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论持久战》抄袭论

2015-02-21 06:40陈龙
关键词:论持久战创造性

驳《论持久战》抄袭论*

陈龙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特别是抗日战略的重大历史贡献之一。近年来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蒋百里、白崇禧、陈诚等是抗日持久战的先行者,毛泽东有抄袭之嫌。然而从《国防论》、《白崇禧回忆录》、《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等相关内容和线索来看,无证据证明毛泽东有抄袭之嫌。相反,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与蒋介石等国民党人的持久抗战理论在理论依据、理论内容、战略战术、阶段划分等方面有着重大差异,《论持久战》是重大的理论创造。

关键词:《论持久战》;毛泽东;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8-20

作者简介:陈龙(1984-),男,湖南长沙人,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抗战精神研究”(编号:15JD710010);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评析”(编号:14ADJ001);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励项目“毛泽东的实践智慧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性成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广大军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其中,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就是军事理论特别是抗日战略上的重大历史贡献之一。然而近年来有一些质疑声音,认为蒋百里、白崇禧、陈诚等是抗日持久战的先行者,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有抄袭之嫌,以此误导读者。

一、驳抄袭蒋百里说

有学者举出《国防论》为证据,认为蒋百里最早提出了对日持久战理论。更有人认为中日战争的发展,“恰恰按照他的预料进行,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1]208事实果真如此吗?

1935年,日军在中国北部边境频频挑衅,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危局之下,蒋介石挑选了蒋百里去欧洲考察国防动员法,意图有所作为。蒋百里于1936年12月回到上海。半年后受蒋介石邀请,给培训“剿匪”军官的庐山军官训练团讲课。为了便于学员们学习,蒋百里将以前的一些文章结合讲课内容合编成辅导材料提供给学员。这些文章时间跨度较大,一些以过去考察欧洲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等的一些感想总结为主,另一些则是结合中外军事思想来阐明其国防建设方面的主张。这就是后来的军事名著《国防论》。即是说,从《国防论》的出版背景来看,实际上和抗日战争并无多大联系。[2]

其次,从《国防论》的篇章和内容来看,实际上也和抗日持久战并无多大关系。国防论的篇目为:“第一篇 国防经济学;第二篇 最近世界之国防趋势;第三篇 从历史上解释国防经济学之基本原则;第四篇 二十年前之国防论;第五篇 十五年前之国防论;第六篇 中国国防论之始祖;第七篇 现代文化之由来及新人生观之成立”。[3]1-2并无与抗日战争有关的主题篇章。检核全书,也没有找到“抗日”、“抗战”、“抗日战”或者“持久战”等词语,与“持久”一词有关的论述有如:“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战的精神,却在乎速决,但是看似相反,实是相成”[3]15等共计4处7次,与“日本”有关的论述如“日本现在民法还是如此”[3]9等共计16处19次,但都与抗日持久战没有关系。至于书中出现的“速决”、“自动纪律”、“守御的任务,其目的在破坏敌人之胜利”、“攻击的任务,其目的在自己求得胜利”、“以强攻弱”、“集主力于决胜点”[3]15,20,26,26,29,29等词语和语句,也是在谈作战的一般性特征与规律,与抗日战争并无特定联系。

再次,持毛泽东抄袭蒋百里《国防论》者言之凿凿的核心证据也是站不住脚的。所谓核心证据是:蒋百里在《国防论》的扉页上写的“万语千言,只想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以及在第五篇《十五年前之国防论》(写于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第二章《军国主义之衰亡与中国》中写的“至于从中国现状言,吾侪所感最危险者。即邻近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恃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兵略上攻击精神是战胜唯一要件。但攻击精神,如何才能发展,用兵是用众”。[3]79-80由此得出结论说蒋百里在20世纪20年代即认识到日本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对日作战需采取持久战,并发动人民战争。然而阅读《国防论》全书即可看出,这些论述只是对中国遭遇战祸时的一般性战略构想,并非单独针对日本侵华而言,且无确切深入的系统论述,与针对性强的《论持久战》深入透彻的理论分析还是相去甚远的。如果仅以此就判定蒋百里最早预言了中日战争和提出了对日持久战的理论,那么毛泽东1915年夏在揭露日本侵华罪行的《明耻篇》的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以及1916年7月25日给萧子升的信中预言的中日“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止有磨砺以待日本”,[4]11,51又当如何说呢?一些人注意到《国防论》扉页上的名句与当时国家境遇甚为切合,误以为此书就是讲抗日持久战的,实则还需要对书中内容进行全面理解。一些出版商将此书内容概括为:“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5]“最早断定中日必有一战,最先提出对日持久战理论”、“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出版,中国军队抗战之战略指导依据”[6]等,也有进一步误导读者之嫌。

