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象之城:古城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

2015-02-14 09:19邓启耀
关键词:巍山南诏

邓启耀

(中山大学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易象之城:古城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

邓启耀

(中山大学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本文以云南巍山古城为例,通过古代舆图、卫星图以及对古城空间不同描述,比较空间模型的几种文本,分析古代空间观念中关于天地脉象与人文运势、山河格局与国计民生、超空间的“气”“穴”与超时间的“命相”等关系,指出,城市是人在欲居之地建构的一种群聚性空间,它不仅仅是人生存、居住需求的物质性载体,也是人与人结构社会组织,开展经济活动,进行文化交流的媒介性载体,同时,它还可能是某种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或宗教信仰的精神性载体。

巍山古城;空间设计;文化建构

中国古代之“宇宙观”,宇、宙连说,即时空同论,关于空间的时间性和时间的空间性,已经体现在从古神话到易象哲学这样的智慧及其天文观测、地理勘察、空间规划、建筑设计、医药卫生等科技应用领域。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特别会关注城市之外的更大空间,以使城市的规划和空间格局能够在天、地、人的整体关系中处于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地理勘测和空间设计的时候,除了在建材、筑造工艺方面十分考究,还十分看重位序、等级、尊卑等人际关系的谋篇布局,看重祭祀、生克、禳祛等信仰空间的交感对应。城市的空间设计,需要在一种与城市自身、城市之外、山川和人事、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相关的整体关系中来考量,所谓天之风、地之脉、水之气、山之穴等,成为中国地理勘测的基础性概念。这种整体观的地理勘测和空间设计,中国传统学术称为“堪舆”,民间形象化地俗称“风水”,是一种融地理、天文、建筑等科技手段与哲学观念、政治意识、宗教信仰等人文思想为一体的传统文化。

下面我以中国西南一座古城——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旧址文华镇为例,剖析在道教易象主导的城市规划中,如何体现感应天象地气,兼顾国家和地方的利益,趋利避害,使百姓安居乐业,社稷长治久安的文化建构。

一、空间模型的几种文本

自有文明以来,我们所处的空间,就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空间;关于空间的表述,也不仅仅只有一种文本。这种差异,在古今关于地理空间模型及城市形成的几种文本比较中即可看出。

当代科学文本记录的巍山空间,是卫星遥感地图、政府规划和地理信息机构发布的一系列精确的数据,它们呈现的是当代科技勘测的空间模型和政治界定的现实政区;而文化文本表达的巍山空间,主要来自古人的描述、堪舆学家的分析和历史学、人类学研究者的考察研究,它们显示的是特定空间生成的历史和被赋予的意义。

方志是记述地方历史、地理、物产和社会人文的综合性文献,一般多由官修,并因不同时代和意识形态导向而有不同的表述。例如,当代人编纂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志》这样界定巍山的空间:巍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市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上段,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分水岭地带,东经99°55′~100°25′,北纬24°56′~25°33′之间。县境南北长约65公里,东西宽约47公里,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93.27%。①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42~43.这是依据地理测量和行政区划进行的数据化表述。

清人蒋旭纂《康熙蒙化府志》则这样述及蒙化(今巍山)地理形势:“两江天堑,四塞墉崇。东枕文华,南倚巍宝。六纛峙其西,点苍耸其北。群峰如带以回环,一川若掌而平衍。昆仑扼要,虎视诸彝。蒙舍恢疆,雄先六诏。固南服之奥区,西迤之重地也。”①蒋旭编纂.康熙蒙化府志[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8:36.当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混一的文学化描述。

还有一种文本,是艺术化的想象性空间建构。巍山古城蒙阳公园明伦堂的清代木雕门,浮雕彩绘了一幅美好城邦的舆图图像。木雕舆图采用传统舆图和中国山水画常见的散点透视构图,站在地上想象鸟瞰世界的图景,刻绘了一些坐落在群山、古道和江河之间的各式城池。这些城池青山为靠,流水环绕,城墙牢固,大大小小共处一域。这雕刻的舆图,与其说标示的是自然地理,不如说它标示的是人文地理或精神地理:依山傍水、安居乐业——这些坐落在群山、古道和江河之间的各式城邦,是巍山人心目中的理想乐土。

