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农民工创业意向形成机制*

2015-02-07 04:11段锦云
应用心理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意向榜样机会

徐 悦 段锦云**

(1.苏州大学心理学系,苏州 215123;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 215123;3.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苏州 215123)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农民工创业意向形成机制*

徐 悦1,2,3段锦云1,2,3**

(1.苏州大学心理学系,苏州 215123;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 215123;3.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苏州 215123)

本研究从认知视角入手,采用被中介的调节研究设计,探讨农民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通过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过程,以及创业榜样和创业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创业榜样负向调节农民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关系,同时农民工的创业效能感在其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创业效能感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越强;除此之外,农民工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中介了其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榜样及创业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初步建立了以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为中心的农民工创业意向形成机制模型。

农民工创业意向 一般自我效能感 创业机会识别能力 创业榜样 创业效能感

1 问题提出

创业活动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国社会特有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常会面临是否自主创业的选择,该过程涉及对创业的认知、资源的获取和创业能力等(段锦云,2012)。作为创业行为的先决条件,对农民工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的研究意义深远,目前已被证实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个人背景、人格特质和创业环境等(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2010)。

基于创业者的认知机制解释创业活动差异的研究趋势渐热(牛志江,2009),本研究拟采用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 theory)的“三元交互”和自我效能理论(theory of self-efficacy),将影响农民工创业意向的自我认知、具体情境及榜样行为三个因素纳入同一框架中,尝试以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为中介对农民工创业意向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索。这将扩展传统单一从环境、个人特质或效能感等方面对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并针对农民工群体为更全面了解其创业意向形成机制提供实证研究证据。

1.1 创业意向、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机会识别能力

Bandura(1977)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把握程度。Bandura(1986)认为个体认知在行为、个人、环境三者相互决定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作为一种认知因素,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人类行为的有效预言者和个体的自我调节得以持续的心理动力。Schwarzer等(1997)指出存在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应付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作为一种稳定的个性特质,是个体应对新的或困难情境的一种总体性的综合自信程度。

Bird(1988)最早对创业意向进行了研究,将其定义为个体将注意力、精力和行为引向某个特定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国内学者范巍和王重鸣(2006)则认为,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及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意向被认为是创业行为最直接的前导因素,创业意向越明显,创业的可能性越大(Krueger & Brazeal,1994)。Stevenson和Jarillo(1990)通过引入“机会”概念并与创业过程结合,把创业定义为个体追求机会的过程。Krueger(2007)明确指出对于创业机会的识别(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即是潜在创业者对于有关创业机会信息的认知层面的整合;Baron和Ensley(2006)研究也表明机会识别依赖个体基于以往教育及社会生活体验而形成的认知结构。

本研究关注的农民工群体大多未曾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他们在努力适应城乡差异的同时还要忍受本土居民普遍存在的排外思想,此情境中农民工个体是选择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打工者,还是积极识别潜在创业机会进行自我雇佣?我们推测其对自身综合能力的评估对这种选择可能存在较大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农民工可能更不甘于现状而倾向去识别创业机会,从而促进创业意向及后续行为的产生。基于此提出假设:

H1:农民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有正向影响。

1.2 创业榜样和创业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根据“三元交互作用论”,个体因素、外在环境与行为三者之间互相独立、相互作用又互相决定(Bandura,1986)。Auken和Stephens(2006)指出潜在创业者的社会网络中成功的创业榜样有助于提升潜在创业者的替代经验,进而提高其对创业机会的敏锐性。相较于城市,基于亲缘关系的农村环境中的个体之间互动频繁,当身边的亲友中出现成功的创业者时,极可能成为他们的行为榜样,从而激发对创业的积极态度,提高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进而可能影响个人创业意向(Scherer,Adams & Wiebe,1989)。

Bandura(1997)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外部环境中的榜样所得到的替代经验以及得到外部环境中相关主体的鼓舞性谈话或正向反馈是其自我效能感的来源。Krueger和Dickson(1994)也曾提出“角色榜样、自我效能感、风险承担、机会识别”模型,认为个体可通过对角色榜样的学习,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提升风险承担和机会识别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当创业榜样(entrepreneurial example)出现时,农民工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会增加,同时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也会提高。出于物以稀为贵的考虑,我们推测:当成功的创业榜样较稀有时,农民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更加显著;但当榜样泛滥时,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正向关系会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趋势,即创业榜样水平部分地替代了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从该角度来看,创业榜样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关系中起着缓冲性质的调节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创业榜样负向调节了农民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正向关系,创业榜样水平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越弱。

