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工业化到工业化和城市化 ——以西莱丁毛纺业为例

2015-02-20 03:30刘景华赵伟伟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城市化

刘景华 赵伟伟



从原工业化到工业化和城市化——以西莱丁毛纺业为例

刘景华赵伟伟

摘要:西莱丁地区是近代早期英国三大毛纺区之一。18、19世纪,兴旺的西莱丁毛纺业将英国这一民族工业推到了发展顶点。英国工业革命是从棉纺业开始的,但西莱丁毛纺业在原工业化的基础上较早地应用了近代工业技术,在原有手工工场制度上成功地对接工厂制。西莱丁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仅次于兰开夏的工厂纺织业中心,并快速推动了本地区的城市化和人口非农业化。西莱丁毛纺区与兰开夏棉纺区、西密德兰“黑乡”铁工业区及南约克郡“哈兰姆郡”钢铁工业区一道,从18世纪后期起共同构成了著名的英格兰西北工业区,从而为崭新的工业时代鸣锣开道。

关键词:英国毛纺业; 西莱丁; 原工业化; 工业革命; 城市化

自美国学者门德尔斯提出了“原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理论以来,人们脑中的印象往往是原工业化势必导向工业化,或原工业化是工业化第一阶段。其实,就某一个具体地区而言,原工业化只是工业发展进程中曾出现的一种状态而已。一方面,它可能导向也可能不导向近代工业化;另一方面,近代工业化不一定非要有原工业化作基础。15至18世纪英格兰的三个乡村毛纺织区即西部诸郡(West Country)、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和西莱丁(West Riding),无论怎么看都是典型的原工业化地区,但三者后来的发展道路却大相径庭。西部毛纺织区这个英国原工业化的“先锋”,在迈向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却失败了,并且没有及时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这个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最富裕的地区之一,18世纪后却成为英格兰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东盎格利亚的命运略强于西部,它的毛纺业竞争不过西莱丁,于是便根据自身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转移,较早地发展了商品化农业,确立了适当的经济定位。笔者对这两个地区都有专文讨论*刘景华、范英军:《工业化早期英国西部毛纺业的兴衰》,载《世界历史》2011年第6期;刘景华、崔洪健:《东盎格利亚道路:英国传统农业区的曲折转型》,载《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至于第三个地区西莱丁,其18世纪乡村毛纺业十分繁荣,并在19世纪初期从原工业化直接走向工业化,完成城市化。本文力图对其过程、原因和贡献进行探讨。

一、 18世纪西莱丁毛纺业的繁荣及影响

西莱丁位于约克郡,亦称约克郡西区,面积约7 100平方公里。它是18世纪以来英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毛纺业是其经济特色,不过经历了一个较长发展过程。

毛纺业从中世纪起就为英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虽然13世纪(甚至更早)利兹城就拥有织工和染工*约翰·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40页。,但西莱丁并未在英国早期毛纺业中占有一席之地。14世纪末,西莱丁呢绒年产量仅为590匹,不及附近约克城所产呢绒的一半*此时期约克城呢绒年均产量为1192匹。Herbert Heaton.The Yorkshire Woolen and Worsted Industr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0,p.75.。15世纪后期西莱丁毛纺业较快发展。1469-1478年间,西莱丁年均呢绒产量为2128匹*Herbert Heaton.The Yorkshire Woolen and Worsted Industries,p.74.,比14世纪末增长近3倍。这时西莱丁区形成了许多毛纺中心,有哈利法克斯、利兹、威克菲尔德、布雷德福等。

16世纪,毛纺业成为英国最大的工业部门。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全国毛纺织品产量翻了三番。1565年,呢绒出口达134 055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81.6%*R.H.Hilton.The English Peasantry in the Later Middle Age.Oxford:Clarendon Press,1974,p.91.。这些毛纺织品主要是由乡村地区制造的,老城市毛纺业则呈现了衰落现象。如15世纪初约克城毛纺织行会至少有50个成员;而到1561年,城里只有10个贫穷的纺织工*D.M.Palliser.“The Trade Gilds of Tudor York”.in P.Clark &P.Slack(eds.).Crisis and Order in English Towns 1500-1700.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2,p.92.。呢绒生产在全国乡村广为分布,并已逐渐形成前述三个主要毛纺织区。西莱丁毛纺业正是从这时脱颖而出的。从1460年代到1590年代,西莱丁毛纺织品产量增长了10倍*Bernard Hobson.The West Riding of Yorkshi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1,p.68.。1595年文献记载,利兹每周大约生产30包呢绒,每包4匹,有棕、蓝和红等颜色。若每周为120匹,那么利兹年呢绒产量当在5 000匹以上,比15世纪末增加了10倍多*Henry Rees.“Leeds and the Yorkshire Woolen Industry”,Economic Geography,1948,24(1),p.28.。毛纺业发展促使西莱丁人口增长。1560年,哈利法克斯520所住屋就可容纳所有的人;而1569年该城与领主对抗时,人口已达1.2万*Herbert Heaton.The Yorkshire Woollen and Worsted Industries.p.79.。15 世纪的利兹是个小村镇,1550年人口增长至3 000人。

