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作品的艺术风格论析

2015-02-25 10:19席琰妍
学术交流 2015年8期
关键词:伊豆舞女雪国

席琰妍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哈尔滨 150080)

艺术学研究

川端康成作品的艺术风格论析

席琰妍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哈尔滨 150080)

川端康成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也是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他将日本古典文学风格与西方现代文学融为一体,以“悲美”的基调塑造男女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以自然景物作为意象衬托人物情感变化、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了作家物哀、风雅和幽玄的美学思想,显示了川端康成小说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关注,也引来许多争论,影响了后来很多作家的创作。

川端康成;艺术风格;唯美;悲伤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当代著名的文学大师,1968年凭借《雪国》成为日本第一位、亚洲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只鹤》《睡美人》等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远播海外。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新感觉派的发起人和极具特色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手法影响了后来无数的创作者。

一、川端康成作品的创作手法

(一)运用纤柔、唯美的语言营造氛围

川端康成的作品用语简明扼要,描写准确到位。他的文章颇为接近口头语言,读来通俗易懂,不会给人啰嗦之感。因为川端康成对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在创作每一部作品时,都要反复推敲、几易其稿。相较于其他作家,川端康成擅于使用纤柔、优美的语言,营造出淡淡忧伤的氛围,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在他的笔下都被赋予了纤柔的感情以及散文化的风格。可以说,川端康成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散文诗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古都》为例,这部小说写于二战之后,美军已经开始占领日本,当时的日本更加害怕西方或者美国对日本的影响,特别是对千年古都的影响。很多过去的老手艺人开始逐渐萎缩,一些过去的东西就算保全下来,充其量成为“国宝”罢了,这样哀愁的慨叹充斥着整部小说。如当千重子和养父走进京都的植物园,不断地给人一种慨叹的感觉。整个故事的主干是哀愁的,川端康成写出来的京都本身也是哀愁的,这种感觉不是很明快的伤心欲绝,也不是很犀利的非此即彼的痛感,而是一种淡淡的、迷雾般的蔓延在周遭的状态,这样的状态逐渐侵入到故事中那些爱情跟亲情之间的纠葛之中。这就是川端康成跟其他作家的不同之处,他在写哀愁时,尝试着将哀愁抹成淡淡的色彩围绕在他的人物身边,而不是直接地挖到人物的内心,去挖出某种黑暗的力量,像他的学生三岛由纪夫那么刚烈。

(二)运用自然景物为意象烘托情感

川端康成的小说中使用的意象有很多,如雨、镜子花、梦、彩虹等,这也是传统作家们常用的意象,但是在他的笔下,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这些景物中,被使用最多的是“雨”。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经常有猛烈的暴雨、台风天气。但在川端的笔下,平常猛烈的暴风雨变成了淅淅沥沥、“温柔”的雨。《伊豆的舞女》中,“雨”的意象贯穿了整部小说,绵绵细雨象征着“我”和熏子无法吐露的情愫和缠绵的情思;在《古都》中也有很多对雨的描述,代表着千重子和苗子之间虽然手足情深却不得不分离的忧伤氛围。此外,在川端的作品中,“镜子”也常常被作为意象使用,《水月》几乎全篇都在描写镜子和镜子中的世界。就如女主人公所说的,“镜中树木的翠绿比实物更加青葱可爱,镜中百合花的洁白比本身还要明丽动人”。由此可见,在川端看来,比起现实世界,镜子中的世界才更加美丽,给读者营造出一种“水中月”“镜中花”的虚幻美。此外,其作品中,花、彩虹等景物也都具有象征意义。

(三)运用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展开叙述

虽说川端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采用新感觉派的创作手法。《伊豆的舞女》《雪国》等是他新感觉派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衷追求新颖形式。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川端开始运用乔伊斯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相继创作了《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两部小说,这是两部纯为模仿意识流创作的小说,《水晶幻想》并不完整,川端中途辍笔,此后也没再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康成不是一个满足于单纯模仿别人的作家,他决心开创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抛弃意识流,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尝试之后,他另辟新径,将日本的古典文学风格与西方现代派相结合,找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川端康成描写人物的方法很特殊,不像他的学生三岛由纪夫那样采用直接的方式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利用独白来展现人物性格。他善于使用意识流的方法来创作,很关注外在的环境、气氛以及外行为、细节上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跟人物的内心直接相连,有时候甚至是打破了人和物的界限,乃至于所谓的人和外在的物之间有种朦朦胧胧的连带,好像沟通起来了。就好像一个人和他坐的这张椅子在某种情况下,好像是会连接的,他们之间有某种共同的精神或气质是能够穿越其本身的,这种手法在其代表作品《古都》中得到了最好的阐述。

二、川端康成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重视日本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

