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移动媒体在数字化技术影响下审美文化的嬗变

2015-02-26 12:03黄永春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2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媒介数字化

张 涛 黄永春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数字移动媒体在数字化技术影响下审美文化的嬗变

张 涛 黄永春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数字化技术与审美文化,二者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审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从最初的广播,到今天的数字移动媒体,技术的支持显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虽然数字移动媒体与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趋于平衡,实现共同向好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审美文化的浅表象问题。现如今随着数字化技术日益成熟,数字移动媒体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审美文化也伴随其中发生质的变化。

数字化技术;数字移动媒体;审美文化

数字移动媒体融入日常生活,成了大众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追求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审美文化的重要性,由此提出数字移动媒体在数字化技术影响下审美文化的嬗变问题,催生审美受众对于审美文本有更高的诉求,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数字移动媒体是一种较为年轻的,由数字化技术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兴媒体,从狭义上讲主要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户外媒体为代表,笔者主要以其中的智能手机为研究对象,针对智能手机在数字化技术影响下其审美文化的嬗变问题进行研究梳理。

1 数字化技术影响下数字移动媒体审美文化的发展

数字移动媒体的发展与数字化技术相互融合发展,彼此影响,审美文化也不断发生嬗变,研究审美文化的嬗变,必然脱离不了对审美受众的研究。数字化技术的提高,促使数字移动媒体用户数量与之不断增加,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四大媒体,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移动媒体异军突起,成为普罗大众心目中的第五大媒体,且地位日益攀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6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1]审美受众作用于审美文化的形成,审美受众必然会产生新的审美文化。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说:“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可见,它们从个人的外表延伸到城市和公共场所,从经济延伸到生态学。”[2]在这样一个被美化的环境里,在数字化技术当道称雄的今天,审美文化展现出它丰富多彩的异样风貌。

首先,审美文本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单一媒介逐渐趋于多媒体化,移动数字媒体的多媒体化伴随着媒介的数字化为受众带来了更多的审美可能。多媒体化可以装载更多的信息类别。从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看,审美文本便是狭义上的审美对象,在审美沟通中作用于审美受众的视觉、听觉和感觉等多个器官,使审美文化更加丰满。其次,审美过程发生变化。在传统审美过程中,审美媒介移动数字媒体起到传播作用,“作为审美沟通活动的构成要素,审美媒介是传输审美文化信息的物质渠道,是各种形态的意义交流与审美沟通活动的载体和方式。没有审美媒介,就不存在审美沟通活动。”[3]移动数字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活力,利用自身独有的审美特性为审美文化注入新内容,新血液。

2 数字化技术影响下数字移动媒体的审美文化新形态

2.1随身移动的“影子媒介”形态

当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数字媒体微小且便携,更重要的是当人们的身体移动时,这个移动媒介如同脚下的影子一般随之移动,所以它被称为“影子媒介”。[4]影子媒介的便携性、可移动性使人们更为方便性地发现美和传播美。不难看出,在现实生活中手机的便携性、可移动性早已达到无所不在的地步,俨然成为人五官的一种延伸,一种拓宽。这一切皆是因为手机兼具了纸质、广播、电视和网络四大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并利用自身可移动的特点将人们的日常生活伸展到比原来更宽广的空间中来。手机这个影子媒介赋予人们创造和选择的权利,通过手机,人们可以实时沟通交流,点对点,点对面的自由传播,甚至是用户对它产生了强大的依赖性,如同影子一般挥之不去。相对于传统媒介来说,数字移动媒体有着不可估量的市场需求,借助大众传播、社会活动等,审美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不再局限于音乐厅、艺术馆和影剧院等高雅场所,而是广泛地充盈在大众的现实生活中,审美在不断地、持久地、强力地内化到人们的生活。

2.2多元化的“微”生活形态

在互联网文化和数字化技术影响下,数字移动媒体以智能手机为代表,其通过4G网络技术的支持使人们随时随地把视频、音频及文字、图片传播给其他人成为可能,移动数字媒体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优势,形成信息多元化、直观化,使数字移动媒体的兴起把信息传播变的碎片化和分工化,重要的一点就是“微内容”(微内容,是指形式短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生活化、个性化和平民化手机内容)的崛起,如当下正热的智能手机实时交流软件微信就是基于此应运而生得,它充分挖掘了移动媒体的功能,降低内容生产和发布的门槛,为微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微信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部分,逐渐演变成了当代年轻人,最主要的沟通方式。通过微信,使用者可以更直接地进行语音沟通及视频对话,受到了年轻人普遍喜爱。现如今,微信使用的群体年龄逐渐延伸拓展,甚至老年人也可以自由使用,与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相比,微内容形式下的传播更具有活力和包容性,审美形式更加灵活,媒介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之间也就产生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为数字移动媒体审美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它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建立了大众新的审美形态。

2.3“个性化”的审美形态

手机是作为个人通讯产品而诞生的,要以个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尊重个人的个性化表达,突出自我部分,因此,手机的审美从大众审美,逐渐趋向于个性化审美,实现个人的个性化审美夙愿。手机可以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个性化表达的诉求要得到释放和发泄,否则就是不被认可的,甚至令人反感。

3 数字化技术影响下移动数字媒体审美方式发生变化

移动数字媒体的审美方式从传统的阅读文字信息为主,演变成接收图像、影像信息为主,获取信息更加直接,面对丰富的信息海洋,对所需信息一目了然,无须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阅读文字是一种有距离的审美,人们不可能得到直接的快感。而图像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带有直感性,是具象多维的动态图画,人们跟从千变万幻的图像而来不及思考和想象,只能在视觉感官的刺激中感受震惊的效果,进而使人们的视觉渴求无所阻碍地得到满足。”[5]审美受众越来越乐于接收图像视频信息,即使消解理解能力及审美深度也在所不惜,令笔者甚是担忧。读图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像和文字之间各有利弊,应该将图像所独有的震撼效果和文字细腻的情感表现相结合,寻求二者的平衡点,构建图文共茂的和谐发展[6]。

近年来,移动数字媒体的出现,尤其是智能手机的迅速出现并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发展起来,是与电子媒介(电信技术)的产生、发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融合发展、生死相关[7-8]。同时,那些传统的已有的艺术形式也因电信技术等新媒介的介入,一方面受到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也得以注入新生命,在处理技术和审美艺术的过程中要避其各自短处,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以达到互补平衡,共同发展。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OL].(2015-10-28)[2015-07-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

[2][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王一川.新编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李益.数字化媒介语境下的传媒审美文化[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5]张畅.浅析电子媒介时代的审美接受方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

[6]韩冰.手机媒体发展趋势研究与策略创新[J].中国报业,2010(5).

[7]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李静修.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心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张涛(1990-),男,山东临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技术。黄永春(1962-),男,吉林长春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电视节目制作/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媒介数字化
智能手机是座矿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