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未来

2015-02-26 02:46汪元钟峰华
中学生天地(B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姐学长

汪元 钟峰华

“我看不到,喂,我真的看不到……我看不到我看不到我看不到。”

“你很吵哎!我看到了。我看到,10年,又好像8年,我带着我的女儿……”

这是青春电影《蓝色大门》的开场:高中生孟克柔和林月珍在树下闭着眼睛,希望用这样的方式,“看见”自己的未来。

你看得见自己的未来吗?

对于正在上高一的同学来说,“看见未来”似乎已不再只是一个诗意的说法,而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根据浙江省的新高考方案,在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你需要自选3门进行考试,它们的成绩将计入你的高考总分;选择什么科目,跟你将来报考大学的专业息息相关;而学什么专业,当然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过什么样的生活。

这样重大的人生选择,已经不容你再花许多年去慢慢思考,因为就在今年,你就必须作出决定了!

感觉它来得太快、太突然了?是啊,这么多年来我们习惯了把头埋在作业和试题中,习惯了单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对校园以外的世界那么不熟悉,连社会上有哪些职业都似懂非懂,更别提对那些五花八门的专业、行业和职业有多少了解了。我们有了更大的选择权,但你真的知道该如何选择吗?

正应了那句话: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儿来的世界观?

闭着眼睛当然不能帮你看见未来。不要再等了,赶快把目光从 “题典”“错题本”中暂时抽出来,透过不同的窗口,放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许你的未来,就在那里!

阅读未来

说起来,我还得感谢多年前那堂百无聊赖的自习课。

那时我高二,不知为什么,那天怎么都沉不下心来做习题,便开始翻课桌,结果从一堆辅导书里翻出了一本《中学生天地》。再一看,还是高一时留下来的。不过不管怎样,总比那些习题集要可爱些。

一页页翻着这本薄薄的“古董书”,忽然发现有一篇文章好像以前没读过。标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跟那本名著无关,讲的是作者自己在钢铁贸易行业里打拼5年的故事——这个栏目叫“职场故事”。

也难怪,“职场”啦“贸易”啦这种词,离我多遥远呀,当时肯定是扫了一眼就翻篇了!不过眼下不正无聊么……

没想到,这一读不但读了进去,还改变了我许多。

第一个改变,是让我开始纠正某些偏见。自己有限的见识,曾让我简单幼稚地认为商场就是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战场,对现实中跟“市场”“商业”有关的一切都没太多好感。文章中作者讲到,她的上司曾要求她用一个小伎俩拒付一笔货款,以避免由于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这似乎又一次印证了我的固有印象。但是作者笔锋一转,说她作为执行者,久久无法释怀,特别是面对对方憨厚善良的销售经理一次次无助的请求,她感到深深的无助与自责。不久之后,她辞职去了一家国际企业,在那里,即便在金融风暴中,他们都没有拒付任何一票货物,没有让任何一个供应商蒙受损失,坚持与老伙伴共渡难关。作者写道:“没有人会忘记在危难之际拉过自己一把的人。”看到这里,我竟然有些动容。

第二个改变,是让我忽然觉得“成长”这件事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与精彩。作者也只是大学毕业5年而已,并不比我大很多,却已去过了国内外许多地方,经历了从工厂、码头到企业总部、豪华酒店等无数场面,熬过了一场场风云变幻,也实现了自己从一个怯生生的新手到笃定且强大的中国区经理的华丽蜕变……相比之下,我感到校园生活是多么风平浪静,我甚至有了一种想要快点奔向更广阔世界的冲动!