现代航空航天器使人类真正实现了从天空俯视大地的愿望。航拍或遥感的地理图像是一种更为精确的科学文本。从卫星地图上可直观看到横断山系统之云岭山脉的雄奇之势,南至苍山即戛然而止。再往南延伸便整个地下了一个台阶,其中,往东南方向去的是郁郁葱葱的哀牢山山脉和无量山山脉,巍山就在青色云岭和绿色哀牢、无量三大山脉之间打了个结,承上启下。秦时五尺道的终点,汉时博南道、唐时永昌道的起点,抗战时的滇缅公路和现在修的高等级公路都在这个“结”的边缘找到一条大致相似的缝隙,往西横穿横断山,通向东南亚;而唐宋时因与吐蕃交往而兴盛的茶马古道下连掸国、上达西藏,依其纵向的主脉,南北向贯穿了横断山。运茶的马帮自南部的普洱北上西藏,巍山也是必经之地。

古代堪舆学家一定会对这个“结”大做文章。在巍山,这类传说果然不少,而且一下就追溯到盘古开天地的时代。这是一种幻化性文本:

自从盘古开天以后,共工和颛顼为争夺帝位打了起来。共工是一个九头蛇身的怪物,被颛顼打败后怒触不周山,摧毁了顶天柱,折断了维系大地的带子,顿时天崩地裂。女神女娲施展法力,扑灭大火,用芦灰止住洪水,斩下大鳌鱼的脚作支柱,撑起了天,又炼五彩石把天补了起来。女娲高兴之余,顺手抓起一些补天剩下的五色石,撒向人间,变成无数大大小小的山峦。其中有一块五色石,变成巍山县城东面的蜈蚣山、蛤蟆山、翠虬山。②访谈人为巍山县政协委员张文献先生。本传说流传于巍山县城东面皇落村和石龙山一带。

当然,即使是幻化性文本,也是现实折射的影像,和特定自然、社会和文化相关联。显而易见,神话中关于女娲的五色石变成巍山某些山峦的传说,是作为“边地”的巍山与华夏整体一统地理、“南蛮别种”与“中原正宗”同祖同源的关系建构,通过这些神话化了的地理性说辞,古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及其社会关系被投射在地方的一些山川上。而且,这种“投射”,预设的时间都相当古远,其源可追溯到创世纪的神话时代;在空间上,也与那次重新整合天地的壮举相关——巍山的山峦,是女娲补天后撒向人间的五色石的一部分,它们共同形成神州大地。列斐伏尔曾谈及空间的时间性,认为空间是有历史的。这个历史开始于社会关系镌刻或投射在空间上,改变其原有的自然性的节奏那一时刻。③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所以,在巍山人的世界观或宇宙观里,巍山山川空间的形成,与女娲重整天地后的新世界模型本为一体;巍山的历史时间,也和共同始祖共有的华夏之源密切相关。

事实上,巍山本是华夏地理中最早设制的郡县之一。春秋战国时属滇国之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邪龙县,隶属益州郡。唐朝初年,六诏兴起,巍山为蒙舍诏与蒙嶲诏之地。唐在蒙舍诏设蒙舍州,在蒙嶲诏设阳瓜州。其间,南诏始祖细奴逻在巍山建大蒙国,其曾孙皮罗阁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称雄一方,传位13代,历时254年,其中南诏在巍山传王位4代,历时114年。南诏国与汉地的交往十分密切,为了“引进”先进的生产力,曾靠武力从成都掳掠了数万工匠;在制度建设上也向华夏学习,派人到汉地留学,连南诏国的清平官(相当于宰相)都起用了汉人俘虏。宋大理国前期沿袭南诏旧制后期设开南县,后改设蒙舍镇。公元1257年,设蒙舍千户所。期间佛教几成为大理国国教,差不多半数的国王都有出家为僧的经历。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蒙舍千户所升为蒙化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蒙化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为蒙化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沿袭元制仍为蒙化州,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又升为蒙化府。清袭明制仍为蒙化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裁楚雄府定边(今南涧县)归蒙化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设蒙化直隶厅。民国初年设蒙化府,辖弥渡、漾濞两县,“民国”三年(1914年)裁府设蒙化县。1954年经政务院批准改名巍山县。1956年11月9日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至今。①主要数据来自陈树和.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简介[Z].巍山文史资料,1998(第八辑):53~54.

