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识读能力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建构

2015-02-05 06:11刘庆连刘忠伏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语篇层面话语

马 莉,刘庆连,刘忠伏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多模态识读能力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建构

马 莉,刘庆连,刘忠伏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多模态化在现代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框架,结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实例,探讨学习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和交际意识。

多模态识读;多模态语篇;话语分析;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社会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浪潮,使得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也日趋多样化,主要体现为文章体裁的多样化,以及文章话题的广泛性,其中文章所涉及的话题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历史时期,而是紧跟时代发展,很好地体现了知识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总之,多模态化的现代语篇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显著特征,传统的以“读”为主,以语言为单一模态的教学模式不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单一的文字模态逐渐由文字、绘画、图表、颜色、印刷版式等多种符号模态的有机结合所取代,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各种媒体和模态提供的信息的能力,即多模态识读能力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由于受到文字模态的限制,使得授课者和学习者过度强调阅读过程中文本信息的捕捉和理解,并一味地强调读的重要性,单纯采用反复阅读,大量做题的方式方法,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即词汇、语法、段落大意的讲解,导致学习者误以为文字信息是检验阅读理解有效性的唯一途径;忽视了非语篇因素的重要性,导致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不完整性。结果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和实际相脱离,学习者语用能力低下,不善交际,并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为适应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多种教学模态和教学手段并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改善哑巴英语的教学困境,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框架,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等四个层面着手,结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实例,探讨多模态识读能力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建构。

一、理论基础

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感官互动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人们除了使用文字符号,还使用大量的非语言符号,如图片、表格、语音、语调、肢体动作等传递信息,伴语言符号系统不止是语言符号的补充,它也在多模态话语中表达意义。随着网络和多种电子资源的涌现,多模态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也很好地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中,使得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更加人性化,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余地。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早在1994年就意识到信息革命给英语带来的多元化趋势,强调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多模态读写能力,也就是多元读写能力,以帮助学生适应急剧的社会变化,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挑战。Stein也于2002年提出“多模态化教学”的教学方法,认为课堂上每一组交流互动都是多模态的,教学与评价应围绕着环境的模态特征来开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关心语言内部的运作机制,也关注语言外部环境在实现语言意义方面的特征;该理论把话语的意义和功能放在首要位置,认为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符号系统都应该具有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除此之外,系统功能语言学还把多模态形式作为意义的表达模态加以研究。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最适合于研究多模态话语的理论模式。张德禄以该理论为基础,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等四个层面搭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框架(见表1),其中,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是情景语境存在的基础。语境层面离不开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同时,不同模态的形式特征相互关联,共同体现话语意义。由此可见,英语教学除了注重语言的实用性,还要注重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协同,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表1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

二、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构建及教学设计

在多模态的教学环境中,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语篇中的文本信息。学生如果只具备从阅读材料中查找并理解信息的能力,仅仅是实现了从文本输入到大脑识解的单模态过程,因为从视觉到大脑理解没有发生模态的变化。这种单模态教学模式虽然重视语言信息的输入,却忽视了非语篇因素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导致语言输出困难,只会读不会写更不会说。为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培养学习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本文以杨立民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版)第二册的第四单元The Man in the Water为具体实例,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The Man in the Water是一篇描写华盛顿空难的报道,与大多数空难报道一样,这篇文章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其造成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抓住这些细节,了解空难的经过,但是这次空难并不算是史无前例的,却引起了美国全国人民的关注。如果要找出此次空难引起高度关注的真正原因,仅仅依靠语言模态的获取是不够的。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一位叫“水中人”的50多岁的乘客,在空难来临时,把逃生的机会无数次地让给了别人,结果因体力透支,淹没在冰冷的海水中。他勇敢无私的英雄主义,以及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为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师需要分析授课对象的学习需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授课思路、多模态手段的选取、教学评估及反思等。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由表2可知,在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行为角色、学习行为角色之间的多模态互动,存在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的各个层面,也就是说,完整的课堂教学可以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等四个层面去建构。在本次教学实例中,笔者首先从文化层面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让学生对本文的体裁结构潜势有所了解,因为该体裁结构潜势是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明确了本文的体裁特征,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语篇意义和交际模式的思考;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谋篇意义,对本文的词汇语法系统等话语意义进行实地操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把握文本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更深刻地体会空难给人们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在语境层面和内容层面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多种模态和教学手段的结合,进行改造式操练,把文本信息通过小组讨论、模拟访谈、角色扮演、读书笔记等多模态形式再现出来,生成新的意义;完整的教学过程还要包括教学评价与反思环节,在前期授课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语篇的局部意义和整体意义进行评价与反思,自评、他评和师评很好地达到了本次教学的目的。

三、结论

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大脑思维过程,单一的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难以满足当今全球化时代的需要,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新一代的文盲。教授语言的教师应该意识到不能再一味教授学生专注于读写能力,这个时代很多语言已经不仅仅是“读写”语言了。因此,只了解阅读材料中语篇的意义,而不了解其它模态的意义,也就不能完整充分地理解该语篇的整体意义。因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理解语篇,学习者还要通过多种模态的转换,把通过视觉输入的信息输出来,输出的方式可以是阅读报告、图表绘画、口头复述、角色扮演等多种模态。实践证明,多种模态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协同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和交际意识。

[1]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3~12.

[2] 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 10~14.

[3]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4] 胡壮麟. 意义的多模态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06,(6):3~12.

2095-4654(2015)11-0121-03

2015-08-08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研究”(2012jyxm864);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内容型教学在英语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应用研究”(JG14201)

G420

猜你喜欢
语篇层面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