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研究

2015-02-27 08:42叶灵佳樊书敏胡秀芳穆诗桦李卓然韩兆楠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31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传统

叶灵佳 樊书敏 胡秀芳 穆诗桦 李卓然 韩兆楠(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研究

叶灵佳樊书敏胡秀芳穆诗桦李卓然韩兆楠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在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却不容乐观,甚至存在着很多认知误区。为了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更好的发展传承传统文化。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两点阻碍文化传承的原因,一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深刻;二是中国人固有的思维陋习。

传统文化认知传承创新

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浩浩汤汤五千年历史,承载着历代先贤睿智思想的遗产,是当代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是华夏子孙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之源,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炎黄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众多外来文化因素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呈现出了明显的断裂和萎缩的迹象,尽管社会各方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对传统文化予以保护与挖掘,但收效甚微。而且,在保护的过程中,在其背后也衍生出许多问题,让文化保护沾染了很多“杂质”。

针对传统文化方面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学者专家都从“当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着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建议。王冠等人的《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指出当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热情却对文化的传承无从入手,他们认为是功利主义阻挡了文化的传承;游富英的《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论文中指出现行教育体制的缺陷对文化传承有一定影响;周荃的《文化认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从心理学上解读文化保护;王旭的《传统武术对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学生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将武术引入课堂,直接的进行传统教育,分析文化传承保护在各地的差异性。

众多学者强调了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却很少有人研究该状况产生的原因。因此我们小组从“WHY”这个角度切入,研究人们明明在保护传统可结果往往背道而驰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愿能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主要在针对面向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文化认知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辅之以网络上各学者的研究情况,对中国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情况作一综述。

1.对民俗文化或形式了解不足

从下列表格(1-1)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列举的所有民俗都存在着很高的认知度,可见大学生对于传统民俗还是比较熟悉的。但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在一定意义上,当代大学生对民俗的认知存在着地域局限性。参与调查的河南地区的大学生几乎都对周口杂技特别了解,而南方大学生对其认知程度则相对小很多。由此可知,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还不到位,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并不能达到广为人知的程度。当然这也与民俗文化自身特点有关系,不过要想扩大传统文化的认知范围还需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让各地传统文化都有机会进入课堂。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小组认为学校可以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和需要,不仅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利用民俗文化,让当地民俗活动走进课堂,也可以开设民俗文化兴趣课程,通过对民俗活动的横向对比分析,了解其他地区相应的民俗活动,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其二可以在大学校园里鼓励大学生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民俗文化研究活动,形成民俗文化研究的浓厚氛围,加深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

2.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不足

传统节日是前人历史性的创造,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文化千年文明的缩影。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历史中发展而来,并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一些传统节日逐渐演变成了假期的代名词,我们不能否认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但是现代人对于传统节日的相关信息却不甚了解。

在参考天津大学的一份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传统节日知识淡薄,对于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知之甚少,更妄论其他,当然也就更不清楚相关的节日习俗。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详细的了解其来龙去脉,而是在了解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去发现所蕴藏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及其思想,这对于团结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有着深远的意义。在研究这份调查问卷的时候我们还发现,在选择过西方节日还是中国节日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大学生更热衷于西方节日,认为这是一种时尚的象征,相反对于中国节日的关注却很少。也即说明在大学校园里,我国传统节日正在淡化,西方节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及习惯。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传统节日在我国文化中占有很重的比重,而一些特定的节日习俗也具有很深刻的意义,我们十分有必要让现代人正确认识传统节日,了解节日习俗,而不是放任传统习俗消逝在不断飞速发展的现实中。

二、传统文化认知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对中国大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我们结合调查问卷进行了重点分析,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点:

