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教遗珠 光彩夺目

2015-02-03 06:35蒲文成
群文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玉树寺院

蒲文成

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茫茫昆仑山、巍峨唐古拉、雄奇巴颜喀拉山,苍山雪峰,环绕周边;滔滔通天河、蜿蜒澜沧江,汹涌澎湃,自北南流,哺育大地。境内地域辽阔,草场广袤,山原起伏,地形复杂,江河纵横,资源丰富;雄伟的雪山,美丽的河流,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织成五彩斑斓的自然风光图画;尤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散射出夺目的光彩,是全省最具典型性的地方。纵览玉树地区的藏传佛教,主要有以下一些最为突出的特色。

一、古道传教历史久远

玉树地区是青海藏传佛教传播最早、保持古风最多、教派最全的地区。早在唐代,即开通了连接祖国内地与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玉树是古道的必经之地。随着唐文成、金城公主进藏和吐蕃势力东渐,佛教由祖国内地和吐蕃本土沿着这条古道不断传入玉树。史载早在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主动与唐朝通好,始遣使入唐,“奉表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唐书·吐蕃传》)。唐文成公主于公元641年从长安城启程,唐王送给公主一尊觉卧释迦佛像为嫁妆。公主入藏取道青海,经日月山、柏海(今青海果洛玛多县境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抵达玉树地区。据青海玉树结古寺名僧桑杰嘉措所著《大日如来佛记摩崖释》,文成公主一行途经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西北约4公里处的贝沟南端,休整1月,公主命随行比丘译师智敏负责,由工匠仁泽、杰桑、华旦等在当地丹玛岩崖上雕刻出9尊佛像,中为大日如来,梵语谓“摩诃毗卢遮那”,藏语称“南巴囊则”;左右各侍立四尊菩萨,分上下两层,右上为普贤、金刚手,下为文殊、除盖障;左上为弥勒、虚空藏,下为地藏、观世音,共为八大近侍弟子像。这些佛像至今犹存,大日如来像高约5米(当地通称25寸高),身着汉式圆满报身佛饰,双手结禅定印,吉祥地端坐于莲花狮座上,身后以菩提树、宝伞和幡幢等陪衬,显得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八大菩萨像略小,足蹬莲花,手各持不同法器,结不同手印,侍立于主佛两侧。佛像两侧岩崖上雕刻有许多藏文古字、汉字等,因饱经历史沧桑,许多字迹已难辨认。据桑杰出嘉措多年潜心辨识、研究,认为有些是松赞干布的娶亲大臣吞米桑布扎亲手书的古藏文字和梵字,有些是文成公主手书的汉文楷书字,另有许多佛像、佛塔、经文、六字真言等。可以肯定随着公主进藏,佛教开始传入玉树藏区。当地还传说,文成公主进藏时,在今巴塘乡东扎隆沟的仁钦楞寺下方3公里处,营造佛塔1座,取名“文巴塔”,亦名“嘉斯塔”;在今巴塘乡境内相古河对岸的邦同滩上亦建塔1座,取名“格则塔”。后来在这些佛塔附近相继建成寺院。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唐蕃再次联姻,金城公主入藏又经过玉树巴塘,见文成公主原刻佛像被风雨剥蚀,遂令随从于佛像上盖一殿堂。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复派人摹刻佛像,修缮殿堂,并在殿门旁勒石立碑说:“为祝愿万民众生及赤德祖赞父子福安昌盛,依原刻佛像精雕,修盖此殿”。此即玉树巴塘现在的大日如来佛堂,亦称“文成公主庙”,是玉树地区最早的佛殿,也是汉藏两族人民友谊的象征,为历代各族人民所珍视。公元1957年12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两位汉公主进藏,在玉树还留有其他一些摩崖石刻之类的佛教遗迹。玉树一些地区相传,吐蕃时期莲花生大师曾到玉树传教,说到过今玉树县安冲乡一带传教,还说曾在今囊谦县保日寺所在的加端果山一度禅修、降妖除魔,故当地尊此山为神山;还传说莲花生大师和其弟子益希措杰曾在其他地方禅修过。

