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2015-02-22 02:45朱丽娟
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病状囊蚴吸虫病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朱丽娟

(黑龙江省龙江县畜牧兽医局动物检疫站161100)

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羊肝脏胆管内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严重患羊伴有全身中毒和营养不良现象,病羊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有的甚至死亡,危害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情况

肝片吸虫呈扁平叶状,长20~40mm,宽5~13mm,新鲜虫体为棕红色。成虫为雌雄同体,体表有细棘,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头锥。头锥后方扩展变宽,形成肩部,肩部以后逐渐变窄。体表生有许多小刺。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腹吸盘在肩部水平线中部。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方。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长120~150μm、宽70~80μm;前端较窄,有一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显微镜下,虫卵呈椭圆形,金黄色,卵膜薄而光滑,一端有不明显的卵盖,卵内有个胚细胞,周围充满卵黄细胞,大小为(130~150)μm×(63~90)μm。传播的中间宿主是椎形螺科的多钟螺,以小土窝螺、斯氏萝卜螺为主。成虫在胆管内产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经胞蚴、雷蚴,最后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附着在水草上形成感染性囊蚴。羊饮水或采食到被囊蚴污染的牧草后在消化道内溶解,蚴虫钻入羊的肝脏和胆管中即感染肝片吸虫病。成虫经过2.5~4.0个月的发育开始产卵,虫卵排出体外,然后再经毛蚴→胞蚴→雷蚴→囊蚴→尾蚴→成虫的各个发育阶段继续不断地循环。

2流行病学

本病是我国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外界环境和季节对本病的流行有很大的影响。温度、水和淡水螺是肝片吸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多雨温暖的季节里,由于淡水螺类剧增,常造成该病的普遍流行,因此,长期在低洼、积水、沼泽、河谷等地区域地带放牧的羊只,往往感染严重。

3临床症状

该病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感染虫体的数量、毒素作用的强弱以及羊机体的状况。成年羊若寄生少数虫体,一般不表现病状,但羔羊即使寄生少数的虫体,也会对其产生极大的伤害。

急性型病状:秋季羊只严重感染时,可发生急性型病状。病羊表现为轻度发热、衰弱、易疲劳,放牧时离群落后。出现贫血、黄疸、偶有腹泻的症状。有的可摸到增厚的肝脏边缘,叩诊肝脏可发现肝区半浊音界扩大,压痛明显,严重者3~5d内死亡。

慢性型病状:多见于耐过急性型期或轻度感染的病羊,表现为可视黏膜苍白,眼睑、颌下、胸下及腹下发生水肿,并逐渐严重,有的反复出现瘤胃臌气或前胃弛缓腹泻、消瘦、贫血加重。病情逐渐恶化,最后可因极度衰竭死亡。病程短者5~10d,长者2个月以上,病死率高。患病的母羊乳汁稀薄,怀孕母羊流产,临死前出现下痢。

4病理变化

剖检急性型病例可见,肝脏肿大,包膜有纤维素性沉积,可见2~5mm的暗红色虫道,内有幼虫和凝固的血液,体腔内有大量红棕色液体。有成虫引起的慢性型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慢性增生性肝炎,在肝组织被破坏的部位出现淡白色索道瘢痕,肝实质发生萎缩、褪色、变硬、边缘钝圆。严重者,肝呈土黄色,胆管增粗,突出肝表面,横断挤压可流出污浊稠厚棕褐色的黏性液体和肝片吸虫。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剖检等做出初步诊断,采集羊的粪便,用沉淀法集卵检查,发现虫卵即可以确诊。

6防治措施

对全场羊群进行定期驱虫,按照当地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驱虫计划,每年可进行2~3次的全群驱虫。及时对畜舍内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以便利用生物热杀死虫卵。防止污染圈舍而再度感染发病。尽量避免在沼泽、低洼地区放牧,以免感染囊蚴。饮水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并保持水源清洁卫生。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椎实螺生活在低洼阴湿地区,可结合水土改造,以破坏螺蛳的生活条件来消灭中间宿主。不能将有虫体的肝脏乱弃或在河水中清洗,或把洗肝的水到处乱泼,对有严重病变的肝脏应作深埋或焚烧等销毁处理。

治疗可以使用硝氯酚,按4~6kg/kg·w的剂量,加水灌服或混入饲草内口服。也可进行肌肉深部注射,按0.75~1.0kg/kg·w的剂量进行。

猜你喜欢
病状囊蚴吸虫病
碧桃穿孔病的防治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牛羊肝片吸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藏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效果探究
马属动物肠阻塞病因及诊疗措施
感染华支睾吸虫后小鼠肝脏的病理学观察
肝片形吸虫囊蚴抵抗力观察
华支睾吸虫囊蚴在活鱼体存活时间实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