17世纪,西莱丁完全取代了约克城,主导着约克郡毛纺业*D.C.Coleman.The Economy of England 1450—1750.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p.75.。这个世纪里,西莱丁为英国提供了1/5 的出口呢绒*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7页。。西莱丁毛纺织区也吸引着国内资本和市场更多的关注。如诺福克的制造商和商人把羊毛送到西莱丁,将梳理、纺织等一系列生产过程放在这里进行。许多从事毛纺织品贸易的商人,通常从西莱丁购买呢绒,售卖给英国各地,或把西莱丁毛纺织品带到伦敦后出口。西莱丁出产两种呢绒,普通呢绒(Woollens)生产以利兹和威克菲尔德为中心,绒线呢(Worsted)以哈利法克斯为主。

18世纪,西莱丁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毛纺织区。该世纪里英国呢绒产量增长两倍,而西莱丁地区则增长了8倍,增长速度是全国的4倍。1738年西莱丁区生产毛纺织品7.5万匹;1740年为10万匹;1750年达到14万匹,1770年,17.8万匹*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第42页。;1770年占英国毛纺织品总量的1/3*Defoe.A Tour through the Whol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New York:The Classics,1968,p.605.;1800年呢绒产量是1770年的约3倍*Herbert Heaton.The Yorkshire Woolen and Worsted Industries.p.280.,占全国总产量的60%。18世纪英格兰毛纺织品增长了150%,而西莱丁毛纺织品所占比例则从1700年的20%增加到1800年的60%*Put Hudson.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London:Edward Arnold,1996,pp.115~116.。按这个数据计算,1800年西莱丁毛纺织品产量应该是一个世纪前的7.5倍。其毛纺织品出口所占比例也愈来愈大。18世纪初,西莱丁在英国呢绒出口中所占比率为20%,1770年将近50%*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页。。1772年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为443万6 783英镑,其中230万英镑的呢绒来自西莱丁区,多于50%。

国会对西莱丁出口呢绒的检验(表1)*Herbert Heaton.The Yorkshire Woolen and Worsted Industries,p.278.,反映了18世纪中后期西莱丁毛纺织业的繁荣。如表1所示,西莱丁呢绒出口量在18世纪中后期连续跨越了几个台阶:1740年,出口呢绒之和超过10万匹;1779年,超过20万匹;1790年,超过30万匹;1795年,超过40万匹;1800年,超过45万匹。

西莱丁毛纺织品不单用于出口,它还适应了国内市场的需要,有许多毛纺织品在本地和本国消费。西莱丁毛纺织品有许多是中低档产品,符合乡村市场需求。其粗质呢绒面向大众,适合农民的消费水平。由于农民人数多、消费量大,因而市场前景广阔。又由于距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都近,因此降低了运费等成本。

表1 18世纪经国会检验的西莱丁出口呢绒数量

随着毛纺织业发展,西莱丁新兴毛纺城镇日益繁荣。它们以毛纺织生产和销售中心著称。如利兹是西莱丁毛纺业的最主要中心,它和附近的布雷德福主要织造粗哗叽和夏龙绒。哈利法克斯是重要的绒线呢纺织城镇。威克菲尔德是个“美观的、巨大的和富裕的呢绒城市”,还是重要的粮食市场,有许多呢绒、粮食和羊毛仓库,并为毛纺织工、染色工和商人提供住所*Defoe.A Tour through the Whol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p.86.。各毛纺城镇相继修建了呢绒市场:威克菲尔德的“圆帽市场”始于1766 年;布雷德福的“匹头市场”始于1773 年;哈利法克斯的“制造商市场”始于1779 年。哈利法克斯的呢绒市场里有370个房间*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第410页。。利兹1711年修建了一个呢绒交易大厅,1755年和1775年分别建起第二、第三个呢绒交易厅,反映了西莱丁毛纺业的发展速度*L.W.Moffit.England on the Eve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London:King & Son,1963,pp.218~219.。