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达磨赞普禁佛,西藏部分僧人避居青海,曾路经玉树地区传教。今玉树县下拉秀乡一带相传,西藏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刺杀达磨赞普后,逃来安多,途经下拉秀龙喜滩,一度在此活动,龙喜寺周围的拉隆蒙郭神山和拉隆沟的地名,盖源于此。今囊谦县的宗郭寺为唐隆寺的子寺,位于仲达乡境内梅森村东南侧仁青协扎山上。寺院所在地山势险峻,怪石嶙峋,崖间灌林丛生,溪流清澈,鸟语花香,景色诱人,是玉树地区出名的藏僧禅修地,当地相传吐蕃王朝时期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及其弟子益西措杰等曾在这里静修。至今在寺南峭壁上有几处禅房,悬空而建,宛如空中楼阁,每年有不少信徒来此转山朝拜。宗郭寺因禅修僧人渐多,形成一座宁玛派小寺,元代八思巴返藏途经玉树后,改为萨迦派,后由八思巴委任的唐隆寺住持攘迥衮噶仁钦进行扩建,并任寺主,宗郭寺遂成唐隆寺子寺。

玉树原为苏毗故地,或云其发祥地。公元629年,吐蕃松赞干布嗣立赞普位后,开始以武力统一青藏高原诸羌,派出大臣娘莽布支尚囊征服苏毗,使之成为吐蕃王朝辖下的孙波如。此后,玉树地区为吐蕃王朝东攻吐谷浑和唐朝疆土的军事重地,吐蕃派大臣坐镇玉树。这里为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和对唐发动战争提供兵源、马匹和其他军用给养,起过重要作用。因此,与青海其他藏区相比,这里与吐蕃本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更为密切。公元十一世纪后,藏传佛教宁玛、噶丹、萨迦、噶举、觉囊诸派相继形成,藏传佛教进入空前的活跃时期,玉树地接卫藏、西康,加之原本联系密切和已有的古道,自然成为藏传佛教再度弘传的重要基地。不少宁玛派寺院首先在此时形成并传入玉树。

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后,玉树地区大小部落各自为政,相互争夺兼并,同时其他地区的一些势力进入玉树。据《囊谦王世系谱》记载,约在公元十二世纪中叶,西康珠氏家族吉乎·隆荣布的后代直哇阿鲁由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折多山一带,携其妻智藏尕毛及七个儿子,带领愿意随迁的部分属民一齐迁入玉树地区南部,形成一个新的部落。因其先祖吉乎·隆荣布相传曾任内地宋王朝的内务大臣,内务大臣藏语谓“囊伦谦波”,简称“囊谦”,遂以囊谦为其部落名。囊谦部落逐步发展,成为玉树地区最大的藏族部落,统领扎曲、子曲两河流域各族,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云南提督郝玉麟在今昌都招抚囊谦部落,将玉树地区25个部落集合在一起,委任第十八代囊谦王多杰才旺(公元1680—1734年)为各部落的总头人。翌年藏历五月十三日,由钦差颁给囊谦千户的号纸,并划定四至辖界和周围25族住地,“由千户妥为管理”。自此,囊谦王又称“囊谦千户”,至公元1958年,共传8代。千户驻地为囊谦喀,在今囊谦县癿扎乡。囊谦直哇阿鲁率族入据玉树地区之时,正值西藏佛教后弘,各派相继形成,玉树毗连西藏,成为各教派创始人及其弟子的重要布教区,特别是在囊谦王的支持下,巴绒噶举派和周巴噶举派在囊谦地区传播很广(本文第二部分将详细述及)。

