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能星战》的出口探析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2015-02-26 21:12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3期

阮 立 张 瑶(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从《全能星战》的出口探析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阮 立 张 瑶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 要:江苏卫视创办的一档音乐电视节目《全能星战》成功地与国际知名电视节目模式公司Armoza签约,打破了中国音乐电视节目只进不出的窘境,也值得我国电视从业者反思。本文将以这档节目的出口为基础,结合对国内外其他优秀电视节目的分析,探索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之路及生存策略。

关键词:音乐电视;全能星战;电视节目模式;出口策略

当下的中国电视荧屏充斥着各种受人追捧的电视节目,但这些电视节目的背后,都离不开节目模式的引进。例如,近年来广受追捧的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节目、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节目等,其实都是引用国外成功电视节目的模式。电视从业者在跟风模仿、花巨额购买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同时暴露出中国电视节目创新意识上的匮乏。

国际市场中的电视节目竞争转化成电视节目模式之间的较量,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衍生了一批又一批抄袭者,为了攫取高收视率,不仅电视台同行之间抄袭严重,而且单纯复制国外电视节目模式成为中国电视行业的一大通病。很少有我国本土原创的电视节目模式出口国外,而欧美、日韩等国家正不断开发优秀的电视节目,把电视节目的模式销往国际市场,这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同时也很好地把本国的意识形态、文化元素渗透到别的国家。

而就在2013年8月28日,江苏卫视原创的一档音乐电视节目《全能星战》与国际知名节目模式公司Armoza成功签约,并且一举成为中国首档以原创节目模式输出的音乐类电视节目。本文将以《全能星战》这档节目为例,分析其节目模式运作特点,结合国外优秀的节目模式,探讨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模式的出口策略。

1 节目案例——《全能星战》

《全能星战》节目是江苏卫视在2013年打造的原创音乐类电视节目。节目邀请了陶喆、孙楠、龚琳娜、胡彦斌、黄小琥、吴克群、张韶涵、顺子这八位明星,以摇滚、民歌、爵士、戏曲、流行、民谣等六种不同曲风作为主题来比拼音乐,强大的明星阵容和精彩的视听盛宴,使节目一开播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节目早在开播前便被国际知名节目模式公司Aromza相中,于2013年8月28日成功签约。

2 中国音乐电视节目出口与发展策略

2.1注重加强模式研发力度,打造原创音乐类电视节目模式

2.1.1节目内容包装升级,增加看点

日本和韩国的一些音乐电视节目把民族元素和流行元素完美融合,受到国际关注。而中国作为文化大国,传统音乐的演绎方式、体裁、内容更为精彩丰富,所以中国若在流行音乐节目中搭配民族特色舞蹈、传统民族服装、中国传统乐器或许更能吸引国际目光。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学习韩国音乐电视节目制作特辑的经验,利用中国传统节日这个大氛围,制作传统节日特别音乐电视节目,展现音乐传统流行性的同时也能发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2.1.2健全模式保护机制,提升节目制作信心

伴随着节目创新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电视行业节目日益雷同,产权界限逐渐模糊。缺乏完善的法律来保护电视节目模式,意味着节目设计者的劳动成果可能会被随意窃取,中国电视市场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这不仅严重打击了电视人的创作信心,也影响新节目的问世。

所以健全电视节目模式保护机制鼓励对我国电视行业的创新意义重大。只有在法律上得到保护,才能提升节目制作方和投资方的信心,才能有更多原创的电视节目出现在中国电视市场上,才能盘活山寨成风的中国电视市场,才能让中国原创电视节目走向国际。

2.2注重对外传播,打造特色的国际化节目模式

我国在打造国际化的电视节目模式前,势必要先对国外的受众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把握国外各地受众的思想和风俗习惯,心理差异、文化差异,做到有针对性地摸索,创造让国外受众喜爱接受的节目模式。全球著名的传媒巨头迪斯尼公司在开发一个动画片时通常会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展开市场调研活动,了解动画片受众小朋友们关心的东西,充分尊重各地受众的思想、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结合调查结果整合出这个动画片的主题最后成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所以,打造国际化的电视节目模式必须投入相应的国际文化理解。

参考文献:

[1]舒野.版权交易对中国电视节目的借鉴[J].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7-20.

[2]李芳.电视音乐节目形态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3]杨皓晖.中国电视音乐栏目的现状与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刘艳.全球视野下探索中国电视节目模式的突围策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5]朴承权.关于文化传统(性)的理论思考——以韩国传统文化兴起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