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如何做好舆论监督

2015-02-27 12:28林小凤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4期
关键词:电视媒体舆论监督

林小凤

(作者单位:山西吕梁广播电视台)

电视媒体如何做好舆论监督

林小凤

(作者单位:山西吕梁广播电视台)

摘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搞好舆论监督,不仅是电视新闻工作者长期关注并力争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也是全社会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手段,有责任有义务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法行为进行科学、依法、客观及全面的报道。本文结合一些实战案例和经验,就电视媒体如何做好舆论报道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媒体;舆论监督;记者综合素质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维护公正的重要桥梁,是媒体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有效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增强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和战斗力,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改进工作,有利于遏制社会丑恶现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改革开放。那么,电视媒体怎样才能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呢?笔者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 准确无误是舆论监督的生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点在舆论监督报道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不仅要求报道的事实准确无误,同时还必须做到事情的细节和语言表达的完全准确。这样,舆论进度报道才能真正打响,群众反映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2010年,山西吕梁广播电视台接到村民来电,反映一条公路地基大面积塌陷,车辆通行如履薄冰。电视台记者从这条新闻线索中发现了隐藏的新闻价值,立即深入现场调查,摸清第一手情况,很快在电视中播出了题为《公路地基严重塌陷 过往司机忧心忡忡》的新闻。新闻播出当天,立即引起交通部门的重视,他们在对新闻单位监督工作表示感谢的同时,迅速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现场勘察,并在第一时间开展浩浩荡荡的公路修复工程。修复工作开始后,记者一面现场记录施工进展情况,一面听取周边村民的意见,不断进行跟踪连续报道。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过往司机和村民都满意了,报道工作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次成功的舆论监督报道,可以说是对事实的本质、细节抓得准的典范,为了做好这篇报道,记者共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跟踪拍摄,前后共撰写发表了7篇稿件,每次采访记者都深入细致,掌握第一手资料,让事实说话,不武断下结论。事实证明,新闻报道特别是舆论监督报道,事实的准确无误是至关重要的,反之就会出问题,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不仅不利于相关个人和单位的工作,也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被动,在这方面是有过深刻地教训的。2009年9月,新的学期开始,学校的收费问题是个热门话题,为了揭露和批评那些有令不止、有章不循的不良现象,净化教育收费市场,记者采访撰写了一篇题目为《乱收费何时了》的稿件。稿件发表的当天,即有学校打电话来问责,说报道失实等。原来,在报道中点到的其中一所学校,确有少数班级收了学生的学习辅导材料费,但学校发现后迅速纠正,将多收取的费用退还给了学生。而记者在采访过程时没有与学校沟通,只听了一面之词,最后出现了学校纠正在前,播出在后的被动局面。错了,就要勇于承担,记者通过多种渠道与学校进行沟通,并在后续的新闻报道中公开承认自身工作的失误,最终得到了学校的谅解。经过这样的失误教训总结出:采写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报道时,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好新闻素材采集工作,做好与相关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的及时沟通。要养成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以避免工作中出现失误。

2 及时适时是舆论监督的准则

新闻报道过程中,既要做到准确无误,也要做到及时适时。所谓及时,就是要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材料对那些屡禁不止的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及时坚决地给予揭露、曝光;对那些不文明现象应及时地给予严厉的批评。所谓“适时”就是要对一些群众的呼声有反映,政府已准备解决或暂时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就不能人云亦云,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本着帮忙不添乱,有利于稳定发展的原则进行舆论监督。要站在全市工作的大局上替政府分忧,帮助有关部门一起做好群众工作,并选择最佳时机、最佳方案给群众一个说法。例如,2008年一个小区拆迁改造,由于牵扯范围比较大,施工改造时间较长,加上施工单位不注意建筑材料的文明堆放,使工地附近环境受到影响,周边居民反映强烈。当时,记者综合考虑全市的整体工作和群众意见,从改变周边环境入手,督促建设单位加强文明施工管理,在新闻报道中严厉批评乱堆乱放的不文明现象,并在新闻评论中向群众介绍市政建设的统一规划情况,使群众对一时不能彻底改变的环境状况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使周边环境得到了有效改观。总之,舆论监督对一切丑恶的、不良的现象,常常会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但稍有不慎也会给自己、给电视台带来很多麻烦。然而,既然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这样的职责,就必须认认真真把它做好。在日常生活中,既要树立依

法保护被报道对象合法权益的观念,也要有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舆论监督中立于不败之地。

3 “亮剑”精神是舆论监督的信念

舆论监督不仅对记者的专业知识、采访水平、应对能力是一种考验,更加需要记者具备过人的胆量和魄力,在面对阻挠和困境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亮剑”精神。2012年,不少市民反映说,他们在乘坐出租车时经常遭遇司机态度差、不打表、随意甩客、拼客和车内卫生差等各种问题,一段时间内这种投诉较为集中。针对这一现象,记者决定对出租车市场进行一次暗访大调查。暗访过程中,其中一路记者在乘坐出租车时就发现,一位出租车司机不但不穿制服,而且烟不离手,吞云吐雾,车内环境也是脏乱不堪。上车后,这位司机并未打表,而是径直前往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之后,原本只需元10的路费,司机竟强收取20元,并且态度相当蛮横,声称“即便运营人员在,也不打表,照收20,就这行情。”在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司机将记者“甩”下车。而后在没走多远,这名司机又以飞快的速度将车挡在记者面前,并要求记者再次上车,要将记者重新拉回到打车的位置。其实,对于一条新闻来说,目前暗访的素材已足够说明问题,但是出于对新闻的敏感和素材的渴望,同时为了进一步更深层次发现和披露问题,记者再次坐上了这辆出租车,上车后,司机开始以飞快的速度在市区外围奔驰,并不停拨打电话召集人员,似乎一场“恶斗”不可避免。面对未知的状况,记者一方面采访司机继续收集素材,另一方面镇定地拿出手机拨通电话向外界通知自己位置和状态,正是由于记者的坚持,让司机最终放弃了恐吓和威胁的打算。暗访结束后,记者立即撰写了题为《出租不看表看行情 拼客甩客还蛮横》的新闻进行播出,将司机野蛮行径公布于众,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运管部门也及时对该违规司机进行了严厉查处,吊销其运营资格证,并在全市展开出租车运营市场大检查。这样的经历,对于做舆论监督的记者来说,是家常便饭,而新闻播出后记者遭遇的各种威胁也是屡见不鲜。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时刻牢记使命,具备坚定的信念。

作为一个地方城市媒体、传统媒体,要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还要立足本地实际,分析本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方法和措施。要搭建好大众知情权的信息平台。应充分发挥信息渠道丰富、动作反映灵敏的优势,对社会环境信息实行及时采集,随时发现和掌握各个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客观、真实及可靠地提供给广大群众,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作者简介:林小凤(1964-),女,山西兴县人,编辑,研究方向:电视节目的编排,监督管理。

猜你喜欢
电视媒体舆论监督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大有可为
基于电视媒体的中原文化旅游对外传播路径探究
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探讨
老龄化社会电视媒体惠老服务的反思与对策
语文因它而更精彩
舆论监督与被监督的辩证思考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