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论纲

2015-02-11 00:45郝宇青
党政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邓小平

郝宇青

〔摘要〕

改革是邓小平时代的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而在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中,包含着如下范畴:中国改革的政治主体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政治客体是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僵化体制和阻碍改革的僵化思想观念;改革的政治过程主要是指改革的方式方法问题,其中,发展与稳定是其核心内容;改革的政治绩效主要是指有效性,并在取得有效性的基础上巩固合法性。总之,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政治主体;政治客体;政治绩效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1-0076-05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主要倡导者。在这场空前的伟大变革和实践中,他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求真务实精神和远见卓识,针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进而形成了一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刻而完整的思想体系——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世人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称作“邓小平时代”。〔1〕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中国开始了迄今为止任何社会主义国家曾试图从事的影响最深远、最为系统的改革。”〔2〕这就是说,改革是邓小平时代的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而由于当时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所具有的表面上的利益单一而实质复杂、表面上的观念统一而实质分化、表面上的行动一致而实质暗流涌动以及理论上的先进性而实质僵化等特殊政治症候和政治难题,使得在中国进行改革并非易事。或许,改革起点的政治复杂性更加凸显了改革的重大意义,也更加凸显了邓小平为政的政治智慧。而正是改革起点的政治复杂性形成了鲜明的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

一、改革成为邓小平时代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

之所以改革成为邓小平时代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它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诸多曲折有关,更和“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破坏直接相关。这就是说,在“文革”造成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惟有改革,才能挽救、化解党和国家遇到的危机,才能把国家纳入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此,邓小平同志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拉开了改革的大幕。

新中国成立时,由于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使得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在内政上则采取了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策略。客观地说,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强烈的赶超战略观念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期盼的双重推动下,这种体制发生了变异,表现出了诸多的局限和弊端。对此,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3〕特别是对于“文革”带来的国家政治混乱,经济萧条,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的局面,邓小平有着深刻的体认。他说:“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4〕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当然它也要求那时的中共领导人必须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而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时代的要求和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过去二十多年的封闭状况必须改变,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家意见都是一致的,这一点要归‘功于十年‘ 文化大革命,这个灾难的教训太深刻了。”〔5〕

与此同时,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据世界银行于1977年对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并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把它们划分为五类,分别为:最贫穷国家和地区、贫穷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国家和地区、富裕国家和地区、最富裕国家和地区。其中,最贫穷国家和地区共有21个,贫穷国家和地区共39个,中国即属于这39个国家和地区之列。〔6〕在科技方面,信息革命的大幕已经拉开,而中国却与科技革命浪潮完全脱离。对此,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科技落后的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改革的动力。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而我们只有“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7〕他进而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8〕

由此可见,在对惨痛的历史教训和外部环境反思的基础上,改革的议题逐渐形成,并成为了邓小平时代的政治基调和政治底色。因此,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9〕

二、改革的政治主体:执政党和民众

所谓改革的政治主体,是指推动改革的主要力量。在邓小平的改革政治学中,中国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

作为执政党,中共理所当然的是中国改革的核心领导力量。而民众作为国家的主人,不仅是改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也是改革的群众基础和依靠力量。

“文革”之后的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危机,就是中共执政合法性的危机。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改革,其目的就是要理顺生产关系,恢复和巩固“正常秩序”,并藉此而巩固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地位。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改革,也会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对此,邓小平有清醒的认识。他曾指出:“文革”流毒,“特别是派性和无政府主义的流毒,同一些怀疑社会主义、怀疑无产阶级专政、怀疑党的领导、怀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潮相结合,开始在一小部分人中间蔓延”。〔10〕为了规避这种政治风险,邓小平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旨在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他指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集中领导和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如果不大力加强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的工作和教育,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刚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严重的障碍。”〔11〕endprint

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共必然在改革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种领导地位和关键性作用,不仅体现在党提出改革任务和战略部署,制定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改革前进的方向,还体现在党运用国家政权力量组织改革的实践,巩固和推广改革成果,进而使群众改革的成果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制度,并成为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来源。与此同时,这种领导地位和关键性作用还体现在党是人民群众改革实践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中国,只有中共能够把最广大的群众团结起来,共同为改革事业而奋斗。邓小平指出:“我们党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六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1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中就坚持了这种观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事业的主体和根本动力,这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还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动力。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就说道:“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13〕同时,人民群众更是创新的主体、智慧的源泉。从发轫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以至经济特区的创办都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正是人民群众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办法,开拓了许多新路子,创造了许多新模式。在党的十四大前夕,邓小平在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就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他还说:“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我也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14〕邓小平的话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生动而又深刻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科学原理,也表明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发挥和引导民众的聪明才智的政治智慧。

当然,如何正确处理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对于改革开放事业至关重要。从“文革”时期非正常的党群关系,到改革开放后制度化、常态化的新型党群关系的建立,无疑是邓小平改革论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执政党必须时刻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改革取得成败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要在改革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把群众的实践经验尤其是他们的伟大创造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邓小平说:“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15〕