巍山最有名的是红河源、鸟道雄关、南诏发祥地“自然人文三源同在”,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十字交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及民族民间信仰多元并存的奇观。

巍山那些在中国人的空间模型中具有灵性或由女娲五色石变成的山峦,不是滞留在神话传说中,而是在古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天地脉象与人文运势

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里,空间不仅是有历史的,更重要的是与社稷安危、苍生福祸、个人命运等人事相关联。所谓“天呈瑞象”、“地灵人杰”,讲的就是这种天地人之间的关联性。

清人蒋旭纂《康熙蒙化府志》依例在首页附有巍山城的天文图和地舆图,标示了蒙化府(即今巍山县)的地理情况,对城市的基本结构、四周的山川地名都有直观描绘。虽甚为粗陋,而且对于城池坐向并非居于坝子中间也非正南的情况没有反映,却也直观呈现了巍山城池和山川的大致空间状况。

下面是一个有关巍山巍宝山瑞象的传说:

某高人远在四川峨眉(另一版本说在青城山),见南面万山丛中一道青霞直冲半空,然后结成了一朵紫云,半天不散。他认定这出霞之处必是异地,便千里寻踪觅迹朝着南方走来,一直找到巍宝山,才寻到这从雾中现出的青霞。此即当地文献记述的巍宝山八景之首的“青霞万丈”。据说,巍宝山的春夏两季早晨,在“青霞观”右边的山凹里常有一道青霞直冲云天。日出后,随着阳光由弱到强,霞光慢慢由青变紫,成了淡淡的紫雾弥漫全山。到了午后,这紫雾才慢慢消尽,全山又是苍松宝刹,青白分明。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朝青、午紫、暮翠”的“巍宝仙踪”了吧。②据70岁的刘立廷和84岁的党之纪等先生讲述,罗怀奇1984年搜集的巍宝山八景传说,详见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Z].1988年内部印行本,第218~220页.

尽管即使在没有空气污染并配上高倍望远镜的情况下,也绝对无法在峨眉山或青城山那样的距离看见巍山,甚至置身巍宝山山中,也未必能看到“青霞万丈”之类奇观,但类似表述在中国堪舆文献中比比皆是,而且几乎都会顺理成章地导向一个引人注目的结论:“此地又要出异人了!”

天呈瑞象兆示着“异人”的降世,这恰如史华慈(Benjamine Schwartz)所说:“关联性宇宙观背后所真正关注的,似乎是要在人和自然般见象的相关性中,通过与周期、节奏及自然规律的调和,寻找掌控人类文明及个体命运的手段。”③B.I.Schwartz(史华慈).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Cambridge and London,1985:355.转引自杰西卡·罗森.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M].邓菲,黄洋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220.

这种天之异象与地之“异人”的关联,往往是南诏发祥地故事的引子。

南诏王的发祥之地正是天呈瑞象的巍宝山。一些字姓的彝族老人告诉我,他们就是南诏王蒙氏的后代。一千多年前他们的祖先蒙氏从哀牢永昌迁入巍山,在巍宝山耕田放牧,老祖细奴逻的房子就立在这片地基上。在描述南诏始祖细奴逻发迹巍山故事的纸本彩绘《南诏中兴画传》长卷开篇,即对移民此地不久的细奴逻居住之地,做了这样的描绘:他的家建在背靠青山绿水的高地上,房后有桥,院内花树茂盛,众鸟翔集;天上文有“天乐时时供养”,武有“十二天兵来助”,连家养的狗都是白首黑身,一派灵异之相,称为“龙犬”。

有此“奇王祥瑞”,细奴逻果然很快发了起来,成为蒙舍川南部的首领。梵僧的预言是:“鸟飞三月之限,树叶如针之峰,奕叶相承,为汝臣属”。邦国疆域可达鸟飞三个月那么广阔的领地,辖域上至有针叶林的高海拔山峰。后来南诏国的发展,果如其言。南诏国强盛时辖区曾东至贵州和广西西部,南抵越南北部,西达缅甸边境,北迄四川大渡河。包括今云南省全境、四川省南部、贵州省西部、缅甸北部、老挝及越南北部。《新唐书·地理志》称其疆界“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是现在云南政区的两倍。以“乌蛮”和“白蛮”为主体的南诏国(唐)和大理国(宋),用种种文的和武的方式,广纳川黔汉文化、西藏吐蕃文化和南亚东南亚文化精华,将本土的民族文化丰富、发展到了极致。原来唐朝扶持南诏,是想使之成为大唐牵制吐蕃的一个棋子,没料到由此称王的南诏也有同样的雄心和实力。统一六诏后的南诏王,武可以攻城掠土,先败十万唐军后攻取成都;文能够周旋于大唐和吐蕃之间,广取双方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优长。最终,使得大唐和吐蕃不敢小觑“蛮王”,大宋亦对大渡河以外的“蛮地”划玉斧为界,不再多有干预。

