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理趣:考场议论类作文的主要追求
——对2015年江苏高考一篇优秀议论类作文的质疑

2015-02-13 20:59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张一山特级教师
语文知识 2015年10期
关键词:理趣项脊轩蝉蜕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张一山(特级教师)

议论理趣:考场议论类作文的主要追求
——对2015年江苏高考一篇优秀议论类作文的质疑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张一山(特级教师)

2015年江苏高考分数揭晓之后,南京考生滕慧超同学的哲理议论文《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感动专家组评委”获满分,并作为江苏高考语文阅卷专家组推荐的8篇高考满分作文的首篇刊登在2015年6月25日《扬子晚报》上。我们不妨一读——

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

夏雨初霁,于校内一棵不知名的老树上,拾得一只蝉蜕,很好的中药。

一颗露水滚落。就着千千万万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这是一间寂寞的空屋,惹人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间寂寞空屋,不盘花簇锦亦不金碧辉煌,只如蝉蜕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闪耀着一星光华,于漫漫长夜中点燃了一豆灯火。

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蝉之生命有限,于阴暗潮湿的地下蛰伏数载只为了一个夏天。数千个寂寞长夜它们无言熬过,待到一朝羽化,便成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这时,它们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免不了自怜自哀,忧伤慨叹,哪里来的心惰唱什么歌呢?可蝉偏不。“乌发如银”的时节偏要日日欢歌,这便是生命的大气度。

寂寞空屋,可有形可无形,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人之智慧便在这空屋中岁岁积淀,蕴于血脉的最深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是归有光的寂寞空屋。室仅方丈,容不下金银珠宝亦容不下繁华如梦,容得下的仅是那一份割舍不断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在这里读书成长,身后有母亲嘘寒问暖的身影。空屋虽寂寞,此心却温柔,体察父母亲惰,就是我们最平实的智慧感悟。

寂寞空屋,给高蹈以平实,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然残废了双腿。他的世界,从此不再有欢笑嬉闹。他走进地坛,走进百代帚王家遗落下的那一间寂寞空屋。他看见叶上阳光、花间蜂蝶,他听见这世界繁华落尽,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死亡是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史铁生如是说。他的生命于此一间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气盛,褪去了高蹈与不切实际的幻梦,他拥抱敞开的生命之门,成为智者。

人活于世,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幻光所眩惑,心灵与智性迷失在追逐所谓天堂的路途中。其实,“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坦途。”我偏居一隅,独拥这一方智慧的寂寞空屋,我已在天堂。

专家点评中称“以‘一只晶莹剔透的蝉蜕’为由头,盘活了生命和智慧的‘大气度’,相当机智……”优秀议论文应该观点鲜明,材料充足而理趣充分,读后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这是一篇充满“大智慧”“大气度”的优秀议论文吗?“语文阅卷专家组”的褒扬之语恰当吗?本文试作一次细读。

一、中心论点应是发现理趣的集中展示

评价考场议论文的关键要素是中心论点要鲜明、深刻。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议论文,都要表达十分明确的观点。

2015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在这个题目中,核心词是“智慧”,“智慧”存在的形态是“经验”“能力”“境界”,其样子和“大自然一样”。生活中,智慧是一种悠烈的存在,是一种激越的生成与升华,是一种飞速的选择与加速的提升。考生据此写作议论文,首先应该努力发明自己读得的理趣即中心论点。

《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的观点是什么?标题本身是鲜明正确的中心论点吗?

“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是个比喻句。中心词“屋”前的修饰语是“寂寞”“空”。压缩一下即“智慧是屋”。“智慧是屋”的判断,体现出智慧的特点没有?我以为,作者的“智慧是屋”的观点,没有明确的创新内涵。

在深度研课群,许多老师阅读此文后反问:“智慧”怎么就成了“空屋”,并且还是“寂寞空屋”呢!我们承认,智慧者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但寂寞本身并不是智慧,而是拥有智慧的前提或者表象。老子出关、庄子钓濮,都是生存智慧;孔子周游列国,理想未就,退而删诗,是师长智慧;孟子退而教学也是儒家智慧。这些有智慧的人,确确实实有一个耐得住寂寞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智慧本身的全部密码是寂寞。

对于蝉来说,“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的确“是一间寂寞的空屋”。但从作文扣题来看,更应该阐述的则是“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上的理趣。而“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充其量只是蝉的智慧的缩影或者证明。而作者竞然以其为重心,表述为“智慧是屋”,而不是“智慧是蝉”。这样,中心论点便偏离了蝉本身应有的理趣了。

我们知道,蝉是昆虫类的代表,成蝉是由卵、幼虫经过多次蜕皮,而变为成虫。蝉的卵常产在木质组织内,虫一孵出即钻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所以,蝉的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即蝉一般要经5次蜕皮。人们称赞蝉的智慧即在这5次蜕皮上。蝉的5次蜕皮才是智慧所在,而其“皮壳”则是智慧象征或者明证。“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只是“惹人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的线索或者物象。