据《中国藏族部落》,公元1175年,囊谦头人直哇阿鲁与巴绒噶举派名僧勒巴尕布多次磋商,归附南宋政府,取得四川黎州(今汉源)官府的支持,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在囊谦境内建成规模宏大的根蚌寺。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囊谦王和根蚌寺住持表示归顺。自此,根蚌寺发展更快,成为囊谦王府所属的政教合一寺院。公元1264年,元朝帝师八思巴返藏途经玉树,选任勒巴尕布的再传弟子鲁梅多杰(今四川邓柯县人)为囊谦根蚌寺住持。八思巴到西藏后,代表元朝中央加封囊谦王阿由路哇,承认其所辖部落领地和属民。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得银协巴受明永乐帝委托,封第四代囊谦王申根日巴之弟时任根蚌寺住持的吉乎·桑周嘉为“功德自在宣抚国师”。自此,根蚌寺住持多袭此封号。公元十七世纪30年代,德格白利土司顿悦多杰崇信苯教,向临近地带扩张势力,出兵侵入昌都和囊谦地区,焚毁了根蚌寺。

元代,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后,派遣一个名叫达门的官员携带诏书及八思巴的法旨入藏设置驿站,在脱思麻(安多藏区)设了7个大驿站,在朵甘思(康区)设了9个大驿站,在乌思藏(前后藏)设了11个大驿站,驿路直到萨迦,原有古道进一步疏通。玉树地区东部的今称多、玉树、囊谦3县,气候相对温和,人口较集中,更兼驿站的设置,交通相对方便,是内地通往西藏萨迦的通道。大元帝师八思巴即主要沿这条驿道将萨迦派传入今玉树东三县。八思巴是萨迦派继萨迦班智达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藏族历史人物。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八思巴与其弟恰那多吉(公元1239-1267年)随伯父从萨迦启程赴凉州。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十一月,萨班在凉州圆寂,八思巴继承其衣钵,成为萨迦派第五代法王。后被忽必烈尊为国师,掌管全国佛教及吐蕃地区事务。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五月,忽必烈赐给八思巴一份珍珠诏书,再次明确宣布八思巴为皇帝灌顶,受封为国师。未几,八思巴偕其侄恰那多吉一起返回卫藏,整吐蕃庶务。史载八思巴受封国师(后称帝师)后返回萨迦两次,三次途经今青海玉树地区。八思巴在这里与各部落首领、宗教上层人士广泛建立联系,赐赠佛像、法物,进行灌顶、讲经、传法,为萨迦派的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称多县境内有藏传佛教各派寺院25座,其中萨迦派寺院9座,数量居各派之首,这些萨迦派寺院,多数是八思巴几次路过称多时倡建或使其他教派寺院改宗萨迦派的。

八思巴兄弟抵达今玉树称多县称文乡的噶瓦隆巴地方,曾在此举行了有万余名僧俗信众参加的盛大法会,八思巴讲经灌顶影响很大,自此该地称“称多”,意为万人集会处,成为后来这一地区的总名和县名。相传八思巴在噶瓦隆巴上庄收胆巴和仲巴兄弟二人为徒(亦云在此之前胆巴即为八思巴弟子),胆巴兄弟奉八思巴之命兴建了今称多县称文乡境内称文沟当隆庄的尕藏寺,这是该县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萨迦派寺院。同时,胆巴还在八思巴讲经的地方修建白莲白玛“白玛噶波”,以示纪念。尕藏寺正式建成于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同年八思巴奉旨还京途中再经称多,亲临尕藏寺,赐给该寺释迦牟尼佛卷轴画像1尊(今仍存寺中)、用金汁抄写的藏文《大藏经》1套、1尺5寸高的镀金佛塔1座、九股金刚法铃1个、法螺1枚(今尚存寺内),并颁藏、汉、蒙三文合璧的法旨一道,要求当地属民向尕藏寺交纳酥油、青稞、黄金、牲畜等,规定任何人不得侵扰寺院。此外,八思巴还赐给胆巴掌管当地政教事务的象牙图章和白檀木图章各1枚(今仍存)。尕藏寺在八思巴的扶持关照下,发展极为迅速,在元代是玉树地区最大的寺院,寺僧多达1900人。后来,胆巴之弟仲巴离寺另求发展,于今称多歇武乡赛龙沟将一座苯教寺院改建为萨迦派寺院,自为第一代活佛,此即今之上赛巴寺。