无论传说还是史实,都一致确认,南诏始祖细奴逻,是从巍宝山发迹的。

巍山的城市建设,在南诏国时期,应以建于坝子西北的开国国都巄于图城和坝子南端作为茶马古道重要枢纽地的“蒙化城”为标志。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兴盛,对外交流频繁,与吐蕃交往密切,一条南北向的古道悄然形成,从普洱等地运茶到吐蕃的茶马古道成为驿运热线。处于东西向博南古道和南北向茶马古道交汇之地的巍山驿站迅速崛起为一座初具规模的文化经济中心,成为南诏大理国的对外贸易集散地和宗教活动场所。

巍山西北部是著名的红河源,当地人称红河上游的这一段河叫“阳瓜江”,不远处一个彝话叫“额骨阿宝”的山箐,就是红河的源头。作为南诏国都城的巄于图城,即建于附近一座被当地人叫“大平地”的小山上。这里海拔1700米,前有阳瓜江阻挡,后有大黑山做屏障,在使用冷兵器的中古时代,选择这样的地方做都城很有战略眼光。

1958年及1992、1993年云南省博物馆对巄于图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前一次证明了都城的存在,后一次发现了大批佛教文物。在巄于图寺遗址上出土了红砂石雕佛像和筒瓦、板瓦、瓦当、滴水等,还发现一批过去没有发现过的完整的有字瓦。①黄德荣执笔,云南省博物馆巍山考古队.巍山龙于山南诏遗址91~93年度发掘综述[J].云南文物,1993(36).当地村民告诉我:“这点原来旺得很呢!一坡都是村子,密扎扎的,煮饭闻得着香,放屁听得见响,你说人烟有多密!你们来的那边有个山箐叫米汤箐,就是巄于山的人淘米煮饭滗出来的米汤,都淌成了山箐。那个时候,山上树又高又密,家家屋前的树头上歇着孔雀。水泉高,到处都是清丝丝的山泉水。我是下面放马村的。我们村南诏时候专门给南诏王放马,整整一个村!就只为南诏王放马,你晓得马有多少!”

不仅城镇和村落人烟稠密,南诏国早期的王室内佛教道场,也在这一带。据成于南诏中兴二年(公元899年)的《南诏图传》载,梵僧显圣后,对其“钵盂锡杖,王乐差部下外券赴奏于巄于山上,留着内道场供养顶礼”。这是关于大理地区寺院最早的记录。明正德《云南志·山川》载:“龙宇图山在府城西北三十五里。蒙化龙伽独自哀牢将其子细奴罗居其上,筑龙宇图城。自立为奇王。今上有浮图及云隐寺。”明《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也记载:“其寺东向,殿宇在北,僧房在南。山门内有古坊曰‘云隐寺'。按《一统志》,巄于图山在城西北三十五里,蒙氏龙伽独居其上,筑巄于图城,自立为奇王,号蒙舍诏,今上有浮图及云隐寺。始知天姥岩即云隐寺,而其山实名巄于图也。其浮屠在寺北回冈上,殿宇昔极整丽……”②徐宏祖,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1162.可知此寺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游云南时还存在。清代以后此寺圮,仅从后来的记录和当今的考古发掘中可得一二。③张锡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86~187.在民间,则有仙翁帮忙,从枯井里拉出木料盖西边大寺“天摩牙寺”的传说。④宗师纪讲述,段有鉴搜集.天摩牙寺.大理州地名办公室.大理地名故事[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120~122.

巍山坝子东南角的巍宝山,是一个王气大冒的地方。南诏立国之后,为了纪念开基始祖的伟业,在老家巍宝山建祖庙,成为祭祖圣地,并衍生为佛、道建寺设观的风水宝地。

南诏国后来迁都大理,重心北移,都城便废弃了。

三、山河格局与国计民生

巍山古城现址在唐初就已经有村舍。这里原为古道上马帮过往、货物集散的重要驿站,汉代即为博南古道必经之地,是从滇池地区至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重要过往通道。这条东西向的古道后人又称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兴盛,对外交流频繁,与吐蕃交往密切,一条南北向的古道悄然形成,从普洱等地运茶到吐蕃的茶马古道成为驿运热线。

