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地震灾害的即时性避难设施设计研究

2015-02-02 14:33张琬茗张琲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8期
关键词:灾民幸存者灾区

张琬茗+张琲

摘 要:针对地震灾害的即时性避难设施设计这个课题具有较强前瞻性,根据以往的发生情况,再结合以后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来进行的通用性和适用性的设计属性,设计时联系实际情况,从本国国情出发而进行设计,结合我国地震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避难设施设计存在问题,力求结构精妙简单,成本造价低,可以循环利用,材料可回收,方便再次利用,通过切实研究和设计,并运用到实际案例上,积累经验,为日后的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作用。

关键词:地震灾害; 即时性; 避难设施;避难所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52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8-0093-03

The Design of Relief Shelter

ZHANG Wan-ming, ZHANG Bei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rt and Design College,Tianjin,30045,China)

Abstract :The topic of instant shelter is a prospective design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Based on the previous occurred and combined with case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it makes design with universality, Instantaneity and applicability. Industrial design shoud link with reality from national conditions, which combine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earthquake and make intensive analysis for shelter designs problem. To aim at simple struture, lower cost and recycling. Accorfing to the subject, we should apply to actual case and gain mor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the instant relief facility; shelter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经济局势的变革、人口的剧增、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使用以及人类欲望的无休止的增长,环境生态保护问题已经提上日程,变成全人类需要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同时也成为全世界即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各种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自然灾害也四处频发,地震灾害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在这个地震频发的时期,从设计的角度而言,创造出一款产品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上给予灾民短暂的慰藉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针对地震灾害的即时性避难设施成为设计师的新宠,变成了一种潮流。

一、针对地震灾害的即时性避难设施设计研究的意义

近些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变成了现在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我们仍然记忆犹新。汶川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几个地区都位于山区,道路交通破坏的非常严重,短期修复难度也比较大,虽然人口密度比较低,也比较分散,但是仍然需要面临安置大量的灾民和救援不及时的问题,这对于运送物资和救援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2009年,海地发生了7.3级大地震。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大地震。所以灾后的救生设计产品也变成需要去解决的一大难题。在地震灾后72小时内的救援系统中,应急求助类产品具有它存在的价值,即时性避难设施设计有它研究的意义,但是目前对它有所涉及的少之又少,所以应该在这方面引以重视。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避难设施设计上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无论是飓风等大型自然灾害还是近两年发生的较频繁的地震灾害,设计师在为受害者提供安全、坚固的紧急避难所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地震灾害频发的今天,专门针对地震灾害的即时性避难设施的应运而生已经变得至关重要了,所以这个课题研究和分析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出一款快速反应紧急救灾房屋,可以为灾后工作提供一点力量,为灾民创造一个短期的牢固可靠的避难所,能够在地震灾难突发时,出现各类紧急状况时,迅速、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适应于当时的状况,使得一切部署准备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二、针对地震灾害的即时性避难设施设计与研究

(一)针对地震灾害的避难所的分类

1.紧急避难所

紧急避难所主要指的是在72小时内的即时性避难所,更多的倾向于在灾后高峰阶段及物资短缺时向灾民提供暂时性紧急的居住地点,居住时间不会太长,主要起的是过渡性作用,一般维持在3-4天,没有提供太多的服务和功能,主要是以满足灾民最基本的使用和需要为最优考虑,缓解灾区的物资紧张的状况,维持灾区救援秩序,同时可以安抚人的心理。

2.临时避难所

临时避难所主要是在灾害发生3-5天后,提供给受灾居民的安置所或居住点,与紧急避难所相比更加舒适,功能上设计的相对比较完善,可以是简易房屋、公共设施和一些破损不严重的住房设施,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满足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但是因为临时避难所的居住期还是相对比较短,所以主要的作用是维持灾区的生活秩序,为抗震救灾和搭建灾区房屋赢得时间。endprint

3.长期避难所

长期避难所主要针对是在灾后重建时期,提供给灾民的过渡性居住地,设施相对而言比较完善,并且会有功能区的划分,会考虑满足以家庭为单位群居设施,并且居住的时间也相对比较长。

(二)针对地震灾害的即时性避难设施设计基本要素

1.防雨

地震本身可以解释为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纯粹的释放形式,地震释放出来的热能,可以促使空气的向上运动,除此之外,在地震过程当中会形成大量的空气尘埃,这样就提供降雨,从而形成的凝结核,这样看来,对于避难所来言,防雨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避难所功能的发挥。

2.耐寒保温

地震发生频率的本身是并没有季节性,除了发生在寒冷的季节,需要考虑耐寒外,地震发生后,一般会促进降雨的增多,雨水的增多直接会影响气温的变化,温度降低。而且除此之外,一般避难所会考虑搭建在地域空旷的地带,没有任何遮挡物,温度、湿度都会受到综合各个方面的影响。所以,耐寒保温在避难所的设计上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3.抗风

避难所的设计本身是要突出便捷性,无论是整体造型设计上,还是材料选择上,都是以便捷性为主,希望人们可以快速,简易的搭建完成。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是以轻便为主。但是这样做所带来的问题就是,搭建在开阔地带的避难所能不能经受住强风的考验,尤其是避难所一般在选择在平坦开阔的区域。这样,在设计避难所时,抗风等级也成为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

4.通风

在设计避难所时,除了季节性的考虑,天气炎热时,避难所的人性化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短期居住的避难所而言,本身就空间有限,特别是个人的避难所和双人避难所。但是,受灾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疫情的发生和传染病的传播,这牵扯到所有幸存者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整个抗震救灾的顺利进行。所以,避难所的通风设计变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家庭和社会集合式避难所。