诸多研究已证实创业效能感(entrepreneurial efficacy)是促成创业的关键认知因素和先决条件。农民工群体原有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融入城市的过程会使其形成较为稳定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这种一般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认知过程和行为意向,而创业效能感是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情境的应用,两者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特殊和一般的问题,特殊包含于一般之中。当个体拥有较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时,其注意焦点不一定集中在创业问题上,但倘若个体同时拥有较高的创业效能感,则会促使个体对于与创业相关的信息更为关注,相伴而生地,个体对于潜在创业机会的敏锐度和识别能力会随之提高。

据以上分析,并结合假设1,我们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效能感可能都对农民工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存在正向影响,拥有越高创业效能感的个体越可能对潜在创业机会具有高的警觉,从而正向促进其后续的创业行为。因此,我们推测当创业效能感水平较高时,农民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更加显著,反之则影响减弱,提出假设:

H3:创业效能感正向调节了农民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关系,创业效能感水平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越强。

1.3 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中介作用

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构念,自我效能感是预测行为的重要指标,已证实,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偏好挑战情境(Stajkovic,2006),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会选择减少努力或放弃(Parker,Williams & Turner,2006)。但是,即使个体拥有较高水平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这种自信未必会直接导向创业意向,它必须先转化成与创业相关的某种技能或能力。

创业是围绕机会识别、开发和利用的一系列过程,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也是个体创业意向形成中重要的前期准备(Shane & Venkataraman,2000),在众多创业技能中,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重要性尤为突出。Shane(2003)指出,创业首先需要的是识别创业机会,进而采取行动来追求、挖掘机会而实现创业目标。只有当高自我效能感体现在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提升上,才会促进创业意向形成。限于农民工群体本身的特殊性,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大多处于社会较低层,所处环境中的商业机会可能更为隐蔽,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机会的识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他/她敏锐地识别到潜在商业机会后才可能形成稳定的创业意向,且这种敏锐度会受到其综合自信程度的正向影响。如前所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榜样及创业效能感的交互决定了农民工个体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水平,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是潜在创业者形成创业意向的必要的认知能力,是与创业意向更为近端的概念。因此,我们推测,一般自我效能感分别与创业榜样及创业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是以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为中介完成的。据以上分析,并综合假设1、假设2及假设3,我们建构了被中介的调节(mediated moderation)模型,提出如下假设:

H4: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中介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榜样(H4a)/创业效能感(H4b)的交互作用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综合以上假设,本研究的框架如图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 取样和被试

研究以在江苏务工的“80后”农民工群体为被试,总计发放问卷577份,回收有效问卷424份(有效率73.48%),被试主要来自江苏、山东、湖北等地。问卷为一次性匿名填写并当场回收。本研究在问卷中加入多个与主题无关的变量(如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等)以尽量减少同源偏差(common method variance)(Podsakoff et al.,2003)。有效被试中男性240人(56.60%),平均年龄33岁,大多数被试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含中专/职高/大专,309人,72.88%),多为已婚(235人,55.42%),参与调查时84.67%的被试有经济来源,平均收入约3000元。

2.2 研究问卷

鉴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根据农民工群体工作生活环境适当修改量表中的用词,多以“做生意”、“经商”等词语来代表创业的相关内容,易于理解和判断。研究对农民工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和收入五大因素加以控制。

一般自我效能感选用Schwarzer和Jerusalem(1997)编制的10项目单维量表,4点计分,高分代表高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创业效能感采用Wilson,Kickul和Marlino(2007)编制的6项目的单维五点量表,高分代表高创业效能感水平。创业榜样选自钱永红(2007)编制的创业社会规范量表,共4项目的单维量表,采用5点评分法,高分代表创业榜样较多的情境。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则采用Tang,Kacmar和Busenitz(2012)编制的创业警觉性量表中的4项目创业机会识别力子量表,采用5点评分,高分代表创业机会识别能力高。本研究选取Lin和Chen(2009)编制的6项目单维量表用于测量创业意向,5点计分,高分代表创业意向高,样题如“为了成为一名生意人,我已经做好一切准备”。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和描述性统计

