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哈尼族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
——以绿春县哈尼族武术为例①

2015-02-13 03:21王晓虎余贞凯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哈尼族哈尼武术

王晓虎余贞凯

(1.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红河661199;2.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历史·文化—民族文化]

跨境哈尼族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
——以绿春县哈尼族武术为例①

王晓虎1余贞凯2

(1.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红河661199;2.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哈尼族,武术;传承机制

对绿春县哈尼族武术的传承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该县武术项目丰富多样,但是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文化,哈尼族武术正面临着文化传承人的缺失、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学校教育与相关研究的缺乏等发展问题,因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强化学校教育、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为契机,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现有哈尼族142万人,占全国哈尼族人口的98.96%。哈尼族主要集中分布在红河州南岸的红河、元阳、金平、绿春及澜沧江中部地区的江城、元江、墨江、西双版纳等地。有“哈尼”、“卡多”、“豪尼”、“阿卡”等30余种自称②杨六金.国际哈尼阿卡社会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32.。绿春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边境,东临元阳、金平两县,南与越南毗邻,西南与江城县接壤,西接墨江县境,北与红河县相连。县内辖1个镇、8个乡③云南省绿春县志编篆委员会.绿春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4.,其境内的哈尼族属于典型的云南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在绿春县总人口23万人中,哈尼族约2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8.2%,分布有12个哈尼族支系,省级哈尼族文化传承人6人,故有“哈尼山乡”之美誉。该县武术项目丰富多样,但是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文化,哈尼族武术正面临着文化传承人的缺失、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学校教育与相关研究的缺乏等发展问题,因此,如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强化学校教育、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为契机,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云南红河州绿春县哈尼族武术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是:(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地方志、历史资料以及通过网络书库、中国知网、民间传承人口述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图片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2)田野调查法。根据实际情况,走访红河州绿春县文化传承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及戈奎乡、平河乡、半坡乡、骑马坝乡等哈尼族村寨了解情况,并向哈尼族武术传承人拜师学艺、同吃同住,全面了解哈尼族武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实际问题。(3)访谈法。深度访谈绿春县文化传承中心马处保、白阿生等人,红河州哈尼刀传人李德祥、李振梁,并拍摄视频、收集照片、学习套路。以获得有关哈尼族武术内容与传承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为本研究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哈尼族武术的种类、数量与特征

哈尼语中称武术为“克腊敌”,意为“脚手打”。截至目前,绿春县是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武术开展和保留最好的地方。其项目有哈尼刀、哈尼拳、哈尼气功技法、其他器械套路等,主要在宗教祭祀、民俗、民族庆典等活动中得到体现。组织形式分为村寨自发组织与运动队训练两种。该县的哈尼族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基本功、套路运动、实用技能三类,总计30项①李德祥.哈尼族体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5、100-112.。主要分为:肩臂功、腰功、桩功、鼎功、腿功、跳跃、滚躺功7项基本功,哈尼拳、滚躺拳、象形拳、哈尼刀、三尖叉、矛枪、棍、弓箭、弩、匕首、斧头、流星锤、绳镖、链甲、三节棍、铓鼓刀舞约16项套路,踢、打、摔、拿、跌扑滚翻、闪展腾挪、气功技法“肚标”7项实用技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哈尼拳、哈尼刀、铓鼓刀舞。与其他哈尼族聚居地相比较,绿春县哈尼族武术项目具有完整性与多样性特点,在哈尼族体育文化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征如下:

