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毛泽东对本地干部重要性的认识

2015-02-22 09:15吕玲玲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根据地干部

吕玲玲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本地干部重要性的认识

吕玲玲

大量合格的干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由于中国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决定了本地干部是革命干部的主体。本地干部在中国革命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延安时期毛泽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从中国革命道路的高度论证了本地干部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

毛泽东;延安时期;本地干部;农村工作

大量合格的干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从革命的实践来看,干部队伍内部,依据不同的情况又可以进行一些具体的分类。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便是其中的一种。

本地干部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延安时期,特别是四十年代,毛泽东一再提到这一问题,说“这个问题曾经引起我们历史上的大纠纷”,“内战时期,我们曾在这个问题上吃了很大的亏”。

延安时期,特别是在抗战后期,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对本地干部的重要性作了详细的论述。

一、毛泽东对本地干部重要性的认识,是经验总结的结果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本地干部的重要性。他在1929年4月5日红四军前委写给中央的信中就说得很明白:红四军出击赣南时,“瑞金民众如火如荼地起来,欢迎我们,和地主斗争非常勇敢。可惜以前全无组织,一个同志都没有,无本地领导,组织工作仓卒,难做得好,特别是县城。”在随后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又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论断:“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虽然这一论断本身并非直接针对干部问题,但也包涵了重视本地干部的逻辑思路。

就全党来说,特别是中央领导机关,尚缺乏对本地干部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央领导机关犯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以为只要靠背诵马列主义的词句和某些具体结论,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就能把中国革命引向成功。典型代表是王明、博古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回国的留苏青年学生。他们在不正常的条件下取得了中央的领导权之后,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无视自己本身与实际比较隔膜,缺乏实践经验和缺乏与群众紧密联系的弱点,盲目地发号施令,给革命工作造成了重大损失。中共中央撤入苏区后,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本地干部采取轻视排斥的态度。在思想上,轻视本地干部从实践和流血中创造的有效经验,讥为“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对这些经验不是进行总结提高,而是排斥。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被说成“专为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毛泽东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被讥为“狭隘的经验论”等。在组织上“肃反”,也主要以本地干部为对象。结果给根据地带来很大的危害,南方根据地全部丧失,红军被迫长征。

延安时期,特别是抗战时期,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条件(八路军主要作战区域是华北,而其主要成分是南方人),毛泽东把培养本地干部放到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发展人民军队的决定性地位上来强调。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干部地方化是敌后根据地实行的指导政策。在八路军出师后不久,毛泽东致电前方,要求“在前方办一个五百至一千人的干部学校,由红军和地方党合办,以充游击战争干部。”1939年6月,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强调,“要提拔地方干部,没有地方干部——中级的、高级的,不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要反对‘钦差大臣’的倾向,反对轻视‘土包子’,取消‘土包子’这个称呼。”1942年,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进一步强调,“只有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完全团结一致,只有本地干部大批地生长了,并提拔起来,根据地才能巩固,我党在根据地内才能生根,否则是不可能的。”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详尽地论述了地方干部的重要性,他说:“在推进解放区的各项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扶助本地人管理本地的事业,必须十分注意从本地人民优秀分子中大批地培养本地的工作干部。……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每到一地就应立即帮助本地人民,不但要组织以本地人民的干部为领导的民兵和自卫军,而且要组织以本地干部为领导的地方部队和地方兵团。然后就可以产生由本地人领导的主力部队和主力兵团。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如果不能完成此项任务,就不能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也不能发展人民的军队。”

二、从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高度认识本地干部的重要性

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到1939年底,毛泽东在他的一系列著作,完善了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对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作了明确概括,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走这条道路,根本条件是发动群众,建立、巩固和发展农村根据地和人民武装。发动群众,首先要联系群众,熟悉群众,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并满足之。本地干部的长处就在于熟悉情况和联系群众,因而在发动群众斗争与建立根据地这些根本点上表现出显著的优势。本地干部对当地的天时、地理、民情、经济、阶级构成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比较了解,能够比较方便地领导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经济斗争。更主要的是,本地干部常常是群众自发斗争中孕育出来的领袖人物,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有较强的号召力,因而在发动群众斗争中常能获得较好的结果。相比之下,外来干部就缺乏这种熟悉。1942年2月,以善于调查研究著称的毛泽东就曾说,“我到陕北来已经五六年了,可是对于陕北的情况的了解,对于和陕北人民的关系,和一些陕北同志比较起来,就差得多。”而根据地的发展,也只有培养出大批的本地干部,才能顺利实现。

革命的胜利是以占领城市为标志,而城市的管理与农村完全不同。能否管理好城市,是能不能保持胜利成果的检测标准。这一课题的有效解决,更需要大量的本地干部,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干部很难立即适应城市管理的复杂程度。1944年,党中央、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中就要求,“要特别注意培养各城各路的当地干部”。1945年,人民军队进军东北时,首次面临着管理城市的问题。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东北局指出,“我党对于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工作,特别是争取工人和知识分子,应当充分注意。”所谓“争取”,就是争取他们成为我党或倾向于我党的本地干部和工作人员。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逐步转向城市,要求吸收大量的国统区的工作人员,“国民党经济、财政、文化、教育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除去反动分子外,我们应当大批利用。”