毛纺织业发展促进了西莱丁的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1700年,西莱丁区居民达到24万,1750年为36万,1801年58.2万*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第37页。。人口的城市化和非农业化程度很高。利兹、布雷德福、哈利法克斯和哈德斯菲尔德等西莱丁新兴毛纺织业中心,也是18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毛纺业城市。如利兹,1666年至1731年间人口翻了一番;18世纪中叶利兹约1.6万人,1801年达5.3万人,即在工业革命前期该城人口增长两倍多*R.G.Wilson.Gentlemen Merchants,The Merchant Community in Leeds 1700-1830.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1,p.231.。布雷德福是商业、制造中心和毛纺织市场,18世纪中期只有数千人,1801年达1.3万人*H.Rees.“Leeds and the Yorkshire Woolen Industry”,p.28.。 哈利法克斯1664年为3 844户,1764年增加到8 263户,1801年又增至12 031户*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第58页。。大部分人口都从事纺织业。毛纺业的发展,使城市有充足资金去建设会堂、教堂、剧院、图书馆等。18世纪西莱丁毛纺城市中,中产阶级及其文化迅速成长,哈利法克斯被当成了解剖的典型*Herbert Heaton.The Yorkshire Woolen and Worsted Industries,p.80.。

西莱丁毛纺业的繁荣,还促进了附近老城市约克的经济转型。约克自毛纺业衰落后,16、17世纪开始根据西莱丁毛纺业状况而调整经济发展方向。约克城许多资本和技术转移到西莱丁农村,结果,除羊毛分类、梳理、纺纱、绕线、织呢和漂洗等主要工序多在乡村进行外,染色、起绒和剪呢修整等高级工序也多落户乡村。在这种情势下,约克城的经济职能逐渐转变,开始利用西莱丁毛纺织品进行加工,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如利用西莱丁物美价廉的呢绒加工成服装,逐渐成为呢绒服装业中心。约克从林肯郡和东盎格利亚调入粮食,供应西莱丁毛纺业人口。18世纪约克成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社会活动中心和当地农村城镇的消费中心,和西莱丁一起走上了城乡呼应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 西莱丁毛纺业繁荣的原因

西莱丁毛纺业能够稳步发展,18世纪进入繁荣状态,在于该地区具备多种有利因素。

其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水力资源。

马克思指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24页。毛纺业发展同样必须基于一定的自然基础。西莱丁地区东为低地,西为奔宁山脉,河谷幽深,山地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这一地区常年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气温相差不大,这种气候十分适合牧草生长,因此西莱丁常年拥有数量巨大的羊群,可为本地毛纺织业提供充足的羊毛原料。

西莱丁地区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在毛纺业生产过程中,漂洗是重要的生产环节。漂洗需要流水,处于奔宁山区的西莱丁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有考尔德河、艾尔河及乌斯河三条湍急的河流。考尔德河发源于奔宁山区考尔德峡谷,流经威克菲尔德等地,汇入艾尔河。艾尔河源自马勒姆塔恩湖,从奔宁山脉中部流出,流过约克郡北区,在靠近约克郡东区与乌斯河汇合。乌斯河是西莱丁最长的河流,境内长度为63公里*Bernard Hobson.The West Riding of Yorkshi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1,pp.1~5.。整个西莱丁地区大约79%的面积属乌斯河流域。同样,河岸溪畔矗立着越来越多的漂洗作坊,1780年西莱丁有104个漂洗坊,1800年增加到197个*D.T.Jenkins and K.G.Ponting.British Wool Textile Industry 1770-1914.London:Heine mann Educational Books,1982,p.27.。大量漂洗工和纺织工到这些地方定居,许多村庄变成了重要的呢绒生产基地。利兹、威克菲尔德、哈利法克斯都位于这些河流两侧,利用优越的水力资源发展了毛纺业,并从毛纺村镇成长为毛纺城市。

