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看义位的对立与演变*

2015-02-21 12:08贺菊玲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无故反义用例

贺菊玲

(西安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西安710021)

彼此具有对立意义的词通常称为反义词.其实,反义的不仅是词,也可以是同一个词内部的不同义位(或义项).例如法语consultant,e,一方面是“会诊医生”,是“提供意见的人”;另一方面是“问诊病人”,是“询问意见”的人[1].再如英语的“leave”,它就有“离开”和“留下”这两个相反的词义[2].这种现象被称为“正反同词”或者“反义同词”.所谓的“反义同词”现象,是指一个词的词义系统中包含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义项[3].这是从共时的角度说的,但是这种共时的词汇现象背后包含了历史的词汇变化.“反义同词现象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现象,是汉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4].汉语中的“坐”字也有这种现象.

“坐”在古代汉语里有一个义位“因为、由于”,义位《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因为;由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常以鸡鸣遡流汲江,子坐取水溺死.”严复《主客平议》:“时至今日,世变亟矣,外侮深矣,而事之所以至此者,坐师不武、臣不力耳.”

此外,“坐”在古代汉语里另一个与之对立的义位:“无故、自然”,《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无故;自然.《文选·鲍照〈芜城赋〉》:“孤蓬自振,惊砂坐飞.”李善注:“无故而飞曰坐飞.”宋辛弃疾 《浣溪沙·赠子文侍人名笑笑》词:“侬是嵚崎可笑人,不妨开口笑时频,有人一笑坐生春.”

义位在汉魏六朝时候,使用频率低,但也不是个别的.那么,这两个义位是如何产生的?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文中将作出具体分析.

1 义位虚化的演化过程

义位演变的原因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客体世界,主体世界,语言世界.当代西方哲学主流学派认为,语言世界和客体世界具有同构性[5].当客体世界和主体世界都没变的情况下,义位发生了变化,说明外部原因不起作用,应该到语言内部寻找原因.语言内部的不平衡性往往导致语言内部因素的发展变化,词汇的发展有不平衡性,一个词的内部义位之间也会出现这种不平衡.对于这个矛盾,语言会自发地调节,其解决的方式是一个义位向与它相反的义位转化以求达到新的平衡.具体到“坐”这个词的义位,演化过程为:

起初,“坐”的义位“犯罪、判罪”由于语法功能的改变而虚化出“因为……而获罪”、“由于……而定罪”的义位.“坐”在古代汉语里有一个义位“犯罪;判罪”,如《晏子春秋·杂下十》:“王曰:‘何坐?’曰:‘坐盗.’”在“坐盗”、“坐罪”、“坐法”、“坐斩”、“坐诛”、“坐弃市”、“坐下狱”这样的谓语结构中,“坐”是用作动词的.后来“坐”的这种结构用在其他充当谓语的动词前,语法功能的改变促使“坐”的动词性变弱,并逐渐向介词转化,引出被判罪或处罚的原因,原因多与罪名相关,如

孝王卒,共王即位,安国坐法失官,居家.(《史记·韩长孺列传》)

中子德,庆爱之.上以德嗣,后为太常,坐法免,国除.(《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

信父故东平王云,不孝不谨,亲毒杀其父思王,名曰巨鼠,后云竟坐大逆诛死.(《汉书·翟方进传》)

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而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汉书·食货志下》)

京兆虎牙都尉宗谦坐臧,下狱死.(《后汉书·孝桓帝纪》)

皇女义王,建武十五年封舞阳长公主,适陵乡侯太仆梁松.松坐诽谤诛.(《后汉书·皇后纪》)

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后模、逵皆坐奸宄诛,太祖以谢群.(《三国志·魏书·陈徐卫卢传》)

九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

竟陵张欣时为诸暨令,坐罪当死.(《南齐书·张融周颙列传》)

隆昌中,悛坐罪将见诛,绘伏阙请代兄死,高宗辅政,救解之.(《南齐书·袁彖孔稚珪刘绘列传》)

在上述例句中,“坐”后跟有两个与犯罪或判罪相关的词.由此一来,“坐”本身所具有的“犯罪、判罪”的意义就虚化了.例如“坐法失官”、“坐法免”,可以理解为“因为犯法失去了官职”、“因为犯法被免除了官职”.“坐诽谤诛”、“坐奸宄诛”,可以理解为“因为诽谤被诛杀”、“因为违法作乱被诛杀”.“坐诬罔废”可以理解为“因为诬陷被废”.在这样的结构中,“坐”的动词意义虚化,派生出了“因为、由于”的意义,但是“坐”后面的词多与罪名相关,它原来的“犯罪、判罪”的意义仍然保留.诸如此类的用法还有很多,如“坐法废”“坐法斩”“坐法黥”“坐法腐刑”“坐法弃市”“坐法殒命”“坐法亡命”“坐法国除”“坐法失候”“坐罪诛”“坐罪弃市”“坐罪亡命诛”“坐罪征下狱死”“坐下狱免”“坐大逆诛”“坐大逆罪”“坐大逆死”等.

