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媒介形象刍议——以新浪网相关报道为例

2015-02-26 18:12
新闻传播 2015年10期
关键词:扰民污名噪音

吴 元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广场舞媒介形象的定量分析

近年来,由广场舞而引发的新闻事件已多次成为舆论热点。有研究者认为,广场舞是在广场或空地上开展的一项在音乐的配合下,以个人的独立形体动作为主,融合了多种舞种进行表演的健身娱乐性项目①。环境简单、自娱自发、集体性是其主要特征。我国广场舞参与者过亿,参与的主体人群是年龄30至65岁的中老年女性②。

(一)分析方法

本文选取新浪网作为研究样本来源,原因是:新浪网信息覆盖面大,整合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体报道,能保证样本的全面性;此外,作为知名门户网站,它是受众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样本选取是以“广场舞”为关键词,在标题中(2014.1.1—2014.6.30)含有“广场舞”的报道进行筛选,在剔除了与无关和重复的新闻后,一共获得185个有效样本。

(二)分析结果

1.报道倾向分析

有关广场舞的报道倾向可分为正面、负面、中性三种:正面倾向即从报道或评论中可以看出明显的赞美、肯定;负面倾向则指报道中有明显的质疑、批评;中性倾向则是内容中立,无明显感情色彩。经过分析统计,在全部样本中,表现出负面倾向的报道有78条,约占总数的42.16%;正面报道32条,仅占17.3%;中性报道为75条,约占40.54%。由此可见,媒体在传播广场舞活动的有关信息时,更多的是偏向于负面呈现。

2.报道议题分析

媒体选择怎样的报道议题,能够反映媒体对报道对象的意义架构并决定其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新浪网关于广场舞的报道议题大体可分为10类,具体情况统计如下:(1)噪音扰民84条;(2)比赛报道27条;(3)舞蹈现场18条;(4)活动发展15条;(5)占领公共空间12条;(6)场地冲突12条;(7)明星参与6条;(8)健身5条;(9)公益4条;(10)其他2条。在所有的议题中,正面倾向的议题如健身、参与者加入公益活动等出现的数量都较少。数量最高的议题是广场舞噪音扰民,占到了总数的45.4%,这类议题关注的是噪音激发的矛盾和对抗,例如在《学生复习备战高考受广场舞影响引学校投诉》、《想跳广场舞先签不扰民公约》等报道中,广场舞均是以“民生难题”的形象出现。

二、广场舞报道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污名化现象

在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中,标签化的新闻操作既是基于社会成员的普遍共识,也是记者在新闻生产中简单化操作的表现——标签化可以极大提高新闻的生产速度,形成强烈的社会效应。而“污名化”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将群体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成为在本质意义上与群体特征对应的“指称物”③。传媒对于广场舞活动的标签化的定义过程,伴随着抽离广场舞的正面意义,即对其进行了“污名化”的操作。从样本分析来看,在涉及广场舞的报道中存在大量的“污名化”的标签,通过对这些标签可以勾勒出媒体对广场舞活动污名化的一般图景。

第一,噪音扰民。正如上文所述,噪音问题是相关报道中出现频率最要的议题:由于扰民,《警方对广场舞开出首张罚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温州鹿城区制定“广场舞公约”》、《复旦大学教授发明噪音逼停器》,有评论为《广场舞“静音”点赞》,更有报道称《广场舞扰民已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类似报道的频繁出现会让受众倾向于把“广场舞”和“噪音”直接画上等号,而这种刻板印象显然并不符合全部的社会现实。第二,参与者素质低下。《城管高考前劝阻广场舞遭大叔大妈围攻》、《广场舞老人为争场地大打出手》之类的新闻非常多见,所呈现的也多是负面的形象:好斗、不明事理、自私自利,参与者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被漠视。第三,占领公共空间。我国城市的公共空间普遍稀缺,广场舞活动需使用较多的公共空间,易与其他群体产生矛盾,媒体往往不探究深层次原因,惯用负面倾向的“占领”一词来展示这种矛盾:如《广场舞大妈占领上海地铁口》、《长沙小区场地不够用 广场舞“占”酒店门口》等,甚至为了吸引眼球,还有广场舞“占领”红场、卢浮宫的戏谑式新闻。

