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15-02-20 09:24苏红周郁秋王丽娜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空巢健康状况心理健康

苏红 周郁秋 王丽娜

(1.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护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9;2.赤峰学院医学院护理系,内蒙古 赤峰 024020)



·综 述·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苏红1周郁秋1王丽娜2

(1.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护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9;2.赤峰学院医学院护理系,内蒙古 赤峰 024020)

空巢老人; 心理健康; 测评; 护理

Empty nester; Mental health; Measurement; Nursing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约有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1];至2011年,城市和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分别为49.7%和38.3%,预计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比例将达到90%[2]。作为特殊群体,空巢老人既要经历生命周期的转型(从中年期到老年期),还要经历家庭周期的转型(从核心或主干家庭到空巢家庭)[3]。双向转型期间由于缺乏成年子女的陪伴,缺少情感慰籍及可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缺失,空巢老人普遍存在 “老年空巢综合征”,主要以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及抑郁症为表现[4]。由此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维护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对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期望对进一步研究我国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措施有所启示。

1 空巢老人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空巢老人的界定不尽相同,基本包括三种观点:第一,空巢老人为最后一个子女离开,仅剩一对夫妇独自生活的老年人[5]。第二,仅与配偶共同生活或独居的老年人[6](此观点将独居老人纳入空巢范围)。第三,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独自生活的老年人[7],国内学者多采用此种观点对空巢老人展开研究。空巢老人家庭表现形式呈多样化特征,根据家庭成员构成不同,空巢家庭分为单人空巢家庭及夫妇空巢家庭;根据子女与老年人是否居住在同一城市,空巢家庭分为绝对空巢家庭(子女与父母不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及相对空巢家庭(子女与父母在同一个城市居住,但不共同生活)[8]。

2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

2.1 心理功能紊乱 由于缺乏成年子女的陪伴、情感慰籍及可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缺失,空巢老人心理问题较非空巢老人更为严重,常表现为“空巢综合征”,包括不良心境、失眠、头痛等躯体症状,如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会导致老人性格改变、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等[4]。躯体功能退化与疾病状态加剧了空巢老人的紧张不安及恐惧。同时,由于过分担心外出子女的生活状态,空巢老人焦虑程度更为明显。以上因素将严重消耗空巢老人的心理能量。

2.2 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较低 情感慰藉、健康医护、生活照料的缺乏,均严重影响老人幸福感的提升。研究表明,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较非空巢老人低;身体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经济基础以及社会支持都是影响空巢老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9]。李德明等[3]研究表明,农村空巢老人自感幸福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空巢老人;相对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较绝对空巢老人高。因此,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维护应增加对农村及绝对空巢老人的关注。

2.3 情感障碍 从工作到退休,空巢老人社会角色开始弱化,家庭角色逐渐增强。由于社会交往范围的缩小,加之缺乏子女的陪伴,使得空巢老人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悲观失落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强烈或持久的反复体验,即成为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势必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伤害。

2.4 心理障碍伴发躯体症状 空巢老人出现的“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及免疫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及减退,具体伴发的躯体症状包括睡眠障碍、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等,这些症状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躯体疾病[4]。

3 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制定心理干预措施的主要依据,对空巢老人进行心理健康维护前,首先应明确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健康的心理功能必然产生积极的行为反应,根据健康教育专家马骁[10]于1993年提出的健康行为多水平、多方面影响因素模型图,笔者将归类概述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可能因素。见图1。

图1 健康行为多水平、多方面影响因素模型图

3.1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与个体内部因素间的关系

3.1.1 生理因素 躯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等生理因素是影响空巢老人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子[11]。生理与心理二者之间紧密相连,躯体状况欠佳易造成个体精神压力,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李德明等[3]研究已证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与躯体疾病数量呈线性关系,患病数量越多,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躯体健康水平越高,心理功能越完善。因此,良好的躯体状况是维护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条件。

3.1.2 心理因素

3.1.2.1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12]。生活满意度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参数之一。研究发现[13],宽裕的经济状况、和谐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对提高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关注影响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对提高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促进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个体情绪、情感过程易受新发事件影响,但瞬间正性情绪有利于长期幸福感的形成。因此,空巢老人应培养广泛兴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才能保持愉悦心情,增强主观幸福感。

3.1.2.2 自助行为 心理自助是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及改造过程。作为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自助是一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理念[14]。李德明等[15]运用路径分析,考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及人口学特征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主观因素是调试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这一结论与国民以个人为中心的边缘型心理调节模式(即心理问题主要是靠自己及心理意义上的密友进行调节)相吻合。由此可见,积极的自我调适是实现健康空巢化的核心环节,空巢老人应掌握自我调适技术,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这些自助行为对心理健康的维护至关重要。