总之,在邓小平的改革论纲中,执政党和民众是最重要的政治主体,既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坚持为人民利益进行改革,依靠人民进行改革,按照人民意志进行改革,形成执政党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合作,才能达成改革的预期目标和有效成果。

三、改革的政治客体:体制与观念

所谓改革的政治客体,是指改革的对象和内容。在邓小平的改革政治学中,改革的对象和内容自然是那种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僵化体制和阻碍改革的僵化思想观念。

铲除现行体制中的弊端是邓小平改革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对体制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梳理,他认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如果体制的弊端得不到铲除,就会影响到改革的进行,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然也会影响到党和国家的政治形象和合法性认同。他进而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16〕他还说道:“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他特别谈到制度化的好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他要求:“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7〕他指出:“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18〕总之,邓小平政治体制领域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的法制化、民主化建设,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因此,要进行改革,首要的任务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为“文革”不仅破坏了民主集中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领导干部的思想处在僵化半僵化的状态,党的活力不足,民众观念的束缚等都成为改革的障碍。也因此,在中共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之时,邓小平就在1978年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已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也是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中一项关键内容。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9〕

而要解放思想,在当时的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20〕endprint

与此同时,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标志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因此,在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中,观念的现代化、意识形态工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邓小平提出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就是具体的反映。他强调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1〕有着同样的政治内涵。

四、改革的政治过程:发展与稳定

所谓改革的政治过程,是指改革的主体与客体在政治系统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互动行为。在邓小平的改革政治学中,改革的政治过程主要是指改革的方式方法问题,其中,发展与稳定是其核心内容。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此要通过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改变落后的面貌,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发展的方式方法。通过对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历程的考察,可以发现,在发展的方式方法问题上,突出地体现了两个结合:一是勇于创新与不断调适相结合,或者说是“猫论”和“摸论”相结合。改革开放是一个试验,而试验就是一个使主观不断地符合客观的动态过程。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22〕“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3〕但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并不是瞎折腾,而是要有打破原有条条框框束缚的勇气。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还要学会总结经验,减少损失。他指出:“在具体事情上要小心,要及时总结经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24〕要摸着石头过河。他还说:“根据我们的经验,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快、太急。”〔25〕二是革命性与过程性相结合。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6〕改革作为一场革命,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最根本的革命。但改革又不同于传统的革命,它不是突变式的、激进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一个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

在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中,稳定占据着和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改革必将触动旧的格局,引发未知风险,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在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多次提到稳定是改革的前提和条件。例如,1989年2月16日,邓小平在与布什谈话中明确指出:“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要改革,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27〕在邓小平看来,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下才能进行,稳定问题关乎着发展的成败。

五、改革的政治绩效:有效性与合法性

所谓改革的政治绩效,是指改革的结果。在邓小平的改革政治学中,改革的政治绩效主要是指有效性,并在取得有效性的基础上巩固合法性。

“文革”使得中国的经济停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也使得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经受着严峻考验。为了摆脱危机,重建民众信心,稳固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过去的错误路线和实践进行了“拨乱反正”,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点从中共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共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解放生产力,致力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活水准,才能真正赢得广大民众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支持。也因此,邓小平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28〕

邓小平不仅认识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性。他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9〕在邓小平看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30〕他说:“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1〕“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2〕由此他还明确地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更加明确凸显了经济绩效在中共执政过程中的地位。因为只有经济的不断增长,才能使国家摆脱长期以来的贫困落后局面,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实现社会真正的安定团结。

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国内生产总值和职工平均工资由1980年的4518亿元和762元,上升到1995年的58478亿元和5500元。〔34〕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充分彰显了改革的成效和威力,当然也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可。总之,以经济绩效资源为中轴的合法性模式可以说是邓小平时代最大的政治特点。

结语

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是一门艺术,它不仅有对改革的政治主体和政治客体的缜密考量,而且有对改革的政治过程和政治结果的宏观把握;不仅有对经济领域的政治分析,而且有对思想观念领域的辩证思维;不仅有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共的忧患意识,而且有对广大民众的真切关怀。它是时代的产物,但它的影响又超出了特定的时代。在今天的中国,学习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对于突破当前改革的困境,开创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93.

〔2〕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39.

〔3〕〔4〕〔5〕〔8〕〔9〕〔13〕〔15〕〔22〕〔23〕〔24〕〔26〕〔27〕〔30〕〔31〕〔32〕〔3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237,264,265,372,113,4,272,174,372,219,113,284,116,10,28,372.

〔6〕金春明.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十讲〔M〕.解放军出版社,1985.102.

〔7〕〔10〕〔11〕〔12〕〔16〕〔17〕〔18〕〔19〕〔20〕〔21〕〔25〕〔28〕〔29〕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87、91,162,162,266,327,333,336,141、143,335,367,406,194,146.

〔14〕冷溶.邓小平年谱:下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50.

〔34〕中国统计年鉴(1997)〔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4-30.endprint

猜你喜欢
邓小平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图说:邓小平在上海的足迹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传:1904~1974
邓小平让人主动“批邓”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幽默邓小平
邓小平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