今称多县尕朵乡的着木其地方是当年蒙古人驻扎兵营的地方,是“元朝在朵甘思地区设置的大驿站之一”(见周生文、陈庆英《大元帝师八思巴在玉树的活动》)。因八思巴与蒙古人有着特殊关系,公元1265年八思巴返藏途中,在这里讲经传法,支持当地蒙古人信奉的邦夏寺,发展成尕藏寺的子寺。八思巴弟子噶阿尼胆巴还奉八思巴旨意,亲自选址建成今玉树县安冲乡境内的隆庆寺。隆庆寺建成后,胆巴派其弟子昂卡拉巴于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建成达杰寺。

公元1268年,八思巴奉诏从萨迦返回大都,又一次来到今天称多县称文沟讲经传法,授意尕藏寺僧人智文措吉多杰,在今称多县城所在地周均镇北侧的当囊山山腰修建了东程寺,后来发展成为称多县境内的萨迦派第二大寺院。相传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于公元1637年向东程寺第五世寺主活佛更尕扎西赠给金字大藏经、镀金铜号等多种经典、法器,后来还颁赐给有关维护寺院权益方面的诏书。昂普寺位于今玉树县安冲乡布荣村所在的昂西沟,亦相传八思巴路经此地时修建。据有的学者考证,八思巴于公元1267年进京时仿蒙古殿帐制度设立自己的拉章,拉章有13个侍从堪布,称之为“拔希”,是蒙古语法师之意。其中堪布之一秋林嘉色,法名秋林多杰,奉八思巴旨意在今玉树县下拉秀乡子曲河东岸建成秋林多多寺,八思巴亦曾亲临该寺讲经传法,并将自己使用过的大伞盖和彩绘瓷碗等赠给秋林多多寺作纪念。八思巴经玉树地区时形成的萨迦派大寺,尚有称多县的东程寺、玉树县的昂普寺等。

八思巴一行在玉树地区的行程,沿古道驿站先进入今称多县境,后到玉树县境,再经囊谦到西藏。在玉树县境,八思巴曾亲临今巴塘乡东扎隆沟的仁钦楞寺驻锡,讲经说法,赐给该寺跳布扎(即跳神)用的护法神面具以及传说中格萨尔王的大将贾察去世前献给萨迦寺的马嚼铁和马后鞦等。仁钦楞寺的僧众为了纪念八思巴亲临寺内讲经传法,在该寺大经堂内专设八思巴法座,并称大经堂为“帕巴赤玛经堂”,意为有八思巴法座的经堂。八思巴在今玉树县境内还去过小苏莽等地的萨迦派寺院,然后进入囊谦境内。在小苏莽地区,八思巴曾向东从寺转赠原供在昌都林达寺的一副跳神面具和一个显有梵文字形的海螺,这两件法器一直是该寺的主供神物。自此,东从寺与萨迦寺关系密切,向由萨迦寺向该寺派遣讲经堪布,后形成一个活佛转世系统。囊谦是玉树藏族的发祥地,作为总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八思巴途经囊谦地区,与囊谦土王建立起过密切的关系。公元1274年,八思巴返藏途经囊谦时,亲临囊谦王的统治中心根蚌寺,赐赠法螺一对(现存囊谦采久寺)。八思巴到西藏后,代表元朝中央加委乌思藏十三万户长时,囊谦王阿由路哇派其弟根蚌寺住持曲吉将才入藏晋见八思巴,请求给囊谦王颁发了所属六部落的领地执照。

