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价值

2015-02-28 08:58
新乡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思想

靳 丽

(周口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南 周口 466001)

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价值

靳 丽

(周口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南 周口 466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当代中国进步和发展的精神旗帜,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高等院校是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面对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革,高校应积极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使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等学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等学校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是道德文明建设的知识高地,是人类价值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集散地,肩负着培养与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在积极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应当充分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力量。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居于首位。“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传授,又要重视全面发展,把德育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来抓。目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十分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格局深度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特别是网络信息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国利益摩擦和矛盾冲突加剧,美国借口重返亚太对我国实施遏制战略,以日本、菲律宾和越南为首的一些国家在某些大国的怂恿下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与我国不断产生摩擦,甚至有发生擦枪走火的危险,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和复杂。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发展的攻坚期,经济转轨步伐不断加快,反腐工作强力推进,社会矛盾频发多发,利益调整难度加大,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为繁重,潜在的困难和挑战更加凸显。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分裂势力、非法宗教和西方文化以各种形式向高校渗透,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互联呈现网裂变式发展,一些所谓的“社会公知”、网络大V、异见分子编造各种政治谣言和虚假信息,抹黑我国党和政府,传播和鼓吹西方价值观,炮制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等等。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严重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任何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要有核心价值观的强力支撑。核心价值观可以使社会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有助于社会成员自觉抵制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凝聚社会力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同样,我们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强力支撑。我国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将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如何,直接关系伟大“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高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他们的道德品质,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他们的头脑,引导和帮助他们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客观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在比较和交流中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不断发生冲突,这在国际社会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复杂化日益突出。面对这些情况,迫切需要我们建立一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主导大学生的价值走向。同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也必然要求建立一套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推动力的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的思想动力和精神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历史任务。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安全因素依然大量存在。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它们正在利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优势以及精美包装的商品文化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企图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颠覆大学生既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敌对势力企图通过文化渗透与我们争夺思想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并且这种斗争空前激烈。近年来,某些西方国家在我国周边海域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演习,表明它们的文化渗透正在同经济扩张、政治霸权和军事威慑结伴而来。放眼全球,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为军事、科技、经济等“硬实力”的竞争,而且越来越表现为反映在“软实力”方面的较量。在软实力较量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族文化以及由民族文化培育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它们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大力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面对各种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形成猛烈冲击的新形势,面对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文化颠覆与渗透出现的新变化,面对某些西方国家与我国争夺青年一代呈现的新特点,我们必须高举旗帜,坚定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粉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西化的政治图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使他们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各种社会不良思潮冲击下经受住考验,才能有效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挑战。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构建稳定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改革全面推进,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文化建设大力加强,生活方式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这一切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影响。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他们有朝气、有活力、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自强、创新、成才、创业意识强。这些都是我们应予充分肯定的,但是在多元化社会和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也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是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和思想价值多元多样。这已经成为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诸多因素,只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激励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营造和谐、平安、稳定的校园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精神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价值目标追求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制、发展模式和奋斗目标。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主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和谐强调的是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与共生,包含着全面协调、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念,追求公平公正的生存环境。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推动。只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广大人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高校应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加强德育工作,为高校实现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迫切要求

从总体上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好的,呈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等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尚有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政治偏差,具体表现为政治信仰迷失、思想道德失范、民族意识淡化、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他们在价值判断上认同奉献精神,但在具体选择上却更加注重自我发展;他们认同承担社会责任感,但在现实中却优先选择自我实现;他们认同国家与集体利益,但又强调个人利益的满足。这些状况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高校不仅要教会他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树立远大理想,提高道德修养,打牢思想道德基础,使他们既要把握好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又要解决好个人道德品质提高的具体问题。这既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实效的迫切要求。

在新形势下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呢?就目前而言,高校要在全体师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因为,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清醒把握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怎样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江泽民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3]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4]习近平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5]五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的都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

旗帜凝聚人心,旗帜引领方向。只要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坚持“三个倡导”,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高等学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因势利导,主动作为,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注重创新,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生活,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1]习近平.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2-26(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1997-09-12)[2015-05-12].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8/65445/4526285.html.

[4]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EB/OL].(2005-01-17)[2015-05-12].http://wenku.baidu.JP2com/link?url=HHBUwKtG4kq_T73vsOBuJyF3i_lns2lOiKBCMhtX0NmvcY_3Zd7O-Igw3NgYwbM11qTF755o

ZE5tC2X3X0vyIlvzaJ3vgRCywTLIVhu79QO.[5]张传开.信仰: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J].求是,2013(19):22.

【责任编辑 李 敬】

2015-05-26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助项目(2014-MYB-113)

靳丽(1982—),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G641

A

2095-7726(2015)10-0001-0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思想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思想与“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