其二,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

西莱丁毛纺业是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交通便利与否也至关重要。17世纪前,西莱丁道路状况非常不好,马车罕见,主要靠人工四轮车运输。这大大制约了毛纺业发展。人们一走出利兹城,便进入“一个接连不断的荒野,乌黑而可怕的、凄凉的荆棘地,旅客们穿过那个地方,象马匹跟着蹄迹前进那样,是由一些用以指示洞窟和坑洼的、间或树立的标竿来向导的”*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第89页。。西莱丁其它城镇的道路也大多如此。18世纪后,情况发生了改变。约克郡开始采取商业化方式来管理道路修建,由信托公司来负责道路维护。125个信托公司在约克郡成立,管理1 737英里道路,这些道路大多修建在西莱丁区*R.G.Wilson.Gentlemen Merchants:The Merchant Community in the Leeds,1700-1830,p.3.,由此18世纪西莱丁道路上更多的是四轮马车*H.Rees.“Leeds and the Yorkshire Woollen Industry”,pp.28~34.。笛福说,1727年,利兹商人去伦敦都是靠马车。18世纪中后期,西莱丁通过一系列改善陆路交通的法令。1740年法令决定扩建从利兹至哈利法克斯的道路。从1740年到1759年通过的类似法令有六项,最后一个法令是修建从利兹经威克菲尔德到设菲尔德的道路,这条道路后成为西莱丁通向伦敦的主路。道路的修建主要依靠商人阶层。如利兹收费道路修建依靠了12个商人,奥特利收费道路的托管人出借了1 250英镑,五位利兹商人出资1 050英镑*B.R.Duckham.The Transport Revolution 1750-1830.London:Routledge,1972.p.147.。陆路交通的改善,大大加强了西莱丁毛纺业与外界市场的联系。

水路交通对西莱丁极为重要。在兰开夏和约克郡之间,有三条大水路穿过奔宁山脉:一条从利兹至利物浦,中经艾尔河上游;另两条则将曼彻斯特同哈德斯菲尔德及哈利法克斯联系起来。这三条水路为西莱丁毛纺业提供了交通便利。1777年修建的大基干运河,联结了默西河、特伦特河和塞文河三条河流,西莱丁位于运河道上,可以建立广泛的内陆联系。

西莱丁的海路运输也比较发达,主要出海港是赫尔。赫尔位于亨伯河河口,通过艾尔河和科尔德河可达威克菲尔德、利兹和哈利法克斯。没有赫尔港,西莱丁就无法向外输送毛纺织品。西莱丁呢绒大多通过赫尔港运到伦敦,返航时从伦敦运回作染料用的菘蓝和茜草,因而降低了运输成本,使呢绒价格有所下降,有利于市场竞争。哈利法克斯和利兹等城镇的毛纺业发展与赫尔港息息相关。如哈利法克斯,18世纪中叶将考尔德河的河段扩延,使其毛纺品能通过运河水道抵达赫尔港。利兹则通过亨伯河直达赫尔,入海通道极为方便。反之,没有西莱丁毛纺业,赫尔港就没有坚挺的腹地。在促进西莱丁毛纺业发展的同时,赫尔港也不断成长,其人口从1750年不到1万人,增长到1840年的6.7万人。

其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了毛纺织业成本。

在乡村毛纺业发展中,劳动力因素是极为重要的。如经济史家米勒认为:“廉价劳动力是农村地区真正重要的因素,因为梳、理、纺和织这些工序在毛纺织生产中占整修前劳动力价格的70%到90%。”*E.Miller & John Hatcher.Medieval England:Rural Society and Economic Change 1086-1348.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8,p.73.钱伯斯说,商人雇主之所以转移到乡村,无疑是因为“乡村纺织工业的地点对拥有流动资本的所有者而言,大部分由寻求廉价劳动力的供应所决定”。为何劳动力是廉价的?因为发展毛纺业也是当地农民从事副业的需要。西莱丁有1/3的面积是山地,多丘陵,仅有少量平地适宜于耕作,且被山脉、高地和沼泽所分隔。这里土地贫瘠,气候潮湿和寒冷,不适合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居民种植燕麦和饲料作物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小麦和大麦了。农民们靠农牧生产不能满足生活所需,因而或多或少需要从事副业贴补家用。这样,“一只脚站在田地,一只脚踏在风箱上”*约翰·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第264页。,就成了西莱丁乡村小生产者的形象。在亚当·斯密看来,利兹、哈利法克斯等地的制造业,就是按这个方式发展起来的*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70页。。当然,西莱丁居民并不是一开始就以毛纺织为主要职业。最初,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呢绒织造业者多半是原来的茅屋农。直到18世纪,他们中还有人耕种着6至12英亩的租地,农闲时从事纺织*陈曦文:《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0页。。

西莱丁乡村毛纺业的劳动力,许多是来自城市的熟练工匠。西莱丁毛纺织业的发展,也得益于外来移民。如16世纪外国移民中,有的来到了西莱丁*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卷,第565页。。移民中既有工匠,也有富裕商人,不仅带来了劳动力,也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早期毛纺业的技术基础主要依赖工人技艺,对于正在成长的西莱丁毛纺业来说,这些技术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些工匠移民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周围的毛纺织工人,促使乡村毛纺业技术不断提高。

