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增效与农区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产业发展

2015-02-21 09:56尼玛扎西
西藏农业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日喀则市结构调整种植业

尼玛扎西

1 禹代林2  边巴2  桑布2  参木友3  央金4

顿珠坚参3  洛桑催成4  德青卓嘎2  谈建鑫2

(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西藏拉萨·850032)

(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3.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

(4.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

摘 要:本文根据“日喀则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区高效养殖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一是通过提高农作物单产,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从而实现农民增收;二是通过例证阐述了“在农牧区高新技术不一定管用,而农牧民可接受并应用的简单技术肯定管用”,并让技术适应农牧民,以此为指导,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效和增收。

关键词:日喀则市 种植业 结构调整 高效养殖 产业发展

日喀则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增效与农区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产业发展

尼玛扎西

1禹代林2边巴2桑布2参木友3央金4

顿珠坚参3洛桑催成4德青卓嘎2谈建鑫2

(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西藏拉萨·850032)

(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3.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

(4.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本文根据“日喀则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区高效养殖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一是通过提高农作物单产,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从而实现农民增收;二是通过例证阐述了“在农牧区高新技术不一定管用,而农牧民可接受并应用的简单技术肯定管用”,并让技术适应农牧民,以此为指导,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效和增收。

关键词:日喀则市种植业结构调整高效养殖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尼玛扎西(1966-),男,研究员。主持和从事农作物育种及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电话:13908906680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djustment of planting industry structure and breed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higatse City ", first by increasing the crop yield,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planting industry, promoting agricultural region's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thus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second through the examples to prove" The high technology is not necessarily useful in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the technology that the farmers can accept and apply is useful ", and let the technology to adapt to the farmers and herdsmen, as a guide,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of farmer's production and income.

Keywords:Shigatse City;Planting Industry;Structural Adjustment;Efficient Farming;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efficient breeding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and plant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higatse City

Nima zhaxi1Yu dailin2Bian ba2Sang bu2Can muyou3

Yang jin4Dunzhu jiancan3Luosang cuicheng4

Deqing zhuoga2Tan jianxin2

(1.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 Lhasa. 850032)

(2.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 Lhasa. 850032)

(3.Grassland Research Institute,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 Lhasa. 850032)

(4.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 Lhasa. 850032)

西藏的年楚河流域,沃野千里,谷物飘香,这里是西藏主要的粮食生产和农牧交错地带,然而由于受传统种植业技术和饲草短缺等因素的影响,成为制约提高青稞单产和农区畜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1],不利于广大农民增产增收,如何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成为摆正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专家面前的一个难题。西藏农科院组织科技人员长期深入基层,经过调查研究,选定年楚河流域日喀则市、白朗县、江孜县(简称年河三县)作为基地,以提高青稞和马铃薯单产为突破口,以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区高效养殖为出发点,以农牧民增收为落脚点,实施了“日喀则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区高效养殖及产业发展”项目。项目涵盖青稞丰产增效、脱毒马铃薯标准化生产、马铃薯机械垄作与精深加工、优质饲草高效种植、奶牛高效养殖、绵羊短期育肥、秸秆与牧草混合青贮等8项关键技术的集成转化与应用示范。

西藏农科院组织精干力量,组成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专家团队,联合日喀则市农科所和地县乡村的科技力量,并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立足耕地资源优势和依靠技术增产潜力,充分挖掘粮食主产区单产潜力,在确保粮食安全,尤其是青稞安全的基础上,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上做文章,在发展农区畜牧业上出效益”的发展思路。通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作物生产实现标准化,单产得到大幅度提高

通过项目的实施,形成了青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饲料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3]、饲料燕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苜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农户奶牛养殖技术规程、农户绵羊短期育肥技术规程、主要农作物秸秆与栽培牧草混合青贮关键技术等9个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关键技术,为全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经验,树立了样板。

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专家组提出了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若每亩地增产10%以上,就可拿出10%以上的地块种植饲草作物,这有利于农牧结合和轮作倒茬,培肥地力,提高土地产出率,缓解草畜矛盾,发展农区畜牧业。通过青稞高产栽培2.7万亩,亩均增产68.6公斤,青稞平均亩增产率22.8%。马铃薯单产大幅度提高,增产33%。青稞的增产,为饲草作物生产腾出了耕地,并通过高产栽培大幅度提高饲草作物产量。几年来在年楚河流域种植饲用燕麦1.7万亩,亩均增鲜草893.2公斤;紫花苜蓿4023亩,亩均增产750公斤;饲用玉米1.1万亩,亩均增产2000多公斤。

