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熏陶,德之润泽——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2015-02-26 15:33江苏省常熟市虞园小学吴青艺
新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邮票美术课美的

□江苏省常熟市虞园小学 吴青艺

美的熏陶,德之润泽——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江苏省常熟市虞园小学吴青艺

【摘要】美术课不仅只是美术作品的创造,其实也是一种美的熏陶的实践课,具有隐性德育功能。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美术教学的载体运用,对少年儿童进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既能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又能占领美术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针对新时期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开展优化教学,在乐中施教、在教中寓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渗透实践探索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美中育德,潜移默化开展德育。

一、认识:内在关联,同生共建

美术学科本身具备多方面的社会反映功能和体现社会的作用,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丰富的德育内

涵。其一,美术课中孕含着丰富的德育载体,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和关连性。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佐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于道德不尽符,然其立足于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也就是说美术除专业教育功能外,其功能更多地表现在对“道德”、“修养”的辅助方面。其二,从美术作品的角度来看,有些作品立意鲜明,具有明确的倾向性,有些作品纯是自然风光、生活中的无生命事物,但也寓含着作者的思想境界。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最擅长画竹子,他遵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方式,熔铸自己的主观感情,确立画意,笔下“萧萧竹”、“人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笔一画间所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着实感人,集中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价值观。

二、实践:拓展延伸,情境实践

1.借题发挥、拓展内涵中引申德育。美术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学生美术素质提高的同时,教师应积极挖掘,适时引入,以达到美术修养与思想修养双向提高。如五年级的《邮票的设计》一课,尝试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邮票是怎么产生的?(2)世界上第一张邮票叫什么?哪一年发行?(3)中国的第一张邮票是什么?并要求学生收集一张邮票,观察一下邮票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根据平时积累讲述一下邮票诞生的故事。讲的同学有声有色,听的同学津津有味,在很自然的教学过程中提升了教育的层次。

2.在设置情境、解决困惑中感悟德理。教学情境的恰当设置,可有力地助推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在课中,让学生欣赏一个flash动画《盛夏的果实》。短片描述了一个小孩曾经帮助过一只小鹿,并和小鹿有了很深的感情;小孩长大了,引来一个商人伐木建场,把家乡的树木都砍掉,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使小鹿无家可归。正当他数着赚来的钞票时,那个商人正用猎枪射杀了小鹿。男孩抱住受伤的小鹿,泪流满面,后悔不已。看到这里,很多学生都流泪了,但个别学生居然咯咯地笑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课下分别找到那几个学生,了解他们“笑”的原因。我问他们,你们用心看了吗?他们都摇摇头。我又再次让他们欣赏,这次,他们没有笑,其中还有一名学生眼里含着泪花……有个学生还愤恨地说:“那个商人实在是太可恶了!”在教学中通过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不放过任何一次德育渗透机会,就会产生“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在以小见大、聚微成巨中培育德行。工艺课在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里就包含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进行学生珍惜使用材料的节俭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手工制作时,不懂得节约;引导学生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让他们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就应该成为工艺课的主题。如三年级的《变垃圾为宝》一课,通过制作环节技巧引导、材料拼接利用、适时组织评比讨论,学生不仅增强了环保意识,学会了废物利用,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4.在追忆过去、展望未来中坚定德操。美术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它特别强调趋异性思维,强调个性的保护与发展,强调学生对同一事物观察之后产生的不同的绘画表现和创造。“五年的小学学习即将过去了,在这五年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开心而难以忘记的事,能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吗?”这是一堂《美好的童年》的美术课的导入。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纷纷举手,讲述自己记忆中最难忘的事……通过在绘画前精心的导语设计,让学生找到了美的意境。接下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画笔描绘了……又如教学《菊花》一课时,利用《礼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教育学生古代诗人常把菊花比作有骨气的人,是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学习菊花志气凌人的好品格,并自觉转化为内在的动力,领悟出做人的道理。

三、思考:自然质朴,浑然天成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是贴标签式的移植,必须是应时应景的交融渗透,必须把握时机、艺术渗透,做到自然质朴、浑然天成。

1.用美的教育行为营造美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要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热爱,用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童心,跟学生一起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丽、课堂上的点滴成长,共同创造美的作品。如教学《家乡的历史和发展》一课,我充分依托郊游、写生等户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空间,面对一池水、一片云、一棵树、一缕炊烟、一条小径……不失时机地讲解其美的所在,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启发他们的认知,形成更多的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并基于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发现和表现事物的美。根据这些具体的形象得到的信息,有的学生画了《我给家乡拍张照》,有的画了《明天会更好》,有的画了《手拉手心连心共建常熟》……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构思基础上去创作,作品就生动诱人得多了。

2.用美的个人魅力感召学生对美的追求。教师的人格魅力最核心的要素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当你如同信手拈来一般,将学生看似很难表达的一个艺术品两三下就可以有个大概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征服大片学生了。这时学生渴望通过你的教导学到这样的本领,这就有了吸引学生上好你的课的重要魅力了。观摩学习过程中,美术教师寥寥几笔勾勒一道风景,激起学生无比的惊叹和信服;美术教师精美的剪纸艺术或者变废为宝的美好创意,唤起学生无穷的探究欲望和创造乐趣……

3.用美的渗透追求润物无声的效果。美术课是一堂美的教育、美的欣赏、美的创作课。技术的学习、德育的熏陶、两者合而为一的重生,也成为美术课的三重境界。如三年级《彩墨游戏》利用赏析法创设游戏来赏析名画,引导学生先欣赏艺术大师吴冠中早期江南水乡作品,再欣赏他的另一幅抽象画《吴家作坊》;由具象提升到抽象欣赏,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再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分析作品的能力。最后让学生从优秀同龄人的作品中获得更多的启示,感受墨线在宣纸上变幻出的曼妙身姿,让他们浮想联翩。通过配乐诗朗诵欣赏,领略水乡常熟的风光美、意境美。由此既得到爱家乡的德育熏陶,又让创作水到渠成。教师在美术课堂带领学生欣赏美和创作美的过程中,随机渗透美的行为、美的思想的教育,无影无形,但又如影随形,用智慧的教育组织灵动的课堂,激励学生学习美术技能、感受创造快乐、陶冶思想情操。

猜你喜欢
邮票美术课美的
不一样的美术课——画手
《邮票上的西游》——邮票珍藏册
美术课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邮票被谁拿走了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邮票上的“三月三”
趣味美术课
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