其四,应用新纺织技术,提高了毛纺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速度。

18世纪西莱丁毛纺业利用了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成果,加速了毛纺业发展。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最先在棉纺织业发生,如约翰·凯伊的飞梭、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克伦普顿的“骡机”、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等。这些发明用于毛纺织行业,也同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西莱丁毛纺业在18世纪早期踏上了鼎盛之路,其发展由于纺织机械的出现而大大加速*王加丰、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51页。。这些技术简化了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如原来生产一匹21平码的宽幅呢绒需要15个工人工作一星期,现在,织造、印染一匹18平码的克尔赛呢只需要8-9个工人用同样时间完成*罗伯特·杜普莱西斯:《早期欧洲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1页。。1763年后的十年间,由于采用了飞梭,西莱丁宽幅呢产量增长了150%*H.Heaton.“Benjamin Gott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Yorkshire”,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31,3(1),pp.48~49.。1773年,约克郡开始使用多轴纺纱机,1785年西莱丁地区采用珍妮机纺毛纱,到1800年,约克郡所有呢绒生产商几乎都使用了多轴纺纱机或走锭精纺机。1780至1800年间,大约30家精纺工厂和数百家小型的粗梳工厂在西莱丁区建成。1790年代,利兹、哈德斯菲尔德和哈利法克斯先后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工厂。1800年,约克郡有18家精纺工厂,这些工厂多以水力为动力*D.C.Coleman.The Economy of England 1450-1750.Oxford:Clarendon Press,1977,p.163.。蒸汽机发明后,18世纪晚期开始运用于毛纺业。1792年,约克郡的毛纺织工厂首次安装蒸汽机。蒸汽机的逐步使用,使西莱丁毛纺织业有了新发展。如布雷德福地理位置并不很好,可它能在短短50年内发展迅速,不能不说是蒸汽机的巨大功劳。随着毛纺织的发展,布雷德福人口在19世纪初期迅猛增长,年增长率保持在10%*J.James.A History of the Worsted Manufacture in England.London:Cass Press,1968,p.350.。

其五,毛纺业中的家内制等生产组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16世纪后的西莱丁地区,随处可见的毛纺业生产组织是家庭小作坊。家庭小生产者拥有独立的生产地位。每个呢绒生产者的家就是一个小作坊,能够独立自主地安排和完成呢绒生产过程。“工业是掌握在许多老板兼工匠的手中,他们每人都有很小的资本。他们从商人手里买进羊毛,在自己家里,得到妻、儿的帮助,还有几个工人,在有必要时他们也把羊毛染色,使羊毛经过制造上的种种演变直至成为未整饰的呢绒为止。”*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第42页。老板兼工匠就是家庭生产者,拥有属于自己的生产工具。如利兹、布雷德福、哈利法克斯四周的几千个小生产者,同时有两种身份:从自主立业上看是老板,从职业和生活方式上看却是工人。他们自己生产或购买羊毛,把完全由自己制造出来的纺织品卖给那些行商。呢绒生产者通常也是农业生产者,他们拥有几英亩土地,通常还饲养一两头牛和一两匹马,“每一制造者都须有一两匹马,以便到城里去购买原料和食品,把羊毛运至纺工家里,把织成的呢绒运至漂洗坊,以后在制造完工后,把呢绒运至市场去出售”*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第41页。。这种半农半工的方式,既能保障生活的基本需求,又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有些独立的小生产者资金微薄,常常周转困难,“每周制造一匹克西粗呢,不得不在周末将其出卖,所得钱款既要购买下周生产所用的材料,还须购得维持自己与家庭所需要之食物,直到下一匹呢绒制成和出卖。”*刘景华:《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勃兴》,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第33页。有些呢绒生产者甚至处于贫困边缘,如乔纳森·克罗瑟仅拥有1台织机和3台纺车,而他的遗产清单中,仅仅留下了很少的家用品以及1匹马和一些干草,连同织机和纺车在内,其遗产总共才15英镑*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第24页。。小生产者由于贫困而难以维持生产,商人们便趁机控制呢绒生产者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于是出现了初级家内制。

