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创新与突破

2015-02-27 13:55唐希牧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7期
关键词:频道纪录片

摘 要:近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大胆创新与突破,面对社会现实,迅速做出反映,生动地捕捉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富有意味的瞬间,用镜头留下了这个时代的丰富表情和人文思考。然而,伴随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样值得反思。本文将从媒介环境、作品创作、产业发展三个维度对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进行全景式梳理, 探索发展中的创新与突破,针对其中的问题开出一剂良方。

纵观近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如果说2011年是中国纪录片资源重组和方向调整的年份,2012年是中国纪录片品牌元年的话,那么2013年至今则是中国纪录片市场化推进、平台化合作、国际化开拓的重要时期。从资源重组、方向调整、品牌诞生到平台合作,短短几年间中国纪录片就风驰电掣般穿越创建期,成功地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并在发展中不断谋求创新与突破,这是社会各界的合力,更是纪录片人积淀的激情与智慧。

一、中国纪录片发展环境解析

(一)受众回归

2012年5 月,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播出后很快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在不到三天的时间内,达到近500万播放次数,7000条的互动热议。该片的热播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业界的好评,同时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一部纪录片的火热毕竟是偶然现象,由它的持续发酵所催生出来的中国纪录片行业集体回暖则是文化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电视节目在追求收视率和实现产业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新闻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其中又以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为主体,从宫廷剧到谍战剧,从竞技类节目到相亲节目再到选秀节目,荧幕上充斥着大量类型相似、题材雷同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使得观众被只重视“视像与快感”的文化消费主义享乐观所侵蚀。同时,加之这些年中国电视逐渐改变了过去“求大于供”的状况,而向“供大于求”的形态转旋和衍变。掌握手中“电视遥控器”的观众不再像当年只满足于被动收视的局面,他们迫切需要新的电视表现形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电视纪录片应运而生,适时地填补了人们对电视节目需求的“心灵空缺”。

(二)政策扶持

早在201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就发布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促进纪录片繁荣发展的文件,该文件为加快我国纪录片产业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媒体简称“限娱令”),要求各卫视综合频道限制娱乐节目播出比例,加大包括新闻、经济、文化、纪录片在内的多种类型节目的播出比例。文件的出台,促使纪录片制作播出队伍壮大,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栏目。由此,纪录片有了更多专属播出频道,其传播逐渐从专业领域扩展到公共领域。

但是,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不能过度乐观,近年来,大量纪录片出现了题材撞车的问题,跟风现象严重,同一题材多家拍摄,却因重复雷同而无法播出、积压在库,造成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浪费。对此,2013年2月,广电总局就下发了《关于实行电视纪录片题材公告制度的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拍摄纪录片必须向国家广电总局报备,其出台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对纪录片进行引导,汇总全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生产、中外合拍、引进境外电视纪录片(含素材)等题材信息,向全社会公开,以避免产生题材撞车、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为表彰奖励优秀国产纪录片作品及制作播出机构,培养纪录片拔尖人才,2014年,广电总局还制定了《2012-2013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审办法(试行)》,给了纪录片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使中国纪录片行业驶上了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二、中国纪录片作品特征解析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作品在数量与质量上有着诸多的创新与突破。同时在受众回归、政策扶持、文化需求三者的合力作用下,纪录片作品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视野更加开阔、选题更加广泛,表现手法更加灵活多变。

(一)人文历史类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向来是创作的热点。近年来,以央视为主力军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更是精品叠加,《京剧》、《习仲勋》、《中国通史》、《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下南洋》等作品在用镜头梳理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留下了对于时代的人文思考。如《京剧》以精美、凝练的视听语言表达了京剧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为当下人们感知京剧、理解京剧、喜爱京剧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将丝绸之路上60多位平凡小人物的生活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无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内心信念的坚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同时,各地卫视和地面频道依托自身独有的地域文化优势,也积极制作播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如《龙之江》、《成本华-一个被遗忘的抗日女兵》、《消失的古滇王国》、《我们的故事》、《人祖山》、《远逝的僰人》等。

(二)社会现实类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在我国长期缺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相较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现实题材作品因其投入精力多、操纵难度大、成本花费高等条件的制约显得凤毛麟角。的确,普通、平凡的人物和生活是现实题材纪录片追求的对象。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一些现实题材作品正是立足于用独特的视角反映平凡的人物和生活而取得成功。2013年10月在央视记录频道人文地理栏目播出的纪录片《游戏·人生》,则是我国第一部真实反映游戏行业从业者、玩家及电子竞技选手等人群生活状态的现实题材作品。全片以温情的视角讲述了游戏行业及游戏人生活工作的现状,通过游戏里的虚拟世界和真实情感的结合,描述网友产业的真情故事,传递了网络世界的正能量。同年,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的现实题材纪录片《青春致敬青春》,通过讲述一群青年寻找抗战时期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东北抗联特种部队的故事,展现了当下年轻人群的青春无奈。