第一,原始古朴的实用性。学界普遍认同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氐羌族。据考证,哈尼族先民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部分氏羌系迁徙至四川大渡河流域,并继续南迁进入云南红河流域的哀牢山和蒙乐山中间地区的山区和半山区,约在隋唐时期哈尼族先民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逐步形成了被不同史籍中称为“和蛮”、“和泥”、“窝泥”、“哈尼”等称谓的少数民族②哈尼族简史编写组.哈尼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21.。在漫长的南迁徙中,哈尼族先民为了生存资料与生存空间避免不了与其他土著民族产生冲突,并与大自然抗争。因此武术作为一种生存技能在族群生存中的作用与地位尤为凸显。哈尼族的迁徙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哈尼族史诗就记载有“哈尼大刀砍朝前,哈尼的长矛戳朝前,哈尼的棍子甩朝前,哈尼的三尖叉剁朝前,哈尼的流星在敌人头上飞转”的战争描述③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哈尼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423.。从现有资料来看,哈尼族武术源于其原始先民南迁过程中拓荒与生存的强烈需求,贯穿于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形成了以掌法、拳法、刀法、气功著称的哈尼族传统武术。例如:哈尼砍刀以砍、劈、抢、截、撩等刀法为基本动作,刀法密集,吞吐沉浮,刚柔相兼,动作勇猛、快速、有力,气势慓悍;哈尼拳法以“踢、打、摔、拿”为主,矮桩短打著称;哈尼族气功“肚标”以祛病健身为目的,等等。武术作为哈尼族生产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得以自然传习至今,哈尼族尚武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雄健彪悍的地域民族性。绿春哈尼族世居地属偏僻的海拔约800~2 500米之间的山区半山区,古时交通闭塞,山寨周围遍布沟壑,山势陡峭,森林密布。强悍武勇成为每个哈尼族先民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尤其在族群之间为了反击侵犯者或者为了扩大领地而引发战争之时,武力便成为战争的主要手段,原始的氏族部落战争的社会实践培养了哈尼族勇猛善斗、雄健彪悍的地域民族习性,并促使其武术文化在已初具军事战斗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形成发展,其内容大都接近于军队战斗技能而远离于狩猎技能。例如哈尼刀就有专为军事格斗的铁制哈尼砍刀,有单砍刀、双砍刀之分,并以砍、劈、抢、截、撩、抹、斩、刀花等为刀法,与各种步型步法、平衡、跌扑滚翻、窜蹦跳跌等协调配合组成习练套路。而哈尼拳精华在于实战,配合踢、打、摔、拿、跌扑滚翻等动作,闪展腾挪的技法形成制胜对方的实用搏击技能。这与云南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域体育活动所体现出轻松、简单、原始的文化特征大有不同。

第三,外柔内刚的舞蹈性。哈尼族人世居高山地区,没有自己的文字,能歌善舞、性情豪爽。其舞蹈动作大都来源于古代战争、生产生活与宗教祭祀,分节庆舞蹈、祭祀舞蹈和民间舞蹈三类。而且,舞蹈动作大都与武术动作交织在一起,以舞武的形式出现。多在半蹲状态下舞动,强调以丹田即小腹为舞动中心,体现出外柔内刚的哈尼族武术风格特征。如:传统舞蹈阿腊撮、莫撮撮、猴子舞、乐作舞、棕扇舞(也称白鹇舞,其中有模仿熊、猴、鸡、鹰等象形拳动作)、木雀舞、刀舞、棒舞等民间舞蹈都与哈尼族武术有着微妙的联系①李德祥.中国哈尼族武术文化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2):81-85.。较有特点的哈尼族“长刀舞”、“侗尼尼”(铓鼓刀舞)中的撩铓、云铓、劈铓等动作是由哈尼武术中的棍术、刀术中的撩刀、云刀、劈刀、云棍、劈棍演变而来。广泛流传于绿春地区的“客拉哈阿瑟”在哈尼语中意为以武术器械为道具的并带有竞技武术性的舞蹈②费孝通.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哈尼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40.。以上广泛流传于绿春县各乡、村寨的哈尼族舞蹈均包含了摔、拍、抖、推、穿、按、托掌、冲拳、弹、瑞、蹬腿及弓、马、跪、丁步、跳跃等诸多武术基本功动作、搏击动作和器械动作。其武术与民族音乐、服饰、舞蹈、艺术等表现形式融合,作为民族精神、民族性情、意愿、情感及诉求的表达,体现在哈尼族宗教、节日祭祀、农事等多个领域中。因此,哈尼族武术文化讲究精、气、神,动作原始古朴而实用,招式明快,吞吐沉浮,雄健粗犷,刚柔相兼,常以发声、吐气等辅助动作发力,具有古代战争实践与山地梯田农耕生活特点。