1.传统思想局限思维

小农经济引导下的价值观与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属于传统农业社会的文明,自古以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这种思想显然与西方所宣扬的“个人主义,自我中心”存在冲突。纵观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国人认为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原因中“外来文化的冲击”占到59.44%,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国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十分之大。,随着社会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难免发生碰撞,自然就使得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与认识,而这一点在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上就难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传统思想里的劣根性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1-2),在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因素中,持“国人不重视”观点的占71.89%,“外来文化冲击”占59.44%,“传统文化乏味”(59.22%)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仅有36%选择“经济发展迅速引起的文化断代”。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大部分大学生把传统文化受冲击归罪于他人,而不是从自身寻找原因,这一点是由中国人传统思想上的劣根性——不能很好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引起的。一部分中国人无法认识到自身在传统文化传承上的不足,仅是抱怨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然而在他们抱怨外来冲击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欣然接受并热衷于外来文化中的各种娱乐因素,一方面抱怨传统文化不给力,另一方面又不能够有效的传播传统文化,致使“对外来文化的欣然接受”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受阻”陷入恶性循环。同样,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待韩国拟申请“土炕”为非物质文化的态度上,只有少数人从这次事件中认识到了“应加强文化保护力度”(19%),大多数人则是抱持着类似于“天朝上国,你们只会偷窃我们国家精华”的思想。中国人固有的思想让人们习惯于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表面问题,而不能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

小农经济引导下的创新精神的缺乏。鲁迅在《电的利弊》中却这样谈到中国人发明的文化:“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形态的不同导致了思维的差异性。而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封闭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这也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守旧内敛的特点。这种经济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注重家族观念,讲究“父母在,不远游”,但是这些特质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也就造成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对外界世界缺乏认识的特性。在看待传统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问题上,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沾染了浓厚的商业气息。我们认为,这其实是一种缺乏创新精神的体现,自古以来,实用主义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占主导地位,紧紧依托于实践所需,没有究极的好奇与野心,很多结论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不做深层的逻辑分析。这种惯性的思维逻辑也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国人思维的狭隘性。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发扬传统文化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其是为我们的生活而服务的,所以,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要具有一种创新意识,具有一种发展的眼光,传统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并不一定会使其染上浓厚的商业气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两者适当结合。

总之,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我们必须肯定其正面意义,但是不能说传统思想对人的思维模式就没有负面影响。数千年的文明传承,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文化或者技艺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某些古老的技艺只在小范围内传播,很难为众人熟知,久而久之将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当然,由于这种并不完善的传承方式已经有众多传统技艺消逝了。)中国人的这种传承方式就是极为不科学的,就像是闭门造车,一种小范围内的传承,传到的只能是前人留下的,没有与外界的交流,缺少外界新鲜力量与最新科技成果的加入,最终所能剩下的也许是精华,也许是虚无。中国缺乏一个更合理的传承与交流方式,对于一些独到的技艺确实需要寻找合适的传承人,也许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办学模式,开办特殊技艺的培训学校,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推广,而不是提到技校就只能想到蓝翔。中国需要真正的传统技术培训学校,毕竟有些时候机械化的生产再精美也找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涵义。而这也需要中国人固有思想的转变,并不是说上技校的就是没出息的,只有上大学才能有一个好出路,如果中国有足够专业的中国技术培训学校,那么应该也可以产生一批新的有实力的技术人才。

2.中国国民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不足,缺乏思考

根据前人的研究分析,我们知道中国人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的问题上,不仅体现在对民俗文化及其形式的认知不足,也体现在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不深刻上。可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来源广泛,在所给选项中均达到了50%以上的比例。既然有着这么广泛的接触途径,可对于文化传承的收效却十分微小,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小组分析研究认为,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对其认知不足,缺少自身的思考。通过研究发现,通过电影电视接触传统文化的比例达到了59%,即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是通过传媒手段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可是我们要知道传媒的作用之一就在于它的普及性,如果缺乏自己的思考就容易被传媒所误导。所以,由于部分中国人往往不爱对外界的信息事物进行理性而又认真的分析思考,缺乏自己的判断,倾向于将道听途说的东西和书本上的内容不加选择地作为真理接受,从而导致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良莠不齐,这也就间接的影响了文化的正确传承。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影响中国文化传承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思想局限了自身的思维;二是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针对这两点,我们从大学生角度提出以下措施:一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意识,在对待文化传承的问题上,切勿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认识;二扩大不同院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人思维的局限之一在于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我们要通过不断地交流活动来扩大自己的眼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总之,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做的,首先就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相对清醒的认识,再去谈如何去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饶品良.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分析[A].教育探索,2014(6)

[3]叶世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特点[J].财经研究,1985(4)

[4]东方朔.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伦理特质[J].江西社会科学,1989(4)

[5]戴红红,张梦新.论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当代传播,2008 (5)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传统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