(二)呈现方式奇观化

受众存在猎奇心理,求新的同时也衷于求异,媒介为追求经济效益,必然要制作受众感兴趣的新闻;而从受众认知的角度来看,那些符合受众自身期待的新闻总是更容易受到关注。因此,就产生了媒体对广场舞媒介形象的奇观化呈现。在对广场舞报道主题的选择上,媒体倾向于采用具有争议性的消息,尤其是那些冲突的、猎奇的事件,常会重点渲染矛盾中相关人员采取的种种不理性手段:如《广场舞池疑因广场舞扰民被泼机油臭豆腐》、《高音炮大战广场舞》。

(三)报道比例失衡

首先,正负面报道失衡。媒体对于广场舞活动的正面报道所占比重不到五分之一。媒体对广场舞形象框架的呈现是偏负面的。“广场舞”常常是以麻烦制造者的面目呈现在公众眼前:是扰乱市民日常生活的主体、是激化各群体矛盾的元凶。其次,城乡报道失衡。在全部样本中,涉及农村地区广场舞的报道仅有4条:《益阳赫山区第五届广场舞大赛决赛举行》、《娄底市首届农贸市场“广场舞”赛活动宣传片拍摄工作组来新化进行拍摄》、《苏家屯千人广场舞舞出气魄》、《杞县农民跳起广场舞》,而这四篇报道均对广场舞持正面态度,城乡之间对广场舞的态度存在明显不一致。同时,农村地区在媒介中的弱势地位也可见一斑。

三、广场舞形象转变路径

从整个社会系统而言,媒体在报道广场舞时的倾向,已让其媒介形象出现危机。但危机也意味着转机,关键在于媒体、参与者、管理部门等相关主体如何找到实现转机的途径。从媒体的角度来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重视传媒接近权的平衡

传媒接近权是公众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展开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其核心是在意见市场上,各种观点保持同样被表达的机会,特别是在某种观点占导的情况下,要保障其他各方的传媒接近权。从社会学角度看,群体通过媒介发表意见、展示生活图景有助于增强社会的认同感,实现社会整合。广场舞参与者多是中老年女性群体,即所谓的“大妈”。当“大妈”遇上“广场舞”,媒体多持批评、嘲弄的态度。由于社会地位及文化水平所限,“大妈”在媒介接近权上处于弱势地位。

(二)把握商业化运营的“度”

在考察媒体所呈现的广场舞形象动机时,不能忽略经济因素的影响。随着传媒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媒体片面追求新奇、刺激,对于广场舞报道的很多视角往往侧重于突出强调事件的“卖点”,新闻报道的公平、公正却被选择性的忽略。因此,新闻媒体必须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客观反映广场舞活动的各个维度,努力做到“责任优先、效益并重”的和谐统一,维护新闻公信力。

(三)利用好议程设置,引导舆论

新闻界不能经常成功地告诉人们持什么观点,但它能极其成功地告诉读者应该考虑些什么问题④。媒体通过对信息的筛选,报道那些被认为是重要的信息,并通过突出报道把其上升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而引发舆论,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与舆论密切相关。大众媒体应尽量避免“标签化”思维对于广场舞的污名化操作,发挥舆论引导功能。避免报道视角单一,媒体在关注广场舞引发的矛盾时,需全面调查、解读问题产生的根源,切莫在单一的议程设置的影响下,造成相关议题的长期失衡。■

注释:

①代敏.《武汉主城区中老年人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②阳建.《湖南举办全国首届原创广场舞大会广场舞友过亿》新华网湖南频道[N].2013年10月12日

③姜方炳.《污名化:网络暴力的风险效应及其现实隐喻——以李刚门事件为分析个案》[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5):50

④邵培仁.媒介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扰民污名噪音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噪音,总是有噪音!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无法逃避的噪音
扰民的皮乐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两眼镜店“交恶”比“嗓门” 4只高音喇叭聒噪扰民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