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吐槽”的语义认知及语法功能探析

2015-02-05 06:20张律黄亚萍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
关键词:语法功能

张律++++黄亚萍

摘   要: “吐槽”是近几年现代汉语中的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流行用语,它最初脱胎于日本漫画用语,随后在网络和日常用语中被广泛运用。随着使用群体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吐槽”一词在语义方面,由于受到语境及认知因素的影响,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语法功能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考察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 网络新词    语义认知    语法功能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我们的语言也是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相对宽松的精神生存环境,给予了新时代的年轻人追求时尚以及张扬个性的自由空间,加之语言本身具有的强大的流动性和能产性,大量的富有时代特色以及新文化特征的词汇便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诞生了。

在近几年年轻人群体使用的流行语中,“吐槽”一词的出现十分频繁。例如:“由于正监制和编剧的电影《宫锁沉香》(以下简称《宫》),8月13日七夕节当天公映后引来网友一片吐槽。”(新浪娱乐);“郭京飞与陆毅是连襟,两人常相互吐槽和揶揄。”(广州日报)等等。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上来说,一个新词的产生和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语言接触,语义认知以及社会接受的方式和程度等等,只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催化之下,一个新兴的词语才能正式被常规的社会语言所接受,并长期地存在下去。“吐槽”一词的逐渐成熟化便是印证这一观点的一个很好的实例。

二、“吐槽”一词的产生

由于“吐槽”一词最初在网络用语中风靡,因此很多人都把“吐槽”一词定义为一个典型的网络新词,但实际上它应该属于外来词的范畴,是不同社会文化相接触下的产物。

“吐槽”一词,来源于日本漫才①(类似于中国的相声)里的“ツッコミ”(tsukkomi),是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也指以过激的言语、动作等反应对发呆者进行某种教育指正,普通话里相当于相声的“捧哏”,后来延伸成为御宅族②次文化常用的词汇之一。而闽南语中原本也有近义的“吐槽”一词(但含义与“ツッコミ”不尽相同),台湾将“ツッコミ”翻译作“吐槽”,后来此叫法传至中国大陆。近义词是“抬杠”、“掀老底”、“拆台”。

三、“吐槽”的语义演变及发展

“吐槽”一词最初脱胎于日本漫画用语,随后便在网络上流行了起来,到现在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或是一些书面用语中广泛地被使用,在词汇的发展演变中体现出了强大的衍生能力。这固然离不开这个新词本身所具备的较为灵活的语言特质,但真正促使其语义发生扩张和演变的主要催化动力则应来自于传播主体对于语言的认知,因为语言始终都是伴随人类交流的需要而存在的。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新词在语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同个体认知差异的各方面作用,会经历范畴化以及转喻和隐喻等认知模式的多重加工。

从本身的字面含义上来看,“吐槽”意为“往人家碗里面吐呕吐物”,是一个十分形象的动作。这一本义便可看作是其语义范畴中的原型成员,然而在具体的语言交流中,由于不同个体主观理解的引申和加工,“吐槽”一词的语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是其语素义的扩展,“吐”本表示将嘴里的东西吐出来的动作,后发展出了“将嘴里的话说出来”的含义,进而有了对某一对象发表评论的意思。而“槽”也不单单表示人家的碗或者容器,在语言认知的转喻机制的作用下,“人家的碗”中“人家”这一义项得到了凸显,指代了那个使用碗或容器的人,随后“碗或容器”这一义素进一步虚化并成为了一种概念上的标识,“槽”便直接代表了“吐”的对象,这一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人,事和物也都被包含到了其中。由此“吐槽”一词便引申出了“对某一对象发表评论”的含义。又由于该词本义中强调了“吐”的东西为呕吐物,是一种让人厌恶的东西,也就暗示了该词本身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即“吐槽”中“吐”出的东西一定是“被吐槽”对象所不喜欢的。综合起来,“吐槽”一词就被理解成为了“在对象(同伴、朋友、亲人都可)面前,不配合该对象,有意不顺着同伴或朋友的意思说话”或者是“在同伴或朋友说场面话或大话的时候,故意说实话,揭穿场面话或大话,不给同伴或朋友任何面子”的行为。这可以看作是“吐槽”一词语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抽象化阶段。这一类“吐槽”一般都带有调侃、戏谑和揶揄的成分,例如“一旁的杰伦也不甘示弱地吐槽:‘我觉得霆锋平常很酷,但EQ很高。”(2011年7月26日《晶报》)

