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以国际视野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015-02-14 09:05胡先福重庆科技学院宣传部提供
重庆与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留学生办学

□ 文/本刊记者 胡先福 图/重庆科技学院宣传部提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速度,重庆科技学院(下称重科)积极主动推进教育国际化,实施开放办学,海纳百川,走高质量应用型的办学发展之路。重科通过实施对外合作开放战略,加强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国际化,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学校国际竞争能力。

近年来,重庆科技学院快速发展,实现了办学层次的两级跨越,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实现了师资队伍结构的明显优化,实现了科研经费和质量的连续突破。学校本科专业从10年前的8个增长到现在的46个,增长了近5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从7人增长到231人,增长了32倍;年科研经费从不足500万元增长到1亿元,增长了20倍;净资产总额从3.9亿元增长为25.6亿元,增长了6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第一志愿录取率均保持在90%以上。

坚定地走“应用型”发展之路

由于生活习惯等问题,我国的垃圾有着水分高、热值低、不分类等特点,被部分国家称为“穷垃圾”。10年来,我国垃圾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如何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2006年12月14日,由重庆市科委和重庆科技学院联合组建了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2008年7月15日,美国卡万塔能源有限公司出资164万美元与重科共同研制日处理6吨垃圾焚烧发电中试生产线。学校举全校之力,汇集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多交叉学科人才,在垃圾焚烧设计体系、关键技术及污染控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自主创新成果,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炉排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系统,攻克了国内垃圾无法高效燃烧和清洁排放的重大技术难题。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美国图萨、四川西昌以及重庆万州等国内外垃圾发电厂。

2012年10月22日,美国卡万塔能源有限公司出资225万美元与重科共同研制日处理10吨垃圾气化燃烧及燃气资源化利用中试生产线。目前已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能连续稳定地产生合成气,为江苏泰兴垃圾气化燃烧发电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2013年12月16日,重科与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又签订了50万美元的共建“城市生活垃圾清洁焚烧与检测技术实验中心”的协议。

目前,这些垃圾焚烧发电装备不仅适合我国国情,被广泛运用在各地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时还出口到美国、德国、印度等国家,填补了我国垃圾焚烧技术“零出口”的空白。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是重科近年来从科技研发到应用转型的突出成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如何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是高校科研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重庆科技学院科研工作立足重庆经济发展,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坚持以成果转化为导向,以应用技术研究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团队和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产学研为途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从科技研发到生产力的应用转化之路,为重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行业生产效能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灵秀湖风光美如画

周祥瑜副校长(右四)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代表团会谈

钱煦院士为实验班讲课

重庆科技学院的前身是分别建于1951年的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组建了重庆科技学院。合校升本以来,学校一直重视延续与行业的血脉联系,积极建立与政府、行业、企业交流合作的良性机制,探索走出一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转型发展的路子。

但擅长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高校如何转型发展,走“应用”之路呢?

“建设应用型高校,关键是要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校长严欣平说。为此,重科一方面成立合作发展部等专门机构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在学校、二级院系、教授三个层面定期和不定期走访行业企业,把握市场脉搏,了解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根据政府的要求、行业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的愿望,开办专业、组建学院、共建科研和教学平台、构建行业企业全程参与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场景式”育人和协同创新。

重科建立的井控技术培训基地被中石油领导评价为“达到了国际水平”;与中石油合作研发的深海钻井设备被成功应用于981海洋钻井平台;航天磁性材料被嫦娥二号、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成功运用……这些颇有分量的成果,无不彰显出“应用型”办学的显著成效。

目前,重科已构建了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四大特色本科专业集群,涵盖29个专业,占全校46个本科专业的63%。同时,重点围绕“两业两域”新兴和配套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了涵盖12个专业的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和涵盖5个专业的辅助专业集群,分别占全校本科专业的26%和11%,基本形成了与石油、冶金行业,安全工程领域,能源、装备制造,信息和环保产业等高度关联的基本完备的专业体系,成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支重要支撑力量。

据悉,重庆科技学院目前已成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是重庆首批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6所院校之一。重科立足为重庆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推进教育国际化,办高质量应用型大学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速度,重庆科技学院积极主动推进教育国际化,实施开放办学,海纳百川,走高质量应用型的办学发展之路。