借助SPSS 21.0及AMOS 17.0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对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及各变量间的区分效度进行EFA和CFA检验(周浩,龙立荣,2006),EFA结果表明,KMO=0.7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值为3024.64,p<0.001,各变量独立排列。CFA结果显示,全模型拟合结果(2=788.81,df=383,TLI=0.91,CFI=0.92,RMSEA=0.05)明显优于其他可能模型。

表1呈现了本研究的均值、标准差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描述性统计结果与研究假设一致,为后续的假设检验提供了良好的分析前提。

注:对角线的括号内黑体数字表示问卷在本研究中的α系数;***p<0.001,**p<0.01,*p<0.05,+p<0.10,下同。

3.2 假设检验

采用层级回归(hierarchical regression)的方法检验假设1、假设2和假设3,结果见表2。M12所示,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农民工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31,p<0.001),假设1被证明。为检验调节效应,首先将自变量、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做标准化处理,分别计算一般自我效能感、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和创业榜样及创业效能感的乘积项。M14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分别与创业榜样及创业效能感的乘积项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调节效应显著(创业榜样:β=-0.07,p<0.05;创业自我效能感:β=0.09,p<0.05),验证假设2和假设3。

注:表格中为标准化回归系数。

为进一步分析创业榜样及创业效能感的调节模式,参照Aiken和West(1991)的建议做简单坡度分析,探讨在调节变量的高低水平上(±1SD)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结果见图2及图3。图2显示,对于农民工群体,创业榜样稀有时,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随着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提升而大幅度提高(β=0.29,p<0.001),反之影响较小(β=0.17,p>0.05),即创业榜样负向调节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关系,再次证明假设2。同样,在多榜样情境下,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较小(β=0.31,p>0.05);而榜样稀有时作用显著提高(β=0.58,p<0.05)。从图3可以看出拥有较高水平创业效能感的农民工,其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显著(β=0.47,p<0.001);反之影响较弱(β=0.23,p>0.05),假设3再次验证。随着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提高农民工个体的创业意向也提高,但高低水平间无明显差异(高:β=0.24;低:β=0.21,p>0.05)。

图2 创业榜样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及创业意向关系的调节效应

为检验假设4中的被中介的调节作用,本文根据Edwards和Lambert(2007)的建议,运用拔靴法(bootstrapping method)分析创业榜样及创业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是否会受到中介作用的影响。在表2中,M12和M22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及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作用(β=0.31,p<0.001;β=0.20,p<0.001),M25中将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带入方程(自变量:β=0.08,p<0.10;中介变量:β=0.17,p<0.001),结果显示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表3结果显示,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间接效应的差异显著(低创业榜样vs.高创业榜样,Δr=-0.05,p<0.05)。除此之外,创业榜样显著负向调节了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直接效应(Δr=-0.21,p<0.01)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总效应(Δr=-0.29,p<0.01)。该结果证实,创业榜样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通过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对创业意向起到显著影响。同理,表4显示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间接效应差异同样显著(低创业效能感vs.高创业效能感,Δr=-0.05,p<0.05),且创业效能感显著正向调节了一般自我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直接效应(Δr=0.17,p<0.01)及对创业意向的总效应(Δr=0.39,p<0.01)。数据支持了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中介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创业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意向的假设。由此,假设4a及假设4b得以证明。

注:PMX代表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PYM代表创业意向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PYX代表创业意向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下同)。高创业榜样水平代表均值加1个标准差,低创业榜样水平代表均值减1个标准差。

注:高创业效能感水平代表均值加1个标准差,低创业效能感水平代表均值减1个标准差。

4 讨 论

Chen,Greene和Grick(1998)指出,同样的创业环境会被效能感高的人看成是充满机会,而对于效能感低的人来说则是充满风险和成本。牛志江(2009)发现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创业者以特定方式简化对潜在机会信息的加工和决策过程,本研究发现农民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和创业意向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创业效能感水平越高农民工的创业意向越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Boyd & Vozikis,1994),且更进一步证实这一作用首先影响创业机会识别能力。除此之外,研究证实间接经验对农民工群体的影响尤为突出,当农民工个体发现创业榜样时,其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会大幅度提高,且在创业榜样稀有的情境下该影响更显著。本研究同时验证,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中介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榜样以及创业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这响应了以往学者关于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是创业意向形成中的中心环节的论述(牛志江,2009)。

