后,由宓乐施担任家政系主任,并在燕大讲授“营养”和“儿童保育”两门家政课程。可见,燕大家政专业在开设之初就具有了国际视野,是中美大学之间合作的产物。在其后的办学过程中,燕大一直通过贯彻合作办学的理念,提高家政师资水平,加强专业建设。如,宓乐施于1927-1928年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取得学位后又再度回到燕大就任家政系主任。由于家政师资缺乏,家政系的多位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然后又到美国大学深造,学成后又回到燕大工作。如,陈意于1926年毕业于燕大家政系,留校任教,后出国到美国加州Mills College进修,获得硕士学位,1929年回到燕大家政系任讲师。燕大还于1947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儿童福利专家奥斯本(Ernert G.Osborne)来校讲学两个月,学生反映收获不小[2]277。这样的国际化办学措施,保障了燕大家政系师资的高水平,加强了专业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燕大家政专业毕业生满足了当时中国对此类人才的急需,在医疗、儿童保健与教养、航空营养等多个领域中的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三)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燕京大学的职业教育科目的教学,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工科类的专业教学。

1.加强校内实习。加强校内的实习,包括期中实习、暑假实习(暑假要集中进行为期六周的校内实习,每天工作六小时,而且不计入学分)、组织学生参加工科教学楼建设(楼梯栏杆、教室桌椅、图书馆书刊架等,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焊接制造的)、在实习工厂仿制机器制造、研制新机械等。

2.强调社会实习。工科类的制革、陶瓷、机械制造、动力机械等专业,采取“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两年的基础课程和工程课,而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每一年有半年在校园学习,另半年在工厂实习,接受专家的指导。后来又改为“3-1-1”学制,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进行理论的基础学习,第四年下工厂实习一年,第五年回学校选修及钻研需要补充的知识并完成毕业论文。在实习期间,学生分散到各主要车间、工种轮换实习,视各人重点及工厂安排,每处1-2月至1-2周不等,每月每人都要向系里交一篇实习汇报。

3.重视教学联系实际。工科类专业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与实际情景的联系。工科教师丁荫强调,“只有在工程师应该工作的环境中锻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2]285。他主张把工程制图课放在水塔旁机器房的二楼上,让学生在机器的隆隆震动声中学习制图。

1945年,司徒雷登领导燕京大学在北京复校后,又开始筹建工科——工科学程(I.T.P.)并建立工科学程的教学实习基地——职工学校。其办学宗旨就是培养既有实际操作技能又有理论知识的技术管理人员,即介于工程师和工人之间的技术人才,相当于中等技术专科学校。

除工科外,其他职业教育专业也重视理实结合的教学方法,如燕大新闻学系将“理论与实际并重”作为传统的教学原则,非常重视实习工作,学生若不能完成最低限度的实习,则不能毕业。新闻学系将实习分为三种:课内实习(如探访与写作、社论等课程二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实习)、报纸编写管理等实习(学生可在燕京自办的《燕京新闻》中从事此类实习,从采访到发行一概由学生负责)、报馆实习(读满三年级学分的主修生在暑假被安排至指定的报馆实习)[6]。理实并重的教学方法确保了新闻学系的人才培养质量,燕大新闻学系的毕业生在海内外赢得了普遍的声誉。

(四)推广社区服务工作,开展职业补习教育

司徒雷登深受美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燕京大学成立之初,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在私立燕京大学组织大纲的第三章第四条中就明确规定:“本大学得设各专修科补习科及推广部”[2]1380;第七条:“本大学于相当时期,得斟酌情形,设立专修科、补习科、及推广部,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入各专修科补习科及推广部修业者,毕业时得领各专修科、补习科、及推广部证书”[2]1381。