实际上,质疑者所持的蒋百里“对日持久战”理论主要是在一些回忆和传记中有记载,如1923年时说现代国防应该以洛阳、襄阳和衡阳三阳为根据地。[7]831932年从日本考察回来后,言及“中日战争,一定是全面战争而且是十年八年的长期战争;我军一定守不住沿海地区,湖南乃是中国的乌克兰,后方根据地”,[8]71一·二八事变后,说“中日战事一旦发生,中国的大本营宜设于芷江、洪江一带”,[7]135等等。只可惜这些相关言论“均未形成文字”,[9]68并无可靠的本人文字资料佐证。能否归纳出“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等军事思想,能否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是抄袭了蒋百里的《国防论》,读者当可判断。

二、驳抄袭白崇禧说

程思远在《我的回忆》中记载,周恩来曾将《论持久战》的基本思想向白崇禧做过介绍,深受白崇禧之赏识。在蒋的支持下,白崇禧将《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作为了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10]131《毛泽东传》也引用了这一说法。[11]494然而有学者指出,程思远的回忆是错误的,白崇禧的思想未受过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9]61-64有好事者甚至在网络上宣称,是毛泽东抄袭了白崇禧的相关思想才写出了《论持久战》。

持此论者举出的第一个证据是:“通观全文,完全没有谈到空间、时间、小胜、大胜之间的关系。同月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中,也不曾谈到相关问题”。[9]62那么,在这两篇文章中是否谈到这些问题呢?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集合许多小胜化为大胜,则是正规游击战所共同的。游击战争在抗日过程中起着伟大的战略作用,就是说的这一点”[12]410等,在《论持久战》中又指出:“我们的战争,在于力求每战争取不论大小的胜利……把这些部分地消灭敌人的成绩积累起来,成为大的战略胜利,达到最后驱敌出国,保卫祖国,建设新中国的政治目的”,“不决战就须放弃土地,这是没有疑问的,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也仅仅是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勇敢地放弃。情况到了这种时候,丝毫也不应该留恋,这是以土地换时间的正确的政策”,“谁人不知,为争取时间和准备反攻而流血战斗,某些土地虽仍不免于放弃,时间却争取了……放弃土地是为了保存军力,也正是为了保存土地”[12]483,507,508等,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小胜、大胜、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吗?

持上述毛泽东抄袭论者所举出的第二个证据,是依据《白崇禧回忆录》,指出白崇禧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观点更早。《白崇禧回忆录》是由国民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陈存恭、陈三井等根据白崇禧的口述整理而成的。白崇禧在回忆录中先后数次提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武汉会议上“曾建议采取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蒙最高统帅采纳,通令各战区”。[13]297但具体是哪一次有蒋委员长参加的武汉会议则语焉不详。有学者举证蒋介石在1938年2月7日武昌中枢纪念周上发表的《抗战胜利的条件与要素》一文中曾说过“与敌人打仗,就是争时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除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14]1022的话,以及蒋介石3月5日的日记和3月6日给阎锡山的电令,证明白崇禧应该是在1938年1月27日在武汉召开的各战区部队参谋长和参谋处长会议上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的,“蒋介石因为觉得白崇禧的意见好,所以2月7日先在武昌中枢纪念周上阐述‘以空间换时间’的问题,于3月5日摘录备忘,又于第二天致电阎锡山等,命其贯彻执行”。[9]64

然而据胡新民先生考证,1938年1月27日武汉召开的各战区部队参谋长和参谋处长的会议是一次以治军为主题的会议,会议强调了抗战失利,参谋人员要负重大责任,要整饬幕僚和改进司令部。这一会议并没有谈到抗战的战略方针问题。[15]而据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在2014年4月《白崇禧将军身影集》新书发布会上回忆:“我父亲讲了一个抗日的大战略,那是1938年在武汉开最高军事会议,我父亲提出来的,‘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对日本人长期抗战,持久战’。这个大战略被当时的军事委员会采用了”。[16]胡新民先生指出,1938年在武汉召开的最高军事会议有三次,分别是在5月15日、6月1日和7月4日举行。以此时间来看,蒋介石并没有在1938年2月7日武昌纪念周上阐述“以空间换时间”的相关论点之前还召开过武汉最高军事会议。因此并没有可靠证据支持白崇禧在1938年1月就提出了“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方针,并随即得到蒋介石采纳的说法,据此判断程思远回忆错误以及《毛泽东传》引用错误的说法均不成立。[15]当然也就无从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抄袭自白崇禧。