2012年5月28日,中共重庆科技学院委员会、重庆科技学院作出了《关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决定》(下称《决定》)。为此,《决定》专门制定了重科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国际化为引领,以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桥梁,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突破口,以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重点,以内涵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和条件建设为保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思路。《决定》为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提高应用型办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钱煦(英文名:Shu Chien),美籍华裔科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特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院长、美国生物医学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6年6月,钱煦获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证书,集全美四大院——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医学院、美国文理科学院之院士于一身。至今仅六名科学家获此四院院士证书,其中四人已退休,钱煦先生是目前两位仍于任上的学者之一。2011年10月,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钟正明院士报告会

钟正明,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生委员会主席、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钟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为外胚层器官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开辟了“拓扑生物学”的新说,该理论在引导外胚层干细胞分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主动加强与这些国际尖端型科技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重科不仅主动邀请他们前来学校交流、讲学,还通过“巴渝海外引智计划”“春晖计划”等引智平台聘请他们为特聘教授,同时自筹经费打造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在充分发挥国际尖端型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实现重科科研与国际前沿科技的对接。

据了解,近年来重科邀请了包括美国四院院士钱煦教授、欧洲中国经济学会会长郑京海研究员、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曾凡华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学者20余人来校讲学、担任特聘或者兼职教授、或进行科研合作。重科注重与海外高校的交流和互访,其中,仅2014年就累计接待境外高校、企业、组织来访33批,境外访客115人次。

国际前沿技术、人才的引进、交流与合作,有效地促进了重科高质量的“应用型”转化:

2013年,美国卡万塔能源有限公司与重科联合共建垃圾焚烧与检测技术实验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重科联合共建地球工程中心中国分中心。

2012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与重科共建生物材料与活细胞影像技术研究所。

2011年,台湾中央大学与重科联合建立了LED应用技术研究所,重科先后派出5名教师到台湾中央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

垃圾焚烧发电研究院中试基地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冶金实习实训基地

重庆科技学院与中冶赛迪共建冶金实验室签字仪式

重庆科技学院举办的2014纳米能源材料国际研讨会

从国内到国(境)外开放办学,拒绝闭门造车,重庆科技学院成立以来,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积极拓展办学空间,为重科科研工作开辟了新天地。近年来,重科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韩国等14个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和企业开展了联合办学、合作科研等多形式的交流合作。2014年,重科被重庆市教委、市财政局评选为“重庆市属公办高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综合奖补”一等奖。

开放办学,还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严欣平表示,在未来,重科将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适应石油、冶金等企业海外战略需求,不断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机制,增强前瞻性和主动性,走出具有重科特色的开放式办学道路。

通过国际平台,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育的国际化根本上是教师的国际化。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师资队伍,重科加大与国外名校的交流,在大力开展海外引智工作的同时,深入实施教师国际化培养,营造出良好、宽松的国际化环境,在国际平台上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2014年,重科组织实施了美墨团、荷德团、英瑞团、澳新团等因公出访团4个,参加重庆市双跨团1个,访问国外高校11所,就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教师进修、学生联合培养等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新缔结国际姊妹高校5所,新签订合作协议9项,更新合作协议2项。重科还主办、承办、联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教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49篇,向国际学术会议提交学术论文148篇。

除了派教师团出访交流、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讨外,近年来重科还大力开展海外引智工作,申报获批教育部“春晖计划资助”1项;申报并获批“重庆市巴渝海外引智计划”6项,累计获批该项目11项,引进海外高水平专家学者11人。至2014年底,重科“重庆市巴渝海外引智计划”已成功结项4项,获批重庆市财政经费资助94万元;另聘请语言外籍教师10人,获批重庆市财政经费资助90万元。重科引智规模和实际效果均名列重庆市高校前列,得到了重庆市教委的高度认可。

2014年10月10日,以重庆科技学院特聘教授钱煦院士命名的“钱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正式成立。该院旨在通过引入国际化的大师、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提升重科教学科研的整体实力与影响力,促进科研“应用化”。