就传承现状来看,哈尼族武术的传承方式经历了一个由过去的被动到主动发展、从神秘到公开的自然传承过程,其传承方式可概括为神授、家传、师授、视听等4种③李德祥,王泽.中国哈尼族武术的传承方式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华武术,2013(5):82-84.,而传承人在哈尼族武术的传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神授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哈尼族自然宗教信仰中的祭司“摩批”。在哈尼语中,“摩匹”意为“智慧的长者”,一般汉译为“巫师”,按等级分仰批、翁批、沟批三种类型,分别负责村寨丧葬、祈福和医疗治病的社区职能④王清华.哈尼族社会中的摩批[J].学术探索,2008(6):62-66.。“摩批”受族人尊敬,通晓哈尼族历史及传统知识,同时也是哈尼族武术的主要练习者和传承者,在哈尼族武术传承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各村寨的“摩批”又分为世袭“摩批”(即父亲传给儿子,为家内单传)以及授徒式的“摩批”(即师傅传给徒弟)两种,有的村一个“摩批”就有30多个徒弟。“摩批”作为哈尼族武术的重要传承人群,广泛出现在哈尼族的宗教祭祀活动、节庆活动、民风民俗活动中,以此为平台口传身授哈尼族武术文化。

由于受哈尼族“父子连名制”影响,在家传的传承方式中父亲会把家中世袭相传的武术项目传授给儿子,而且又因为很少受到外界影响及其他因素的介入,哈尼族武术表现形式更显原生态。因此,哈尼族武术得以植根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自然传承。目前,师授的传承主要依托于绿春县武术队,已经属于现代竞技体育的范畴。根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记载,较具有代表性的哈尼族武术传承人有李德祥、李振梁、王泽、王昆、赵苏伟、赵永惠、李文武等人,他们曾多次在红河州、云南省武术竞赛和少数民族运动会中荣获哈尼刀、哈尼拳武术冠军,并多次担任红河州、云南省级武术竞赛裁判员,现大多在云南省各高校、中小学和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从事武术相关教学与训练工作⑤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编写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1.。经过绿春县几代传承人的耕耘,现代武术赛场上的哈尼族武术运动更显科学化、规范化,并逐步成为云南少数民族武术赛场上的一个特色项目。近年来,现代媒体技术为哈尼族武术传承提供了更为有效传承途径。特别是其中的视听传承方式,使哈尼族武术文化得以内嵌在族群共有的“地方性知识”中延续,促进着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

2.哈尼族武术的开展情况

目前绿春县哈尼族武术主要依托节庆、原始宗教祭祀、民俗活动、民族运动会四种形式开展。

节庆活动 绿春县哈尼族武术在节庆活动中开展得最为广泛,影响力最强。如:“昂玛突”(一月节)、“祭龙节”(新米节)、“祭母节”、“矻扎扎节”(六月节)、“甘通通”(十月节,也称“哈尼年”或“十月年”)等,而尤以“昂玛突”、“矻扎扎节”和“甘通通”节庆活动武术开展最为普遍。节庆期间,哈尼族人便身着节日盛装,摸花脸,披兽皮,顶羊角,展开热闹的串寨活动,在铓鼓、叶子、长笛、小三弦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下,手持刀枪棍棒载歌载舞。武术与舞蹈的融合,使之更具观赏性与参与性,可说是哈尼族人力与美的展现。

原始宗教祭祀活动 哈尼族传统的祭祀活动主要有“别窝捏”(捉土蚕)、“罗康翁”(竖寨门)、“切卡阿培老”(种谷子的节日)、“朱可朱捏铁”(赶恶鬼)等。哈尼族的世界观里存在着三界,人、鬼、神分别是不同传说里的主角,而哈尼族祭祀“摩批”则是连通三界的巫师,也是族人心目中人神间的纽带与有学问的“文化人”。他们在举行宗教祭祀活动时,唱诵着宗教祭词或民族叙事长诗,并伴随着祭祀性舞蹈动作。其中包含了摔、拍、抖、推、穿、按、托掌、冲拳、弹、瑞、蹬腿及弓、马、跪、丁步等武术动作,动作由小变大,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吞吐起伏,刚柔相兼。

民风民俗活动 现在,武术表演普遍出现在绿春哈尼族民俗活动中,如哈尼族婚、丧、嫁、娶的驱鬼活动,哈尼族人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农闲时的喜庆丰收的娱乐活动,村寨中的巫医的医疗治病活动,多以舞武的形式出现,目的是祈求族群人丁兴旺,六畜安康,五谷丰登,驱鬼吉祥,婚姻美满。在这些活动中,族人的参与十分积极踊跃,尤其是年轻力壮的哈尼族小伙。