显而易见,仅靠沿路自发汇集的村舍驿站,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物流和人流的需要。因其势,元代段氏土总管在巍山古城现址已有村舍的基础上筑造土城。处于东西向博南古道和南北向茶马古道交汇之地的巍山驿站,迅速崛起为一座初具规模的城市,成为古道上又一个对外贸易重要集散地和文化交流中心。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为大将,征平云南。留镇云南的沐英经略云南的想法之一就是开展主要城镇的城市建设。在空间格局上,滇中的昆明和滇西的蒙化府(今巍山),成为两个首选之地。其中,蒙化府城建设的原则是:府城位置必须具备万山朝拱,溪水环流,控扼缅夷,虎视白蛮的特点,并兼备“地灵人杰”,“灵秀所钟”的风水气脉。由于这可能成为朝廷控制地方和边疆的一个空间节点,在国家的空间布局中具有战略性的作用,所以,洪武年间,明太祖亲派当时全国最有名的大地师、大堪舆家汪湛海来云南,设计和修建昆明城和蒙化府(即今巍山)城。

汪湛海先派他的高徒,踏勘蒙化坝子的地形地势,最初拟定在坝子中部的“唐阳瓜州”旧城基址上(今古城村)建城,后来发觉其地水源短小,不利将来发展,又才改到在坝子南部建城。在地理格局上,府城方位正南,东接文华山正气,南以巍宝山为屏,西有莲花峰呈瑞,北障大理的苍山洱海,四塞墉崇,两江天堑,具钟灵毓蚰之姿,有万山朝拱之势。

从纯粹风水学角度看,这一方案是根据地方发展需要结合当地风水实际的产物,主导思想是地方得利,百姓受益。

但中国的科学家,一般来说都是具有更为宏大空间观和较高政治觉悟的。

高徒“府城图”设计方案和周围群山地形图报到省城昆明,沐英和汪湛海研究后,汪湛海亲自来到蒙化坝子实地踏勘。考察时,汪湛海看到县城东面的蜈蚣山、蛤蟆山、翠虬山三山相接,势如游龙,脉气很旺。神话中创世女神留下的五色石,果然不凡,符合“天子”在国家的空间布局中“控扼缅夷,虎视白蛮”的要求。但是,同在县城东面的文华山山脉脉气过旺,如其正气旺脉引入城中,则地方势力会太强,将来出“反王”,不利于朝廷。另外,十字街在位置上火气过旺,把府城中心建在十字街位置,全城易发生火灾;府城坐向如为磁针正南、正北,则北门正对白雪皑皑的点苍山,有丧亡象征。将来城中易发生严重瘟疫,导致城中百姓相继死亡。这是一个牵涉到如何处理好国家社稷和本地民生关系的重要问题。

为此,汪湛海亲自设计了第二个建城方案。方案内容是:府城位置再向南后移,把文华山的“正脉”隔于北门外,将府城周长缩小为四里三;把府城中心点的星拱楼由十字街向南移至现在星拱楼的位置;把府城的座向往西北偏移十五度,以避免正迎苍山。并把北门城楼特别建造高大,以遮掩素色挂孝不吉利的苍山;为消城中“火气过旺”,在北门外增建月城,以移城中火灾于月城中(其后事有巧合,在历代岁月中,小月城曾多次发生火灾;店铺全部烧毁);为了压制其他“脉气过旺”的地方,在城东北角建玉皇阁以镇压隆城邑,在上水坝街建“养济所”(俗称“大房子”,是收容乞丐的地方)和“养生所”(俗称“接生房”,收容被习俗视为不洁的外来产妇)以厌之;为了压制现在十字街位置的“火气过旺”,又在现在十字街下面的关圣街建立了供奉火神的火神庙和供奉雷神的雷祖庙。

这个建城方案很快获得朝廷批准。①以上关于汪湛海的堪舆资料来自芮增祥.蒙化府古城始建时的地理选择.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学习文史委员会.巍山文史资料(第四辑)[Z].1990:54~59.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砖石结构的蒙化府城池正式开建。据《蒙化志稿》记载:“城周回四里三分,计九百三十七丈,高二丈三尺二寸,厚二丈;砖垛石墙,垛头一千二百七十有七,垛眼四百三十;建四门,上树嶕楼,东曰忠武、南曰迎熏、西曰威远、北曰拱辰。北楼高二层,可望全川,下环月城,备极坚固。城方如印,中建文笔楼(星拱楼)为印柄。”②梁友檍.蒙化志稿[M].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6.历经战乱和政治运动,古城的东南西三个城门、城墙、月城等早被拆除,唯北门拱辰楼幸存。

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城市空间设计实践。从规划创意,到勘测设计和施工,无不是在一种基于天人感应、国家安全、趋利避害情境中的文化建构。