3.1.2.3 认知老化 认知功能是心理功能正常老化的敏感指标, 又是病理性老化( 如老年性痴呆) 的衡量标准。认知老化对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根据情绪ABC理论[16],空巢老人的信念、认知如能得到纠正,消极的生活体验即随之弱化,可见空巢老人的认知纠正及自我调节非常重要。研究表明[17],空巢老人积极参与各种体育及智力活动,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对于延缓认知功能的减退有促进作用。因此,延缓认知老化将是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要方面。

3.1.2.4 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研究[18]表明,负性情绪的发生具备一定的人格基础,神经质人格特征更易产生负性情绪。陈立新等[19]通过对50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人格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且人格特征可通过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作用。在各种人格特征中,外倾性和神经质特征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外倾性对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神经质对之产生反向预测。由于“老年空巢综合征”的存在,使得空巢老人的人格特征不同程度的偏离常态,如不能进行合理调适,将导致人格障碍,从而加重心理健康的受损程度。

3.1.2.5 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对应激事件时所采用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方法和策略,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情景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Brummett等[20]提出,应对方式/策略是应激与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变量,不同的应对策略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疾病治疗、康复状况。然而,空巢老人在承受压力时,更倾向于压抑、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等应对方式,解决问题、转移注意和求助等应对方式较少应用,因而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同时,空巢老人应对方式的选择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由于曾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更偏向于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因此心理健康程度高于女性[21]。

3.2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与微观环境的关系

3.2.1 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对促进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空巢老人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夫妻间、与子女及朋友的关系上。由于社会交往范围缩小,亲情关注度升级,老年父母将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子女身上,老年人接受子女的服务支持及给予子女的情感信息支持对其自尊及心理健康均有正向预测作用[22]。然而空巢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老年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关系,尤其是当代际关系为高矛盾时,空巢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Walker等[23]调查表明,女性空巢老人对邻里关系的感知直接影响其躯体健康和幸福感,良好的邻里关系对空巢老人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女性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维护更有意义。

3.2.2 心理健康与文体活动 锻炼心理学认为,身体锻炼作为一种经济的健康行为,对个体具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效应。方慧[24]对老年人文体活动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不参加者,且女性作用更明显。文体、社交活动可促进空巢老人间的人际交流,增进亲近感,减少孤独感,老年人如能长期坚持健身活动,可改善情绪,提高认知,对其心理健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3.2.3 心理健康与家庭结构 配偶是否健在及夫妻是否共同生活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研究表明[3],相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绝对空巢老人,而无子女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空巢老人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系统存在显著差异,相对空巢老人应对方式最积极,绝对空巢老人次之,无子女老人应对方式最为消极[21]。空巢老人应对方式越积极,遇到问题时更倾向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因此心理健康程度越高。

3.3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与宏观环境的关系

3.3.1 心理健康与经济状况 多数学者认为,经济状况直接决定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程度[3,15,21]。经济水平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经济状况不但影响空巢老人的躯体健康,还影响其心理变化及卫生服务资源的可及性。有研究表明[25],经济状况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微乎其微,经济状况好的空巢老人在物质生活满足时更注重情感需求,这使得个体需求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情感满足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动力。

3.3.2 心理健康与人口学因素 既往研究表明[9,15,21,],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区别度较大。随着年龄增长,躯体功能老化,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参与程度降低,人际交往及协调能力下降,生活不确定性增加,易出现多虑、敏感、焦虑等情绪[4]。但亦有研究认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随增龄而趋于平静,呈现了增龄化的特征[15],这可能与调查被试者特征不同质有关。老年期心理功能在性别中呈现一定差异,多数学者认为,女性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程度更低,其原因可能与女性性格较为脆弱、劳动单一、受传统思想束缚有关。有关文化程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多数研究均支持高学历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程度更佳的观点。李德明[8]认为,教育因素可有效降低由年龄、性别等对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年龄、性别为固定变量时,文化程度将成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切入点。

3.3.3 心理健康与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是解决居民就医治病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减轻居民经济负担。唐建良等[26]对不同医保类型城乡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展开调查发现,不同医疗支付方式对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显著影响,享受城镇医保的老年群体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27],医疗保障制度可显著降低老年人群医疗卫生负担,而经济负担的降低更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老年群体及时就医率相应得到提升。因此,只有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加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建设,才能使空巢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医。