争取革命的胜利,仅有根据地的党和人民的奋斗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它区域的党的秘密工作和群众工作来配合。无论国民党反动派还是日伪,在他们的统治区内都是不遗余力地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对党的领导干部,则更是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在他们的统治区内都采取严密的保甲制度和广泛的特务活动,来破坏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活动。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保存党的组织是很不容易的,要使它得到巩固和发展更不容易。在这点上,本地干部的优势非常明显。在反动当局的严密搜捕下,外来干部很难立足(虽然并非绝对不能立足)。1940年4—6月,宁夏、甘肃工委遭到破坏。中共中央西北局在总结中就认为,“必须更加注意使用本地干部。只有本地干部(这些干部没有暴露,又与广大群众有密切联系),才能立住足跟,才能长期进行工作。甘肃、宁夏各地破坏的原因之一,也就是那些领导同志大都是外省人,他们既对地方情况不熟悉,又与群众没有联系,因之不能适当地应付环境。”

走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必然重视大量培养本地干部。中国地域广大,人口构成复杂,民俗差异很大,方言众多且复杂,口音也多不同,而且文化教育落后,外来干部与群众的日常交流都会有不少困难。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本地干部常常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比较容易接受本地干部的宣传、组织。对外来干部则需要有一个认识的阶段,而且,这种认识与接受也常常需要本地干部作为联系的中介。

总之,中国革命的现实,使本地干部在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党中央联系群众的直接纽带。群众认识党,跟党走,是从认识和接受党的本地干部开始。

三、从干部构成的主体角度认识本地干部的重要性,告诫外来干部重视本地干部的培养

在农村根据地的干部队伍中,本地干部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越往基层,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以1944年12月陕甘宁边区干部统计数字为例,由乡级至边区一级,脱离生产的在职干部总计9035人,外来干部共2173人,而本地干部6862人,约占干部总数的76%。其中边区一级脱产在职干部1787人,外来干部1231人(陕西、甘肃、绥远三省籍干部134人),本地干部556人(约占总数31%);各县区乡在职干部共计5678人,外来干部共560人(内陕、甘、宁、绥四省籍干部244人),本地干部5118人(约占90%)。其中县级1266人,本地干部996人,约占79%;区级1721人,本地干部1620人,约占94%;乡级1943人,本地干部1931人,几乎是100%。中小学教育干部632人,本地干部571人,约占91%强。还应该注意的是:一、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高级干部中外来人员较多是必然的。中共高级干部多南方人,中级干部多北方人,这是历史形成的。二、据认为陕甘宁边区“1941年之后,本地干部的提拔是停止的,在整个边区来看,这时期干部是下降的(精兵简政实际是精简了本地干部)”。

毛泽东告诫外来干部要充分认识这一点,抗战时期党组织“基础是本地同志”,并说明“现在我们有了近百万的党员,只有少数是老党员,延属地委除王震同志外,主要是本地干部,西北局及华北、华中各地区,主要也是北方干部多”。有些人看轻本地干部,嘲讽本地干部,甚至说他们懂什么,土包子一个。毛泽东批评这些人彻底忽视了本地干部的重要作用,说他们既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同时也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延安时期,每当派干部及部队到新区去的时候,党中央、毛泽东总是要求他们注意处理好与本地干部的关系:外来干部应该把自己当作当地干部的引路者与保育者,就是要把识别、培养、提拔、提高本地干部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抗战伊始,毛泽东就致电前方,要求红军和地方党合办干部学校。对深入敌后的武工队,中央指示“要放手提拔地方干部到武工队来,凡是联系群众有威望的群众领袖,就要注意培养,大胆提拔,武工队有了联系群众的地方干部和地方武装就可能成为不可被战胜的力量”。“武工队在自己的活动地区,应吸收当地工农与知识青年到队里来,以便加强与地方联系,熟悉地方情形,特别要注意吸收城市工人、市民、矿山、铁路工人,予以培养,以便准备成为里应时指挥行动的干部。”局部反攻时,八路军新四军抽调精锐开辟新区,中央多次电示。新四军进军江南,中央电示“发动伟大的群众运动,深入减租减息,培养本地干部,这是我军在江南落脚的基础。”向河南扩展,电示河南区党委“实行团结各部分军队各部分干部特别是地方干部的内部政策,以求逐步地克服内外困难。”大反攻时,中央《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要求“在一切新解放区一律减租,放手发动与组织群众,建立地方党地方政府与提拔地方干部”。在贯彻“向南防御,向北发展”方针,集中力量争取东北的伟大战略调整中,中央调动了大批干部的工作。每个解放区都有大批外来干部做各级领导工作,东北各省尤为显著。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要求各地把培养本地干部摆到重要位置。他指示“对于这些外来干部,各地领导机关务须谆谆告诫他们,以充分的热情和善意,爱护本地干部,将识别、培养和提拔本地干部,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只有这样,我党在解放区才能生根,外来干部轻视本地人的作风应当受到批评”。要求东北党组织,“除注意国民党占领区的地下工作外,还应尽可能吸引工人和知识分子参加军队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因为这“对于我们建立根据地同争取将来的胜利关系极大”。“必须反复教育一切外来干部,注意调查研究,熟悉地理民情,并下决心和东北人民打成一片,从人民群众中培养出大批积极分子和干部”。

延安时期的干部政策的重点就是重视本地干部。这是深谙中国国情之举。重视本地干部,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延安时期,毛泽东把本地干部的重要性放在了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高度,放在争取群众的高度,放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前途生死攸关的高度来看待。

A4

A

1674-6198(2015)03-0001-03

2015-04-11

吕玲玲(1977—),女,陕西子长县人,延安市电力安装修试公司助理政工师,文秘岗位。

猜你喜欢
根据地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五拍”干部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有的在“悬浮”,有的在“游走” 挂职干部如何摆脱“挂职的烦恼”
西北烽火: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