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僧安道壹铭赞”的几点探讨

2015-02-12 22:12
泰山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积石山兖州

张 强

(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学与水墨高等研究中心,重庆 401331)



关于“僧安道壹铭赞”的几点探讨

张 强

(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学与水墨高等研究中心,重庆 401331)

僧安道壹为自己所书写的铭所传达的信息,一是为了提示自己的社会身份,是其署名的一种常见的方式,二是其籍贯应该是在山东的东平所在地。同时从瑕丘尼寺的题赞之中,也可看到僧安道壹自我修饰的一面,而这一切与佛本是注重仪容的原因有关,是为了对信徒具有更强烈的感召力。

僧安道壹;铭赞;自我修饰;通神

一、关于僧安道壹的名字及“僧安道壹铭赞”之中的基本信息

有关僧安道壹在近年研究的最大收获之一,或许就是发现了僧安道壹的署名问题——“安道壹”的名字从来没有独立地出现过[1],但是,它并没有真实地解决僧安道壹署名的多样性问题。因为我们在其刻经的过程之中,发现了其不下十几处的不同署名方式[2]。

僧安道壹的铭赞,出现在洪顶山之上,可以说是将其身世的信息罄露的最为可靠的地方,其原因在于,在这个铭赞的右方,就是僧安道壹自题的木主神位。所以,木主神位也等于是僧安道壹身体的象征物存在。作为僧安道壹的首个佛教道场,他的师友印度高僧法鸿的驻锡地,也应该是僧安道壹佛学思想体系的策源地。[3]

有人以为僧安道壹在铁山所署名的“东岭僧安道壹署经”恰恰是暗示了其籍贯驻地在峄山。其论据是因为其尖山刻经题跋“大沙门僧安与汉大丞相京兆韦贤十九世孙州主薄兼治中镇将军胶州长史北肆州刺史兴祖弟子深妻徐息钦之伏儿等同刊佛经于昌邑之西绎岭”的“西绎岭”是“尖山”的话,那么,峄山显然就是“东绎岭”,简称“东岭”: “……当中提到的地理信息,昌邑是汉县,属山阳郡,南朝宋省,治今巨野县南。它与尖山地域悬隔,又没有资料表明尖山一带在北齐曾短暂设过‘昌邑’或带昌字的县邑,此地何以称‘昌邑’,不可解。”[4]

其实,这里为什么使用汉时的旧名昌邑,原因很清楚,因为是“汉大丞相京兆韦贤十九世孙”。而且在《石颂》之中也明确地以此为重:“□弟子匡哲及弟显、□、祖、珍,汉丞相衡之苗裔”所以在地名上也就自然地使用汉代的地名作为一种尊重的说法了。至于说到距离问题,因为这里的昌邑是兖州的治所,所以在称呼上自然着重的了。

同时,在东汉建武十一年(35),将西汉时期的朔方并入并州,改全国为十三州。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40里),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济阳、东平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

至于后来,地理行政区域的演变:南朝刘宋初年,武帝刘裕平河南,又设兖州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时称西兖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苏铜山县),徒迁须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北50里)。元嘉二十年(443)把兖州区域分属徐州、冀州,其兖州旧地为鲁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复立兖州,治瑕丘(今兖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陆(今江苏沛县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齐、梁时,又设北兖州于清江,设南兖州于广陵。兖州降魏之后,侨治于淮阴,旧地兖州移治于滑台,后治瑕丘。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复曰兖州。而滑台之兖州则为西兖州。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西兖州又移治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东北),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又移治谯城(今安徽毫州)。当时称兖州(瑕丘)、西兖州(滑台)、南兖州(谯城)为三兖州。东魏时设兖州于瑕丘,改置南兖州于陈留,西兖州于济阳(今山东曹县西北)。北齐时,改清江之兖州为淮州,广陵之兖州为东广州。[5]

后来这些地方的区域行政归属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而且没有办法寄托在一个具有历史大背景的地名归属之中。北齐时期,兖州在当时被称作瑕丘。[6]