燕京大学各学生团体、自治会、青年会等参加社区服务工作,开办平民学校、千字课班、英语夜校、工读学校、办手工艺工厂、制作挑花刺绣等工艺品。由于乡村运动的开展,燕京大学尤其关注中国农村的发展。燕京大学以社会系为核心,建立了清河乡村建设试验站,为农村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如:介绍和引进农业技术、预防病虫害、鼓励农民使用化肥和农药、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卫生医疗和营养知识等。燕京大学还在本校附近创设儿童福利站,内设婴儿园、奶站、妇婴诊疗所、幼稚园、儿童阅览室、少年团、少女团以及母亲会等部门[2]85。这既方便主修社会工作同学实习研究,也推广了社区服务工作。

二、举办职业教育的动因

(一)是司徒雷登传教教育理念及燕京大学校训的体现

司徒雷登有着异于常人的人生经历。1876年,他出生于中国杭州,父母均为在华传教士,这使得司徒雷登从小就受到基督教的影响。1887-1904年在美国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他又进入了协和神学院接受宗教教育,随后成为南长老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

水文地质条件,垃圾场的基础应建设在地下水主要补给区范围之外,地下水富水性以贫乏~极贫乏为宜,场址不应直接选择在渗透性强的地层之上,应位于含水层的地下水水力坡度平缓地段,渗透性系数最好能达到10-7 m/s以下,含水层以上最好有5 m以上隔水层,地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型水为宜,不宜选择强酸性(PH<4)、Cl-、SO4 2-含量大于200 mg/L,避免地下水对场地基础产生腐蚀。此外,场地内地下水的主流向应背向地表水域,地下水径流途径应比较短,最好具有较好的天然屏障,避免或减少地下水对周围水域的污染。

进入19世纪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对基督教的冲击,基督教产生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派别。保守主义视科学为洪水猛兽,自由主义比较能接受科学的发展,西方基督教的这种分化也影响到了在华传教士群体。自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传教至20世纪初期,西方在华传教士的传教理念逐渐发生了分化。司徒雷登在华传教的头十年,正好是在华传教士传教理念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传统派历来把传播福音、发展更多的人信奉基督教看作是教会的首要任务,把传教视为办教会学校的惟一目的。而现代派在办教育时,更多地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为社会服务的技能[5]22。司徒雷登虽然在传统派与现代派之间处于过摇摆状态,但实际上,由于他出生于中国并长期生活在中国,对于中国社会具有更深刻地体验和观察,对中国普通民众所受的苦难也十分同情,因此,他的传教理念和方式已经越来越接近现代派了。

在金陵神学院工作期间,他与同事陈金镛合撰的《圣教布道近史》中就明确指出,在中国传教应当拯救受苦的中国人,要用足够的时间去训练他们掌握一定的工作和谋生手段[5]23。当1919年被聘为新组建的燕京大学校长之时,司徒雷登终于有机会将他在特定的人生经历和历史机遇中所形成的这种传教理念付诸实施。在燕大创办多种职业教育类专业和课程,就是司徒雷登传教观念的重要体现。

一所大学的形成和发展之初是其品格和校训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形成将影响其长远发展。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首任校长,是燕京之父。他在担任校长数月后,在确定燕京校训时,就将重视服务、人道主义和自由的精神融入到了燕京大学的校训之中,将“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确立为燕大校训。其后,司徒雷登在燕大的一系列职业教育办学举措,都是这一校训的生动体现。

(二)是教会大学中国化和世俗化的体现

进入19世纪后,随着对中国传教工作认识的加深和经验的积累,西方在华传教士们逐渐认识到教会学校在传教中的重要性。教会学校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教育的阶段层次逐步提高,由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发展。20世纪20年代左右,教会大学成为当时中国一支十分重要的高等教育组成部分。据统计,1921年,中国有著名的教会大学16所之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本土大学数量稀少,仅有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和北洋大学3所公立大学,另加5所私立大学[7],这些教会大学都没有向中国政府注册。适值中国新文化运动、科学主义和民族主义迅速兴起时期,教会大学被认为严重侵犯了中国教育主权,由此形成了20世纪20年代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

