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恐慌”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2015-02-28 10:26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丁太魁
新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恐慌途径儿童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 丁太魁

“童年恐慌”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丁太魁

【摘要】“童年恐慌”影响儿童身体健康成长及其价值观的形成,阻碍孩子自信心、理想的形成,阻滞学习进步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主要原因有:转型期社会压力传导给了儿童;教育制度改革滞后;家长固守传统教育观念,缺乏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知识,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认识、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课外生活内容单调,缺乏心理压力释放渠道。解决途径: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改进;教育制度改进,家庭、学校增加文艺、体育、社会实践内容,帮助儿童建立伙伴关系。

【关键词】童年恐慌危害原因解决途径

“童年恐慌”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一部分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所导致的童年缺失而出现的一种焦虑心态。下面通过讨论其产生原因、解决途径,以期找到解决途径,实现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一、“童年恐慌”的表现

童年恐慌,首先表现在一部分儿童承受着与学习有关的巨大压力,这是儿童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最主要压力之一。儿童日常对幸福和苦恼的体验大都与其学习状况关系密切,学业上的成功与否往往是他们快乐与否的主要原因。其次,“童年恐慌”表现在一部分儿童扭曲的学习动机和较高的成就焦虑上,沉重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升学竞争扭曲了一部分儿童的学习动机,强化了这些儿童学习的竞争需要,弱化了求知需要,使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持久的动力,陷入成就焦虑之中。其三,同学之间的竞争由促进学习的手段变成了目的,影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这些儿童常常因考试或学业压力而心情不好、郁闷和烦躁,睡不着、睡不好、不想学习、自卑,还有少数儿童甚至对生活感到绝望。这些儿童失去了许多童年的快乐,致使童年过于短暂,对未来产生了不可预知的疑惑和恐惧,厌学、厌恶生活,甚至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

二、“童年恐慌”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1.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童年恐慌”。一部分父母对儿童的学历期待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对于一部分儿童来说,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因此,长期不能够达到父母的标准,他们便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从而丧失了自信、理想、勇气,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也加重了一部分儿童的心理压力和恐慌气氛,造成孩子产生“童年恐慌”。

2.教育评价指标单一,一些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导致“童年恐慌”。一些学校把提高升学率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学习成绩上。评价指标的单一,导致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过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方面,进行重复、低效学习,甚至无效学习,使学生发展中许多真正重要的方面常常被忽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剥夺了孩子生活中的许多乐趣,也使孩子丧失了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渠道,失去了建立自信的重要途径。

3.社会上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导致“童年恐慌”。在许多地方存在一些浮躁心态和狭隘的成功标准给儿童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媒体对高考状元的热捧和对十几岁孩子考上大学的宣扬,都将追逐所谓成功的压力直接对准了儿童,使一部分儿童对未来望而生畏,内心恐慌不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被广泛地误导成竞争越早越好,完全背离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现代儿童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他们对现实的了解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儿童价值标准、是非观念、思维能力的局限,缺乏对成人世界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对能力,因此更容易对某些负面信息产生恐慌。

4.社会变迁是造成“童年恐慌”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使人口迁徙速度快、规模大、范围广、跨度大,有统计显示跨县、跨区、跨省各占三分之一,这种快速的人口迁徙使传统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农业社会那种男耕女织密切相处、交往的生活模式被工业社会行业关系所取代,工作与居住分离。这就大大限制了父母参与儿童家庭教育的时间、空间、机会、途径,使孩子生活、学习、思想、交往、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或不能及时得到关心、帮助、指导、解决。父母工作地点与孩子生活、学习地点分离,一些地区盲目合并学校,使年龄很小的学生过早地住校独立生活,也是造成许多“儿童恐慌”的客观原因。

三、“童年恐慌”的解决途径

“童年恐慌”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改善。

1.家长教育观念转变。家长反思、发展自己的教育观念,这是解决“儿童恐慌”问题的重要途径。父母用科学的方式参与孩子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受到父母关心、爱护、帮助、鼓励、指导、监督是幸福的;对父母来说,获得了亲情的支持,更加认识到工作、学习、事业的意义,认识到了奋斗的价值,更有利于夫妻关系的和睦。

2.父母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孩子的爱护。父母可以利用电话、电子邮件、视频、节日礼物等多种形式表达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父母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关心、爱护、支持。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证明,所有的孩子,在整个童年与青少年时期都需要身体的接触。在很多文化中,聪明的父母都了解触摸孩子的重要性,被人拥抱和亲吻的婴儿,比那些被人长期甩在一边且无人碰触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健全的感情生活。当孩子开始上学时,他们仍然迫切地需要身体的爱抚,当早上你给他一个拥抱,会使他一整天都有安全感。对很多孩子来说,肢体语言比肯定的言辞、漂亮的礼物都显得更有价值。

3.全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措施是在国家的强力主导下,深化教育改革;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均衡教育和教育公正。社会不再将学历、文凭作为用人的唯一标准,家庭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全方位多元化评价、肯定儿童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为儿童营造幸福、快乐的成长环境,才能使儿童对学业和未来发展不至于有太大压力,不会感到太多恐慌和不安,使童年幸福、快乐。

4.社会制度改进。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加快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福利制度改革,减少父母工作地与居住地分离,使其能够充分完成自己的家庭教育责任。这既是社会改革、政治改革问题,也是关系到家庭教育的重大问题。

5.建设多种家长学习交流平台。在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少先队、学校议事日程中,把家庭教育、家长培训作为一项工作内容考核,让家长分享、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研究成果,提高家庭教育成功率、效率,降低家庭教育成本,降低少年儿童教育成本。

6.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不仅丰富儿童学习生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结合,而且也是家庭亲子关系建设的途径。儿童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技术、观念、能力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个差距是推动儿童学习的基本动力。由于每个人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其认识水平、特长不同,在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实践中,既能够加深对孩子特点、兴趣的了解,也能够使孩子在父母引导下加深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让孩子看到自己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别,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学习的正确态度、途径、方法。

7.家庭、学校支持、鼓励、帮助儿童建立、发展伙伴关系。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研究都证明,有几个亲密的朋友,可以大大增强安全感、归属感,得到他人关心、认可、鼓励、维护,以稳定、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生活、交往。许多人童年的伙伴是一生的生活、学业、事业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动力来源。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支持、帮助儿童建立个人友谊更加重要。家长还要发挥好亲属、邻里、朋友的作用,让少年儿童在亲友交往中学会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扩大建设友谊的学习途径和机会,让儿童有意消除、化解“童年恐慌”。

【参考文献】

刘秀英.孩子的成长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J].少年儿童研究,2012(7).

作者简介:(丁太魁,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副教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思想教育、家庭教育)

猜你喜欢
恐慌途径儿童
Cartoons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孩子入园焦虑,家长莫要恐慌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甲流蔓延令印度恐慌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