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对公民参与意识培养的研究

2015-02-05 06:11肖佩琮刘龙柱陆建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公民

肖佩琮,刘龙柱,陆建明

(东南大学 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0096)

高校体育教育对公民参与意识培养的研究

肖佩琮,刘龙柱,陆建明

(东南大学 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0096)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江苏省不同层次六所高校的学生、教师、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与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具有高度相关性,利用体育教育价值迁移理论,体育教育可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为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目前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较好,但体育参与现状不容乐观。可通过提高体育教师的意识、优化体育课程、发展高校体育社团、改革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会、提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支持,利用体育教育价值迁移达到对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

高校体育;公民;公民参与意识;体育参与意识

良好的公民参与意识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核心力量,无论从自身的发展还是现代化建设与国家建设,都需要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参与意识投身其中。因此当代大学生提高公民参与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的公民素养、成长为合格的现代公民的迫切需要。公民的参与意识在体育教育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体育参与意识。在现代体育中,人们接受正确的体育观、健康观、运动观,并且科学地利用体育知识,在指导者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地参与体育以及在体育活动中与他人进行良性竞争与合作,这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高校体育教育对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为研究对象,以相关专家、高校体育教师及学生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体育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相关性调查问卷》(专家问卷),以了解体育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的相关性;设计了《高校体育教师对公民参与意识培养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以了解高校教师对公民意识培养的影响;设计了《高校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以了解目前学生的体育参与情况。问卷的发放对象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六所高校:学生共523份,教师共57份,专家11份。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性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公民意识的范畴如下图:

在对专家的问卷调查中,采用计分的方法,选项“完全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完全不同意”分别计1、2、3、4、5分,通过折算平均值,均值小于2.1。表明专家对体育教育与公民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以及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具有相关性的观点介于“完全同意”与“同意”之间,其中“体育教育与公民的参与意识培养”的平均值为1.64,由此可以表明体育教育与公民参与意识教育相关性最高。

表1 体育与公民意识相关性

因此,体育对公民素质的培养应渗透入体育参与中,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度是达到培养目的的前提条件。其次利用体育参与意识的迁移以及在体育参与中借由体育活动的社会属性及教育属性达成对公民参与意识培养的目的。

2.高校学生体育参与现状

(1)学生体育参与现状

表2 高校大学生体育参与频率(每周)

表3 高校大学生体育参与持续时间

表4 高校大学生体育参与强度

根据我国的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活动强度达到自身体质适应水平的中等或以上,以上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称为体育人口。在调查中,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只有43人。由此可见大学生体育人口仍需发展。

3.高校学生体育参与影响因素

以学生“是否喜欢体育”的情感为因变量,以“体育认知”、“体育教学”、“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活动指导”、“高校体育社团”、“高校体育竞赛”为自变量,经多元回归,分析得如下结果:

表5 影响高校学生体育参与因素Coefficientsa

由上图可见,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主要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方面表现为个体对体育的认知,即体育价值观。客观方面主要为体育教学的影响;体育场馆设施的影响;体育活动指导的影响;体育社团的影响;体育竞赛的影响。

三、高校学生公民参与意识培养途径

1.加强教师意识,提高教师认知度,付诸整个教学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对公民参与意识教育本身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就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理念。作为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与先进理念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除了要更好得完成“教书”的本职工作,也应当承担起“育人”的神圣责任。在教学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把体育教学与公民参与意识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增强主体意识感,主动地参与到个人与集体事务中。

2.优化高校体育课程

改变以往的陈旧的体育课内容,体育课程的建设从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出发,充分了解当前学生的体育需要,设置符合时代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课程。如引进目前新兴的体育项目,通过适当的改造,改变其学习难度,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条件以及教学条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与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发展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体育社团相当于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社团中的每个人需要按照社团的活动制度行事,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在学生体育社团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如何去参与公共事务,以适应现实社会中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章程与活动策划安排,对于社团内的成员更应明确活动的制度与要求,提高参与度。同时体育社团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社团组织、策划与管理的工作,让学生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形成良好的公民参与意识。

4.改革高校体育运动会

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会,长期以来基本上是以竞技体育为内容,是“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活动。高校的学生运动会不仅需要竞技,也应该体现健身性与趣味性,这就要求组织者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与现有技术水平,开发出有创意的、趣味性的、适合学生进行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参与的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乐于并享受参与。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在集体的合作与竞争中培养公民积极的参与意识。

5.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支持

高校应加强体育场馆的投资与建设、管理与维护的工作。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体育场馆、场地以及体育设施、器材能够满足体育课以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其次,应多引进时下学生热爱的体育活动器材,同时为学生提供课外体育活动与锻炼的技术指导。只有在掌握了一至几项运动技能之后,学生在群体的体育活动中才能实现更多的自我体育锻炼体验以及参与他人的互动交流。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教育能够对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与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相关,与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高度相关。

(2)目前高校学生的体育情感、认知水平总体呈良好趋势,但参与行为现状不容乐观。

(3)影响学生体育参与的主要因素为: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学;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活动指导;高校体育社团;体育竞赛。

(4)通过提高教师的意识,优化体育课程、发展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改革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会、提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支持,利用迁移达到对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

2.建议

(1)提高教师的意识。体育教师应抓住公民参与意识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切合点,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情况,合理的安排教学与练习,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会如何参与集体事务。

(2)优化体育课程。变陈旧的以技术为主的教学内容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既有健身价值又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并且能够体现学生在集体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与集体意识。

(3)发展体育社团。加强宣传教育,努力发展体育社团的人数与规模。制定社团管理与活动的章程,有明确的组织系统与责任分工,详细制定体育活动的计划与安排,并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

(4)改革体育竞赛。结合学生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竞赛的项目设置应体现健身性、娱乐性、集体性。让学生在集体的合作与竞争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参与公共活动。

(5)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持。应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及体育活动器材的投资与建设。同时能够为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相应的指导,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质量与兴趣,利用迁移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其他社会公共活动的意识。

[1]何振梁.奥林匹克与青少年公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7,(7).

[2]蔡连玉.学校体育的困顿与文化重塑[J].现代教育管理,2011,(4):71.

[3]吴福友.体育与公民品格的养成—吴蕴瑞体育思想发微[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11(12):175~178.

[4]李国泰.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杨飞龙.高校学生社团隐性与人功能刍议[J].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81~184.

[6]陈静静.对大学生运动会竞赛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6).

[7]马小燕.马约翰体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95-4654(2015)11-0151-03

2015-07-28

G807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公民
缤纷社团
论公民美育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