三、驳抄袭陈诚说

近日,有好事者在微博和论坛上举证出1937年11月由战时生活社出版的《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一书,以反讽的口吻,说山寨王陈诚居然在1937年就抄袭了毛主席1938年写的《论持久战》,[17]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那么《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首先,从《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的篇章目录来看,第1-20页是前三章,依次为《持久抗战应有的认识》、《持久抗战的几个重要点》、《持久抗战的战局谈》,为陈诚所作,原发于《救亡日报》;第21-26页是第四章《持久抗战的必要条件》,为郭沫若所作,并在其后第27-31页附录上了《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工作纲领(草案)》;第32-50页是第五章《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持久性》,为张闻天所作,并在其后第51-56页附录上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第57-64页是第六章《持久抗战为中国胜利的关键》,译自美国《民族周刊》文章,史德华原著;第65-68页是第七章《持久抗战的目的—最后胜利》,为史良所作。即整本《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陈诚所作。

其次,从书中内容来看,第一章《持久抗战应有的认识》分“不能不可存依赖心理而限制战斗”、“精神战胜一切”、“务存必胜之决心”、“不要惜任何之牺牲”四小节对持久战的认识和前途发表了看法。指出对日作战“择定唯一的战术,即持久战,消耗战,以制敌人的死命”,[18]1强调要求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唯一的秘诀便是不怕牺牲,不惜任何必要的牺牲。……决不能存丝毫顾惜之心。[18]7第二章《持久抗战的几个重要点》是对官兵的训诫:一是“对倭寇作战之性质”,言及此战关乎国脉,要“集中全力,去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牺牲”。[18]10二是言及对日作战必须实行持久战与消耗战。三是声称坚持三年或五年,日本经济上将不堪重负而失败。四是“即令偶尔受伤,亦应带伤服务”。[18]13五是言明官兵要严守军风军纪。第三章《持久抗战的战局谈》则是从同心一致对敌、作战方针、作战决心、经济布局、民众部署等几个方面谈及对日作战。

这三个章节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声明对日要进行消耗战和持久战。但这种消耗战与持久战在陈诚看来“换一句话说,就是只有拼命的奋斗牺牲,而且要长期的奋斗牺牲”。[18]16故在精神层面用墨甚多,反复强调拼命牺牲,持久到底,中国自有翻身的一日。而对于为什么是持久战,抗日战争分几步走,怎样从战略战术上进行持久战,怎样从各个方面转变战局等则鲜有论述,虽也谈及爱护民众,但对如何动员民众则是蜻蜓点水,更未认识到民众之伟力。因此,整体来看,陈诚所提出的持久战实则是依靠官兵拼命牺牲的片面的拖延消耗战,与毛泽东《论持久战》不可同日而语。据说陈诚本人开始也对周恩来送给他的单行本《论持久战》不屑一顾,后来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才逐渐服膺于毛泽东科学透彻的理论分析和预见,并在该书书眉上结合实际战例作了许多批注,该书至今仍存放在台北陈诚的私人图书馆里。[19]

四、《论持久战》的创造性

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从战略上看,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实施了持久战。“持久抗战”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等有识之士的战略共识,这应当是没有异议的。然而同样的持久战理论却产生了两个战场不同的抗战局面,恰恰说明了以《论持久战》为核心的共产党人的持久战理论与蒋介石、蒋百里、陈诚等国民党人的是不同的,反映出了《论持久战》的创造性。