根据囊谦宗达寺寺志,公元1274年,八思巴曾到宗达寺驻锡讲经传法,赐给该寺一尊度母像和一个净水壶,并给寺主活佛赐给封册,准许其头戴金冠。同时给宗达寺的属寺求嘎寺(在今囊谦县吉尼赛乡)也颁赐给命册。八思巴回到西藏后,指派萨迦寺的巴桑江才来囊谦分管宗达寺和求嘎寺。巴桑江才后来常住求嘎寺,成为求嘎寺活佛。八思巴还从萨迦寺专门赐给宗达寺一份法旨,其内容如下:

凡阿里三围、中区卫藏四如、下部朵康六岗所属霍卡四部、囊肖六部、安多上部,贡囊尼和仲巴、格吉部落,白日和年措、优秀、拉秀部落,噶哇仁庆部落和苏鲁、苏莽、拉托、仲巴葱、卜杰、全德格的农牧区,罗买和查哇安康的上下部,贡觉和扎杨、昌都、类乌齐、仲巴、尕谢、群保白黑黄三族等地区,尤其是康德囊地区的高僧、贵族等务必保护宗达寺。该寺蒂什察喇嘛系囊谦(土王)家的大喇嘛,为噶德钦楞寺、求宗寺和傲布冷赛德隆寺三寺之寺主。凡此三寺皆属我萨迦派,全藏区均须保护之。不许任意占地断路,刁难寺院,不准拦劫上交萨迦寺的税赋,不得在生活上为难寺院僧徒。以上三寺所化布施归自己寺院支配。特别是嘉绒隆上部四沟、下部八滩以及若骨滩和边智等地的土地、草山、牧畜的饮水、所化布施等永远属于以上三寺。若有侵犯,则违背萨迦寺旨意,定受严惩。

从上述法旨可以看出,八思巴对囊谦及其周围藏区的部落情况、隶属关系等非常熟悉,强调宗达寺“蒂什察喇嘛系囊谦家的大喇嘛”,是三座寺院的寺主,三寺皆属萨迦派,“全藏区均应保护之”。法旨涉及的部落范围极广,足见他对宗达寺等萨迦派寺院的重视,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萨迦派在玉树地区的传播,致使一部分他派寺院改宗萨迦派。

在藏传佛教内部,作为信仰,不同派别之间向无尊卑贵贱之分,藏族历史上的许多宗教领袖人物因主张各宗教及教派一律平等而受到藏族社会的崇敬。八思巴正是这样一位有远见的人物,他一贯坚持允许各教派修习各自的教法,主张平等对待其他各教派,对今杂多县苏鲁乡政府所在地的邦囊寺等许多要求改宗萨迦派的寺院,多婉言谢绝,赐给铃杵等法器,不仅加强了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团结,而且起到了争取各教派僧俗群众支持的作用。邦囊寺一直感戴八思巴对他们平等相待的恩德,寺内一直念诵萨迦派的《普明大日如来经》,进而对蒙古首领亦怀好感敬慕之情,在寺侧石崖上镌刻有蒙、藏文的“成吉思汗赞”,还相传在寺院不远处有阔端部将多达那波兵将的坟墓。尽管八思巴并不主张他派改宗萨迦派,但由于八思巴的崇高威望和萨迦派的极盛形势,仍有一部分其他教派(宁玛派居多)的寺院改宗了萨迦派。据一些资料,至元元年夏八思巴第一次返藏途经玉树时,曾往今称多县南部的歇武地方讲经传法,该地的多干寺,是一座古老的宁玛派寺院,在僧众的请求下,八思巴答应改为萨迦派寺院。他回到西藏萨迦寺后,还派其弟子西却仁增秋仲来多干寺主持寺务,成为该寺第一代活佛。当时,八思巴还规定,由萨迦寺派遣一名长老,称“萨迦喇干”,来玉树常住多干寺讲经,并协助管理寺务,后成定制。八思巴在玉树活动期间,由宁玛派改宗萨迦派的寺院尚有今玉树县的唐隆寺、桑周寺、宗郭寺等。