在“吐槽”一词成功地被抽象化之后,传播主体基于不同的传播需要,又将一些新的元素糅合到了这个词语中。由于“吐槽”一词最初的传播环境为虚拟的网络,这就导致了很多时候吐槽对象实际并不在场,因此很多人在吐槽时就更为肆无忌惮,语言也更为激烈和主观。因此,“吐槽”逐渐变成了对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十分直接或是犀利的评论,其早期抽象语义“不给人家面子,当面揭穿数落”中“当面”的义项被弱化了,而“不给面子,随意揭穿数落”的含义则进一步得到了凸显。又由于当今社会网络科技的不断发达,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也变得相当迅速,几乎任何人任何事都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加之网络环境极度开放自由的特点,无论是有趣的、无聊的、奇怪的、让人愤怒的、与自己有关或根本无关的……一切的事物都会成为公众“吐槽”的对象,而几乎所有的带有个人观点的评论都可以被看作是“吐槽”。比如说发表一篇帖子,对某一对象发表看法和感想,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或者回别人的帖子,语含讥讽,指桑骂槐,阴阳怪气,愤世嫉俗,都被说成是“吐槽”。

然而,“吐槽”的语义泛化也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它应当包含这样几个特点:1.被动性:吐槽的本质是回应,即对他人的言论或行为所做出的反应,因此对话中第一个发言的不叫吐槽,称不上对话的更不是;2.客观性:绝大部分吐槽都是针对被吐槽者离谱的言行而产生,没有离谱就没有槽点,被吐槽者的言行一般都有些不正常的地方,而对其吐槽的内容也必须公正客观毫无争议的;3.单向性:吐槽不会期待对方的回应,通常都是对话的结尾,句式以反问为主,语气多为佯怒状和哭笑不得状;4.娱乐性:吐槽的目的是为了指出对方话语或行为的离奇之处,虽然吐槽看起来很像讽刺挖苦,但吐槽并不存在恶意,在某些艺术作品中,吐槽常常被用来提醒、引导观众,将笑点升华扩大至最佳,所以吐槽者应秉承娱乐至上的精神,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指出问题所在,除此之外别无他意。

综上所述,“吐槽”如今的含义应该是针对被吐槽人的离谱的言行,用客观公正毫无争议、又通俗简短的方式回应对方,以达到揶揄或感慨的娱乐性的目的的行为。由此,“吐槽”一词的语义才真正地发展到了一个为社会和大众所广泛接受,并能准确理解使用的较为成熟化的阶段。

四、“吐槽”一词的语法功能分析

(1)词汇层面

从构词的角度上来看,“吐槽”一词为述宾结构的合成词。虽然根据该词本义,“槽”为容纳所“吐”之物的容器,但是在现在普遍的用法中,“槽”的含义已经被抽象化,用于指代“吐”(即发表评论)的对象,因此,“槽”实为“吐”之宾语。

但是随着“吐槽”一词不断地流行,加之当代年轻人对于语言的创造性加工,该词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离合词。从概念上讲,它似乎应该看成是词,并且表达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完整的概念。但从用法上讲,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词使用,即两个字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合”),同时也可以拆开来不紧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离”)。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吃饭”“洗澡”等等。另外,作为一个较为典型的离合词,从离合程度上来说,“吐槽”一词的用法是相当多样化的。一般来说,典型的“离”的用法是在两个字中间加入一些成分,如“吐了个槽”之类(见例句②③)。可以说,这是几乎所有的离合词都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但是还有的“离”的用法则更为灵活,例如在“离”的前提下可将两个语素的位置颠倒(见例句④),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甚至可以将部分语素省略(见例句⑤)。从以下例句中可以看出,“吐槽”一词几乎包含了离合词的所有用法。