原料供应对毛纺业生产举足轻重。西莱丁本地所产羊毛不能满足本地毛纺织业需要,需从他地运来。如哈利法克斯人使用的优质羊毛大部分出自林肯郡*G.D.Ramsay.The English Woollen Industry 1500-1750.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td,p.20.。许多呢绒制造者所用的羊毛只有1/10来自本地,大部分羊毛须远走百里去密德兰购买,既需要时间长途跋涉,也需要运输资金,而小生产者不具备足够资金,因此羊毛商趁虚而入,担任了定期供应原料的角色。他们从密德兰购回羊毛,高价卖给小生产者。小生产者织成呢绒后,产品再卖给商人,商人就这样控制了原料供应和商品销售。1555年,哈利法克斯中间商人最先获得从事羊毛转运的特许*Herbert Heaton.The Yorkshire Woolen and Worsted Industries,p.94.。在这种初级家内制下,商人虽然介入了原料购买环节和产品销售环节,但没有直接进入产品制造过程,因此家庭小生产者在生产中保持相对的自主性,从而在是否选用新生产手段时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西莱丁也出现过典型的分散工场和集中工场。工场主多由独立小生产者成长而来,而非商人演变而成。一些工场主既有分散的工场手工业,也经营集中工场。如一个工场主拥有21架织机,其中11架在自己作坊里,雇工达100余人,其余织机则分散于织匠家中*E.Lipson.The 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Vol.II.London:A.& C.Black,1931,p.84.。利兹的呢绒工场一般都有雇工120人,通常分成2组,分工细致。一个呢绒工场主曾这样吩咐工头:“60个人应当这样分派工作:12个人去选料、染色和选羊毛;30个人去纺纱和刷毛梳毛,12个人去织呢和剪呢,剩下6个人去帮助别人干活。”*梅舍亮柯娃:《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英国工业的发展》,载《历史译丛》第1集,1960年。

在集中手工工场基础上,18世纪后期西莱丁出现了比较新鲜的组织形式,即公司型工厂。公司资本通过向有较强独立性的呢绒工人募集而来。如利兹的凯利特和布朗公司的大部分持股人是当地呢绒工人,小部分来自利兹的商人和小商人*王加丰、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第275页。。毛纺厂将生产工序统一起来,纺线、织布、精加工等集中在同一地完成。工厂生产的规模经济比家庭小生产者的成本更低,因此商人资本的外包制便被工厂制所取代。

当然,这种由工场向工厂的发展并非工业革命时期西莱丁毛纺业发展的主流,家内制依然是工业革命前期西莱丁毛纺业主要的生产组织。马克思曾说:“还有广大的地区,生产仍脱离商人的直接控制。英国许多地区的羊毛加工业处于这种状态……这种自由生产有个前提条件,在附近的市场,容易取得原料,成品一般也在那里销售……直至18世纪,英国的许多村民还把他们的织物直接送往市场。”*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73页。18世纪西莱丁毛纺业基本上是这样,但家内制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利兹西面和南面的山村农庄里,散布着几千个小毛纺业者,他们中多数雇用一二个学徒或帮工。18世纪后期这些家庭作坊也有分化,拥有织机者从1架至21架不等;1750年时,每周织造2匹呢绒已被认为是大呢绒制造商;而到1806年即使每周织造6匹、8匹甚至10匹也不算大了*H.Heaton.“Benjamin Gott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Yorkshire”,p.46.。

如前所论,在初级家内制框架下,仍能应用新的技术发明。在当时的英国,随着技术革新和机器运用,许多工人丧失了谋生手段,因此许多地方发生了工人反机器的骚乱。然而西莱丁的家庭生产者都支持技术革新。因为在这种独立性和自由度较强的初级家内制里,采用新技术既能大规模增加毛织品产量,又不会改变家庭生产者原有的地位,因此他们愿意接受。于是便看到,1773年,西莱丁毛纺业应用了多轴纺纱机,随后又应用珍妮机,接着又使用走锭精纺机等。家内制在这时的西莱丁毛纺业中仍然能举足轻重。1803年西莱丁所产全部呢绒中,15/16即43万匹是在老板兼工匠的作坊里织出来的*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第212页。。

三、 西莱丁毛纺业对工业革命的贡献

早在18世纪,西莱丁毛纺业就因为没有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没有广泛推行机器生产而饱受诟病;后世论者也将之视为迟迟不能机器化的落后保守的传统工业之典型。西莱丁毛纺业没有技术创新,最多只是模仿而已,机器生产姗姗来迟。如珍妮机1770年代就传入这里,但直到1780年代才开始推广。

西莱丁毛纺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相当慢。18世纪初期英国已出现了原始工厂。但这种新生产组织在西莱丁毛纺业中却引入较晚,直至1790年代哈利法克斯和利兹等地才有成规模的原始工厂,1795年才建立机器毛纺厂。1803年,西莱丁呢绒总产量中只有1/16产自资本家经营的大工厂*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第212页。。因此,虽然西莱丁是18世纪英国重要的工业区,但没有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毛纺业走向工厂化生产也比较缓慢。