在玉树地区,早期有不少苯教寺院,后来相继改宗佛教各派,部分苯教寺的改宗,与八思巴的活动有关。如今称多县境内的土登寺、赛达寺等就是八思巴时期由苯教改宗的萨迦派寺院。

自八思巴传教之后,萨迦派在玉树地区迅速传播,不少僧人去西藏萨迦寺、俄尔寺等寺学经,他们学成归来在故乡布教建寺,或萨迦等寺高僧到玉树地区讲经传法,建寺活动从元代一直持续到明代,甚至在清代还新建了少量萨迦派寺院。在元代,除前文所述,另外新建的萨迦派寺院有今玉树县境内的布荣寺、当头寺等。布荣寺在玉树县安冲乡布荣村北侧,由萨迦派僧人巴德求君创建,为当地布庆百户部落群众所信奉。公元二十世纪中叶,西藏俄尔寺派旦增次成、拉巴二人作为代理活佛来布荣寺主持寺务。自此,布荣寺以俄尔寺为母寺,宗教事务向由俄尔寺所派的代理活佛主持,行政事务仍由布庆百户管理。当头寺位于玉树县巴塘乡当头村所在的拉娘山腰,由西藏萨迦派喇嘛亚丁更嘎松保来此传教兴建,最初规模一般,以俄尔寺为母寺。清康熙年间以后发展甚快,寺僧达200余人,下辖今四川石渠县境内的须拉寺、邦岭寺、拉居寺和西藏昌都地区的萨沟寺。在元代,还有一些他派寺院改宗了萨迦派,最出名的有囊谦的毕日拉庆寺,毕日拉庆寺在今囊谦县着晓乡的察秀多让察贡地方,由巴绒噶举派创始人达玛旺秋的弟子直希热巴始建于公元12世纪末叶,是一座较出名的噶举派寺院。元代这里萨迦派弘传后,毕日后庆寺改宗萨迦派,并分建今着晓乡巴嘎滩的毕日拉穹寺和东坝乡龙达村附近吉更科山上的要毕日寺,均奉萨迦派。

明王朝沿袭元制,仍以支持藏传佛教为安藏方略,在青海兴建瞿昙寺、结古寺等,以为明朝联系青海其他地区和西藏等地的纽带。结古寺坐落在结古镇东北隅的木它梅玛山(亦称卧青山)上。据传这里很早以前有座苯教寺院,至元末,苯教寺院已不存在,而是两座噶玛噶举派小寺,其中一座是尼姑寺,另建有当地扎武头人居住的红宫。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西藏萨迦寺大喇嘛当钦哇·嘉昂喜饶坚赞(公元1376-?年)来这里传教,得到扎武部落头人的支持,在原来两座噶举派派小寺的基础上建成著名的结古寺。结古寺建成后,萨迦派在玉树地区分为南、北两个教区。北区以结古寺为中心,包括玉树、称多两县境内的寺院,较大的有玉树的唐隆寺、达杰寺、秋林多多寺、东从寺、仁钦楞寺、当头寺,称多的尕藏寺、多干寺、东程寺、土登寺等。南区以囊谦的宗达寺为中心,寺院规模一般较小,后又发展新建了一些,主要是今囊谦县东坝乡然察干比山的热拉寺,由宗达寺僧人安旺更噶木久约建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为宗达寺子寺。另有囊谦县香达乡冷日村附近的当洒寺,由毕日拉穹寺活佛措昂约建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毕日拉穹寺子寺。

玉树地区萨迦派寺院,主要建于元明两代或由他派改宗而成。清代以来新建的很少,仅有今玉树县上拉秀乡的察柔寺、囊谦县觉拉乡的尼亚寺和白扎乡的保日乡等。

猜你喜欢
玉树寺院
玉树地区藏语复辅音演变分析
玉树新城
我家门口的玉树
寺院/豹子
宽恕
拜佛
名人
寺院 朝阙圣光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