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山水 绿满温州——温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实

2015-02-24 06:06撰文陈余钊赵文光
浙江林业 2015年7期
关键词:绿道温州市森林公园

□撰文/陈余钊 赵文光

诗画山水绿满温州——温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实

□撰文/陈余钊赵文光

温州市地处中国的黄金海岸线中段,东海之滨,是典型的滨海山水城市,作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和中国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曾创造了辉煌的温州模式,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商人,足迹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作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曾留下无数以温州山水为主题的佳作。早在1600年前,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就在此挥笔写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诗句。今天,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而掀起的“绿满温州”行动,使这座有着诗画般自然风光的城市,更以森林之城的崭新风貌,向世人展示着绿意盎然的勃勃生机。

2010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绿满温州”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全面部署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紧紧围绕“创建滨海山水森林城市,打造生态文明美丽温州”的目标,秉承“生态建设、绿化先行”,“绿化是加快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抓绿化就是抓环境、抓民生、抓转型、抓发展”的理念,全市上下联动,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实施绿化,大力开展特色创建,强力推进“创森”工作,城乡绿化面貌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据统计,近4年全市共投入森林城市建设资金162亿元,相当于“创森”前30年绿化资金投入的总和,其中民资投入森林达20亿余元。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88%,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22%,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5平方米。同时,温州全市域11个县(市、区)都创成了省级“森林城市”,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

城乡一体,建设城市森林网络体系

为顺应全域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温州市将整个市域的森林生态网络纳入城市人居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按照全市域“环山面海、三江九廊、一核六组团”和中心城市“一心一环,七横九纵”的城市森林建设布局,规划实施城市绿化、城镇绿化、村庄绿化、公(铁)路绿化、江河岸绿化、海岸绿化、农田林网、平原片林、山地绿化、碳汇造林等十大工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绿化造林面积达37620公顷。通过大规模城乡绿化,温州市逐步完善了林城相依、林村相依、林路相依、林水相依、林山相依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空间格局。

“拆、改、扩”并举,城市绿化建设突飞猛进。全市投入城市绿化资金78亿元,新建城市绿地8793公顷,年均新建城市绿地面积是“创森”前的13.9倍。其中,中心城区新建绿地4441公顷,新建或续建了杨府山公园、白鹿洲公园等48个城市公园、119个滨水公园和数百处小游园、附属绿地,推进17条城市主要道路和10个城市进城口的绿化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10年的21.86%提高到41.22%,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从884公顷增加到2342公顷,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6.05平方米增加到12.15平方米。

在实施城区绿化工程过程中,面对人多地少、绿化用地紧张的困境,通过“拆违建绿、拆围透绿”、“三改一拆”、“塘河沿岸退河绿化”等行动,全市拆除了4600万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大部分用于城市绿地建设。

以“三网”绿化为纽带,城乡绿色林网加快形成。以城乡道路、江河海岸和农田林网为框架,全力打造覆盖温州城乡的绿色林网。投入4.5亿元,完成交通干线森林通道建设2181公里、2849公顷;投入2.5亿元,完成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283公里、2895公顷和平原农区林带林网2049公里、933公顷;投入2.5亿元,完成重要江河森林景观带建设418公里、868公顷。目前道路绿化率达94.36%,全市水岸绿化率达92.65%。

乡村绿化成效显著,有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绿化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开展森林城镇和村庄

创建活动。全市共完成城镇绿化2546公顷,创成省、市级“森林城镇”42个。在完成待整治村绿化、绿化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改造提升,积极开展村庄绿化和森林村庄创建活动。全市共完成村庄绿化面积5052公顷,创成省、市级“森林村庄”(含绿化示范村)1460个。

显山于民,大力开发森林游憩资源

为满足广大市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享受森林生态环境带来的闲娱之乐的需求,使“人人走进森林,人人享受森林”,温州市大力开发森林游憩资源,于2011年开始启动百大森林公园建设和绿道网系统建设计划,构建城乡一体,包括城市森林公园、城郊森林公园、远郊森林公园的城市森林游憩地体系和串联市域各类森林游憩地、旅游景点、城市、乡村的绿道网络体系,做到“显山于民,还绿于民”,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福利空间。

