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朴素”遭遇上海“土豪”

2015-02-26 05:13朱洁树
博客天下 2014年13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朴素建筑师

朱洁树

上海街头,日本明星建筑师的作品逐渐增加。

安藤忠雄在上海的实践从几年前就开始了。邻近同济大学的上海国际设计中心是他在上海最早的建筑。然而,对这座建筑,业内人士褒贬不一。一位建筑评论家略带刻薄地揶揄:“我觉得他的上海设计中心真是垃圾,绝对不是安藤自己做的吧。”

这座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办公楼并非安藤忠雄标志性的小型建筑,亦没有体现出他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清水混凝土的特征,主楼由两个形状明晰的玻璃几何体交会而成,仿佛一把巨大的椅子。从远处看去,确实像是一座经过设计且颇具来头的建筑,只不过未必能与安藤忠雄联系在一起。

据说,该建筑的部分墙面原本打算做成安藤忠雄所擅长的清水混凝土,但是国内施工单位做出来的效果却与建筑师的预想大相径庭。

“浇好了,不平,有色差,有蜂窝。怎么办?再刷涂料。”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李斌认为,日本建筑师能设计出来,但施工过程达不到要求。

位于浦东花木路的喜玛拉雅艺术中心是一件典型的矶崎新的作品。这座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文化、商业综合体由两边的立方体和中间的“异形林”组成,“异形林”从底层中部向上蔓延,而两边的立方体表层遍布着中国符号组成的矩阵。尽管造价不菲,喜玛拉雅艺术中心依然或多或少面临着施工的完成度问题。

建筑师唐克扬认为,日本建筑师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处的环境,“比如行业水平和专业态度”。而中国建筑领域施工水准的粗糙使得他们难以施展拳脚。

长谷川逸子在上海的首个设计项目已进入第4年,她表达了控制项目的艰辛:一方面,在日本做工程时惯用的时间节点、制作方式“在中国根本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无论是负责人的意志,抑或法律法规,“变化的随意性非常大,给设计师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得不停修改设计”。

长谷川逸子现在反省,“今后做中国的项目,希望能用更加适应中国的方式来做。”

事实上,日本建筑师在上海的建造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当时在上海的日本侨民所使用的不少建筑都是由日本建筑师设计建造的。日本近代建筑自明治维新以后便走上了西化道路,而他们留在上海的建筑也大都沿袭了西方建筑传统。

现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内的“一·二九礼堂”原本是日本建筑师石本久治设计建造的,抗战胜利前,它曾是一所日本人中学的礼堂。同济大学副教授华霞虹认为,该建筑尽管“很朴素”,“但实际上设计得很好,没有过度宣扬”。

实际上,素朴与适宜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元素之一,极大影响了日本文化,进而成为日本现代建筑主流一以贯之的美学诉求。只是,在中国走向近现代以后,这样的取向并未在上海市场被轻松接受。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薛求理和同济大学教授彭怒曾撰文对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建筑事务所在上海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改革开放之初,日本建筑师就进入了中国市场,进行一些高楼的设计建造,例如瑞金大厦、花园饭店改造等。

“日本建筑师表达的‘现代性更接近‘合理性的本质”,作者写道,与之相比,“‘新奇反映出我们对于‘现代性的普遍想象。”“与西方世界隔绝30年之后,我们无疑首先选择了普遍性的、易识别的、截然不同于原有建筑世界的符号以建立一种区别,因而这一时期建筑的‘现代性更多地体现在象征的层面,以‘新奇和‘普遍性为特征,而且对‘新奇的需要更甚。”

或许正因如此,直到八九年前,日本建筑还不是中国人所感兴趣的。“当时中国人感兴趣的是美国人、法国人,”李斌认为,“美国的设计比较张扬,法国人比较浪漫,日本人的设计则相对朴素一点,不太适合中国人口味。”不过,他认为或许是国家大、人口多的关系,中国建筑市场的需求终究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大鱼大肉吃惯了,换一盆炒素。可能是这个原因。”

鉴于两国土地制度的不同,在日本,普通人也会为兴建自宅邀请建筑师做设计,而在中国,建筑设计的甲方往往是大型的开发商,业主属性不同,项目大小也有天壤之别。

“日本最大的特色是住宅,我们的住宅是一种富有的象征。但是日本的住宅是为普通人服务的。”艺术家方振宁并不讳言。

于是,几乎所有的日本建筑师在中国做项目都会遇到尺度的问题。

伊东丰雄感慨,“中国的这些项目对我来说都超级大。我不知道为什么项目都是这么大,怎么去控制这些项目。”

让坂本一成感到惊讶的是,中国的项目不仅非常大,而且给出的设计时间都非常短,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由消费来驱动的方式”。

“现在这个时代的消费性,已经变得巨大化,”伊东丰雄说,“建筑也成为这种巨大消费系统中的一部分。”

消费主义并非新的话题,只是在当代中国它似乎呈现得尤为明显。明星建筑师的作品,除了商业上的成功,其真正的文化价值有多少,业主也许并不在意。endprint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朴素建筑师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隔离朴素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