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绿洲的忠诚

2015-02-24 04:58姜继先
兵团工运 2015年4期
关键词:犁地坟茔团场

□姜继先

融入绿洲的忠诚

□姜继先

雨过天晴后的天空,晴朗蔚蓝,阳光灿烂,公路两旁的玉米、油葵、酱用番茄等作物,葳蕤茂盛。8月19日,我们向五师八十八团而去。此去不为别的,只是去寻访一个人。

一座坟茔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坟茔处在一个小山脚下,坟体由混凝土建造,南高北低像一只船。坟前立着一个高大的墓碑,字迹鲜红,墓碑基座上摆放着几束绢花和祭品,花虽经风雨但依然鲜艳。据称,这个人的坟茔原在团场的六连,十分矮小,1998年,由团场出资,迁移至此重建,那些绢花祭品是在清明节时,团场退休干部王年清带领全团的团支部书记,前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敬献的。

这是个什么人?能让团场长久铭记又让人们长久怀念?

长眠于此的人,曾经是西北局二等劳动模范、西北军区特等功臣、二十二兵团一等功臣、新疆兵团一等学习模范,并6次立功,出席过兵团劳模大会和西北军区劳模大会的英模人物,他的名字叫贺三存。

离墓地百米远处,有一块玉米地。玉米株高过人,微风吹来,玉米地沙沙作响,仿佛在述说着贺三存……

1921年6月,贺三存出生在甘肃省秦安县莲花城五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6岁丧母,7岁丧父,放过羊,打过长工。1942年6月,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到新疆当兵。1949年9月25日和平起义,他才投入革命阵营,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等职。

小时候受过的苦,遭过的罪,贺三存历历在目。起义后,他感受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就像换了一个天地,激发了他爱党爱国爱军的激情,时时处处都冲在前,1950年3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的春天,贺三存所在的部队大面积开荒拉开了序幕,为了多开荒,取得好成绩,他用津贴买了两把镢头,投入到了开荒之中。很快,贺三存发现,尽管大家都干劲十足,可劳动效率并不很高,每人每天只能开荒6分地,他嫌进度太慢,主动找到排长,提议使用“二人抬耕犁法”开荒,效率大为提高,他每天犁地高达5亩,因此,他被评为模范党员,记功1次。

贺三存曾在多个单位工作过。1963年4月,调五师红星十二场(现八十八团)任副场长。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他都严以律己,干劲不减,起着模范带头作用。

有一年,连队种了300多棵树。树种下后,贺三存的心思就全都投到了促树苗成活上。夜里,他顶着星月,到大渠里挑水浇树。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排人员利用午休、晚饭时间加班挑水,浇灌树苗,使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95%;春耕工作开始了,贺三存担任犁地组组长,他开动脑子想办法,改小块地犁为大面积犁,减少了转弯次数,结果每架犁每天犁地11亩多,工效成倍提高;春耕过后,他又担任起打埂组组长,他每天提前起床去打埂,干一个多小时后,别的职工才来上工。中午时,别的职工休息,他却又冲到地里干了起来。别人一天只能打埂2.6亩,他却打埂3.1亩;夏收期间,别人一天割麦子2亩,他割2.8亩,还坚持每次下工背一大捆麦子送到场上;积肥时,他带领全排职工积肥10万多公斤,他自己积肥2.1万公斤;他识字不多,却爱动脑子,在参加速成识字学习中,创造了一种易记符号,提高了识字效率。这种方法还在全师进行了推广……

当年农场的出纳、记账员戴定宇,说起贺三存,充满着无限敬意。贺三存患有胃病,不能吃凉硬食,他妻子就给他缝制了一个口袋,口袋中装着一个大瓷缸子和一小块砖茶。他下连队逢上饭点,就用蒸馍馍的水泡一缸子茶,放在从炉堂里扒出来的炭灰中煮,打来馍馍也在炭灰上烤热,一顿饭也就将就了。他到农场不久,春耕春播工作就开始了,当时,戴定宇在连队蹲点,春播结束后的一天,他让戴定宇和他一起去北支渠一趟,戴定宇疑惑,这么远,去哪儿干啥?他说马上就要浇水了,要去巡查一下渠道。于是两人步行而去,渠是土渠,他一路查看着,哪里开了口子,哪里有了淤塞,哪里需要加固,他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巡查了整整一天,最后,脚都是拖着走的。随后,他根据自己的记载,安排连队对渠道进行修整,及时进水。那一年,沿渠几个连队的庄稼长得十分茂盛。

很多人都还记得,贺三存有一份浓浓的绿色情结。有一次他在洗脚,见有人折了一根树枝,他十分恼怒,连鞋都顾不得穿,光着脚冲上前,对那人好一顿训斥。在他的努力下,一片片林带诞生了,绿意盎然。农场警卫员、通讯员王年清,经常随贺三存下连队检查工作。王年清回忆道,每次检查工作,他都不进连队,而是先到渠道上、条田里、工地中先行查看,了解了工作情况后,再来到办公室听取汇报,有人不知他已进行了全面查看,还想虚报工作和成绩,只要与他了解的情况不相符,他听后,会毫不留情对汇报工作的人批评,要求改正工作。有一年,时值小麦扬花,浇水工作紧张进行,他在夜晚去检查浇水,后半夜时,胃病突发,疼得在地上直打滚,王年清劝他回家,他却不听,强行忍受,等到疼痛缓解后,又坚持检查了3个连队,发现有人睡觉,跑水严重,及时进行了纠正……

故人已逝,但贺三存留在八十八团牧区山径、条田小道的足迹没有消弥,那庄稼、树木、渠水、牧圈都记住了他不知疲倦的身影,他的英魂早已融入了绿洲大地……

猜你喜欢
犁地坟茔团场
村头的坟茔
秋雨辞
清明
芒种
梵高的坟茔
有关劳动
团场女人
团场的冬天
新疆兵团八十三团推广棉田深翻犁地
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