与此相关的第三个改变,是让我开始认真地思考,究竟我的未来会怎样。虽然从小到大不止一次地写过《我的理想》之类的作文,其实内心里从来没有真的把它当成一回事,总觉得时间还早、自己还小。上高中以后,奋斗目标更是只剩下了高考……而当时我并没有答案,但起码已经有了想要找到答案的愿望。

那天以后,《中学生天地》里的“职场故事”成了我最关注的栏目之一,就像是每月一次的约会,倾听前辈们讲他们在各行各业打拼、成长的故事,有导游、警察、医生、教师、公务员,也有广告人、电影院经理、证券投资顾问、自由撰稿人、人力资源总监、气象先生……多姿多彩的世界,就像万花筒一般,在我眼前次第展开。

《财经记者: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就这样在某天突然闯进我的心。那篇文章里说,财经媒体接触的是各个行业的高层,和你交流的都是行业精英,所以对于年轻人开拓眼界、累积资源非常有好处,也能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作者甚至说,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就去媒体吧。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答案。

于是,当高考结束,大部分同学都在为如何填报志愿伤透脑筋的时候,我早已做好了报考新闻系的各种准备。当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准传媒人”的时候,我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经济管理学作为第二专业。当同学们在网游世界中征战厮杀的时候,我把自己浸泡在图书馆里,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财经类文章。当许多同学都去做家教、端盘子、发传单、摆地摊的时候,我毛遂自荐地跑去报社给大记者做小跟班……

眼看毕业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当同学们都在哀叹“毕业即失业”的时候,报业集团的大楼里,已经有了一张属于我的办公桌。

从那堂神奇的自习课上我翻出那本卷了边的《中学生天地》,到现在,似乎也就是一转眼的时间。

(王奂棋 高中就读于浙江缙云中学,现就职于上海报业集团)

当你吵吵嚷嚷说围墙太高,时间太少,外面的世界太遥远时,别忘记获取信息的重大途径之一就是阅读。查阅资料也是你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对未来一片迷茫的时候,通过看书和思考来反观自己,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1.(美)卡罗尔·克里斯汀等著,柏静静译《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学生版),中信出版社2010年出版

有时候,你的心飞在天上,你的梦想很高很高,但有时候你又很困惑:我到底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喜欢和谁在一起,在哪里能过上自己想要的快乐生活?这时候,你需要找寻你的七彩降落伞,它会指引你要走的道路。这本书迄今为止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被译为14种语言,与《战争与和平》《哈克贝利历险记》《小王子》等共同列入“25本影响人们生活的著作”。有人说,如果中学时代读到这本书,会清楚未来梦想中的工作需要我学些什么,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题海,困顿与枯燥会变成探索与挑战,在那个很容易被外界安排而填满的时代,生活会多几分主动的色彩。这是一本关于人生方向、人生梦想并让梦想着陆的书,快快打开它吧!

2.曾子墨著,《墨迹》,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

这本书真正打动人的,不是曾子墨那近乎传奇的成功经历,不是她的留洋经历,不是她华尔街金领的高薪职位,不是她在人生抉择时貌似的“果决”,而是她最终的领悟:我为什么一定要牺牲自己的快乐,去点亮别人眼中的光环呢?为什么那么多的美国同学都会在大学毕业后去非洲、亚洲,去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方做志愿者,为什么金钱、地位和稳定的生活从来都被他们不屑一顾。毕竟,生活是属于自己的。

对话未来

去年夏天,杭州高级中学举办了一系列“杭高人在场”的讲座。优秀的杭高校友从大学校园或职场回归母校,与他们的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他们从自己擅长的领域说起,再谈到成长,谈到规划……每回散场,他们都会被学弟学妹们层层包围,回答一个又一个“从前的自己”抛来的问题。许多学弟学妹们表示,与这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过来人对话,就像是与“未来的自己”做了一次连线。不妨一起来分享一下他们的收获与心得。

3.古 典著,《拆掉思维里的墙》,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出版

我们常常在备受打击后,告诫自己,认命吧!我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我做不好这个、干不好那个,我再折腾也就只能这样。于是,我们很多人都在被命运划定的路线上埋头行走,被思维之墙挤在生命的狭小胡同里,只为等着接受命运的审判而放弃了改变一切的努力,我们在由自己筑起的思维高墙里将自己阻隔于世界之外,将自己淹没于一片黑暗的世界里。这本书力图拆掉那些思维里的墙,让我们迎着这些豁口,在残酷的世界里看到一点光,找到前行的力量,找到更多的活法,努力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4.(英)希 尔著,张雪松译,《天蓝色的彼岸》,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出版

