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一帆悬——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伦理底蕴

2015-02-12 18:45王宝贵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伦理公民价值观

王宝贵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对这一观念系统的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即大众认同;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前提,是这一观念系统本身的科学性和引领力,为此必须先从学术上探究其伦理合理性。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伦理底蕴,直接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价值。

一、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基于公共文化视角的政治伦理问题

“多元”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特征之一,在文化层面表现得更为突出。经济全球化使文化已经跨越了时间、空间、地理的限制,聚集、交汇、碰撞、交融并实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影响了个体行为选择、人格塑造、道德评价、语言、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现代社会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对于主体性的强调,对于个性的张扬推动了文化大众化和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并不意味主流文化的消散,恰恰相反,现代社会充满对于主导文化的期待。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的语言、行为总是表达出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文化本质,即蕴含核心价值观的公共文化。它能够代表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能够彰显时代精神和现代文化气息,并且对于现代人的道德培养、价值判断和语言、行为方式选择发挥主导作用。所以,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性问题,是一个基于公共文化视角的政治伦理问题。

核心价值观是公民在自由、平等社会中对于文化选择所达成的价值共识,是对于社会文化的精炼概括和高度抽象,是对于为社会成员所广泛接受的政治、文化价值的实然描述,是公共理性重叠共识的结果。核心价值观总是与社会基本制度及其要求相适应的,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文化的最根本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标志性特征,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道德与价值稳定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社会生活本性,这种公共性首先来源于其深深植根于民族成员的文化传承之中,成为个人身份的重要文化属性成为个体与他人区别开来的重要标识,也决定了其社会归属。每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其言谈举止都深深烙上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印记。

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一方面具有政治价值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也表达为基本的社会伦理价值。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的政治价值表达,自然也是公民道德的抽象凝练,为公民的政治生活提供了基本的价值框架,同时也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伦理价值基础。核心价值观是公民之间的伦理共识,是对于社会基本伦理观念的高度概括。在这种共识之上,人们才能形成具有统一标准的道德原则和共同的道德目标,公民之间的道德交往才有可能。人们对于公共道德的意识和自觉是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关键因素。公民道德更是其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基本素质。虽然现代社会管理依赖正义的社会程序和规则,但是政治参与者的道德素质依然是保证公共权力纯洁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能自觉进行道德活动,对自己进行道德自律,具备道德生活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特征。核心价值观显然也内涵了对于公民参与现代政治生活的伦理要求,它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道德坐标和指向,只有认同、接受并且实践核心价值,才具备进入政治生活的道德素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伦理价值指向

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价值观领域的分化趋势 也不断加剧,多元并存、矛盾凸显,传统主流价值观念受到深刻的挑战,增进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合力的价值整合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和复杂。为避免社会心理的急剧波动和相互冲突,保证社会的平衡协调发展,在允许多种社会思潮的相互影响和交融以保证社会的活力的情况下,更需要一个主导的、引领社会共识的、为各种社会阶层所能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中国,这种价值观念只有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提供和引领。

党在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反映了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在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反映了国家政治生活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凝聚和平发展与改革开放时代精神,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前景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确立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准则,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国家的问题。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炼地表达了政治生活的合理性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相互信任,并且遵守、履行自己对于社会、对于其他社会成员责任承诺的合理性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理想,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确立了、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社会的问题。同时,它还为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生活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原则。它既具有作为政治价值追求的引导性,又表现出作为价值基本框架的底线性,特别是在公共权力的运行之中,任何与之相矛盾、相违背的公共权力运行机制、方式都将受到合理性质疑。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地表达了我国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核心意义的价值标准是追求实现公共利益、维系社会存在的重要纽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尤为必要。随着现代性对个性的张扬,个体利益、个体自由、个体文化不断地得到肯定,并且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社会依据地域、血缘而缔结的社会关系早已被现代更为广泛的由陌生人组建的公共社会关系所取代。这就产生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当人们都关注自我利益、扩大个体权利的同时,社会公共生活如何可能?如果社会成员都只关注于自我的生活,都只认同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那么当大家走出自己的个体王国,步入公共领域时,如何能够共处、合作?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公共生活提供了可能,社会成员才能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找到共同的价值支点,形成文化认同和共识,人们才能够以相似的道德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并且对于公共事务做出评价和判断。就此而言,越是在个体凸显的时代,社会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吁求就更为迫切,核心价值观就更能显示其作为社会纽带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科学回答了怎样做一个新型的现代公民的问题。这对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引领,使人们能够超越单纯的个人利益和观念差异,就社会生活达成共识。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强化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现代政治伦理肯定并强调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等个体性价值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整体利益秩序。因为寻求社会的良性有序运行与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间的平衡是伦理研究的终极诉求。市场经济模式加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联系与相互依赖,私利与公利、私人个体的动机与社会成员的共同期待之间的矛盾和张力更加明显。核心价值观能引领人们跨越私欲追寻公共利益,有效化解此类矛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距离“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认同、坚守、笃行”还有很长的距离,这其中基础和关键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认同到公民认同。

公民作为现代社会的成员身份,具有浓郁的公共性意味。公民身份要求大家能够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关照公共利益的增长,显然需要人们超越自身利益的局限性和多样性,达成彼此间的“认同”。“认同”既包括对于公共利益的认识,更包括思想、文化的确认和接受。只有“认同”才能形成为公民共享的文化、思想、理念,才能孕育出核心价值。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国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是公民身份的重要依据。国家的归属是获取公民资格的基本前提。政治、历史和文化构成国家认同的三个主要维度。

政治维度的国家认同主要包括对于其领土完整和尊严的认同,对于其基本政治理想、政治价值的认同,对于其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的认同,以及对于其法制体系的认同。历史维度的国家认同为人们提供共同的民族历史记忆,编织着人们之间的血脉联系,赋予了民族成员同宗同源的归属感,刻画出鲜明的民族特征。文化维度的国家认同通过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渗透到每个民众的血液之中,为公民身份贴上难以抹去的文化标签,强化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联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甚至可以显现出超过显性规范的强大力量。文化认同孕育出民族的情感。民族性也展现为文化和精神的凝聚。民族文化在群体成员生生不息的传承中沉淀、创新,潜移默化为民族成员的信念和人格,也积淀为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

当人们通过国家认同迈入社会生活,如何在其中实现完满的人生价值就有赖于公民的自我认同。公民意识是自我认同的应有之义,即公民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主体价值,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对于他人、对于社会整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现实生活中,在特定情境下,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并不完全是契合的,经常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公民发扬奉献精神,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才能化解两者的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公民在对于公共利益的关照之中,也产生了对于他人的关切和照顾。如今,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社会分工的极度细化已经让任何独立的个体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互利互惠成为现代公民的必然要求。

公民意识包含着公民道德的自觉。人们一方面遵循着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则通过尊重和伦理关怀维系社会成员间的联系,大家都认同公平正义价值,渴望消除社会不合理差别,以保证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在社会生活中,所有公民都给予其他成员以足够的认同,排除民族、语言、成长经历、行为习惯的差异,人们之间都能互信、互助、友善、和谐相处。公民的道德自律是建设和谐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通过国家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人们在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活中达成价值共识,并且在这种价值共识构筑的文化环境中繁衍和成长。作为共识的核心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内化为民族、国家的文化内核和精神支撑。

猜你喜欢
伦理公民价值观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