此外,重科近年来还通过引进美国华盛顿大学刘晓燕研究员成立了“光电转换材料实验室”,并成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与美国卡万塔公司共建了“城市生活垃圾清洁焚烧与检测技术实验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健康研究所签署协议,开展生物工程领域的科研和学术交流合作。目前,重科中外合作科研平台已达7个,对学校的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重科各中外合作科研平台累计申请并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发明专利31项。

同时,重科还深入实施教师国际化培养,实施“骨干教师出国深造计划”,全面推进《关于公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深造的实施意见》。自2011年起,每年筹措专项经费600余万元,资助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并筹措经费鼓励教师以参加学术会议、培训进修、联合科研的方式出国交流。仅2014年,重科就组织申报国家留基委“西部项目”并获批录取7人,33名教师在境外深造,其中8名青年教师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5名教授受聘担任泰国博仁大学博士生导师。此外,重科还新遴选并拟派出赴海外学习青年骨干教师31名。目前,重科青年教师中有海外经历的教师18人,占重科青年教师的37.8%。这些教师在开设双语课程、参加学校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新方式,注重学生的国际化培育

同样是在2014年10月10日,实行全英文教学试点的“钱煦实验班”开班,钱煦院士以《科学与人生》为题,给“钱煦实验班”的首届学生讲授了第一课。重科还引入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2门全英文课程,招收“会计学专业(国际会计ACA方向)实验班”,培养国际会计学人才。

“实验班”是重科通过引进国际课程,实现与国际化教育接轨、促进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的一种特殊方式。

近年来,重科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广泛建立海外项目,让学生参与到海外项目的研究中去,同时,加速发展学校来华留学生工作。

重科与英国亚伯大学、加拿大劳里埃大学、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韩国国立昌原大学、阿根廷利特瑞尔大学以及中国台湾中央大学、建国科技大学、中州科技大学等建立了“2+2”“3+1”“4+1”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项目或学生交换项目。仅2014年,重科就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荷兰撒克逊应用科技大学、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英国斯旺西大学就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签署了协议或达成了意向,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

此外,重科新建了澳大利亚堪培门学院研究生暑期培训项目、荷兰撒克逊应用科技大学暑期夏令营项目、美国贝特立大学文化体验项目、韩国国立庆北大学学生互换项目;选派4名研究生赴俄罗斯参加由中俄政府主办的“中俄青年论坛”。如今,重科已累计建立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项目15项,2014年共派出学生赴海外攻读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或赴海外交换学习、短期进修、社会实践等共计94人。

目前,重科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已初见成效,一大批学生从中受益。重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研二学生刘洪伟,本科就读于该校机械工程学院,被学校公派前往台湾建国科技大学交流学习。在台期间,该生代表建国科技大学参加国际大赛并获得金奖,回校又获得“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一等奖。刘洪伟毕业后选择就读本校研究生。其间,获得重庆市“科慧杯”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特等资助。该生目前拥有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研发的3D打印抛光机登上央视《发明梦工场》栏目,并同企业达成了200万的专利转让意向。

近年来,重科为尽快实现数量上的跨越、质量上的提升、管理上的规范,设立了“来华留学生校长奖学金”,每年投入专项经费50万元,并制定了留学生招生、奖学金评定、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2014年,在校留学生突破100人,赴海外学习、进修或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学生近100人。通过学生互换项目的开展,较好地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营造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奠定了基础。

经过不懈努力,重科初步建立了稳定的来华留学生渠道和学生赴国(境)外学习、进修和暑期社会实践的机制。2014年,重科进一步加强留学生招生渠道建设,新增海外招生渠道2个,网络招生渠道1个,新建留学生项目2项;加大了留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申请并获批留学生市长奖学金资助8人,获批资助金额11.5万元;进一步健全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制度,初步建立了留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完成了留学生公寓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留学生已入住新公寓。2014年,重科招收了15个国家113名来华留学生到学校学习,覆盖了研究生、本科生、本科预科生、语言培训生、文化体验生、技术培训生等各种留学生教育层次和种类,留学生研究生实现了零的突破,提前完成了学校“十二五”规划中对留学生数量的要求。

猜你喜欢
国际化留学生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