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逼婚”多一份理解

2015-02-12 21:59
南方周末 2015-02-12
关键词:生子本能权利

南方周末评论员 陈斌

时光如白马过隙,羊年即将来到。在城市打拼的年轻男女回到家乡,如果还没有约会或结婚对象,又会面临父母的高密集关切:“你的小学同学某某孩子都上初中了”,“我们都老了,能不能在有生之年见到孙子孙女啊”,“镇上某某家的女儿和你在同一个城市,年初几安排见个面吧”……

一说起这些,许多年轻的朋友可能满肚子怨气:我谈不谈朋友、结不结婚及何时结婚生子,难道不是个人权利吗?别人无权过问和干预。但每次父母各种追问、各种催逼,心中苦不堪言,又不好意思发作。苍天呐,大地呐,这种“逼婚”何时是个头啊!

其实,如果谈权利,任何人都有权利问你的私人生活,甚至催你恋爱结婚生子,只不过在很多情形下显得唐突无礼、让你心生不快罢了。权利与社会礼节不是一回事。

与你无缘无故的陌生人一般不会这么做,如果不是婚恋网的销售,商业社会,时间金贵,谁有那个闲心啊?谁犯得着得罪人啊?关系普通的亲友如果这么做,可能有炫耀自家孩子的成分在里面,那你也可以有技巧地挡回去:叔叔在单位混得如何啦?快升局长了吗?收入与年终奖有几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三下五除二对方就无心恋战了。

不过,对父母与真正关爱你的亲朋,你也不忍心故意让对方难堪。毕竟,所谓父母“逼婚”,其实他们也没有拿刀指着你,或暴力拘禁你,以强迫你服从他们的意愿。他们能做的,无非是言语上催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顶多声泪俱下让你心软;行动上通过熟人或熟人转过N道弯帮你物色可能的约会结婚对象,给你安排几场相亲而已。

只有你秉着同理心,把自己摆在父母的位置,就会从“逼婚”中感受到父母的情意与关切。从呱呱落地到蹒跚学步,从上幼儿园到读大学,从找工作到结婚生子,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都会为你操心。

父母之爱看起来是无条件的,常被形容为“无私”,但只是对你无条件,因为你传递了他们的基因、延续了他们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父母之爱是专注于你的“自私之爱”,不是泛泛的“博爱”。你在父母眼里就是整个世界。他们爱你,他们觉得对你有责任。

或有人说,爱我就给我自由,不要给我压力。对此,有两点反驳。

其一,分析一下父母“逼婚”的动机,一是把他们的基因通过你继续绵延下去,让他们的生命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直到永远。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没有这个,人类都要灭亡。二是希望你将来老有所养,除了少数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大部分人若没有亲儿亲女是做不到安养天年的,这是人类社会千百万年的基本经验,是人的第二本能。

在中国儒家文化背景中,这两个动机,又进一步催生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Meme(谜米,文化基因)。Meme是观念,通过模仿学习的方式传递。这种Meme把上述基因绵延的本能与养儿防老的第二本能封装成了社会习俗,一代代传承下去,塑造出了一种强大的生育文化与生育伦理。

婚姻的基本功能是传递基因与传承财产,而传承的财产也不过是为了让传递的基因有更大的生存优势,归结为一点就是传承基因。可见,父母“逼婚”本质上是上述本能、第二本能与生育Meme在深处的呼唤。当然,父母的意见只是你的参考,随便找个人结婚是不明智的,会断送自己的幸福。

其二,更进一步,这里涉及两种自由观的分歧。自由派的“自由”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别管我,不想承受任何来自家庭及社会习俗、惯例与舆论对自己行为的压力。保守派的“自由”是我自由选择并自负其责,尊重既定的权威、等级、规则与习俗,尊重社会对个人行为与个人角色的合理预期,如果不得不挑战这些,个人承受相应后果、不抱怨。如果没有保守主义的维度来反制,整个社会的存续都将成问题。

就婚姻而言,社会对一个人应当在什么时候就学与结婚生子,均有相应预期。对大多数人来说,听从父母过来人之言,随大流,不挑战个人在特定年龄阶段应承受的责任,承受的社会压力是最小的。社会习俗与舆论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永续,挑战者感受到压力就对了。或者说,这些习俗可以挑战,但挑战者会承受其压力,这是自由选择问题。

或有人说,我就不想结婚生子,将来老了有社保了,不需要子女养老。问题是,现收现支的社保是下一代人被迫集体养上一代人。你不想牺牲二人世界,不想降低生活质量,含辛茹苦养育孩子,你想将来占别人孩子的便宜,可惜别人也是这么想的。这会加快现收现支社保的解体。所有养老制度的本质都是下一代养上一代。

是的,养育子女是巨大的牺牲,意味着无限的责任与付出,这“自私”其实是无私,是责任担当。但当你看到孩子可爱的笑脸,想到祖先的基因经由自己得以绵延,亦为社会的存续贡献了一份力,你会觉得值了。那时,你可能会感谢父母当初的“逼婚”。

猜你喜欢
生子本能权利
阅读理解专练(三)
用道
逆本能
股东权利知多少(二)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吉米问答秀
处暑
清明
权利套装
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