首先,从提出持久战的观点来看,毛泽东从未将提出持久战观点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论持久战》不只是为了提出观点,更是为了答疑解惑。在《论持久战》的开篇,毛泽东就强调:“很多人都说是持久战”,[12]439肯定了其他人的功劳。在《论持久战》发表前的1938年5月10日的中央常委会上,毛泽东也曾肯定地强调:“现在蒋介石与我们的估计都认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20]67但是正因为很多人都说过,而迷雾却没有消散,困惑和悲观的情绪依然存在,战局也未发生明显改变,因而问题的关键便不是提出了持久战的观点,而是要答疑解惑,指明前进的方向并给出实现胜利的手段和步骤等。所以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12]439《论持久战》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论持久战》的创造性还体现为在理论依据、核心内容、战略战术、阶段划分等方面与蒋介石、蒋百里、陈诚等国民党人的持久战理论是迥然有异的。在理论依据上,蒋介石等国民党人持久抗战侧重于强调“广土众民”,强调拼命牺牲之精神,并有等待国际形势改观,依赖外力取胜的倾向;而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主要是依据时代的特点,建立在全面、历史地分析中、日两国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基础之上,强调时代的特点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注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来取胜。在核心内容上,蒋介石、陈诚等国民党人强调用“空间换时间”,利用广大民众的拼命牺牲和国土广袤进行持久消耗战,实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拖延抗战;而毛泽东强调主动地抓住一切有利条件给敌以歼灭和消耗,并积极主动地“向敌后进军”,发动广大军民一起开辟敌后战场。在战略战术上,毛泽东主张积极防御,在战略上实行持久防御战,在战术上则采取攻势,在作战形式上,除了运动战以外,将游击战提升到战略地位;而蒋介石等国民党人在总体上实行的是一种消极防御,在战术上取守势,在作战形式上,将阵地战摆在了突出位置。在战略阶段划分上,毛泽东认为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而蒋介石等国民党人则认为只有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等等。这些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与蒋介石等国民党人对中日战争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掌握的军事力量大小等方面的差异,也从侧面反映出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创造性。而这些差异与创造性,正是导致两个战场不同抗战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再次,如果仅以提出“持久战”的时间来比较,毛泽东提出对日“持久战”的时间远早于写作《论持久战》的时间。毛泽东在1935年12月27日发表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21]153在1936年12月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又谈到,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不但适用于国内战争,“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因为反动势力的雄厚,革命势力是逐渐地生长的,这就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21]233在1937年8月22日-25日召开的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后着重指出:“我们的方针最基本的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胜利”。[11]531在1937年9月1日的《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形势与任务》一文中也明确指出:“结论是持久战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为充实的坚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22]91937年10月发表的《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再次指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22]9

最后,《论持久战》与国民党人持久战理论的不同及创造性,从一些相关人士的回忆中也可见一斑。梁漱溟曾在1936年春节和1937年8月前后三次见过蒋百里,蒋百里与其谈过“打不了也要打”、“最后胜利定规是我们的”、“待国际局势变化”等看法,但梁漱溟却觉得“单是这样讲却很不够。单是靠他人,而没有‘求诸己’的一面,那怎么能行”。[23]119抗战的情势使他本来对国家的前途很悲观,后来1938年1月7日去了延安,“我是在悲观失望中去延安的”,在延安见到毛泽东后,“也就由悲观变为乐观了。他对我谈话很多,中心是《论持久战》的内容,这篇文章那时还没有发表,他就是以这篇文章来说给我的,说中国一定胜利。我听他的抗日谈话,把我心中烦闷一扫而光,完全佩服,非常佩服。毛主席给我的谈话,就是《论持久战》那些观点,中国不妥协,日本必败”。[24]125-126

参考文献:

[1]萨苏.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胡新民.“持久战”是蒋百里最先提出的吗[J].文史天地,2014(3).

[3]蒋百里.国防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

[4]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5]蒋百里.国防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

[6]蒋百里.国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7]陶菊隐.蒋百里传[M].北京:中华书局,1948.

[8]曹聚仁.蒋百里评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9]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Ⅱ[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10]程思远.我的回忆[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

[11]毛泽东传(1893-1949):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苏志荣,范银飞等编.白崇禧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14]蒋总统集编辑委员会.蒋总统集(第1册)[M].台北:台湾国防研究院,1960.

[15]胡新民.关于《毛泽东传》中一段史实的考辨[J].党史文汇,2014(10).

[16] 网易读书频道.白先勇为父亲写传:披露白崇禧鲜为人知的历史[EB/OL]. http://book.163.com/12/0423/15/7VPKEAN6009

23INC_all.html.

[17]德意志和尚.山寨王陈诚这厮公然抄袭《论持久战》(转载)[EB/OL].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639108-1.shtml.

[18]战时生活社编.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M].上海:战时生活社,1937.

[19]张迪杰.《论持久战》鲜为人知的内幕[J].中国老区建设,2012(3).

[20]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梁漱溟.忆往谈旧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24]阎秉华,李渊庭编著,梁漱溟亲修.梁漱溟[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熊先兰

Disproving the View of the PlagiarismOnProtractedWar

CHEN Long

(CenterforStudiesofMaoZedongThought,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Hunan411105,China)

Abstract:The On Protracted War written by Mao Zedong has significantly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for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especially for its strategy.In recent years, some questionable voices arising from some lectures indicates that On Protracted War is plagiarized from Jiang Baili, Bai Congxi, Chen Cheng, etc. Nevertheless,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perspective of plagiarism during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from the National Defense, Memo of Bai Chongxi, General Chen Cheng’s Discussion of Lasting Anti-Japanese War. On the contrary,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such as theoretical reference, theoretical content, war strategy, phase division,etc. On Protracted War i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Keywords:On Protracted War;Mao Zedong;creativity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创造性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重读《论持久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指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