这种情形主要是18世纪,或工业革命前期。而在19世纪上半叶,或工业革命后期,西莱丁地区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以一些数据佐证。1816年,毛纺织品出口仍很重要,占英国出口总值的22%;1835-1840年间,毛纺织品年均出口值接近600万英镑*W.H.B.Court.A Concise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From 1750 to Recent Times,p.75.。而19世纪上半叶英国毛纺业发展与机器生产,主要是西莱丁区的贡献。如1800年,约克郡应用了一种以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新梳毛机器达243台,占全英格兰毛纺业新机器(422台)的一半多,折合固定资本总值超过40万英镑,占全英格兰毛纺业新机器固定资本(61万英镑)的将近2/3*D.T.Jenkins and K.G.Ponting.British Wool Textile Industry 1770-1914,pp.27~39.。西莱丁毛纺业也基本完成了向工厂制的过渡。1835-1850年,其普通呢纺织厂从406个增加到880个,雇工从23 600人增加到40 600人。1850年,该区有418个绒线呢工厂,雇用70 905个工人*Edward Royle.Modern Britain,A Social History 1750-1985,p.37.。根据1851年普查,该区共有97 147人受雇于绒线呢制造业,其中4/5在工厂劳动;81 128人受雇于普通呢制造业,其中约一半人在工厂劳动。根据国会报告,1856年,约克郡有445个绒线呢工厂,806个普通呢工厂;前者雇工78 994人,平均每个厂177人;后者雇工42 982人,平均每个厂53人*Edward Baines.“On the Woollen Manufacture of Englan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Leeds Clothing District”,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1859,22(1),pp.1~34.。唯独不足的是,毛纺业中对蒸汽机技术的应用不够普及。1850年,毛纺业动力织机在全国仅9 500台,不及棉纺织动力织机(10万台)的1/10*Richard Brown.Society and Economy in Modern Britain 1700-1850,p.88.。

19世纪上半叶西莱丁工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1851年人口普查时,利兹为17.2万,是50年前的3倍多,为全国第五大城市(仅次于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第三大工业城市(仅次于曼彻斯特和伯明翰);布雷德福人口10.4万,是50年前的8倍,为全国第七大城市(第六为设菲尔德),第五大工业城市(第四为设菲尔德);哈利法克斯3.4万,哈德斯菲尔德3.1万*Richard Dennis.English Industrial Citie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A Social Geography,p.37.。如今的西莱丁地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城市住宅,是英国最典型的工业居住区之一。

对西莱丁毛纺业与工业革命的关系,至少可得到以下认识:

其一,西莱丁毛纺业在工业革命前期发展相当快,与初级家内制尚能采用某些新的纺织技术相关。这是传统生产组织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借用。小毛纺业生产者对应用那些不需要太多资金的新技术,还是有热情和兴趣的。而且将棉纺新技术运用于毛纺业,并非简单移植就可。棉绒构造和羊毛构造完全不同,纺纱机理也有不同,要采用珍妮纺纱机之类机器,必须经过许多技术思考,要对机器进行改造。由此观之,西莱丁毛纺业在18世纪就为工业革命机器生产的推广做出了贡献。

其二,家内制方式虽然比不上机器工厂,但其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强,即使是手工劳动也能大规模地增加产量。18世纪里,虽然西莱丁遭遇了多次生产危机和外部不利因素,但初级家内制生产形式推动了毛纺业生产持续发展。工厂制出现后,西莱丁毛纺业又能将家内制这种传统组织与工厂制这种新型生产形式结合起来。至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完成时,西莱丁毛纺业也基本完成了向工厂制的过渡。

其三,西莱丁毛纺业在18世纪的发达繁荣,一方面避免了走西部毛纺业和东盎格利亚毛纺业的衰落老路,维持了英国毛纺业的优势地位,并为毛纺业进一步机器化、工厂化奠定了雄厚生产基础;另一方面,尽管西莱丁毛纺业这时仍以手工生产为主,但由于与棉纺业技术革命基本同时,在地理上又与兰开夏邻近,况且还部分地采用了机器技术,因此其繁荣景象实际上汇入了工业革命洪流,被人们视为工业革命成果。