3.3.4 心理健康与宗教 宗教信仰是一种情感寄托,作为重要的认知因素,对信仰者心理过程产生一定影响,信仰者可通过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寻求精神慰藉。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宗教信仰、态度及参与宗教活动,对改善信仰者负性情绪、提高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28]。但王婷等[29]对震后老人进行研究发现,震后4个月,佛教老年信徒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无宗教信仰者;同时,佛教信仰对震后老年信徒的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中国佛教的核心思想重视自然物的价值,反映对生命的尊重、珍惜和敬畏。佛教老年信徒认为,地震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因此陷入自责,产生负罪感,由此情绪低落,导致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3.3.5 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 多数学者认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存在密切关系。社会支持可通过应激缓冲对个体提供保护;同时,对维持个体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Larsson等[30]认为,对空巢老人而言,正式支持(社会公共老年服务)并不能满足其深层次的需求,也不能完全替代非正式支持(亲人的日常照顾)。可见非正式支持更为重要。Rosow等[31]提出,空巢老人感受到的主观支持中,子女支持排在第一位,其次是邻居,最后是同龄朋友,但当处于生病情境下,邻居的支持成为空巢老人客观感受到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因此,社会支持对维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小结

关于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大体可分为三方面:生物躯体因素、心理因素、人口社会因素。以往多围绕以上影响因素与空巢老人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且局限在各因素影响的单独效应上,少有研究将探索视角放在把多个实际发挥影响作用的心理学变量同时纳入影响体系、分析变量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探讨各因素发挥影响作用的心理机制的整体研究上。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将多个实际发挥作用的心理社会学变量同时纳入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体系中,确定各变量间相互作用的路径,从而为空巢老人的心理干预提供策略。

[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2] 201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http://www.cncaprc.gov.cn/news/10252.jhtml.

[3] 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23(7):405-407.

[4] 罗惠芳.空巢家庭问题的研究现状[J].现代护理,2006,12(7):601-603.

[5] Xu QW, Chow JC. Exploring the community-based service delivery model:Elderly care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11,54(3):374-387.

[6] Liu LJ, Guo Q. Life satisfaction in a sample of empty-nest elderly:A survey in therural area of mountainous county in China[J].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8,17(6):823-830.

[7] 赵黑.关注空巢:老年医学专家支招[J].家庭医药,2004,3(2):4-7.

[8] 陈天勇,李德明,李贵芸.高学历老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42-744.

[9] 穆怀畅,任孝鹏,刘金霞.空巢老人幸福感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574-575.

[10] 马骁.健康行为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3-64.

[11] Vink D, Aartsen M, Schoevers R. Risk factors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elderly:A review[J]. Journal Affective Disorders,2008,106(1-2):29-44.

[12] Diener E. Subject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34-43.

[13] Donnelly S.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 advanced cancer[J]. Current oncology reports,2000,2(4):338-342.

[14] 李笑燃,陈中永.大学生心理自助[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136-138.

[15] 李德明,陈天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C].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2006.

[16] 许斌,唐柏林.艾利斯ABC理论对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构建的启示[J].农业教育研究,2009(1):22-24.

[17] 李德明,陈天勇.认知老年化和老年心理健康[J].心理科学发展,2006,14(4):560-563.

[18] Vollrath M, Torgersen S, Alnaes R. Personality as long-term predictor of coping[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5,18(1):117-125.

[19] 陈立新,姚远.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12(2):63-64.

[20] Brummett BH, Babyak MA, Mark DB, 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f perceived stress in cardiac patients[J].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4,27(1):22-30.

[21] 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7):703-706.

[22] 申继亮,张金颖,佟雁,等.老年人与成年子女间社会支持与老年人自尊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49-821.

[23] Walker RB, Hiller JE. Places and health:A quanlitative study to explore how older women living alone perceive the social and physical dimensions of their neighbourhood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7,65(6):1154-65.

[24] 方慧.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84-85.

[25] Dezuter J, Luyckx K, Bussing A, et al.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religious attitudes and subjectives well-being in chronic pain pati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in medicine,2009,39(4):393-404.

[26] 唐建良,王金龙,漆文烨,等.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63-64.

[27] 杨清红,刘俊霞.医疗保障与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10):64-72.

[28] Lawler-Row KA, Elliott J. The role of religious activity and spirituality in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9,14(1):43-52.

[29] 王婷,韩布新.佛教信仰与地震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0):1272-1274.

[30] Larsson K, Silverstein M. The effects of marital and parental status on informal support and service utilization:A study of older Swedes living alone[J].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2004,18(2):231-244.

[31] Rosow I. Old people:Their friends and neighbors[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70,14(1):59-6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CRK009)

苏红(1990-),女,黑龙江,硕士,研究方向:护理心理学

王丽娜,E-mail:wanglina158100@sohu.com

R471

A

1002-6975(2015)05-0413-05

2014-07-28)

猜你喜欢
空巢健康状况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