二、僧安道壹铭赞分析

据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三国西晋南北朝(三)北朝摩崖刻经卷》载,僧安道壹铭赞文为:

大沙门僧安义名道壹

广大乡□□觅里人也。

寂□三世,若积石之千峰,体(壮)硕并崆峒之万岭。

嶕嶢道德,器度风流乃为词曰:重曡王廷乃曰,磨义石石,镌铭山山□林千。

据文试作以下分析:

第一层次:社会身份、职务及名字

大沙门僧安义名道壹

大沙门是一种官方给予的佛教职务,同时,它也有对于“佛”称呼的涵义。

僧安/道壹,是其基本的社会署名方式。

第二层次:籍贯:

广大乡□□觅里人也

这里非常清楚地按照简历的格式,说明了自己是什么地方的人氏——广大乡XX里。也说明了僧安道壹就是当地的人。因为这个时候的僧安道壹还没有充分地展开自己书刊佛经的事业。(河清三年564年左右)至于后来署名的东岭,也许与僧安道壹个人的际遇有关,在“东岭”这个地方其佛学思想有所变化,为了一种纪念的意义。

第三层次:宿命般神秘的能力。

寂□三世,

其与佛学因缘,与生俱来的超越灵性与生存空间的穿越力量。

词源学的意义:

“三世”在这里无疑指的是佛教里的涵义: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

《坛经·忏悔品》:“今与汝等授无相懺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静”注释:“三世:指众生存在的时间,也作‘三际’。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佛教认为:有情众生现在的生存叫‘现世’,死后转生叫‘来世’,未到现世之前的生存叫‘前世’。”[7]

“三世”还指《春秋》公羊家主张的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即“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休注云:“‘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麤觕,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於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8]

抛除关于“三世”的一般性概念意义,20世纪的鲁迅的总结更为直接:“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

至少僧安道壹是把自己当做“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的“伟大人物”。

第四层次:其修养与精神的博大。犹如佛一般的化身和能力。

若积石之千峰,体(壮)硕并崆峒之万岭。

有人认为,这里是僧安道壹在指称其家乡的所在地:

“‘若积石之千峰、并崆峒之万岭’,后段赞词亦称高岭、颂镌铭。…… 僧安道壹的题记为什么用此积石、崆峒二山的千峰万岭用作比喻呢?山东的大山以泰山为最、名望极大,何以不引,而以陇东河西的大山为喻呢?此二山与山东多为丘陵状的山确有不同,积石就有海拔四千米以上巅峰三座。崆峒也多峻岭,这不仅显出了对西面大山之崇,而且隐隐透出了僧安道壹的背景。据研究,“北朝至隋唐在甘肃河西一带曾有很强大的胡人集团生活 ,即昭武九姓的安、曹、何等等,凉州的安氏家族‘奕族豪望’, 姓氏中有安而不是九姓胡人的比例很小,此族与佛教亦很有缘渊 。因而,僧安道壹出於河西安氏胡人的可能尚不应排除。”[9]

其实,“积石”、“崆峒”是汉代以来佛教传播过程之中的重要圣地。炳灵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杨塔乡境内的黄河北岸积石山中,是西秦以来名闻遐迩的佛教圣地,也是丝绸之路陇右段上的必经要道。“炳灵”含藏语“十万佛”之意。它的建造年代要早于敦煌百年。《法苑珠林》之中,对于积石山有着如此的描述:

“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导河之地也。众峰竞出,各有异势。或如宝塔、或如层楼。松柏映岩,丹青饰岫。自非造化神功,何因绮丽若此。”[10]

《法苑珠林》记载的名寺如“晋初河州唐述谷寺者”就在此地。[11]

《水经注》道:

“释氏《西域传》曰:河出菖蒲,潜行地下,南出积石。而经文在此,似如不比。积石宜在菖蒲海下矣。”[12]