2 介词义位的增强

“坐”后面所带的词语逐渐与罪名不相关,而用来表示过失.这时“坐”的动词意义进一步虚化,表示“因为、由于”的介词意义进一步增强.

征和二年中,宗坐太子死,国除.(《史记·曹相国世家》)

三月,临江王荣坐侵太宗庙地,征诣中尉,自杀.(《汉书·景帝纪》)

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后汉书·光武帝纪》)

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晋长沙王乂坐同产兄楚王玮事,徙封常山,后还复国.(《宋书·符瑞中志》)

丁酉,冠军将军、马军主陈天福坐讨唐宇之烧略百姓,弃市.(《南齐书·武帝本纪》)濮阳王孔雀坐怠慢,降爵为公.(《魏书·显祖纪》)

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徵摄甚急.(《世说新语·方正》)

以上例句中,“坐”后紧跟的词语大都表示过失而非罪名,然后才跟一个表示处罚的动词.在这样的结构中,“坐”本身具有的“犯罪、判罪”义位极大地弱化,它已虚化为一个介词,引出处罚的原因,甚至于谓语动词也渐渐脱离了处罚的义位,仅仅表示不好的结果.如:《燕丹子》:“丹,惠王之少孙,王喜之子,质于秦,亡归.坐遣荆轲事为秦所攻,走保辽东.”《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擒也.”再如《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及杜牧《山行》中的例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最后一例中《山行》中,“坐”字之后的原因甚至和不好的结果关系甚微,只是表示原因而已.

如此一来 ,“坐”的这个表示原因的义位进入了正常使用,而原来的“犯罪、判罪”义位仍然存在,由此造成了“坐”的与处罚相关义位的强势使用.这种局面可以从《汉书》和《后汉书》中“坐”的使用情况中得到证明.《汉书》中“因为、由于”这个义位的用例约160例,占“坐”的全部用例551的1/3;《后汉书》中“因为、由于”义位的用例约230例,占“坐”的全部用例591的2/5.如果再加上表示“犯罪、判罪”意义的动词的用例,比例必然更高.这可能与汉代严苛的法律制度有关,因此造成了这个义位在使用上的绝对优势,进而造成了词义内部的不平衡.

3 对立义位的产生与义位之间的抗争

所谓物极必反,语言的发展也遵循着这一规律.词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当“坐”的表示原因的义位进入强势使用后,“坐”的另一个表示无原因的义位“无故、自然”在魏晋六朝时期被使用了起来.这也许是“因对立思维的作用而发展出两个相反的意义”[6].“坐”的表示“无故、自然”的义位在魏晋六朝时期的用例明显超过其他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即可证明.

浮云含愁气,悲风坐自叹.(傅玄《杂诗》)

荣华夙夜零,体泽坐自捐.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陆机《长歌行》)

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凄风为我啸,百籁坐自吟.(张协《杂诗》之六)

周任有遗归,其言明且清,负乘为我戒,夕阳坐自惊.(张华《答何劭诗》)

愚贱同湮灭,尊贵谁独闻.曷为久游客,忧念坐自殷.(颜延年《还至梁城作诗》)

悲风荡帷帐,瑶翠坐自伤.妾心依天末,思与浮云长.(汤惠休《怨诗行》)

龙驾有驰策,日御不停阴.星龠亟回变,气化坐盈侵.(沈约《梁甫吟》)

岁晏君如何,零泪染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江淹《望荆山》)

思君暂促柱,玉指何纤纤.未应为此别,无故坐相嫌.(何自朗《学谢体诗》)

在《先秦汉魏六朝诗》里,“坐”的全部用例为494,“无故、自然”和“因为、由于”这一对对立义位只占全部用例的1/10,其中“无故、自然”的用例为13,“因为、由于”的用例为36,比例约为1/3.这样形成了同一时期“坐”这个词内部两个义位的基本对立.再看同时期文章中“坐”的用法.