这位考生却借蝉皮的空壳将智慧比喻成“屋”,这就不恰当了。因为智慧的是蝉,而不是蜕!蜕与智慧只有关联而没有相似点。《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的开头的确是“以‘一只晶莹剔透的蝉蜕’为由头,盘活了生命和智慧的‘大气度’,相当机智”。作者开篇精选蝉蜕意象极富有文化气息,再通过精写雨后拾蜕“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极富于诗意。但好文章,要写出智慧的本质存在或者生活情感的存在。作者在这个鲜亮的开头之后,却将蝉蜕的空壳与空屋相关联,认为“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这并没有有效地揭示蝉与智慧的内在关系。同时,智慧的确可以“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闪耀着一星光华”,也可以“于漫漫长夜中点燃了一豆灯火”。但蝉蜕这间“寂寞空屋”,则没有这样的功能,也没有相似点。作者硬将蝉的智慧特征加在蝉蜕上,这显然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所以,“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是一个比喻不当的、错误的中心论点。

哲理议论文没有固定的开头,一般从一件小事开始,提取相关论题,然后展开道理论述,或者评论归纳。但最起码要叫人明明白白地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中心论点应是考生发现的理趣的集中展示。但许多教师不是引导学生朴素地行文,而是引导学生玩“高古”——明明可以通俗顺畅地说一句明白话,偏偏要绕来绕去,堆砌铺陈一番。为什么不引导考生写《谈骨气》《谈意气》那样的规范议论文,而悠衷于故作深刻、言不及物的所谓哲理议论文?我想,这是高中写作过程中投机取巧的心态在作怪。

二、论证过程应是理趣存在的集中揭示

从文章理趣表达看,论证过程应该是理趣存在的集中揭示。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来说,就是用充分的论据,证明自己所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普遍的。但《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却是问题多多的“范文”。

1.分论点站不住脚

当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具体观点时,每每需要分成若干个分论点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证明中心论点的普遍性与广泛性。《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的第一个分论点却出现了“站不住脚”的现象。

作者在论述“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时,先提出“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这个分论点。这个分论点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呢?这里面的关键词是“寂寞”,强调“寂寞空屋”是“耐得住寂寞”与“拒绝悲凉”的。而“寂寞空屋”是什么?即考生强调的“晶莹剔透的蝉蜕”。这与智慧有什么关联呢?我想,“晶莹剔透的蝉蜕”的“耐得住寂寞”与“拒绝悲凉”,绝对不是老蝉欢歌的智慧秘密所在。显然,这样的分论点,偏离了蝉的智慧本身。

从智慧的层面看,真正“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的是蝉!是蝉“于阴暗潮湿的地下蛰伏数载”,“无言熬过”数干个寂寞长夜而成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从而生成了作者所说的“生命的大气度”。考生的论述中,也表现出对老蝉欢歌的智慧的礼赞:

“人之老年,免不了自怜自哀,忧伤慨叹,哪里来的心情唱什么歌呢?可蝉偏不。‘乌发如银’的时节偏要日日欢歌,这便是生命的大气度。”

“寂寞空屋”既然不是蝉智慧的本质特征,用“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领起第四段,显然观点与材料之间缺乏联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不对题”。

2.论据证明不了观点

议论文的证据是为了证明论点正确而存在的。但《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的诸多论据却不能很好地证明论点或者分论点。被许多专家称赞的“惊心动魄的大事”,其实与智慧的论证没有直接关系。

最典型的应该是第五段。在第五段中,这位考生在“寂寞空屋”与“晶莹剔透的蝉蜕”之间建立了联系。他强调“晶莹剔透的蝉蜕”即“寂寞空屋”,是“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也只是智慧“存在的证据”;但这“寂寞空屋”并不是智慧的本质所在。“人之智慧”的确可以“岁岁积淀,蕴于血脉的最深处”。在“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的例子中,“项脊轩”似乎可以视为“寂寞空屋”,但归有光却不是上述比喻中的那只“蝉”。

“项脊轩”这个材料是不能证明作者观点的。在项脊轩,归有光体察了父母的亲情,写了《项脊轩志》。归有光的项脊轩“室仅方丈”“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些素材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文事例。从考生提出的分论点看,项脊轩并不是归有光智慧存在的证据。从课文情节看,项脊轩充其量是其“体察父母亲情”的地方,承载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活回忆的地方。这和前面的从“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可以看到蝉的智慧的缩影或者证明,并没有相似点。相似的只是项脊轩像“晶莹剔透的蝉蜕”,而归有光如何在项脊轩中演绎了蝉的蜕皮一般的智慧?我们看不到!