纵观川端康成的全部作品,可将其文学创作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分别是:“新感觉派”时期、战争时期和战后时期。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发起人之一,《伊豆的舞女》是他在“新感觉派”时期的重要作品。[1]这部小说开启了川端康成独特的文学创作之路,将他与其他的新感觉派作家区别开来,他不再单纯地追求西方的新潮写作手法,开始回归到传统,将东西方的文化结合,巧妙地运用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审美习惯,去挖掘日本文化中深层次的东西,再将其与西方文化最广泛的东西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川端康成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他将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意识流相结合,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特殊性、民族性,开辟出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独特的文学之路。

(二)体现恬静、忧伤的氛围

以《伊豆的舞女》为例,这部作品是川端康成文学之路的一个重要转折,成为确立川端康成文学风格的作品,《伊豆的舞女》在创作手法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我”在去伊豆半岛旅行的途中,偶遇一行流浪艺人,并与年轻的舞女熏子邂逅相识,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纯洁而真挚的友谊,进而产生了淡淡的、朦胧的、单纯而美好的爱恋。但是在这美好的背后,“我”不得不面对即将和熏子分离的痛苦,这种既愉快又哀愁的郁结心理一直伴随着“我”。[1]这种若即若离、又远又近、既美又悲的感情,使整部小说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更上一个台阶。在川端康成的很多小说中,都可以看到他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花大量的笔墨来营造一种恬静、安宁的氛围。他的小说没有很强的说理,没有外宣的气势,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和迷蒙的幻觉般的感觉。

(三)突出轻淡、感伤的爱情主题

这样的爱情主题,在《伊豆的舞女》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和舞女熏子从相遇、相识直至分开,从始至终没有对彼此说过一句表达爱慕之情的话,而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又处于模糊的、暧昧的、似察觉与非察觉之间。这种感情,是一种惺惺相惜、无法吐露的情愫。不只是《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其他作品中也都体现了他的这种爱情观。两个人之间互生情愫,但是没有炙热的海誓山盟,也没有缠绵悱恻的情话,没有对感情的冲动、也没有埋怨,更没有生离死别似的痛苦,一切都是清淡的、含蓄而感伤的。这样的爱情主题,在川端康成的另一部小说《古都》中也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秀男与千重子、苗子三人之间,千重子与真一、龙助之间,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三角恋,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因此而产生纠葛。所有的故事都是平平淡淡地发生、平平淡淡地结束,他们之间的爱情读来十分纯真而又有无穷的趣味。

(四)描写死亡、颓伤的生命之美

作者对死亡的独特认识和升华,在《雪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8万字的小说,从执笔到定稿,花费作者14年的时间。《雪国》是川端康成人生的巅峰之作,是他文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川端康成在创作上的成熟。[2]《雪国》问世之初并不被人接受,被视为“颓废与死亡的文学”,之所以不被文学界看好,是由于小说中对死亡的描写,再加上弥漫于全文的悲,过了很长时间之后才慢慢被读者所理解,而后被公认为“日本文学作品之绝唱”[3]45。在《雪国》中,作者不仅向读者展现了日本传统文学之美,还对其进行了适当的创新。

作者认为,只有经历过死亡和痛苦的人才能体验到生命的美。《雪国》中,悲伤凄美的情感贯穿于整部小说,所有看似美好而真实的情感却处处透露着悲哀的氛围。如果说《伊豆的舞女》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受日本“物哀”思想、作者童年遭遇、战争等因素的影响,那么《雪国》则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3]《雪国》中叶子母性的温柔、感性的灵魂、美丽的外表,都象征着纯洁、善良和美丽,使她成为天使的化身。但是,一个外表和内心如此完美的女子,其身份却是一名艺妓,这无疑使小说散发出深深的颓伤而又悲美的感情基调。作者在文中用一种无常的亢奋和悲哀来表现美,保持一种形式上的完美,但其实质是一种虚无主义的颓废情调。其实这种以死为美的表现,形式上是一种壮美的崇高,这种壮美的、崇高的“死亡”,是佛家“大悲”思想的体现。在川端康成的笔下,这种“悲”的人与景进入至美的境界,《雪国》把这种死亡艺术融入其中,展现出颓伤文学之美,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顶峰。

(五)展现孤独、寂寞的孤儿气质

以孤独、寂寞为美是川端康成作品中显著的特点,这种以孤寂为美的艺术风格,在《伊豆的舞女》中非常明显。这是一部半自传式的作品,带有一种孤儿的气质。[1]在川端康成早期的作品中,多是在描写孤儿、社会下层人的生活以及失恋的痛苦。这些都与其童年的不幸遭遇息息相关,导致孤独、忧郁始终伴随着他,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便是贯穿全文的孤儿根性的艺术风格。《伊豆的舞女》中,小说的男主人公,那个高中生“我”,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有川端康成的影子。“我”和熏子之间没有结局的爱情,使小说至始至终弥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忧伤。“我”独自一人的旅行,不曾想到会和熏子相遇,从相识到相互爱慕,“我”满心期待、满怀憧憬,两颗心在努力地彼此靠近,在刚要靠近的时候却又退了回来,这暧昧朦胧的感情使“我”魂牵梦萦。但最后,“我”和熏子之间却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我”又恢复到了最初的状态,“我”还是孤身一人,仍然孤独、寂寞的一个人生活着。