5.舒适度

舒适度是避难所的一个基本要求,尤其是受灾后,对于幸存者而言,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需要从避难所上面得到安慰。避难所的舒适度已经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基本要求,而可以延伸到更深的层次。

6.便捷性

作为震后72小时内的避难所设计,便捷性在这个设计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主导因素,可以让人们在紧急的情况下,简洁快速的搭建成功变成这个产品的核心。除此之外,这也涉及到运输和分发的一系列问题。

7.色彩

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色彩不仅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而且更是一门灵活的设计语言,可以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震后复杂的情况中,通过设计中色彩的独具匠心,稳定人的心情,所以,避难所在色彩的选择上,也越来越重要了。

8.人机考虑

人机工程学在小型简易速建避难所的设计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这个产品是否真的适用于受用群体,能否顺利发挥功用,而且人机工程学本身是一个复杂学科,合理并且最优化的将产品的功能发挥出来,服务于人。

(三)设计语言在针对地震灾害的即时性避难设施设计上的应用

地震灾害给灾区灾民的心灵和身体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甚至超过人们想象的心理障碍和创伤,具体表现有很多,包括有一些心理上的恐惧、愤怒、甚至会出现虚脱感、失望感等等症状,所以也就会导致灾区后期除了防疫工作很严峻以外,灾区群众的心理疾病也变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儿童。在经历了这样一场大灾难而引发的心理障碍患者出现的精神比较涣散,不容易集中、更严重的判断力会减弱、不愿意讲话,比较孤僻等行为,这些行为都会直接会影响孩子们的正常思维发展和行动能力,甚至更加严重者会出现更为复杂的状况,身体会出现失眠多疑、精神不振、呼吸比较困难、血压和心跳不够正常、喉部会出现肿痛、还会有胸闷等身体疾病的复杂症状。儿童则较为复杂,更严重的可能会出现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与成人的正常行为有所不同的特殊表现,就比如一个十分淘气的孩子突然间会变得十分的听话和懂事,还有通常孩子过去经常做的事情现在反而突然不愿意去做了,甚至出现对自己的父母异常的依赖等异于平时生活的表现可能反复出现,这些表现都是儿童对于灾害发生后的可能会发生的本能反应,所以应该引起注意和关心。所以针对地震的避难所在设计上不仅仅需要考虑功能上的划分和灾民的基础需要,在设计语言上,应该可以利用产品独有的特色传达给灾民更深层次的含义,通过色彩、外形、乃至一些小的情感化设计去鼓励和安慰到灾区人民,救治人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重新站起来,面对现实,恢复对生命、生活的希望。

三、针对地震灾害的即时性避难设施设计系统介绍

本产品的设计方向主要是针对地震灾害的防护和救援系列,倾向于灾后72小时内救援系统中,个人的庇护所或者家庭集体式的即时性紧急避难和防护设施(临时性小型简易速建房屋)的设计,主要是用于提供一些即时性的紧急住所,从而维护灾区秩序,保证灾民的基本休息的需要,并且也可以用于救助灾民的生命,抚慰灾民的心灵,缓和人的心理情绪,从而缓解压力,帮助去减轻灾难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

地震灾难发生的72小时内是灾区最为混乱和困难的时期,物资和救援人员无法快速到达灾区现场,而在这时,我们就需要去保证灾后的幸存者能够通过最短的时间,并且凭借最快的速度,以个人的能力去独立完成简易速建避难所的搭建工作,使得幸存者能够有效地获得临时避难所提供的基本需求,不仅仅是单纯性地提供生存休息的住所,而且可以通过这个避难所的安全感,帮助灾区的幸存者迅速站起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获得抚慰和鼓励,恢复到正常生活中,从而避免幸存者出现无助的情绪,使他们情绪稳定,心情愉悦,心态平和,有助于维持灾区秩序,给灾后重建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确保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完成。

除此之外,此类设计产品应运而生的同时,应该附加一种新型的应急制度,配合相关救援防护产品。此种应急制度的建立是秉承着为了便于灾后救助与防护快速部署的原则,可以在地震发生时,将救灾物品的运送、缺货和配置都有效地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缩短地震发生地混乱的时间,提高救援效率,并且每一个住房与基础设施都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单元,包括很多必备的产品,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满足幸存者所需要的基础需求。而与其配合的避难所都将会赋予平板包装或者以应急背包的形式出现,将其保存在一个大的中央储存设施中,随时准备不时之需,发送到地震灾区。同时也可以作为“急救箱”,在危难和灾难发生时,提供生存的必备品。无论是在紧急的时刻,还是在地震灾难突发时,拥有它,不仅可以保证灾民的基础需要,还可以提供一个安身之所,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附着于这个制度之下,服务于更多的人。

通过一系列的市场研究、产品分析、思路扩展等方式方法,设计出一款可以服务于灾后防护,并且能够真正解决地震发生时所面临的问题的一系列的产品,使灾区的幸存者可以迅速得到救助,确保灾区初期的稳定安全,从而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地震带给人们更多的伤害。

针对地震灾害的即时性避难设施设计研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涉及面非常广泛,从自然环境到人工设计,以及政府支持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为将来防灾救灾系统的合理化建立提供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晓丰、成思、王雨南、汪晓春,地震应急救灾产品的情感化设计[J].包装工程, 2011(02).

[2] 刘亚娜,灾后心理干预驱散“心理余震”[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01).

[3] 张明池. 系统思维下的地震应急产品开发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 2011.

[4] 王猛、葛美芹、张福昌,应急类家用医疗产品的可靠性设计[J]. 消费导刊. 201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灾民幸存者灾区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纪念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春雨威胁海地灾民安全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