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糖腺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观察

2015-02-01 17:24胡博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糖腺苷咽峡炎疱疹

胡博

阿糖腺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观察

胡博

目的 观察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方法 9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 治疗组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静脉滴注, 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 疗程为3~5 d, 两组均予解热镇痛、口腔护理等同样的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患儿热退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阿糖腺苷;疱疹性咽峡炎;小儿;疗效

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 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严重危害患儿健康, 主要发病年龄段集中于1~3岁的学龄前儿童,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春夏多见, 且具有传染性, 部分还可能演变为手足口病, 主要病原体为病毒感染, 其中柯萨奇病毒[1]、埃可病毒等较为常见, 临床上可导致患儿发热、咽峡部位疱疹溃疡、流涎、食欲不振等全身及局部症状, 严重者病毒可侵犯其他部位如可致心肌损害、病毒性脑炎等并发症,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2]。本文选取本科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9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静脉滴注治疗该病,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9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选取对象均符合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标准[3]。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5例。治疗组其中男25例, 女20例, 发热40例, 咽峡部疱疹及溃疡45例, 流涎39例, 高热惊厥6例, 呕吐22例, 平均年龄(2.0±1.7)岁;对照组中男23例, 女22例, 发热42例, 咽峡部疱疹及溃疡45例, 流涎35例, 高热惊厥8例, 呕吐27例,平均年龄(2.3±1.5)岁,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单磷酸阿糖腺苷5~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而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两组均给予解热镇痛、止惊及口腔护理等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疗程均为3~5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 口腔咽峡部疱疹及溃疡消失;有效: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好转, 口腔咽峡部疱疹及溃疡明显减少;无效:患儿治疗5 d, 以上临床症状、体温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2%,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热退时间及咽峡部疱疹消退时间分别为(1.8±0.9)d和(2.5±0.7)d, 对照组热退时间及咽峡部疱疹消退时间分别为(3.1±0.9)d和(4.2±0.8)d, 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 春夏季节多见, 主要原因为病毒感染所致, 其中柯萨奇A组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埃可病毒最为常见, 虽为自限性疾病, 病程为一周左右, 但急性期可引起患儿高热、流涎、口腔咽部疱疹疼痛及溃疡、腹痛腹泻、肌肉疼痛、心肌损害、病毒性脑炎、甚至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因其由于不同型的病毒感染, 同一个患儿可以反复多次患此病, 而且具有传染性, 部分病例可进一步演变为手足口病[4], 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应及时治疗, 但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办法, 临床上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应用较普遍, 它的作用机制为:它依赖病毒细胞自身的腺苷激酶, 使其酸化形成单磷酸, 通过阻碍肌苷酸脱氢酶来抑制鸟苷酸的合成, 阻断病毒DNA的复制, 从而发挥其抗病毒作用, 但因其依赖病毒的腺苷激酶, 而且应用年数较长, 加上病毒的变异性, 所以近年来发现此药易产生耐药性, 而且因其到达呼吸道粘膜细胞表面的浓度较低, 而是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聚集于红细胞内, 且静脉应用后且肝脏等系统副作用较大, 且有杀白细胞作用, 因此静脉应用副作用大, 近年来主要局部应用针对口腔咽峡部的疱疹, 因此临床评价褒贬不一[2,5,6]。单磷酸阿糖腺苷亦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物, 它对DNA和RNA病毒都有效, 它以往常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疾病[7,8], 单磷酸阿糖腺苷的作用机制为:它在细胞内磷酸化后竞争dATP在病毒DNA上的结合位点来病毒抑制DNA合成, 同时可掺入RNA分子抑制病毒mRNA和tRNA的甲基化, 来发挥抗病毒作用, 因此单磷酸阿糖腺苷抗病毒作用更为强大。

综上所述, 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较好, 能够缩短病程, 减轻患儿痛苦, 临床值得借鉴。

[1] 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05.

[2] 党滨, 杨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炎136例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1999, 35(4):269.

[3]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7.

[4] 赵永强.疱疹性咽峡炎110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1, 30(9):297-298.

[5] 甄娇岚.更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108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2, 17(5):317.

[6] 徐元芹, 陈真真, 徐静, 等.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效果观察.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2, 48(6):497-499.

[7] 文九芳.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12):64.

[8] 钱发英.开喉剑喷雾剂联合阿糖腺苷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3(8):638-64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9.106

2014-11-24]

450052 郑州市儿童医院西区分院门急诊

猜你喜欢
糖腺苷咽峡炎疱疹
康复新液联合溶菌酶、单磷酸阿糖腺苷对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疗效及炎症因子影响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观察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带状疱疹临床效果
汗疱疹是否会传染
关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安全风险
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用于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比较
痰热清治疗小儿疱疹性峡炎的疗效分析
清咽散外敷涌泉穴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治疗的应用价值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100例
凉膈散加减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