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之殇和校长的角色担当

2015-02-14 13:32陈合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长评价

陈合平

校园文化之殇和校长的角色担当

陈合平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文化,意蕴丰富,语义深远。它体现了学校的目标价值和方向引领,也是衡量学校发展优劣和境界高低的依据。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我们今天的学校管理,不是缺少管理制度,而是缺少文化兴校的思想战略;今天校长的尴尬,不是缺少高楼大厦,而是缺少理论运思立意精神的格局;教育发展的不足,不是缺少苦干和实干,而是盲目的随从和模仿或理念的偏差导致发展的雷同和文化引领的误区,导致校园文化之殇。

一、文化建设硬伤

(一)标语文化。

校园里的宣传标语本是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可价值取向偏差的宣传标语却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和人生观。“考过高帅富,战胜官二代”,“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要想成功,先要发疯”。这是某中学校园里张贴的几条宣传标语,在网络上几度被人提起,褒贬不一。更为有趣的是,最近一条古典与现代共携手,追问与求解相结合的高考冲刺标语出现在四川内江六中高三(14)班的教室里:“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有人说它另类,有人说它粗俗,本校学生说它“很个性,符合我们95后的气质”。

“高帅富”与之相对的“白富美”,本是网络调侃语,殊不知,在流传的过程中却成了我们学生读书追求的目标和阶层划分及判定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核心是外形和财富,可叹学校十多年的理想主义教育,敌不过物质主义的轻易侵袭。

(二)考试文化。

随着三十多年来考试制度的日益强化,高考体制的一统江山,很多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只关注优等生,关心升学率,学困生很少有人理会。现在教育界出了不少名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培养优秀学生特别有办法。原因是我们教育界的锦标主义风气愈演愈烈,到处是以升学率论英雄;另外在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总是把普及和提高对立起来。如果有人强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时,就会有老师提出,这必将影响优秀生的提高。

现在的教育产业化,名校、重点中学需要分出优等生,淘汰差生,以择优录取,以保证高考升学率,保持名牌地位。

(三)培训文化。

当下我们的不少学校很重视师资建设,流行对教师的培训,所谓毕恭毕敬地“请进来”,后又声势浩大地“走出去”。学校不计成本不厌其烦地选派老师参加上级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业务竞赛,还要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远程教育培训,活动可谓热火朝天。请问那些有良知的参加过培训的老师,每次培训都那么有用吗?有的培训除了劳命伤财、饱览了异地的风光、了解了他乡的人情外,还有多大的收获?与校长的期望和学校的付出能成正比吗?信息网络时代我们的培训可不可以改变方式?与其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可不可以引导教师多看几本有品位的专业杂志,多看几节优质课的视频?

事实上,没有一位优秀的教师是培训出来的。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靠自觉学习和在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成长出来的。教师的成长和所有的人才成长一样都是一个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过程。“自然”是指给教师成长以宽松的生态环境,“自由”是指尊重每一位教师的个性,让他们的灵魂得以舒展飘逸。一切刻意的规范甚至“工程式”的“培训”都会阻碍教师的成长。

(四)评价文化。为了加强管理,任何一个学校也许都建立了自己的评价机制。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机制才能有利于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的理想学校,这里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内容。

有个学校每学期都要评出“学生喜欢的老师”,而列出需要学生评价的条目只是教师上课是否迟到、早退、是否抽烟、是否接听手机、作业量是多是少还是适中、随堂考试时老师是否外出教室等,并用A、B、C代表好、中、差,一个班随机抽出10名学生进行测评,得A最多的老师,即为该班“学生喜欢的老师”。罗列每个班“学生喜欢的老师”即为全校“学生喜欢的老师”,然后张榜公布或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表扬。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真的喜欢了吗?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评价是否科学,这样的评价有意义吗?

我们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是区分老师的好坏还是促成每一位老师的进步?稍有管理经验的人都会明白目的应是后者。如此评出“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但没有达到评价的目的,反而挫伤了大部分老师的积极性。它的负作用一是促使一些老师在教学行为的细枝末节上下功夫,而没有把主要甚至是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二是既然“我”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就没必要进一步努力了,得过且过吧!

学生评教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管理者了解教师教学的情况。处理得法,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持续开展,处理不得法,轻则影响一个教师的发展后劲,重则影响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二、校长的角色担当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成效的总和,是学校成员共同认定并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和结晶。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程度如何,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决定着一所学校文化发展的宽度和厚度。校长就是要成为打造学校文化场的思想者、行动者和学校目标战略的总设计师,要保障学校文化特色的生长,要创造出一种气清意远、弥新尚美的意境,要不断为寻求解决新问题、吸纳新思想、定位新路径励精图治。校长的这种文化自觉决定其对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引导和示范。同时,校长要有能力树立起精神的旗帜,用哲学的思维架构起文化兴校的路线图,用文化育人的理念,作为内在价值取向,探索回归心灵的人文气象。人们常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校长具有无可替代的角色担当。

(一)传承者。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持续的工程,需要很多代人的不懈努力,正所谓必须精心构建、长期培育,方能绵延传承、生生不息。从教20多年来,我深刻地体会到,学校的文化建设有一个继承和不断积累的过程。以江西彭泽一中为例。彭泽一中创建于1947年7月,其前身是“彭泽县立中正初级中学”。1960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学校数学教研组被评为全省“百面红旗”单位。1979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任校长们那种顽强拼搏的工作热情、吃苦在前的工作精神深深烙在了学校每个人的心上。八九十年代学校提出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改理念引领着全校教师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授之以法。几十年来,不管换了谁做校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与学校一以贯之的优秀文化保持一致。正是在这种有意识的继承和不断积累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办学风格和文化品质。继承学校的先进文化不仅是对学校发展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更是校长责无旁贷的使命。作为传承者,校长对学校的传统文化应在深刻感悟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学校现时的具体条件继续构建自己学校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引领者。一位校长在他离开这所学校之后,能不能留下永恒的推动力,能不能将学校文化作为一份财产交给他的继任,这是检验一位校长是不是优秀校长的重要尺度。好校长应当善于发扬光大学校文化,以引领师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发展学校文化,为其不断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和个性的魅力。彭泽一中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任校长把“读书明理,立志成才”作为学校的校训,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奋力拼搏,矢志向上。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总觉得这样的校训,对读书目的的立意不高,校训的内容也不具体。我们会广泛地征集意见,新的校训将体现现代多元价值体系下的教育背景,将体现德为起始,美为取向,学会学习,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价值追求。作为学校的精神内核,学校文化的建设自然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引领师生树立新的、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既不固步自封,也不孤芳自赏,更不盲目模仿,积极规避上文所述的文化建设出现的硬伤,促进学校创新办学思维的生成和可持续发展。

(三)践行者。校长还要是学校文化的践行者,即每一位校长都有责任把学校文化内化为师生的思想、信念,使之贯穿学校生活的全过程,进而融会贯通于师生的一言一行中。彭泽一中在竞聘上岗、课堂教改、质量评价、人事制度、安全制度、团队奖励、学生评价与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都强调了教师甚至是学生的管理和参与。而这样一个过程,正是形成学校制度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次的制度丰富和完善,才体现出了制度文化的影响力。比如,我们每周一次国旗下的讲话,各教研组、各备课组开展的演讲比赛、诗文诵读、课本剧的表演活动及各学科的知识、能力竞赛活动都试图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言行举止、审美情趣、思维品质、表达能力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只有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去丰富,学校的文化建设才会不断走向进步。

陈合平,教师,现居江西彭泽。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长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