(三)自然地理类

随着中国文明和开放程度的提升,自然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类的自然观也经历着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也体现在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创作中。从我国2013年第一季度推荐展播的22部优秀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地理题材类作品就有6部,分别是《丹顶鹤》、《重返罗布泊》、《人鸟之争》、《影像保护自然》、《万物之灵长》、《走向喜马拉雅》、《寻找亚洲象》。无论是《丹顶鹤》、《寻找亚洲象》里对全球濒危物种的保护,还是《重返罗布泊》中对“死亡之海”的科学实地考察,又或是《走向喜马拉雅》中极限运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这六部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国纪录片人对人与动物、人物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三、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解析

产业化是指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与社会生产活动方式的现代化过程。今天大众传播时代逐渐向小众化、专业化迈进的过程中,纪录片作为传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播出、销售等环节不断完善的同时,后产品的开发、新媒体的融合也取得了创新与突破。

(一)生产制作

生产与制作是纪录片产业链的根基,播出和销售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在纪录片的销售和制作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要素参与,包括投资策划、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等,这些要素形成了一个生产作业流水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投资

就目前中国纪录片情况来看,主要投资来源有三种:一是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和各级地方媒体;二是机构,如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三是企业,如大型民营企业和影视公司,也包括一些境外投资。随着对精品纪录片需求的增大,央视及地方政府加大了对纪录片的投资力度。从总体来看,国有资金仍是投资主体,民营企业及境外投资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

2、制作

多年来,中国纪录片在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中运行,只有少量的精品,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数量和产品。而市场的发展对纪录片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7月18日,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发起,全国100多家纪录片制作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在河南省会郑州成立。联盟的成立使各纪录片制作机构可以通过“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这个平台,与央视进行“委托制作”、“联合摄制”、“国际联合摄制”等多渠道合作,在提升纪录片制作水平和创作理念的同时,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出更多国际一流水准的精品纪录片,推动我国纪录片制作向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迈进。

(二)播出平台

1、电视频道

目前,电视台仍是我国纪录片播出的主要平台。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上海纪实频道、北京纪实高清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中国教育台3套、重庆科教频道、天津科教频道和辽宁北方频道为主的9个纪录频道是我国纪录片播出的重要力量。为了进一步形成“传播合力”,2013年7月19日,央视纪录频道联合地方台,成立了中国最大的纪录片整合传播平台——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联盟成立的宗旨是要充分发挥频道间优势和节目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纪录片产业引擎作用,以资金投入、节目资源投入、创作资源投入的方式,为各地方台建机构、开栏目、带队伍。

2、电影院线

我国最早的纪录片播出平台是早年的电影院,它以加片的形式放映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而这有限的空间现在已被商业电影所挤占。虽然我们在院线方面也尝试过一些努力,如2007年,SMG纪实频道启动了首届“真实中国影院计划”,上映了《圆明园》、《幼儿园》、《谁刺杀了陈果仁》等一系列获奖的优秀纪录,但最终票房不理想,收入惨淡。这说明,在院线平台播出方面,我国纪录片尚处在起步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院线对于纪录电影缺乏市场意识。目前,中国4700多家电影院几乎都是商业院线,没有专门播放纪录题材的平台,包容性不强,致使纪录电影往往还没预热就已经被下档。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院线平台表现不佳的结果。

3、新媒体平台

由于新媒体个性化和互动性的传播特点,加之视频网站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用户几何级的增长,纪录片已经将网络作为重要的传播渠道。近年来,我国纪录片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在台网融合的大趋势下,各大视频网站如优酷、搜狐、爱奇艺、凤凰视频等在原有纪录片频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加强自身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与电视台等其他媒体合作。同时,为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指导,中国网络电视台主办的 “中国纪录片网”于2013年1月22日正式开播上线。作为国家级新媒体综合性产业运营平台,网站汇集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移动传媒等各种移动终端,在促进纪录片政策发布、题材集纳、推介展示、传播推广、融资交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销售交易

我国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化的营销模式。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展销市场成绩喜人,从四川到广州,从戛纳到华盛顿,通过参加国内外各大电视节及展销会,中国纪录片取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例如:2013年,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参加戛纳电视节,有9部原创纪录片参展,包括以浓郁中国元素为特点的《京剧》、《舌尖上的中国2》、《园林》,以中国对外商业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瓷路》,以中外文化互动为主题的《发现肯尼亚》、《对照记:犹在镜中》等,受到了世界各国机构和买家的高度关注和青睐。其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来自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地的100余家机构进行了业务洽谈,仅参会期间纪录片交易量就达41万美元,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四、结语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热潮,中国纪录片想要生产与发展,必须坚持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首先,在取得政策和市场支持的条件下,应该,积极利用各类资源进行创作,开阔资本运作途径,开发多元播出平台,拓宽跨媒介营销渠道,最终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纪录片产业链运作机制。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力度和市场信息反馈,从而促进我国纪录片产业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创新中发展,在思索中前行。虽然在产业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纪录片终将形成一个和谐完善、高效健康、运行良好的繁荣局面。

猜你喜欢
频道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为民服务要在“群众频道”——改进作风不能“乔装打扮”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人生不同频道又何妨
寒假快乐频道
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