面临这种时代背景的巨大挑战和压力,教会大学开始反思他们在中国的教育计划中所能起的作用,思考如何办学才能回应中国社会对于教会大学的质疑和批评,增强自身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如果基督教可以被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的话,那将对基督教事业极为有利”[8]。那么如何才能算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呢?毋庸置疑,教会大学只有中国化和世俗化才能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谓中国化,主要是指在学校管理方面,向中国政府注册,由中国人担任校长或副校长,董事会中中国人占多数,增加中国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比例,开设适合中国国情的课程;所谓世俗化则是指淡化传教布道的教育宗旨,宗教科目不列入必修课,课程方面,须照部定标准,减少宗教课程,增加世俗课程。其中,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教会大学中国化和世俗化在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方面做出的十分有效和明智的决策。燕京大学成立于1919年中国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之时,紧接着又赶上1920年代开始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时期,因此,司徒雷登及其燕京大学必然深受这一时代背景和挑战的影响,在办学举措上体现出明显的中国化和世俗化。大力举办职业教育专业,开设职业课程,也就是其在中国立足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了。这恰如司徒雷登所言:“我们的目的,是以培养一种合作、建设和服务人群的精神服务社会国家……,我们不要变成世界最有名的学校,也不要变成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学校,而要变成现在中国最有用的学校”[4]177。

(三)是形成办学特色,并在与中国本土大学竞争过程中取得优势的需要

中国传统教育重文史哲和伦理修养,轻自然科学和技艺。因此,中国近代大学产生后,虽然也在进行自然科学等西学教育,但在发展之初,受传统观念、自然科学研究传统尚未形成及经费紧张的影响,实力最强、最有特色且最容易发展的还是文史哲等国学。近现代自然科学产生于西方,大学在中世纪产生之初又是有着明显的职业倾向的。因此,与中国本土大学相比,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教会大学的优势主要在西学和技艺方面。由于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较低,科学家在中国主要还是在大学教书,在社会上很难有用武之地,中国学生当时更倾向于学习技术和应用科学,以方便求职谋生。在长期的传教和办学过程中,传教士认识到在国学上与中国本土学校竞争是很难胜出的。因此,教会大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自然科学的教育和专业性技艺的训练方面。司徒雷登及其主政的燕京大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满足中国社会需要,就是教会大学这种办学理念及思路的典型体现。

燕京大学在办职业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司徒雷登是美国人,是美国基督教派来中国的传教士,人脉广泛,能从美国获得大量的经费捐赠,这些经费能够支撑起那些需要较为昂贵的设备、场馆和师资成本的职业教育专业;同时,其美国人身份及燕京大学的教会大学性质使得在与美国大学之间进行沟通合作又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些都是中国本土大学很难具备的条件和优势。正是由于司徒雷登及燕京大学客观审视和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所以在短期内,燕京大学的职业教育办学产生了很好的效应,极大地提高了燕京大学的社会声誉,形成办学和人才培养特色,在与中国本土大学的竞争中获得了明显的优势。这种特色和优势的获得,充分体现在部分中国实业家主动向燕京大学捐款创办燕大工程学科上。据司徒雷登本人回忆,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燕京大学成功复校。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燕大的技术课取得了一项极为让人满意的发展。华北实业界的一些著名实业家主动向燕大提出了开设工程课的建设,并先后分两阶段提供大量经费支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主动请求燕大发展技术科目的现象,是因为天津等华北实业界对比燕大与中国本土大学的毕业生后发现,燕大的毕业生既有必要的技术知识,又肯在工厂中从事实践工作,而中国大学的毕业生学了太多的理论,又想要求高工资,不是他们所需要的人才[9]。可见,司徒雷登及其燕京大学立足自身优势及主动满足中国社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赢得了中国一些实业家的支持和赞誉,获得了相应的回报。

三、贡献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史教科书中,一般将教会大学首先视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化武器。但不可否认的是,教会大学在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中也的确为中国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精神,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培养了很多杰出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中国社会对于多类人才的需求。作为燕大之父的司徒雷登,长期主导燕京大学作为教会大学群体中的最杰出代表,其职业教育办学做出了诸多贡献。