实施百大城郊森林(湿地)公园建设。温州城区有山有水,城在水中,山在城中,是温州市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基于此,温州市提出了“人均森林(湿地)公园(湿地)面积达100平方米”的目标,实施了104处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其中:中心城市按照“一心一环”的布局要求,建设城市“绿心”——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公园和大罗山森林公园)和城市“绿环”(在环绕温州大都市区周围山体,建设8个城市山体公园和7个城郊森林公园);8个县(市)级城区和50个中心城镇按照每个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1个以上城郊森林公园的“一镇一园”要求,建设了87个城郊森林(湿地)公园。近期,温州市将重点城市(城镇)附近大量的森林、湿地资源建设成对市民免费开放的森林(湿地)公园。通过对这些公园实施扩面提质、景区化改造、景区等级提升等措施,将过去的一处处荒郊野林改造成市民游憩的好去处。

建设覆盖全市城乡的绿道系统。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健身、接受生态文化教育的场所,推动生态休闲产业发展,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温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意见》,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总长约3536公里,涵盖生态型、教育型、郊野型、都市型,包括城区绿道、交通绿道和森林绿道的绿道网体系。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10.8亿元,在全市域建成连接主要森林(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的交通绿道2159公里;在城区依托公园绿地、道路附属绿地、小游园、防护绿地等建成城区绿道519公里;在森林公园和森林休闲旅游区建设连接各景点,包括步行道(游步道和登山道)、自行车道的森林绿道1093公里。

依托资源,努力让森林致富山乡

温州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多山地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在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温州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不断增加林业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贡献率,努力让森林致富山乡。

温州市通过实施森林旅游示范区及森林公园、特色林产品和种苗花卉基地等重点产业工程规划,使生态旅游、特色经果林、竹产业、种苗花卉、竹木加工等产业发展潜力被进一步激活。如今的温州,马蹄笋、杨梅、四季柚、瓯柑、猕猴桃等传统名优特产琳琅满目、远近闻名;花卉苗木、竹木加工、山茶油,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乐清市的铁皮石斛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铁皮枫斗约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成为市林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森林旅游更是温州林业产业的一张金名片,国家林业局于2010年12月批复同意在温州市设立全国首个“中国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要求温州在森林旅游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组织保障、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为全国森林旅游业发展提供有益的试验成果。经过多年的实践,温州市森林旅游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规范森林公园建设管理;积极开展了森林旅游开发建设的招商引资工作,投资24.33亿元,建设10大森林旅游精品景区,建设了一批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启动了森林公园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连续举办了8届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生态旅游年均收入达80.8亿元,成为带动农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林水相依,倾力打造美丽浙南水乡

全市按照“林网化—水网化”的水乡绿化理念,建设水乡林网。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重点,加强海岸带绿化,建成海岸森林生态景观带;以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两岸绿化为重点,建成“三江六岸”森林景观带;以温瑞、瑞平、江南等塘河绿化为重点,建成各具特色的塘河生态文化森林景观带,努力构建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多功能、多层次、多效益的综合水网防护林体系。温州市区利用城区、近郊区河流众多、河网密布的有利条件,加强对河流水系绿化和水质改善,营造水系景观,因地制宜建设滨水公园119个和亲水小游园300个,形成贯穿市区的滨水绿色长廊,将温州打造成林水相依、人水和谐的美丽亲水活力城市,凸显水乡特色,让市民真正临水而居、依水而活、傍水而旺。各平原县、市也结合当地条件,建设一批湿地公园、滨水公园和亲水小游园。

2013年开始,温州市又按照“让水蓄起来、连起来、流起来、清起来、美起来”的要求,开展“建设美丽浙南水乡”行动,倾力打造“林水相依、水清岸绿、河网纵横、水绕村舍”,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浙南水乡绿色美景。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南宋诗人翁卷在脍炙人口的《乡村四月》里描绘了勤劳温州人在诗画山水中的桑榆之乐。在不久的将来,温州人安身立命的这个家园,将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浙南水乡。

特别策划

猜你喜欢
绿道温州市森林公园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森林公园游记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游温州森林公园 享自然山水美景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颁布
温州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温州市特色街创建 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