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媒介慎用话语权

2015-02-28 04:30王冠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话语权媒介权力

摘 要:掌握着传播媒介的媒介从业人员自新闻行业诞生之日起便成为监督社会、为民发声的至关参与者。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传播信息渠道的广泛和成本的低廉使得以职业新闻人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在追逐经济利益和社会关注的同时,忽略了自身掌握的话语权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262-01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流媒体设备的迅速普及和4G网络来临后超快网速带来的便利支持,针对突发性事件,普通大众人数更多、分布更广,相比于职业记者更容易传递出更具现场感的新闻信息。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有条件也有意愿随手一拍,发条微博、上传“朋友圈”来传播信息。这种被西方媒体称为“公民记者”时代到来的同时,许多媒介从业人也陷入了另外一种困惑中,如何在这种媒介环境中保持媒体的优势地位与权威声势,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个案来浅析话语权滥用在新媒体时代的表现。

一、媒介话语权:是权力也是责任

回溯历史关于话语权最早的研究当属20世纪70年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这位话语权领域“教父”级人物提出的“权力话语”概念至今仍影响着许多人。福柯的逻辑是,权利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可以掌握的位置,而是一种贯穿整个社会的“能量流”,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也就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因为这样的话你可以有权威的说出别人是什么样的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 [1]而在新闻传播领域话语的源头最早应该追溯到语言学视角的新闻文本研究,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新闻报道更能体现这种话语分析。在现代社会中,“话语权”的概念就更加直观了,是一个社会团体或组织为了满足自身利益通过文字、声音、影像等形式表达自身意志的手段,并且发生后会使他人和社会形成影响甚至改变发言者的利益。在我国宪法中,话语权是指公民有就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是一种表达权和参与权的体现。 [2]

结合上述认识,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看,媒介技术本身会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媒介的话语权也就不难理解。基于舆论监督意义上的媒介话语权,实质是社会公众许多基本权利。例如,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一种自然延伸。而媒介机构因其对传播工具掌握上的绝对优势可以将其话语权从权利转为权力。权力衍生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责任的约束,无论是国家、社会、行业、受众都需要传播媒介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发挥自身作用。例如,对国家、政党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角度的把握;对社会维护社会利益;对受众保障其个人隐私等等。因此,媒介在行使其话语权时除了权力更多是责任与义务。

二、慎用话语权:有挑战也有机遇

(一)遵循新闻规律

面对当前话语权使用上的种种乱象,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合理使用话语权、规避话语权滥用现象迫在眉睫。虽然慎用话语权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观念上都面临巨大的革新,但媒介话语权的合理使用带来的效益似乎是难以估量的,从媒介品牌公信力到受众“买账”,从国家形象的宣传到真正为民发声。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遵循新闻客观性规律来进行各项新闻活动。新闻客观性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理念层面。一个是操作层面。作为一种理念,客观性是指在工作之前,新闻从业者的脑子中对这个职业的认识——我要向公众客观地、不带偏见地报告事实,而且相信能够把事实和关于事实的价值(对事实的评价)分开。 [3]用规律约束媒介话语权的不当运用捍卫新闻人的职业操守。

(二)尊重受众权利

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受众是传播、宣传工作是否行之有效的重要评判标准。而在全媒体时代来临,传受关系不断更新的当下,受众更因为发表意见平台、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多而可以更加直观的判断媒介对于话语权的使用情况。作为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方,受众向来是媒介必争之地,迎合受众口味丧失新闻操守的案例不胜枚举。媒介过分关注受众喜好偏向的同时却丧失了对受众最基本知情权的维护。“新闻速食”的时代使得媒介在发声时更加急切、更容易罔顾职业操守。作为一名普通受众无法从媒介处获知他应该获知的新闻而是沉浸在媒介通过“议程设置”所塑造的拟态环境中。媒介作为掌握话语权的优势一方,对受众获取信息的合理合法权益的保障投之于行动中便是对新闻事实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报道。《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客观独立、服务大众的宗旨堪称新闻人捍卫受众合法权益的表率。充当“把关人”角色的媒介在提升自身媒介素质和尊重受众权利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维护媒体形象

一家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便是媒体背后的品牌价值和其自身的公信力,媒体应该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媒体效益的来源有二:一是由广告商投入资金形成的媒介的经济效益,这是媒介保证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二是媒介塑造自身形象形成的品牌效益,这是媒介长足发展形成足够影响力的核心元素。一个丧失品牌、丧失公信力的媒介注定无法在媒体变革的大浪中前行。慎用话语权要从每一篇报道实践,切实的树立起公正、客观、准确的媒介形象。这既符合媒介自身发展的要求,更适应在信息化条件下受众的媒介接触现状。当下,受众不再为如何获得信息苦恼,充斥在眼前的新闻哪一家媒体更值得相信才是受众关心的重点。审慎使用话语权,做到“声为民发、声带民意”才能达到媒介在经济和品牌效益上的双丰收。

三、结语

一位新闻人曾经说过,“即时新闻死了,也会留下圣徒无数”,这句话背后是对新闻这个职业最崇高的信仰。面对当前各种媒介乱象,逆来顺受不行,随波逐流也不行,只有站稳脚跟坚持自身最崇高的新闻操守才能塑造整个社会良好的媒介环境。媒介话语权从来都不是水中花镜中月,而是掌握在每个新闻人手中最值得珍惜的权力。它是权力更是责任,审慎使用话语权势在必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日,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媒介的话语远比想象中有力量!

猜你喜欢
话语权媒介权力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书,最优雅的媒介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权力的网络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