二、在农田上做文章,在牛羊圈里出效益

几年来,按照“文章做在农田里,效益出在圈舍里”的工作思路,在青稞丰产产增效,饲草作物增产增收的基础上,以农户为单位,大力开展了农区奶牛高效养殖和绵羊短期育肥。在项目实施期间,高效养殖奶牛2510头,每头奶牛日新增奶量1.5公斤;短期育肥绵羊6010只,平均每只增重10公斤。采用刈割鲜草和青贮饲料的方法,科学饲喂奶牛和绵羊,同时利用西藏的青稞、燕麦、小麦秸秆与黑麦草、苇状羊茅、箭舌豌豆、紫花苜蓿等进行混合青贮技术上的创新,基本满足了奶牛常年饲喂优质饲草的需求,在绵羊短期育肥的农户,育肥的效果也得到有效提高,促进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

据农户调查,在江孜县江孜镇东郊村农民巴桑家,2008年前,收入增长缓慢,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低,青稞平均亩产285公斤,小麦平均亩产307公斤;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少,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84.4%,经济作物占11.1%,饲料作物仅占4.4%左右;奶牛、绵羊等饲喂主要以麦秆草为主,牲畜营养不良,生产性能低下,奶牛平均每头每天产奶量为6.5公斤,绵羊出栏率10.3%,平均每只体重21公斤。全家总收入24500元,人口9人,人均年收入2766.67元。2009年至2010年“日喀则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区高效养殖及产业发展”项目走进了巴桑家,通过提高青稞等粮食作物单产,腾出一部分地来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和种类,调整种植业结构,采取粮食高产+种草+补饲+技术=增效的工作模式,根据巴桑家对青稞等主要粮油作物和奶牛、绵羊饲养的数量,在提高青稞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15%的基础上,青稞平均亩增产13公斤,小麦平均亩增产52公斤,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5%,将粮经饲比例调整为65:15:20,既保证了巴桑家对粮食的需求,又确保了奶牛、绵羊等牲畜对饲草的需求,奶牛平均每头每天提高产奶量2-4公斤以上;绵羊出栏率提高到30%以上,平均每只体重增加了8-10公斤左右,农民颇有感触地讲:“奶牛现在都不爱吃青稞秸秆了,它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已经过上了‘干部’生活”。巴桑家年总收入也有项目实施前的24500元,提高到34050元,人均收入达3827.67元,人均新增收入1061元。带着丰收的喜悦,巴桑对科技人员说:“我们农民需要这样的项目,希望这个项目能在我们这里多实施几年,那我们的收入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提高…”

三、技术不一定高新,但是一定要管用

在项目实施期间,自治区科技厅领导多次深入项目区,多次强调了“在农牧区高新技术不一定管用,而农牧民可按受并应用的简单技术肯定管用。因此,今后切实加强技术的傻瓜化和培训的经常化,同时根据现阶段西藏农牧民的接受能力和生产上的技术需求,加大符合实际、能够增产增效、农牧民易掌握的各种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从而逐步引导农牧民应用现代农牧业技术和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增收致富”。以此为指导,项目组根据当地农户实际情况,推广应用了一批具有增产性、增效性、增收性、关键性的技术和做法,切实狠抓了农牧业生产各环节最基本、最管用、最关键的技术措施,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效和增收。

例1,野生燕麦对西藏广大农民来说是一种十分猖獗的杂草,群众对它有惧怕心理;通过项目的实施,白朗县和江孜县的农民逐步认识到燕麦有野生种和栽培种,项目组推广的栽培燕麦不落粒,不会形成田间杂草,而且燕麦的再生能力很强,在4月中旬种植,7月中下旬刈割一次,再生后在10月初可以刈割一次,它是一种具有极高营养价值的饲草作物。转变了观念,现在很多农户已经自觉种植饲用燕麦。