由此可知,在北齐时代,崆峒已是海内闻名的佛教名山,而尤其是如宝塔、层楼的积石山,以此来形容一个佛教大沙门的人格是非常合理的,这与他的籍贯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除了在佛教层面上,“积石山”与“崆峒山”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之外,在中国上古文化地理概念之中,仍旧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在:

《尚书·禹贡》曰: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13]

《山海经》谓: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出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14]

“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15]

《水经注》道:

“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出以西南流。《山海经》曰: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中。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仑,重渊潜发,沦于菖蒲,出于海水,故《洛书》曰:河出昆仑,出于重野,谓此矣。迳积石而为中国河。故公子安《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16]

《太平御览》曰:

“尚书旋玑钤曰:禹朝开龙门,导积石,决岷山,治九贡。注:龙门、积石山名,贡功也,治九州之功。又曰禹开龙门,导积石,出玄珪,上刻曰:延喜玉受德,天赐佩。注:禹功既成,天出玄珪,天赐之者以佩,禹有治水功者,必佩以玄玉。”[17]

《河图绛象》道:

“河导出昆仑,名地首,上为权势星,一曲也。东流千里,至规其山,名地契,上为距楼星,二曲也。邠南千里,至积石山,名地肩,上为别符星,三曲也。……东流至绛水,千里至大陆,名地腹,上为虚星,九曲也”[18]

在唐代广为流传的《游仙窟》一书,其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积石山”:

“若夫积石山者,在乎金城西南,河所经也。《书》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即此山是也。”

“仆从汧陇,奉使河源。嗟运命之迍邅,叹乡关之眇邈。张骞古迹,十万里之波涛;伯禹遗踪,二千年之坂隥。深谷带地,凿穿崖岸之形,高岭横天,刀削岗峦之势。烟霞子细,泉石分明。实天上之灵奇,乃人间之妙绝。目所不见,耳所不闻。……古老相传云:‘此是神仙窟也。人迹罕及,鸟道才通。每有香果琼枝,天衣锡钵,自然浮出,不知从何而至。”[19]

由上述引文可知,“积石山”的涵义层次演变如是:

一、由一条普通的河流,被一座普通的山峦所阻隔,由于被大禹所疏导,而逐渐成为一座奇异的山。

二、由于疏导积石山,大禹获得了天赐盛德之物玄珪。

三、积石山逐渐成为大河九曲之第三曲,与天上的星象相对应,被命名为别符星。

四、积石山上逐渐演化为传说之中的“神仙窟”。

至于为什么没有以泰山这样更为有名的崇山峻岭来比喻其人,泰山其实是国家祭祀、人伦礼教的场所,同时也是道教为据的山,是佛教在争夺主导权的一个特殊地位的山。[20]以此来比喻一个佛教大沙门并不符合其佛教本身所包含的意义。

第五层次: 高尚的道德修养与潇洒的风度

嶕嶢道德,器度风流,

《 汉书·扬雄传》:“ 泰山之高不嶕嶢,则不能浡滃云而散歊烝。” 颜师古注:“嶕嶢,高貌也。浡滃,盛也。”[21]

晋陶潜《 拟挽歌辞》之三:“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嶤;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22]

象大山一样,令人仰之弥高。

“立节嶕嶢,若寒松布彩;置行昂藏,如秋月登霞”

第六层次:与朝廷的关系

重叠王廷

《三国志·魏志·毛玠传》:“昔王叔、陈生争正王廷,宣子平理,命举其契。”[23]

“王廷”是朝廷的意思。这里当指北齐的皇家。

僧安道壹与官方的关系,是他刻经事业国家化的重要原因。他可以凭官方的力量,推广刻经的事业。他因此也可能屡屡受到嘉奖。从后来僧安道壹东去北齐都城邺城近畿的南北响堂山、中皇山参与的国家刻经工程,到在邹城与晋昌王唐邕赵妃合作的刻经项目,都说明了僧安道壹善于与官方背景的人合作,这样也才有可能成就其事业。

