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潜心会文本打造高效课堂

2015-02-14 07:14祁春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悲秋写景诗人

祁春静

如何以潜心会文本打造高效课堂

祁春静

“用教材教”是在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大家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也说过:“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语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了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因此,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语文课教师在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的时候,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反思等环节中,课前潜心研究好教材,是用好教材,教给学生知识与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最关键的一步。下面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收获写出来与诸位同行交流。

杜甫晚年流落寓居夔州时写的律诗《秋兴八首(其一)》和诗人同一时期的《登高》同时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课本中,而且是在同一课中,这为我们研读教材时做横向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结束,但是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和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国家这样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秋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的景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第三联触景生情,抒发感慨。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不直接言情,而是以景结情,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身世凄苦,思乡之意,一切尽在不言中,给人余音袅袅之感。

而《登高》比《秋兴八首》迟写一年,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还在夔州,他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诗歌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总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第二句写眼前景,描绘出来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情怀。颈联由景即人,由阔大的时空到体弱多病的自己,发出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尾联是自我反思,自我劝勉,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加难以派遣。

这两首诗歌都写到了秋景秋思,都抒发了诗人的悲秋情怀。都采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于是,笔者通过研读教材,决定把这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作为教授这两首诗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过程,把这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作为学生学习这两首诗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于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就可以大胆的取舍与创新。在学生课前预习时,交给他们任务,要求能解释诗题,读懂诗意,最好能背诵诗歌,并了解诗人以及创作背景。课堂上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来与学生探讨:

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用诗中的原词或原句来回答。

学生明确:“故园心”或“孤舟一系故园心”。

2.《登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用诗中的原词或原句来回答。

学生明确:“悲秋”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接着我再问,这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是唯一的吗?请大家结合全诗以及写作背景来谈谈看法,于是学生很积极的进行了补充,充分理解了诗意。并且得出结论,这两首诗在感情上有共同点,都是悲秋之作。

3.分别从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找出典型意象,体会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这些意象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经过讨论,学生明确都写了阔大的、凄清的秋景。气势恢宏。

4.请联系诗歌的颈联,想想看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意象,描绘出秋天的景色?

主要让学生理解到这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5.这两首诗歌写景的角度相同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写景要抓住角度。“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是从平面的角度来写;“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是通过立体的角度写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立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平面角度。写秋的技巧相差无几。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与教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抒情的媒介,是为抒情服务的,而抒情是写景最终的目的。

祁春静,教师,现居甘肃渭源。

猜你喜欢
悲秋写景诗人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辛丑立秋日有怀
新语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悲秋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