例2,玉米针对西藏多数农民来说,仍是一种全新的作物,对白朗等县农民来说也十分陌生[4],2008年罗布次仁家种玉米时,将玉米种子在开水中煮了半个多小时,第二天播种用,导致整个田块未有一株出苗,给自己带来了较大损失,这种情况在白朗县发生过数十次,由此可见玉米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陌生。2009年青饲玉米在白朗县试种成功,再未出现在开水中煮玉米种子,而后播种的情况,仅罗布次仁一家种植青饲玉米达5亩之多,通过玉米青贮等技术的应用,缓解了冬春饲草短缺的现象,2010年左邻右舍模仿罗布次仁家种植玉米、调整结构和提高青稞单产等技术,尝到了项目带来的实惠。现在很多白朗农民掌握了玉米种植技术,积极要求扩大种植饲料玉米,江孜农民掌握了燕麦种植技术,积极要求扩大种植饲料玉米和燕麦。改变了当地农民传统的种植观念。

例3,马铃薯是南木林县的一大特色,但是播种和收获是费力费时。项目组实施了马铃薯标准化垄作栽培与精深加工技术示范,2009年机播10000亩,机播比人工播种每亩节约种薯150斤、节省8个劳动力、节约劳动成本240元,最低增加产量600斤;马铃薯精深加工的经济效益预计达到240万元;项目区直接经济效益可达1042.5万元,户均增收1.47万元,人均增收1993元。

例4,项目实施两年来,不同于以往的短期育肥,我们采取的是种草、根据不同区域配制不同的补饲料配方,每个农户的育肥羊数确定在5-10只,群众对农户育肥规模、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等感到非常满意。一是有些育肥户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还从别处购买了育肥架子羊。二是在江孜县将热乡帕贵新村,刚开始我们考虑到示范带动作用,育肥户确定了50户,但该村92户家家要求参加绵羊育肥,最后只能全村覆盖。三是我们在培训时讲到育肥架子羊年龄越小育肥效果越好后,村长购买了改良羔羊作为育肥架子羊,增重效果明显,起到了很好示范带动作用,本项目实施后该村多次向我们提出了绵羊改良的要求,群众深刻体会到良种的作用。四是育肥羊的出栏时间不确定,借“达马节”、“珠峰文化节”等节日之机出栏上市,实现利益最大化。江热乡郁村村长和周边农户很高兴地说,他们村的一只育肥羊卖的价格为1000元,育肥后纯收入达到600元,群众真正尝到了甜头。

四、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区畜牧业发展,农户是主体

针对农区实际,项目以农户为单元,把农户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区畜牧业的主体,基于农户的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科技示范,引导和帮助农牧民进行种植业结构有效调整和产业化发展。项目的实施,充分证明了只有尊重农牧民的意愿和选择,根据农牧民自身能力和水平,选择农牧民易于掌握和运用的实用技术,使技术适应农牧民,才能使技术扎根于农户,从而通过技术示范,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

五、项目实施方案和思路要符合当地实际

项目实施方案和思路要符合当地实际和需要。具体做法:在技术路线上,选择典型种养户,通过青稞高产,调整农户种植业结构,生产优质饲草,发展牛羊高效养殖,形成分户调整种植结构、连片建立高产田和牛羊农户小群体、区域大规模,农区种养结合增效增收的发展模式。在工作思路上,始终面向农牧区、走进农牧户、服务农牧民,按照“在农田上做文章,在牛(羊)圈里出效益”和“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效留在农户家”的工作思路,切实抓好农牧业生产各环节中最基本、最管用、最关键技术的入村入户措施,着力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推动“一产上水平”。在项目管理方面,采取行政+技术+农户的运作方式。日喀则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实行了以分管专员负责的协调机制。项目实施单位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组成项目实施技术小组。项目实施的三个县积极支持,组成了领导小组。切实发挥科技特派员和农民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充分调动农户参与和实施项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农户培训和带动农户。形成了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农民科技特派员→农民种养殖能手等不同层次的项目实施技术力量整合机制。充分技特派员的作用,抓培训、重示范,采取集中、实地培训、互动式等等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和科学养畜水平。

参考文献

[1]尼玛扎西等.西藏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

[2]尼玛扎西.农户高效种养殖技术手册.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6.

[3]胡元坤.我国玉米的生产现状和发展目标.中国牧业通讯,2010,12:30.

[4] 禹代林,欧珠等.西藏玉米发展的现状与建议.《西藏农业科技》,1999,01:20.

猜你喜欢
日喀则市结构调整种植业
日喀则市唐卡传承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艾玛土豆1号”在日喀则市的播期试验研究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
种植业饲养业他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