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所创抗疟药青蒿素救活世界数百万人

2015-02-13 08:11作者丨陈数
台声 2015年20期
关键词:抗疟诺奖青蒿素

作者丨陈数

当地时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从事中西药结合等研究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

被称为“三无”科学家与团队曾以身试毒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屠呦呦填补了华人10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成为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

在当时的采访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和团队主动请缨、身先士卒,毫不犹豫地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以身试药,获得了喜人成果。

屠呦呦的老伴儿李廷钊说,那时候她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脑子里心里全都是青蒿素,回到家时带着满身的酒精味,甚至因为以身试毒而患了中毒性肝炎。

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治愈率达97%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1967年5月23日,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

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显示了奇效。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事业带来了曙光。世界卫生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回忆研究之初经历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10月8日上午,屠呦呦参加了由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庆功座谈会,这也是她自获诺奖之后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在短短12分钟的发言中,屠呦呦强调了诺奖荣誉属于团队、属于国家,当年以身试药的是整个团队,不止她一个人。同时还不忘关心年轻后辈,呼吁建立新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

发言中,她先是回忆了青蒿素研究之初的一些经历,后说:“我有一个很大的愿望,现在正好是我们国家不断深化改革、体制改革的新时期,希望这个奖之后能够形成一个新的激励机制,和我们国家综合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鼓励这些年轻一辈,在各个领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推动国家的进步。”

获得荣誉实至名归空前但不会绝后

屠呦呦获奖,全球华人无不振奋。振奋,是因为这是一次历史性跨越;振奋,还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与有荣焉;振奋,更是因为它让中国科技界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已经与世界接近全面接轨。诚所谓厚积薄发,中国科学奖有理由也有能力拿更多的诺奖。

一方面,中央早就意识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体现在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学家的地位不断提高,还体现在制度安排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科学家从不缺少才华。且不说先人们的成就,单就这几十年来的科研硕果,就让人信心百倍,比如“两弹一星”、中微子物理、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

于此而言,屠呦呦获奖只是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的一个开始,随着科学家不断钻研,随着科研体制不断革新,随着创新土壤不断优良,会有更多的科学家摘得诺奖桂冠。

猜你喜欢
抗疟诺奖青蒿素
青蒿素的合成方法研究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泰国改变用药策略应对耐多药疟疾,抗疟效果有所改善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抗疟”卫士:勇越生死线 丹心铸科研
——记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潘卫庆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屠呦呦获诺奖赞
青蒿之内还有宝藏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