作者从幽灵哈里的视角,以幽默而悲怆的方式告诫活着的世人,要发现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善待自己喜欢的人。此书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10岁的哈里用自己死后的经历唤醒了我们生命的最初记忆,让我们明白怎样活着才不枉此生。读完此书,你会感觉:我似已死过一回,现在居然还活着,那就遵从自己内心,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吧。

据悉,这本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给全球的父母和孩子们,被誉为“最伟大的人性启示”。《泰晤士报》则称其为“最受读者欢迎的生命寓言”。该书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在欧美各国风行一时,创造了数百万册的发行量。

做自己

讲述:应稼泥

听了那么多学长学姐的分享,发现优秀的他们都有共性: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探索和完整的认知。他们清楚自己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因此,预备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仔细规划。

傅小敏学姐认为“做自己”非常重要。作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她绝不缺资源,但在丰富的资源面前,她拥有非常清晰的头脑:“必须首先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需要听哪些课,从哪些渠道来获得。”

来自西郊利物浦大学土建系的陈静男学姐也提到了这一点,她说: “如果你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别人质疑你,是需要你的解释,你必须用你的逻辑去说服他,而不是把自己全盘否定。”

在斯坦福大学读研的学长李林斐说,自己本科时曾去香港大学当交换生,觉得香港对待名人的气氛与大陆很不同。当有名人来港大做讲座时,学生们并不会怀着见名流或凑热闹的心情蜂拥而至,他们不盲目崇拜名人,非常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才是他们内心真正的召唤。

“所有人不是都涌向同一个方向。”

他们口中反反复复提到的“做自己”给我醍醐灌顶的感觉。如今大多数人不论喜爱与否,都在家长、社会舆论、物质回报的影响下一窝蜂涌向了热门专业、岗位。我们周围有多少人明白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并有勇气向它奉献一生,或者至少是大学时光吗?对于学霸,我很佩服他们的努力,但如果他们只是考出惊人的分数,而没有热爱的东西,从没想过改变世界,我实在是为他们感到深深的悲哀。一个没有目标,不曾为梦想疯狂的人,他真的存在过吗?

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如何选择方向,镇定地走自己喜欢的路,如何去努力,应该就是眼下的我亟需关注的。

平台的意义

讲述:刘海琪

如今在麦肯锡工作的学姐严霄玮说,为何用人单位挑选简历时还是会以学业成绩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他们看重的正是其背后反映出的担当,认为成绩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学业,就是负责地对待自己的未来。

严霄玮学姐还强调:课外活动是培养兴趣、领导力和交际能力的活动,不能放过。不断尝试,才能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什么,优秀资源才能为你所用。上大学时,就算是与自己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实习,有机会,也要去试。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但父母甚至同龄人常常不理解,觉得我把时间浪费在了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学姐的一席话,让我坚定了自己继续在这条路前行的决心。大胆尝试、主动寻取机会是我喜欢做的事。当这些看起来毫无作用的经历积累在一起,也许有一天就化作了一份我专属的财富。当然,我深知一切梦想都基于“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因而,除了要会规划,努力学习仍是要务。

来做讲座的学长学姐都来自名校、名企。他们勾勒出的浩瀚资源海洋让我思索:必须要走得更远,看得更多,去到一个更好的平台。而眼下,自己身边的平台也是可以主动迈上去的,我们往往没有把身边的资源都利用起来。在学长学姐的亲身经历的鼓励下,高二伊始,我就人生规划问题与自己信任并仰慕的老师做了沟通和交流。而这次谈话,我认为将会让我一生受益。

杭高的孩子是幸运的,通过“杭高人在场”这样的活动与学长们对话,他们有了更多了解人生选项的渠道。不过,你也不必羡慕嫉妒恨。其实在你身边也不乏资深的过来人,只要你有勇气尝试主动对话,他们定会让你受益匪浅。不知道怎么做?别怕,我们手把手教你——

猜你喜欢
学姐学长
云雾杜鹃醉
八旬老者 文化养生——记85岁北大老学长陈立柱
学姐
白鹭起舞
知心学姐
Dear Incoming Freshman (from an Incoming Senior) 高中怎么过,学姐有话说
面对爱情的时候,你能拿出多大的勇气
致新学妹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学长启导制在汽修专业教学上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