或谏像曰:“君三男两女,孙息盈前,当增益产业,何为坐自殚竭乎?”.(《后汉书·方术列传上》)

今将撤坏,以修殿舍,恐无知之人,坐自生疑.顾为此令,亦足以反感而解谜焉.(曹植《毁鄄城故殿令》)

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扬传》)

浩受专征之重,无雪耻之志,坐自封植,妄生风尘,遂使仇稽诛,奸逆并起,华夏鼎沸,黎元殄悴.(《晋书·殷浩传》)

从休祐死后,吾再幸休仁第,饮啖极日,排阁入内,初无猜防,休仁坐生嫌畏.(《宋书·始安王休仁传》)

而谧妄发枢机,坐构嚣论,复敢贬谤储后,不顾辞端,毁折宗王,每穷舌杪.(《南齐书·江谧传》)

当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废,寂然以湛其神,遂通以冲其用.(张融《答周颙书并答所问》)

不图小人固陋,坐贻谤缺.迹坠昭宪,身恨幽圄,履影吊心,酸鼻痛骨.(江淹《诣建平王上书》)

前持心血,远以示王,深冀彼此共相体悉,而不良之徒坐生间贰,近孙腾仓卒象彼,致使闻者疑有异谋.(温子升《孝武帝答高欢敕》)

在汉魏六朝文献中,“无故、自然”义位的用例与“因为、由于”义位的用例相比较少,且主要用在六朝时期.这表明“坐”的一组对立的义位在魏晋六朝时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表示有原因的义位“因为、由于”继承了它在前代的用法,在魏晋六朝时期的诗文中尤其是文章中保持了相对繁荣的发展.表示无原因的义位“无故、自然”在这一时期比汉代大大发展了.从六朝时期的诗文来看,“坐”的一对对立义位基本形成了对立统一的格局.这种现象从哲学上来讲,是矛盾双方对立的统一.到隋唐时期,“坐”的这两个对立义位有了新的变化.《前隋文》里,“坐”共出现101次,其中“因为、由于”义位的用例为24,约占1/4;而“无故、自然”用例为0.这显示了“坐”字表示有原因的义位的再次强势发展.隋唐以后,表示无原因的“坐”用例渐少乃至于渐渐消亡,而表示有原因的“坐”用例却延续到清代以后.这说明在这一对对立义位的矛盾斗争中,表示有原因的“因为、由于”这个义位取得了胜利.词义由魏晋六朝时期的基本平衡走向了新的不平衡.这种现象属于反义同词现象消亡中的一类:“反义同词中的一个义项消亡”[7].

从以上分析的“坐”字的两个对立义位的演变可以看出:语言可以自发地调节解决其内部的不平衡性.从“坐”的表示“因为、由于”义位的产生至强势使用,到表示“无故、自然”义位的产生并与之抗衡以达到语言内部的暂时平衡,再到前者的抗争并重新取得词义内部的优势,都说明语言是有其内部规律的,也是符合哲学道理的.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引起语言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语言结构内部各成分或各要素之间的彼此对立、彼此矛盾及其成分和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矛盾”[8].

4 结 语

“坐”在魏晋六朝时期的用法明显地体现了一个词内部义位的对立,即反义同词现象.这种现象包含了词汇的共时存在与历时变化,这是一些研究反义同词的学者容易忽略的一点.这种反义同词现象反映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与辩证法有深刻的联系.从“坐”字这一对对立义位的演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词义的分化以及分化后的转化.需要说明的是,语言中义位的分化和转化与哲学中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并不完全相同.哲学中矛盾的双方向对立面转化后,本身会发生变化,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了;而词的义位不是这样的,一个义位向对立面转化后,还保留着原来的意义.这一点,应予以注意.

[1] 王颖琴.法语中的“同词反义”现象[J].法语学习,2015(1):23.WANG Ying-qin.Antisense on the Same Word in French[J].French Study,2015(1):23.(in Chinese)

[2] 曾佑昌.“同词反义现象”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专辑):82.ZENG You-chang.On the phenomenon of Antisense on the Same Word[J].Journal of Southwest National Institute,2001(album):82.(in Chinese)

[3] 姜淑珍.反义同词现象探微[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2):135.JIANG Shu-zhen.A Study of Atuo-Antony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J].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9(2):135.(in Chinese)

[4] 梅光泽.从“无毒不丈夫”谈反义同词现象[J].池州师专学报,2006(1):57.MEI Guang-ze.Talking abut Antisense in the Proverb“Ruthlessness Is the Mark of a Truly Great Man”[J].The 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College,2006(1):57.(in Chinese)

[5]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ZHANG Zhi-yi,ZHANG Qing-yun,Lexical Semantics[M].Beijing:Commercial Press,2005.(in Chinese)

[6] 杨志贤.论反义同词现象[J].集美大学学报,2002(3):104.YANG Zhi-xian.Antisense on the Same Word[J].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2002(3):104.(in Chinese)

[7] 王玉鼎.反义同词的产生、发展和消亡[J].古汉语研究,1993(2):27.WANG Yu-ding.The Emergence,Development and Demise of Atuo-Antonyms[J].Study of Ancient Chinese,1993(2):27.(in Chinese)

[8] 高明凯.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GAO Ming-kai.Theory of Language[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5.(in Chinese)

猜你喜欢
无故反义用例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认识反义词
反义疑问句小练
无缘,无故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这山望着那山高
险境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