汪湛海的第二建城方案考虑到国家和地方、社稷和民生的整体利益,并通过空间方位的调整和阴阳五行的建筑布局,使城市建设既得天象地脉之利,又避免“气势”过盛而扰乱“乾坤”,影响既有政治秩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汪湛海在空间设计上采用了阻隔、转移、偏向、祭祀、禳祛,甚至黑巫术式的厌镇等法规划城市。为什么巍山古城建在坝子最南端而不是中间?为什么古城方位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向西北偏15度?为什么东南西三面的城楼矮而北城楼(即拱辰楼)独高,而且独环子城(月城)?为什么蒙化府城池四门嶕楼要名为忠武(东门)、迎熏(南门)、威远(西门)、拱辰(北门)?皆与汪湛海的这次基于现行国家利益和空间秩序的地理勘测及城市设计有关,暗含上表忠心,下祈民福,脉顺朝廷,威震边关的寓意。正如巍山古城蒙阳公园有清代彩绘舆图木雕门的明伦堂前匾额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因祸福趋避之”,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建构的“中华正气”。

清代在整体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增建了大量的祠庙、民居。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等样式的深庭大院相继出现,城池不断扩张。到清末,全城共有街道25条、巷14条。东南西北4条大街交叉成十字形成为县城主干街道。南街通过文笔楼与北街相接,北街又通过北门小月城与日升、月华两街相接,向北直至文献楼。其他较小的街巷均分别与上述四街相连,成为棋盘式的路网。①陈树和.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简介[Z].巍山文史资料,1998(第八辑):53~54.古城内古建筑物众多,保存较为完好。除拱辰楼和文笔楼完好地高高耸立于古城中轴线一条街上以外,城内还保存着明清以来的一大批古建筑群落,如官署、学宫、祠堂、庙宇等,多达40多处,建制宏敞,占地较多,房屋都是雕梁画栋,出阁驾斗,有的还有水榭楼台,花园等,较著名的有明志书院、文昌书院、文华书院、南社学、北社学、学宫等明清时期的书院学府;尊孔祭孔的有以文庙大成殿为中心的明伦堂、祟圣祠、雁塔坊、尊经阁、琴棋社、柏苑坊等古建筑群;还有弥勒寺、南耳寺、等觉寺、西寺、玉皇阁、太阳宫、东岳宫、文昌宫、古皇宫、三清殿、关圣殿、西竺庵、城隍庙等佛道二教的古建筑群;以及各种名目的祠堂及各家庭族氏宗祠等古建筑。这些古建筑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巍山古城之中,早起唐宋,晚至明清,建造得相当精致。除巍山古城之外,巍山县还有许多古建筑群落分布在各地,如巍宝山古建筑群、永建乡清真寺建筑群、庙街乡土主庙等。

虽然如此周密地策划和布置了对火灾、瘟疫和反王的禳祛,但汪湛海还是认为八十年后,瘟疫仍要在全城大流行,城中百姓大部要死亡;对府城,他则留下这样的一个预言:五百年后城毁。②芮增祥.蒙化府古城始建时的地理选择.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学习文史委员会.巍山文史资料(第四辑) [Z].1990:57~58.

