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扶贫开发决战决胜

2015-02-27 06:38文丨
当代贵州 2015年23期
关键词:丹寨贵州

文丨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 坤

贵州转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发展“四个轮子”,跳出扶贫抓扶贫,积极寻找破解现实困境的出路。

6月的赫章县海雀村,生机盎然。

海拔2300米的山峦上,万亩林海碧浪翻滚,庄稼地里的土豆、玉米叶绿秆壮,青瓦白墙新式民居错落有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的水泥硬化路连通各家各户,窗明几净的村小校园书声琅琅……

30年前,“11户农家,家家断炊,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室居住。”“安美珍大娘衣不遮体,一家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新华社一份内参,牵动中南海。僻远小村,由此开启减贫脱贫的绝地反击。

30年过去了,全村人均年收入从当初的33元增到2014年的6190元,森林覆盖率由5%升至70.4%。

海雀巨变,是扶贫攻坚贵州实践的生动样本。

“贵州的扶贫开发实践回答了在全国非常有意义的两个重大问题:第一,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只要认真干,贵州能做到,谁还有理由做不到?第二,贵州怎么做到的,这对全国也很有意义。”2015年5月6日至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贵州视察扶贫工作时明确指出。

上下同欲攻克贫穷落后“主要矛盾”

虽然贵州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仍面对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8.9%,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现状没有变,贫穷和落后仍然是贵州的主要矛盾。

离2020年只剩下5年时间,贵州要实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

对于这一点,贵州并不讳疾忌医,更不会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找破解现实困境的出路。

从今年3月底贵州党政代表团踏访福建宁德,实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系统提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举措,到4至5月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深入铜仁市、黔西南州就扶贫开发和同步小康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带头“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彰显出贵州决策层决战贫困的勇气和决心。

最大的扶贫是发展,最深的动力在改革。

迎着全面深化改革东风,贵州实施贫困县考核机制、精准扶贫机制、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机制等“六大体制机制改革”,创造出一系列扶贫开发的“贵州经验”,激活了扶贫开发的一江春水。

扶贫建档立卡、驻村帮扶工作在全国实现了“两个率先”。

贫困县考核、减贫摘帽和项目资金“三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小额信贷、雨露计划、生态移民“三个品牌”建设为全国作了示范……

“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2014年,贵州实施精准扶贫的“六个到村到户”,全省9000个贫困村、278万户、745万人的信息全部录入,为开展“靶向性”扶贫提供依据和参考。

如果说精准扶贫好比“滴灌”,那么驻村干部就是“滴灌”的“管道”,联接着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自2013年全省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以来,14万名驻村干部扎进大山深处和田间地头,真蹲实驻、真帮实促,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大会战。

立足新的起点,贵州近期出台了《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制定出未来五年扶贫攻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抓手。

蓝图绘就,正当乘风破浪。17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各族干部群众上下同欲,正以百倍的信心和干劲,用心用力战贫困,齐心协力奔小康。

因地制宜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地处麻山腹地的罗甸县龙坪镇移民新村,漫山遍野的火龙果花竞相绽放。

十多年前,这里荒山一片,家徒四壁的敖应福独自卷着铺盖从石漠化极其严重的深山来到这里,劈石抠土,开荒种地,一家人终于填饱了肚子。

如今,40余农户先后因为生态移民和库区移民搬迁至此,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发展火龙果,使其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敖应福种了20余亩火龙果,年收入达10万元。“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火龙果,户均收入可以达到5万元以上。”敖应福说。

移民新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扶贫路径,在贵州随处可见。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要把发展作为摆脱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转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发展“四个轮子”,跳出扶贫抓扶贫,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扶贫开发之路。

以工业化增加就业。在铜仁市碧江经济开发区,国内最大的鞋类产品零售商百丽鞋业3年前在此落户,项目总投资9亿元,目前建成投产的车间有3000余名员工,其中大部分来自本地。

以城镇化减少农民。在瓮安县经济开发区马鞍山安置区,70多岁的莫泽礼和家人两年前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还把空余的住房出租出去,老人每月除获得房租外还有1000多元的养老金,告别了农耕生活,养老也不用愁。莫泽礼一家的变化,正源于瓮安县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城镇化战略。

以产业化致富农民。被誉为“地球绿宝石”的荔波县依托自身的生态优势,大力培育推动旅游产业作为荔波县支柱、特色产业,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助推县域经济提速转型。

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周朝利老人掰着指头说出几个数字:“全村茶园约4万亩,茶叶加工厂80多家,农民人均收入8000多元。”

穿行于贵州山水间,绿色始终是贵州的底色。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扶贫开发实践,赋予了这片绿水青山新的生机和活力。

好风借力构建大开放大扶贫格局

在驶进丹寨的高速路上,“万达改变丹寨”的巨型广告牌上格外醒目。

2014年12月1日,万达集团与丹寨县签订《万达集团对口帮扶丹寨整县脱贫行动协议》,投资10亿元,力争3年确保5年,使丹寨人均收入翻番,实现整县脱贫。

“这次扶贫不是简单捐款,也不只是投资建厂,而是注重长期与短期结合、产业与教育结合、提高人均收入与整县脱贫相结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说:“丹寨扶贫是万达一次全新尝试,希望通过努力探索,为全国企业开展扶贫工作提供示范案例。”

万达牵手丹寨是贵州实施开放式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州广泛凝聚社会力量,依托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社会帮扶等平台,形成了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实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

定点扶贫深入开展。自1994年以来,共有31个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贵州省50个重点县。定点扶贫单位同时选派优秀干部到贵州贫困地区蹲点挂职,帮助引进、培训各类技术人才。

东西对口帮扶前景广阔。从2013年起,国务院在大连、青岛、深圳、宁波4市帮扶贵州的基础上,又新增上海、苏州、杭州、广州四市“一对一”对口帮扶贵州。8个帮扶城市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对口帮扶地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涵盖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文卫、房地产等多个领域,“互惠互利”帮扶格局逐步形成。

社会帮扶形式多样。国家烟草专卖局支持贵州基本烟田土地整理、水源工程、烟草扶贫新村建设;通过“百企帮百村”活动,164家扶贫龙头企业结对帮扶164个贫困村;世界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等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和个人也在贵州省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社会帮扶工作;“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村企共建扶贫工程”“春晖行动”“巾帼创业行动”“光彩事业”“三支一扶”等由社会各界参与的项目也纷纷出现,贵州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帮助的氛围和合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表示,贵州要在新一轮对外开放大局中,谋划好新的战略举措,抢抓机遇,建好通道平台,扩大对外开放,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大胆一点,经济发展就有可能快一些,脱贫致富也就有希望。

(责任编辑/蒋叶俊)

猜你喜欢
丹寨贵州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春耕大典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关于丹寨非遗“苗族锦鸡舞”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蜡染文化在平面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轮值镇长
——丹寨万达小镇的独特IP
浅谈贵州省丹寨苗族蜡染纹样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山地城市民族记忆的空间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