同样,考生使用的史铁生《我与地坛》这个课文材料,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位考生以百代帝王家遗落下的古代建筑——地坛,来论说“寂寞空屋”让史铁生“褪去了年少气盛,褪去了高蹈与不切实际的幻梦”,使之成为智者……其论述非常勉强。

按照考生的思路,地坛是“寂寞空屋”,贮满智慧。上面笔者已经强调“寂寞空屋”不是蝉的智慧,而在这里“寂寞空屋”则发展成装满了智慧的地方。而那与“寂寞空屋”相对应的“蝉”到哪里去了呢?是史铁生吗?而作为封建家族衰落象征的地坛,又如何成了智慧之所?显然,这源自考生从蝉蜕生发的寂寞空屋的比喻。地坛的确给了史铁生以生存智慧。如果史铁生的智慧来自地坛的话,那么蝉的智慧应该是来自蝉蜕;这样一审视,这位考生的思维偏差就非常明显了。地坛实际上不是史铁生智慧的证明。也就是说,史铁生与地坛的关系,不是“蝉”与“寂寞空屋”的关系。

史铁生从“寂寞空屋”——地坛中读懂了人生,读懂了生存,读懂了生命意义。地坛确确实实是一个含有智慧因子的地方。但这与从“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而“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距离有多远呢?显然,从材料使用层面看,史铁生与地坛并非神似于“蝉”与“寂寞空屋”。

三、议论理趣应是考场议论文的主要追求

笔者以为,各地推出的高考优秀作文应该经得起读者阅读与讨论。而阅卷老师为什么会给《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打那么高的分呢?“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就要从这位考生的文体上审视。

《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是一篇哲理散文。时下,高中老师们也称之为文化散文或者哲理性议论文。这种文体既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又有议论文所蕴含的理趣韵味;既有散文诗一样的亮丽词句、深刻意味,又有议论文所强调的鲜明观点与论证结构。这样的文体,文化气息浓郁,语言光鲜华丽,一直受到许多名家们的喜爱。最好的例证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诗意对话”的方式,表达着他那深刻的哲学思想。他的对话中时常飘荡和流动着诗歌的韵味和哲理的意趣。

当下,大多数考生也喜欢用这种文化气息浓郁、语言华丽的文体。但考生们常常用得不恰当,每每是华丽语言遮挡了本质内容的表达,而阅卷老师们也每每停留在巧妙篇章、优美词语的审读上。因此,这样的作文多容易得高分。部分老师便大张旗鼓地强调在考场上写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每届高三课堂上,也总有教师将这样的文章拿来给学生作示范。我以为,即使是文化散文,也应该做到有感悟,有思想。如果能在充满智慧的对话叙述中表现出独具轻盈灵动的思想理趣,阅卷老师是应该拍案叫绝的。但由于考生多在语言形式上模仿,不注重内在理趣的建构,文章一写成,除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外,什么意味也没有。《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就是这样的文化散文——没有明确的观点,没有实质内容,只有花架子、花衣裳。

哲理散文讲究理趣的生动活泼。如果要以蝉入手行文,就要努力揭示“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蝉蜕可以比喻为“一间寂寞的空屋”,但一只蝉蜕并非蝉智慧的本身。蝉的蜕变选择,才是蝉智慧之所在!因此,我们只能说一只蝉蜕是智慧存在的明证,而不能说一只蝉蜕就是智慧——无论它有怎样的中药价值!但是在《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中,考生却偏向了一只蝉蜕上。电影《末代皇帝》中,溥仪从龙椅背后掏出了自己五十年前从陈宝琛那里拿来的蝈蝈笼子,仔细地擦了擦,递给小红卫兵的镜头……不知道这位学生看过这个镜头没有?百代帝王家遗落下的那一间寂寞空屋——等于贮满智慧?溥仪的“寂寞空屋”多的是无奈悲凉!所以,考生在文章结尾写的“我偏居一隅”“独拥这一方智慧的寂寞空屋”,笔者实在看不出智慧在哪里!这样的作文审美,真正让人一头雾水!

考场文章应该以“载道”为主,应该阐述理性观点,让人信服。但这篇文章让人读来感到吃力,读后不知所云,除了语言华丽高深,什么道理也不曾说清。真正的哲理散文,特别是哲理性议论文,其论证过程便是理趣存在集中揭示的过程。对于这篇哲理议论文来说,考生真正要回答的是智慧为什么是一间“寂寞空屋”、怎样才能成就“寂寞空屋”。可惜的是,考生并没有回答。所以说,《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从形式到内容、从表象到本质,都呈现出虚无、浮躁、无力、卖弄的倾向。

高中日常议论文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生成了什么理趣”“你想说什么”!高考作文,不只是为了如何取悦别人,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还应该形成平实、朴实、不浮夸的做人作风。如果考生仅仅是在作文纸上玩弄词语、耍嘴皮子,甚或浓妆艳抹,装腔作势,而读者看不出作文思想,这样的作文得高分又有什么意思呢?哲理散文没有思想,光有语言,读者会喜爱吗?当然,作文训练过程中,考生可以注重语言形式、篇章技巧,但随着技法逐渐成熟,应该学会由华美转向朴实自然。作为高考阅卷者,还是应该多鼓励那些朴实自然、清新清晰的作文。因此,就议论文写作来说,发现议论的理趣,并阐述得让人信服,这才是考场议论文的主要追求。

综上所述,《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在篇章设计上有其精巧之处,但议论文写作首先应该做到观点鲜明、正确,论证过程要回到理趣证明上。从这方面看,《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显然还有待完善。

猜你喜欢
理趣项脊轩蝉蜕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蝉蜕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滴心湖:致蝉蜕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浅析近年《中华诗词》的理趣诗及其启示
蝉蜕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