五百年后是清末民初。虽然本地经历兵匪的不断滋扰,社会经济停滞,五百年来城内房屋建筑却一般都能维持旧貌。然而,“破旧立新”似乎总易成为弄潮者流行的旗帜。1938-1941年期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参加过北伐的昆明人宋嘉晋到巍山任县长。此人年轻气盛,做了许多让巍山人印象深刻的事,其中之一便是“城镇翻新”――仿造昆明近日公园,拆毁一条城隍庙街、昭忠祠、表功祠、忠烈祠、节孝祠四座庙宇,加上闲置的荒地,建立起大公园;填平巍山古城的护城壕和吊桥口,拆除北城墙、小月城及东城墙的一段,改建为小公园,并于小公园周围修造了新市场,建盖了大量的铺面,形成了今天所谓的四方街。还将等觉寺、冷泉庵、三教庵合并为县医院址。北门楼四周新修的四方街以小公园为中心,南北街穿过北门楼城门洞通道由四方街向北延伸成为日升街、月华街直至文献楼(已毁,现为“群力门”)。北门楼下为砖石结构的高大宽敞的城门洞通道与南街北街相连。城墙基辟为东、西新街。新开辟的四方街、东新街和西新街,宽12米,都是石条路面。由此,城市重心北移,原来的北门城楼成了古城新的市中心,而原来的市中心文笔楼则退居其次,成了城市南端的次中心。此外,他还利用原有旧建筑,设立了县政府、民教馆、巍山中学等单位。并新建造了蒙阳公园、国民党党部等建筑。据当地人回忆,宋官的城镇建设是“空手罩白鱼”。他的高招就地取材,空手敛财。拆城墙的石料、土料用作基石墙土,木料从茂密的巍宝山松林里砍伐,砖瓦、石灰是开窑自产自用,绝大部分的劳动力来自牢里的囚犯。他将牢里的犯人按其特长分工,由军警押解出来做工。饭可以管饱,没有衣服穿的,就将城隍庙里历年换下来的城隍老爷的龙袍给他们穿上。这些穿龙袍、带脚镣的囚犯得见天日、得活动、得吃饱,劳动好的还可提前释放,因而都卖命地干活。对建盖的新屋,他采取先登记后夺标的方法,谁出的钱多就卖给谁。通过夺标,每隔铺子最高价两层的为360元大洋,三层的为420元大洋,总价大洋近两万元。不过,这些钱到哪里去了?从来没有算清过。他为此获罪,此为后话。①那泽远.宋嘉晋在蒙化二三事.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学习文史委员会.巍山文史资料(第二辑)[Z].1988:44~52;郑育和.阴霾尽扫惜彤云——我对宋嘉晋的印象.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学习文史委员会.巍山文史资料(第六辑)[Z].1993:1~9.最奇的是,在拆毁小月城及北门城墙时,于东北角城墙中,发现石刻一方,上书“毁城者晋”。自1390年汪湛海先生建城至1938年宋嘉晋县长拆城,正好五百余年,可算巧合。②芮增祥.蒙化府古城始建时的地理选择.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学习文史委员会.巍山文史资料(第四辑) [Z].1990:58.但作者称本人因从军在外,未能亲睹其石。不幸的是,2015年刚刚开年,一场大火烧了拱辰楼!这次毁城,是预言?还是实利?人们该又生出多少联想。

四、超空间的“气”“穴”与超时间的“命相”

前述汪湛海对于巍山古城建设地址方位的选择和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曾起了决定作用,貌似很为国家(朝廷)利益考虑的样子。但附加在古城空间设计上的所谓“文化”,既是人“建构”的(而且涉及“城市建设”这样大的工程项目或后世基业这样迷人的发展预测),其间的“人为”因素(如猫腻之类)在所难免。不然,我们就无法理解这位满口国家(朝廷)利益的御用科学家汪湛海先生,为什么把一个关乎会不会出“反王”的国家机密泄露给一个武官。

汪湛海在勘测巍山地理时发现县城东面传说为女娲遗石的蜈蚣山、蛤蟆山、翠虬山三山气脉正好落在翠虬山咀的小山包上。他再找附近村里人攀谈,知道这里夜间会发光,便认定这里必然有着一穴吉地。根据他自己的判断,这小山包上面是石头,是蛇头的外壳,如果下面有疏松的红土,那就是蛇脑。这一穴地,就是堪舆学所说的“蛇头穴”,是大吉大利的墓穴,只有福气很大的人才会碰得上。

不久,蒙化府来了一位姓黄的武官,在县城守卫。他也懂一点堪舆之学,对阴阳风水等很感兴趣,到蒙化不久便和汪湛海成了好朋友,请汪湛海替他找下一穴吉地,作为死后的佳城。不知汪湛海得了黄武官什么好处,竟把“蛇头穴”的发现告诉了黄武官。黄武官带人到小山包上按照汪湛海的指点挖掘,在石板下果然都是疏松的红土,红土当中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四句顺口溜:

石龙对石狗,两边狮子吼,

有人用此地,芝麻官一斗。

黄武官看了大喜,说:“我虽姓黄,但绝不敢奢望我的子孙后代会去当个皇帝,只要真的能够出上几个芝麻官,也就可以含笑九泉了!”后来他就在那里立了生基,死后,由汪湛海照应着修好“黄家坟”。

清朝康熙年间,蒙化府来了一位同知,也很信风水之说,当他知道翠虬山咀的“蛇头穴”以及有关“黄家坟”的传说后,便和左右人说,“蛇头穴脉气太旺了,他家又姓黄,说不定将来会出一个‘黄巢'一样的王,对朝廷不利。即使不出王,如果这个地方真的出了很多七品官,我这个七品官也就当不下去了。”于是,萌生了想做点手脚的念头,有位师爷向他出了一个主意,他说:“按照大清的法律,挖人家的祖坟是犯罪的。最好和地方上的绅士商量一下,因为地方常遭干旱,需要在翠虬山嘴盖一间龙神庙,便于祭奠龙神,解除旱灾,这样就可以截断地脉,解除后患。”同知大人依计办了。至于黄家的后代,是否出了几个芝麻官,没有人说得清楚。经此折腾,他们怕引起麻烦,有的改姓,有的搬离了县城,连三月清明也不敢来拜祖扫墓了。③张文献讲述,这个传说曾由赵堪同整理后,以《龙王庙和蛇头穴》为题刊于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Z].1988年内部印行本,第282~286页。

