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的前缀

2015-02-11 09:38林少波
现代妇女 2015年2期
关键词:同情治疗师受害者

林少波

有一次我要去成都出差,前一天在网上与一位很熟悉的朋友(女的)聊天。

她问我:“到成都做什么?”

我回答:“玩,顺便办点事。”

她很自然地开玩笑:“玩女人?”

我也半开玩笑地回答:“顺便和女人一起玩,不叫玩女人呀。”

晚上睡觉时,我突然想起这段对话,越琢磨越不对——为什么她会自然地把女人定位成“被玩的人”呢?

不少女人常常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定位成这样的角色,然后心安理得地愤怒、忧伤、愁怨。仿佛生来注定就是要做悲情的角色,垂泪看花落,漫步空城,顾影自怜。这似乎也是东方审美的一种情趣,忧伤的前缀,竟是“美丽”,约定俗成,司空见惯。

在现代社会,这种“牢骚诗”演变成了“苦情歌”。

 “太委屈……我对情对爱,全都不曾亏欠你……你却把别人拥在怀里……”

  “所以我,求求你,别让我离开你,除了你我不能感到一丝丝情意……”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到底我是做错了什么,我的真情难道说你不懂……”

还有更贱的:“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

这些歌很多人都爱唱,他们觉得心旷神怡、深情无限。

其实,这种歌词的深处,表达出来的情绪状态就是“受害者思维”——人总会本能地唾弃“被挞伐的狠角色”;犹豫地放弃“被尊敬的好角色”;顺水推舟地扮成“被同情的角色”。

世界的确不完美,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很多自认为“生活不幸”的人,他们总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人。于是,他们必须找人来诉苦,听自己讲“凄惨故事会”。

如果一个人在网上购物被骗了,他会在网上对同学或身边的朋友倾诉,一起讨伐那个无良的商家;如果一个女人离婚了,她的女伴会集体聚集起来,陪她喝酒,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如果一个人上午被老板骂了一顿,他很快就会和几个同事互相吐槽,中午聚餐时,主要的任务是一起讨论自己的老板有多变态……

刚开始,大家或许都会怀着善良的心听着。然而,时间长了或者总是一再重复,随之而来的就是朋友的远离和亲人的负气,更多的是会影响自己再次选择幸福。

香港著名心性治疗师素黑说:“受害者最大的伤口不是被伤害,而是不肯放下受害者的角色。而学习离开所依恋的负面欲望,才算真正成熟过来。放得下,爱才真正活出来。”

其实,哪有那么多的苦。要我说,明明没那么惨,甚至“好好的”。别人问我们“最近好吗”,我们非要回答“一般一般”,这跟明明有钱怕仇富就说自己穷一样,明明幸福还要掩饰,这就是犯贱心理在作祟——把自己说得惨一些,是为了别人不向我们借钱,或给自己的懦弱找个同情的借口。因此,让我们重来一次:“你最近好吗?”

(摘自九州出版社《人这辈子,要对得起自己》一书)(责编 微子)

猜你喜欢
同情治疗师受害者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不该有的同情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