(六)重视禅宗的“幽玄”理念

川端康成非常重视佛教禅宗的“幽玄”理念,认为“轮回转世”是“生死不灭”。他把生和死总结起来感受,认为生存与虚无都具有意义,死亡不是终结,是另外一种生,死是生的延续,生命无常,“生死都是幻”[4]。因此,他更加注重从幻觉和想象中去追求冷艳的、美的生命。在他看来,“一切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临终的眼”。川端康成的小说,给人的审美效果大多是空幻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基于川端康成的这种“幽玄”精神。从审美的角度来说,《雪国》中对死亡的描写和认识,展现出川端康成对死亡的独特认识,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将人物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在川端康成的这种宗教意识中,似乎文学中的优美的怜悯之情,大都是虚幻的。这种爱的哲学和“幽玄”的审美情趣,既微妙虚幻,同时又以冷艳为基础,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三、川端康成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

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众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川端康成作为日本乃至世界家喻户晓的作家,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深受其童年生活、日本文化、战争和佛教的影响。

(一)童年遭遇的影响

川端康成悲惨的童年遭遇,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川端康成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抚养后与唯一的姐姐分开,8岁后不幸又接踵而至,他的祖母、姐姐和祖父先后去世。此时的川端康成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只能住进学校。由于从小缺乏母爱,对母爱的渴求和无处不在的孤独、悲哀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是弥漫着的孤儿根性以及川端康成每部作品中对女性都进行的细致描写。

(二)物哀思想的影响

“物哀”思想影响着大和民族的每一个人,川端康成也不例外。大和民族的“物哀”思想起源于平安朝时期的一本宫廷小说《源氏物语》,川端康成在少年时便痴迷于这本书,所以川端康成受“物哀”思想的影响很大。大和民族是一个历经灾难的民族,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对自然变化的无力感和无常感充斥于每个日本人的内心,对日本民族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雪国》中,叶子的死亡将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美到极致又悲到极致,同时也促使作者将死亡看淡。万物无常是悲,将死亡看淡是悲,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物哀”的思想跃然纸上。

(三)战争的影响

在川端康成创作《雪国》时,正是日本法西斯分子发动战争的时期,川端康成虽然没有投身于战争,甚至对战争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但是处于战乱的环境中,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也不可能忽视战争,这种“超然”的态度只是川端康成对法西斯分子的一种无声的抗议,他的内心深处是排斥这场战争的。即使川端康成一再强调战争对他毫无影响,他从未对日本像神一样的崇拜,他只是为日本人感到悲哀。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日本战败后,本国文化和观念受到巨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信仰受到动摇,外来文化不断地冲击日本传统文化,日本传统文化在逐渐衰落,川端康成对此忧心忡忡。所以,与其说川端康成不在意战争,莫不如说他的内心是在排斥和否定这场战争,只是受限于政治的大环境而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排斥和否定表达出来。

(四)佛教的影响

川端康成本人可谓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称佛教的“轮回转世”思想为“无与伦比的可贵的抒情诗”。在他众多作品中均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伊豆的舞女》《雪国》也不例外,尤其是《雪国》中对死亡的认识,结尾处对叶子之死的描写美到极致,蕴含着佛教“轮回转世”“生死不灭”的思想。而《伊豆的舞女》中对熏子等流浪艺人的描写,则传达出作者“生来即苦”的佛教思想,对舞女苦难的生活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综上所述,细细品味川端康成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在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的过程中,很明显地受到了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他并没有盲目地模仿和照抄、照搬,而是以日本传统文化为根基,再结合欧洲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维护并继承了日本的传统文学模式,这是川端康成区别于其他日本作家的一大原因。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传统美和生命美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他思想和血液之中,借鉴别人的创作手法,但是坚持本民族的文化审美,立足于本土而又兼收并蓄,这是川端康成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

[1]付红妹.论川端康成的物哀与幽玄——以《伊豆的舞女》为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1(4):42-43,45.

[2]杜晓丽.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文化审美观印记——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中心[J].文学界,2012,(12):171-172.

[3]陈静.赏析川端康成的《雪国》[J].语文建设,2014,(5):45.

[4]王昕.论川端康成小说的文化艺术美及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1):105-111.

[5]李方媛,葛晓昱.川端康成作品“悲而美”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138-139.

〔责任编辑:曹金钟 孙 琦〕

I313.074

A

1000-8284(2015)08-0215-04

2015-05-25

席琰妍(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艺术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伊豆舞女雪国
我的伊豆
民国时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响因素考察
——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
舞之美
雪国的炊事班
也谈﹃舞女大班﹄
“雪国精灵”冯庆的冰雪之缘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