在“蛇头穴”这样的风水宝地上修筑阴宅,可以荫及后人;同样,在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建造风水塔,也可以调整某些人地关系。

巍山的重要河流是红河,它从巍山北部山区发源,在越南入海。红河九曲十八弯流过巍山坝子,从巍山南边山谷流出县境。在坝子尽头的一座小山封川山的顶端,建有一座封川塔。塔为七级密檐小八方形空心砖塔,为清咸丰时李荣灿、沈宝恒所建,用于关锁风水、镇妖辟邪。当地民间传说,洱海龙王一心要把巍山坝子变成他的泽国,派龙子来堵塞巍山坝子的出口,结果被观音用宝塔钉在坝子的南端,变成了封川山,龙子也成了蒙化本境黄龙。

巍宝山长春洞道长介绍,建封川塔的目的是镇山川之气,就像大理洱海三塔是为了镇洱海的水涌奔山头。建在什么地方要看穴位。道长解释,和人一样,山川都有气脉相通,在关键穴位疏通了就是好事。红河从这里流出去,要通过看风水找到大地的穴位,才能知道在哪个地方,建了之后它才能定住山川之气。另外,这一带有温泉,有温泉的地方就有火山在地下活动,说不定哪天火山爆发。曾有懂风水的人说过,这边有火山岩浆活动,所以建这个塔,镇一镇这里的气脉,尽人事听天命吧,防范这个火浆喷发出来。下面的村子曾经莫名其妙起了场大火,就盖了火神庙祭拜火神,也是一种风水上的考虑。

当我访谈到这段故事时,云南正在遭受旱灾,我便问:既然火山、火灾都可以镇,现在干旱已经三年了,有没有办法?

道长说,它主要是镇气脉,不是调整干旱。不过,地方上认为,封川塔朝南也有祈雨的作用,俗话说:“七月半的鬼,火把节的雨”,雨水一般要到火把节的时候来。如果前半年比较干旱,那么每逢阴历六月初一到初六这段时间,全县会到处都在诵经,祈雨祈福,求风调雨顺。

道长最后总结道:气虽然无形但是人们还是有迹可循,所以找到一种气和形,是一种很通透的相关者,比如水,水是有形的,气是无形的,找到山川的气穴后就可以把水位给定了。就像人体里也是气在起主要作用,血、体液的运行靠气来推动,万物离开气什么都不是。但天地之气跟我们人呼吸的气不一样。万物之气是一种元气,呼吸的气是一种杂气。天地之间有这个元气,万物散发元气,相互往来。

“蛇头穴”和“封川塔”的故事,是中国风水信仰的流行表现。它们暗示着某种超空间“气”“穴”与超时间“命相”的感应力量。在堪舆家眼中,不仅人事对应着天象地脉,可以超时间地决定人的“命相”,山川也有一些超空间的“气”“穴”,对它们的调整,可以影响地方未来的祸福,甚至可以改变某些自然规律。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spatial design of Weishan Ancient Town

DENG Qi-yao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This case study of Weishan Ancient Town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ncient maps,satellite imageries as well as different descriptions about the ancient spatial models and concepts,includ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levant natural and cultural phenomena,between the geographic features and livelihood,and between some hyperspatial concepts and supertemporal concepts.It points out that the city is a space of group settlement,which is not only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people' s demand for survival and inhabitation,but also an intermediary for interpersonal activities in the aspects of economy,cultur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a spiritual carrier of some cultural traditions,ideologies or religious beliefs.

Weishan Ancient Town;spatial design;cultural construction

肖国荣]

C95

A

1000-5110(2015)05-0059-08

邓启耀,男,云南昆明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视觉人类学、艺术学、民俗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11&ZD18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巍山南诏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南诏大理佛精品》插图
唐代“骠国献乐”背后的秘密,一场以献乐为名的救国运动
巍山南诏古乐团洞经音乐传承探究
巍山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兴西南边陲 促民族融合
——南诏兴衰二百五十年
巍山喜迎60华诞
巍山小吃
山,南诏国的“龙舆”山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