其四,西莱丁毛纺业的繁荣,财富增加迅速,为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积累了资本。因从事毛纺业而成长起来的本地企业家对推进西莱丁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如本杰明·戈特(Benjamin Gott)就是由当地呢绒商转而成为毛纺业大工厂主的,位于其时英国大制造商行列。他出生在利兹邻近小镇,17岁完成基本学业后,18岁进入利兹一呢绒商号学习经商,此后60年生涯都与毛纺业相联系。4年学徒期间他熟知了呢绒交易各种手段。22岁时在家庭帮助下,他投资3660英镑于一家商号,每年获该商号的1/11利润。1792年他建立了英国第一个宽幅呢织造厂(Bean Ing),该世纪末,厂里装有38台新机器。1800年,戈特将棉纺业中的珍妮纺纱机应用于毛纺业。这年该厂雇工达1 000人,1830年时高达1 120个工人。他还另建2个工厂,雇工均达四五百人。他1840年去世时,所拥有的资本远超毛纺业诸雄*H.Heaton.“Benjamin Gott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Yorkshire”,pp.45~66;D.T.Jenkins and K.G.Ponting.British Wool Textile Industry 1770-1914,p.23; H.de B.Gibbins.Industry in England,Historical Outline.New York:Hardpress Publishing,1920,p.345.。

其五,西莱丁毛纺业发展和纺织城镇成长,壮大了城市新型工商业经济,培育了中产阶级,从而形成和稳固了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济基础、经济机制和社会力量。如在将哈利法克斯当作中产阶级文化形成例证的研究中,就揭示了一个日渐富裕的毛呢制造业中产阶级精英如何兴起,这些新精英又如何凝聚成自己的中产阶级意识。

其六,在毛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西莱丁又发展了麻纺业,利兹成为英国麻纺织业的主要中心*Richard Brown.Society and Economy in Modern Britain 1700-1850,p.90.。18世纪末年,西莱丁还出现了陶瓷业、炼铜业等,该地区像兰开夏一样将建工厂当作时尚*H.Heaton.“Benjamin Gott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Yorkshire”,p.51.。工业部门的横向扩展,推进了本地区和全国的工业化。

其七,西莱丁还对兰开夏发生工业革命间接起到了一定作用。西莱丁毛纺业和邻近兰开夏棉纺业有着深刻联系。当兰开夏棉纺业开始发展后,其地原有的毛纺业则转移到了西莱丁区*《吴于廑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8页。,这就为兰开夏棉纺业生产更加专业化创造了条件。兰开夏棉纺业最初普遍采用的发放制,作为家内制的一种变型,也是从模仿毛纺业开始的。只不过,兰开夏棉纺业很快由家内制发展为小型集中工场,并向集中经营管理的工厂制转变。

总起来看,18世纪后期,西莱丁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地区之一,19世纪是仅次于兰开夏的工厂纺织业中心。兴旺的西莱丁毛纺业将英国这一民族工业推到了发展顶点。虽然工业革命是从棉纺业开始的,而西莱丁毛纺业不但为棉纺业革命做出了贡献,而且追随其后,较早地应用了近代工业技术;在原有手工工场基础上成功对接工厂制,全面实现工厂制生产;推动了本地区的城市化和人口非农业化。这样,西莱丁毛纺区与兰开夏棉纺区、西密德兰“黑乡”铁工业区及南约克郡“哈兰姆郡”钢铁工业区一道,从18世纪后期起共同构成了著名的英格兰西北工业区。西莱丁中心城市利兹与曼彻斯特、伯明翰、设菲尔德等,是现代英国最著名的大工业城市。正如年鉴学派史家布罗代尔所言:“不是伦敦,而是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格拉斯哥以及无数的中小城市为新时代鸣锣开道”*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三联书店1996年,第664页。。

●作者地址:刘景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Email:liujinghua@mail.tjnu.edu.cn。

赵伟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ZD038)

●责任编辑:桂莉

West Riding:A Sample Region From Proto-industrialization

toward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LiuJinghua(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ZhaoWeiwei(Social Science Documents Press)

Abstract:West Riding was one of the three important wool textile industry regions in early modern England.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the thriving textile industry of West Riding put the so-called national industry to a peak of development.Although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started from the cotton industry,but the West Riding woolens industry not only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revolution of cotton industry,but also followed it by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earlier and rooted successfully the factory system on the base of original manufactory.Therefore,West Riding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eas of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second center of machine textile industry after Lancashire and it promoted the local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non-agricultured.In short,West Riding is one successful area from proto-industrialization toward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Key words:English woollen industry; West Riding; proto-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Revolution; urbanization

DOI:10.14086/j.cnki.wujhs.2015.05.009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工业革命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
工业革命的扩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阳光教育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浙江山区新型城市化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