第七层次:事业功德

磨义石石,镌铭山山

在每块石头上都显见出佛家的教义;在每一个山头都刊刻上佛家的铭记。

这里既反映了僧安道壹的志向,同时,也是其刻经事业发端的精神起点。

释迦双林后一千六百廿三年 大沙门僧安道壹书刊大空王佛七 囗囗囗囗囗囗囗书经此囗颂囗此 功德具神勇囗囗合囗囗囗囗婆若 囗囗囗界囗囗囗囗囗囗囗一切助成

这段刊刻在巨型大空王佛左下角的跋文,其大致意思可以看出:

在释迦摩尼涅槃后的一千六百二十三年,僧安道壹书刊了大空王佛七处,书写佛经,成就功德。这些书写的佛名、佛经具有神通的力量。“﹝偈言﹞我常住於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24](《法华经·如来寿量品》。

三、瑕丘尼寺的题赞与自我修饰

与洪顶山刻经工程进行的同时,僧安道壹已经跨越到了兖州地区(东魏时设兖州于瑕丘),为一个尼寺供养人写下了如此赞文:

“盖惟三空明澈,六度凝清,理协亡言,行侔实际;逍遥无得无住之所,纵容一道一原之中,挺志高悟,特钟玄□ ,风仪韶峻,厥趣萧然,汤汤焉、亹亹焉,复何言哉![25]

三空:是指无挂碍。如空晴(明澈无碍之境);空意(清虚的心境);空洒洒(形容胸怀洒脱,毫无牵挂)。

南朝 梁 王屮《头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於有,则高谢四流,推之於无,则俯弘六度。注:瑞应经曰:行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诸经以一心为禅也。”[26]

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谓天、地、春、夏、秋、冬乃万物之制度。

《淮南子·时则训·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準,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所以绳万物也,準者所以準万物也,规者所以员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27]

只有“三空”与“六度”法则清澈,对于自然万物制度的明了,无需巧言令色,逍遥地超越于得失功利之上,在道的本源之中能够到达真实的自由。其本人的志向高崇,而且又是潇洒俊逸,趣味高尚。

在距洪顶山(564年)十几年之后,(579年),僧安道壹在兖州辖内的邹城铁山“石颂”之中对此又有如此的颂扬:

“于是有大沙门安法师者,道鉴不二,德悟一原,匪直□相咸韬,书工尤最。乃请伸豪于四显之中……寻师宝翰,区□□高。”

关于《石颂》的作者,有人据“寻师宝翰”句认定是僧安道壹弟子所为,其实,看到前面的大沙门安法师,应该明白这个寻“师”是对“安法师”的简称。而且“寻”还有“寻绎”、“探寻”涵义,是为考察、研究、分析意思。“寻师宝翰”的意思是,如果要探寻僧安道壹书刊的佛经的话会发现其高深的程度所在。

“道鉴不二,德悟一原”。

不二:“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意也。”[28]

佛经中的意义指向明确,而且真理只有一个。

一原:《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身处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闕之下,非得一原,孰能至於此哉!注:一原,道之原也。”[29]

只有居于”道”的原点,才能够获得真实的自由,既可以在社会的一般层面上优游处事,又有着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能力。

在此,我们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可以基本上勾画出僧安道壹的形象:

1.东平郡广大乡□□里人。

2.与佛有着三世的因缘

3.象积石山那样化身千峰,如崆峒山分身万岭。

4.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潇洒风流的气度。

5.与皇室的关系密切并受到重视,可以调动官府的力量来从事刻经事业。

6.志向是在所有的岩石上体现佛家的教义,在所有的山上铭刻下佛家的印记。

7.所书刊的佛名与佛经具有通神的力量。

8.对于大乘佛教的教义有着深刻的领会与精深的修养。

9.仪容端庄、趣味高雅、悟性极高、逍遥自在,不受任何羁绊。

10.居于“道”的本源,在社会与佛家之间优游自在。

11.其佛名、佛经的书法名声达到了四方皆知的地步。

除此之外,其仪表容貌的夸赞,意义何在?僧安道壹对于自己如此的赞颂,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