现代竞技赛场 近年来,哈尼族武术受到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传承人在原有风格特征的基础上逐步凝练、创新、提升,使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例如,他们中的一些人创编出哈尼刀、哈尼拳套路、徒手对练、器械对练等竞技项目,体现在精气神的表达、手型步型、擒拿摔法更加接近现代武术的表现形式①李德祥,王泽.中国哈尼族武术的传承方式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华武术,2013(5):82-84.,展现在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竞技场上,已成为现代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较为突出,例如,1986年,绿春县哈尼族刀术曾荣获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的最高奖——“雄狮”一等奖;1989年9月,云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数运动会上哈尼铓鼓刀获得一等奖;1991年,哈尼铓鼓刀在广西举行的全国第四届民族运动会上获得了一等奖; 2002年、2006年、2010年哈尼刀分别在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由此,哈尼族武术在传承自身独有的武术风格和技术特点的同时,逐步趋向现代武术的竞技性发展。可以说,现代竞技赛场为哈尼族武术的发展搭建了优良的传承、发展与传播平台。

三、哈尼族武术的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

第一,传承因子的缺失。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哈尼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诗歌、神话的口述式传承。因此作为哈尼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因子,哈尼族武术世代以来均依托着传承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与民风民俗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口传身授。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乡村社会汉化严重,年青一代更喜欢外来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新鲜感,加之现代社会交通便利,更多的年轻人进城务工,村寨“留守族”现象尤为普遍,伴随老一代传承人的逝去,哈尼族武术文化传承因子面临断裂危机。

第二,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足。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矻扎扎节”、“十月年”成为区域的法定假日,每逢此时绿春县便开展文化旅游活动,但外来商业运作的模式不免追求经济效益,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哈尼族体育文化开展与传承的重要意义。现在绿春县城组织的长街宴等商业活动主要以民族餐饮、民族舞蹈、观赏哈尼梯田为主,期间穿插秋千、磨秋等活动。而哈尼族武术活动大多在村寨活动中由村民自发组织开展,并逐步被边缘化,对外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与交流。

第三,学校教育与相关研究的缺乏。学校作为重要的体育文化传承场所,过去绿春县第一中学一直以武术运动队的形式在传承和发展哈尼族武术。随着一代代传承人与教练员变换工作岗位,走入其他城市,目前绿春县学校武术的开展已大不如前,加之各村寨也没有开展相关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哈尼族武术相关研究严重缺乏,哈尼族武术传承在地方学校教育中面临缺失的困境。

四、结论与建议

绿春县武术项目丰富多样,哈尼族武术文化既是哈尼族人生存的重要技能,也是当地原始宗教祭祀、民风民俗活动传递情感和现代体育竞技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困境。为此,一是要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将其纳入到哈尼梯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空间里,合理开发利用。二是要在加快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中,使哈尼族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区域学校教育中,将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农村学校教育的范畴,强化年青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提高文化自觉传承意识,培养出一批懂知识、有能力、水平高的本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人,这是哈尼族武术在现代文化进程中发展的有效途径。四是在加强哈尼族文化的国际交流中,使之更有利于边境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民族认同。五是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要抓住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机遇,打造区域民族文化品牌,发展民族特色体育产业,推进区域经济与民族体育的共生发展。

Cross Border Hani People’s Traditional Village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Mechanism:A Case Study of Hani Martial Arts in Luchun County

WANG Xiaohu1YU Zhenkai2

(1.School of Sports,Honghe University,Honghe,Yunnan 661199; 2.School of Sports,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Hani;martial arts;inheritance mechanism

Investigation of the martial arts inheritance status quo in Luchun showed that although martial arts abound in the county,as a form of ethnic culture,they are trapped in the problems of reduced willing learners,inadequate exploitation as a resource,absence of education in schools,and lack of research on relevant issues.Therefor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the industry of unique ethnic sports by making use of the opportunities created by no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ethnic cultural ecological village construction,sports education in schools,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王晓虎,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

G852

A

1009-9506(2015)05-0028-05

2015年3月20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体育文化建设研究》,编号:13XTY004;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编号:QN2014074.

余贞凯,副教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哈尼族哈尼武术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