Mitchell等(2007)七位学者共同呼吁未来的创业研究应该围绕社会认知问题展开,基于认知观的创业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创业者并解释创业原因和过程。本研究从自我效能入手结合三元交互理论分析农民工创业意向的形成机制,不仅理清了各变量间的关系及作用,同时也是对上述学者呼吁的积极回应。本研究结果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印象中,农民工是“城市边缘人”,他们需面对“疏离感”和“低自我认同感”等负面因素,“就业难”的问题存在已久,而创业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式,不仅可以改善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其城市融入感和幸福感。根据本研究结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榜样效应和创业资源提高农民工的创业自信和对创业机会的敏锐性,从而促进创业意向和行为的产生。

5 结 论

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农民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正相关;(2)创业榜样负向调节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关系,创业榜样越稀有,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越强;(3)创业效能感正向调节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关系,创业效能感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越强;(4)创业机会识别能力部分中介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榜样及创业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段锦云.(2012).基于创业事件模型的农民工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31(6),958-964.

范巍,王重鸣.(2006).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人类工效学,12(1),14-16.

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2010).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心理科学进展,18(1),162-169.

牛志江.(2009).认知视角下创业意向影响机制——以机会识别为中介变量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钱永红.(2007).女性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唐靖,姜彦福.(2008).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8),52-57.

张玉利,薛红志,杨俊.(2003).企业家创业行为的理性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5),9-13.

Auken,H.V.,Fry,F.L.,& Stephens,P.(2006).The influence of role models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ournalofDevelopmentalEntrepreneurship,11(2),157-167.

Bandura,A.(1986).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Bandura,A.(1997).Self-efficacy:TheExerciseofControl.New York:W.H.Freeman.

Bird,B.(1988).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for intention.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3(3),442-453.

Krueger,N.F.(2007).What lies beneath? The experiential essence of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31(1),123-138 .

Li?án,F.,& Chen,Y.W.(2009).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specific instrument to measur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33(3),593-617.

Mitchell,R.K.,Busenitz,L.W.,Bird,B.,Gaglio,C.M.,McMullen,J.S.,& Morse,E.A.(2007).The central question in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search 2007.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31(1),1-27.

Shane,S.,& Venkataraman,S.(2000).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5(1),217-226.

Shane,S.A.(2003).GeneralTheoryofEntrepreneurship:TheIndividual-OpportunityNexus.Massachusetts: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

Tang,J.T.,Kacmar,K.M,& Busenitz,L.(2012).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in the pursuit of new opportunities.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7(1),77-94.

Wilson,F.,Kickul,J.,& Marlino,D.(2007).Gender,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and entrepreneurial career intentions: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31(3),387-406.

2015年第21卷第2期,149-156

2015.Vol.21.No.2,149-156

The Mechanism of Migrant Worker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 Social Cognition Theory Perspective

XU Yue1,2,3,DUAN Jin-yun1,2,3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oochow 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2.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research ba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Soochow University Center for Chinese Urbanization Studies,Suzhou,215123,China; 3.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of Jiangsu Province,Suzhou,215123,China)

The present study mainly examined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general self-efficacy,entrepreneurial example and entrepreneurial efficacy towards migrant worker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Results showed:(1) General self-efficacy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capability.(2) Moderated analysis results revealed that both entrepreneurial example and entrepreneurial efficacy moderated this relationship.That is,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capability was weaker when migrant workers had a lot of entrepreneurial examples while stronger at a high level of entrepreneurial efficacy.(3)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capability partly mediated thes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entrepreneurial example,as well as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entrepreneurial efficacy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Future directions and limit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migrant worker,self-efficacy,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capability,entrepreneurial example,entrepreneurial efficac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218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19000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4NDJC162YB);苏州大学东吴智库课题。

B849:C93

A

1006-6020(2015)-02-0140-09

*通信作者:段锦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mgjyduan@hotmail.com。

猜你喜欢
意向榜样机会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给进步一个机会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最后的机会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