(一)为中国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技术人才

在燕京大学存在的短暂的33年时间里,共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在这近万名毕业生中,共有56人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这些杰出人才分布在医学、物理学、石油化工、昆虫学、土壤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各个不同的领域,为新中国的重建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燕大办工科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但为社会共培养了机械、土木、化工等高级技术人才462名[2]288,他们都先后成为各部门、各领域的技术骨干,其中不少是学术带头人和行业骨干,成就显著。

燕大西语、新闻学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当年就已蜚声海内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毕业生大都成为我国外交界、新闻界和社会学界的主干力量。

家政、医预、护预等非常实用型的专业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直接满足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此类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扩大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1924年,燕大正式开办新闻专业,并成为亚洲第一所完全的新闻系,此时美国大学第一所新闻学院也才刚刚存在了不过15年时间。在办学过程中,燕京大学还开设有家政、农学(畜牧、农艺、乳制品、园艺)、制革、工程技术、体育等多种职业教育学科专业,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更多,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刚好是美国形成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模式并崛起和开始领先世界之时。而大洋彼岸的中国社会对新闻、家政、农学等职业教育学科专业的认识还很模糊,司徒雷登恰好充当了中美文化教育传播的桥梁,将世界新兴学科专业快速引入中国,并发展壮大。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的这些先进办学理念和举措,不仅快速提升了燕京大学的水平和地位,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内涵,及时有效地满足了中国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重视人伦道德的养成,轻视甚至鄙视体力劳动和技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读书人为代表的“士”高居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之首,崇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虽然近代中国社会开启后,也在引进和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有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家大声呼吁,但短期内很难改变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形成的文化传统和国民心理。因此,职业教育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虽然有需求,但很难获得社会的普遍尊重。司徒雷登作为最有名的在华外国人和传教士,燕京大学作为当时最著名的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其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设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各自领域内所发挥的巨大的作用,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榜样示范效应。因此,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的职业教育办学扩大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对于我们当代的职业教育办学,尤其是私立大学、地方大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西方传教士来华创办的教会大学自然难以摆脱文化侵略的嫌疑。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尤其是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归教育权运动的开展,教会大学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化”,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及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专业技术人才。正是基于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研究氛围的逐渐开放,关于教会大学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学术界关于教会大学的贡献在总体上呈现高度的积极评价。

司徒雷登是复杂的。与加拿大人白求恩医生在中国受到的普遍一致的好评不同的是,司徒雷登是一个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于司徒雷登的评价也存在分歧。导致争议和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司徒雷登于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深深地介入到了当时的政治当中。但综观学界关于司徒雷登之前作为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期间的思想和作为的研究,则呈现普遍一致的赞许,甚至高度评价。因此,我们在评价司徒雷登时,理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以1946年为界,将其教育家的身份与政治家的身份区分开来。

[1]司徒雷登讲对燕大希望[N].燕京新闻,1934-12-18(1).

[2]燕京大学校友校史编写委员会编.燕京大学史稿[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2000.

[3]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455.

[4]谭双泉.教会大学在近现代中国[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178.

[5]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山青.燕京大学新闻学系过去及其现在[J].报学杂志,1948(2):27,31.

[7]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美]杰西·格·芦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64.

[9][美]约翰·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M].程宗家,译.北京出版社,1982:65.

责任编辑 王春桂

高军(1980-),山东平邑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和政策研究;刘莉(1988-),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届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研究”(编号:10YJC880036),主持人:高军。

G719.29

A

1001-7518(2015)13-0091-06

猜你喜欢
司徒雷登燕京大学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新中国成立前后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去留抉择
中国化、世俗化与世界化:司徒雷登的大学教育观
燕京大学社会教育述评
生于杭州归于杭州的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下级面前心虚气短
司徒雷登和他的中国事业——司徒雷登在华经历与人物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