对于一个书写佛经和佛名的人来讲,要使书写的效果具“神通力”,其实就是代替佛来行事。一个可以替代佛的人,就必须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完美品德甚至是美丽的外貌。

这是因为佛的完美也同时体现在其外貌上,净空法师以自己的理解解释道:

“ 1.佛出现在世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貌是福报,有福的人一看那个相貌就不一样。2.佛修福是在最后修,先修慧,为什么?有慧纵然没有福,不会堕落,所以慧成就之后再修福,这是很聪明的做法。3.为什么要修福?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成了佛、成了菩萨,如果这个相貌不好看,很丑陋,人家一见就讨厌,你再好的佛法说给他,他不听,他跑掉了,不愿意亲近你。4.释迦牟尼佛,这是世间最好、最圆满的相貌。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阿难尊者出家,佛问他:你为什么出家?他说看到佛的相貌太好了,这样出家的。5.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秀色可餐。看到那个相貌太美,自自然然就跟他去了。所以相貌是摄受众生的一种手段,人总是愿意跟福德很大的人走。”——从兹宝相,树标永劫。

[1][9]焦德森.北朝摩崖刻经研究(续)[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2][3]张强.安公之碑[M].济南:齐鲁书社,1999.

[4]张伟然.关于“僧安道壹”的再思考[A].焦德森.北朝摩崖刻经研究(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80.

[5]兖州历史沿革[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5f0ab62af1ffc4ffe47acd7.html.2013-01-19.

[6]北齐河清三年僧安道壹为瑕丘尼寺的题赞[Z].

[7]钟明.金刚经·坛经[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110-111.

[8](明)金蟠,葛鼒,编校.十三经古注·下·春秋公羊传·卷一[M].济南:齐鲁书社,2013:1743.

[10][11](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伽蓝篇第三十六·感应缘[M].周叔迦,苏晋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1247.

[12][16](民国)杨守敬.水经注疏·上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67-68.

[13](明)金蟠,葛鼒,编校.十三经古注·上·尚书·书经卷六·夏书[M].济南:齐鲁书社,2013:166.

[14][15]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1.

[17](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二册·卷八二·夏帝禹[M].北京:中华书局,1960:380.

[18](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下[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19](唐)张文成.游仙窟校注[M].李时人,詹绪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20](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577.

[2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13.

[22]《魏兗州故長史穆(彥)君墓誌銘》(永安二年十二月廿六日)[Z].

[23](晋)陈寿.三国志·第二册·卷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360,377.

[24]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 册)[Z].

[25]沙丘东城尼寺造像题记碑[Z].

[26](梁)萧统.文选·卷五九·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77:810-811.

[27]何宁.新编诸子集成·淮南子集释· 上·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9:439.

[28]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4 册)[Z].

[29]何宁.新编诸子集成·淮南子集释· 上·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3.

(责任编辑 闵 军)

Discussions of Seng An Dao Yi's Inscribed Literary Eulogy

ZHANG Qiang

(Advanced Research Center of Arts and Ink, 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Chongqing, Sichuan, 401331)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scribed Literary Eulogy by Seng An Dao Yi to discuss that the four characters in his name as a way of signature, are used to show his social identity. A further study is that his hometown should be in Dongping, Shandong Province which is closest to mountain Taishan. Whereas he was not named after Taishan but eulogy from Xia Qiu Ni Temple to symbolize himself as a self-perfection which accounts for the reason that Buddhism focuses on appearances to inspire the disciples.

Name;Inscribed Literary Eulogy;Self-perfection

2015-05-16

张 强 (1962-),男 ,山东肥城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J292

A

1672-2590(2015)04-0065-06

猜你喜欢
积石山兖州
通过兖州区应急局看地方安监部门存在的问题
赛雷三国
山东兖州:秸秆离田农民增收
少数民族地区“移风易俗”推进工作探索
UPLC-ESI-Q-TOF-MS法分析兖州卷柏化学成分
朱元璋一字斩知州
积石山县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兖州卷柏的肽类化学成分及对低氧/复氧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