例句:

①博尔特200米决赛减速等师弟,被吐槽消极比赛。(重庆时报)

②我今天去单位里面跟同事吐了个槽,现在心情大好。(百度贴吧)

③对于这件事情我都已经吐过n遍槽了,真的是无语了。(新浪微博)

④你昨天的槽吐完了,今天的槽有没有吐啊?(百度贴吧)

⑤这个也要吐,那个也要吐,这篇文章的槽点太多了。(百度贴吧)

从例句⑤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由于“吐槽”一词的离合用法,还导致了“槽点”这样的新词产生,“槽点”的意思即为“可以吐槽的点”或者是“可以吐槽的地方”。在这个词中,“槽”便包含了“吐槽”的意思。这也可以看作是“吐槽”一词的一个新的发展。

(2)句法层面

从“吐槽”一词在句中的具体语法功能来分析,根据其本义,它首先具备了一个动词的性质,在句中可以作为谓语出现。另外,该词述宾结构的构词形式使得它本身就自带了宾语成分,因此在做谓语使用时,后面可带宾语,也可不带宾语,其后所接宾语可以为吐槽的内容,也可以为吐槽的对象(见例句①②③),而作为一个典型的动词,在其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被动语态的用法(见例句④⑤)。其次“吐槽”一词亦可以作为名词使用,指代那些对某一事物或者现象所做出的评论,并且可以受到各类定语的修饰,例如“神吐槽”(让人为之一惊的评论)“文字吐槽”(用文字的形式发表的评论或感想)等等。除此以外,“吐槽”有时也会被作为定语使用,在句中起到修饰名词的作用,像“吐槽姐”(整天吐槽的女性)“吐槽网站”(用于吐槽的网站)就是这一类语法功能的体现。

例句:

①气死我了,我要去微信上吐槽!!!!(新浪微博)

②我今天就要吐槽一下那个过马路不看信号灯的神经病!(百度贴吧)

③爸妈微信“潜伏”,子女吐槽压力大。(中国广播网)

④韩剧《Who Are You》中的角色本末倒置遭网友吐槽。(哈秀时尚网)

⑤博尔特200米决赛减速等师弟,被吐槽消极比赛。(重庆时报)

五、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新词的不断出现说明了语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吐槽”一词只是一个缩影。它来源于文化的碰撞,兴起于网络空间,又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演变与发展也在不断地为我们的语言补充着新鲜的血液。随着时代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新词出现在我们身边。但是,它们最终的命运将会如何,还要依靠时间的检验。

注释:

①漫才是由名为“万岁”(和漫才同音)的古曲艺发展而来的传统艺术,以两人的滑稽问答为中心,形式类似我国相声(准确的说是对口相声,当然也有类似群口相声的“群体漫才”。普遍而言,漫才分作发呆役(boke)和吐槽役(tsukkomi)。

②御宅族原指热衷及博精于动画、漫画及电脑游戏(ACG)的人,而现在一般泛指热衷于此文化,并对该文化有极深入的了解的人,但目前于日本已普遍为各界人士使用而趋于中性。而对于欧美地区的日本动漫迷来说,这词语的褒贬感觉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张彩云.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坑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3]陈昌来,雍茜.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1(3).

[4]李薇薇.网络新词“帝”语义转化的隐喻认知考察[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8(4).

[5]陈流芳,曲卫国.外来词与本土词的语义互补初探——以“粉丝”的引入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1(2).

猜你喜欢
语法功能
副词“白白(地)”的性质及用法
汉语方位词“旁”的考察与判定
从句法角度浅析西语语法中se的功能演变
网络语“奇葩”的语法功能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