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策略探究

2015-02-28 14:11罗祥沛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5期
关键词:导学案学案新课程

罗祥沛

(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 广西防城港 538021)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策略探究

罗祥沛

(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 广西防城港 538021)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体验研究过程,收获结论。而最能发挥这一特点的是导学案教学。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问题的提出、导学案设计的过程、实践中的问题出发,探究"导学案"的落实策略,以期对教学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

导学案 探究 学习方式 "探究——分享式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式学习、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实践式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为此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不同于传统课堂,改变“学生学法和教师教法”是体现最新教育理念的关键。

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为“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体验研究过程,收获结论”。而最能发挥这一特点的是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教学要求学生按导学案所设的问题主线逐步深入探究,从课前预习就开始主动思考,课堂中合作交流,阐明观点形成结论,从始至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自我感悟、相互分享,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何设计、实施导学案教学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这项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过程

一份优质导学案的设计要求:首先创设的情景(或问题)要能提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能引发思考,然后逐层深入。既要有独立的自主学习又要有合作探究交流、自我总结等互动,最后作为效果检验还要回归练习检测与高考链接。笔者认为“导学案”的设计有几个重要环节:

(一)明确学习目标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其实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初衷和走向,是教学策略设计、学习策略设计、教学设计评价的基本依据。过去只有老师才关心课程目标,本次课改有变化,希望学生也来了解和关心课程目标。高中生已经接近成人,理应关注自己的未来发展,关注自己应该学到什么,自己应该获得哪些本领。所以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共同追求。如探究一:必修4《正、余弦函数的性质(1)》的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技能: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些简单常见的函数的周期性,并会求简单三角函数的周期

2.数学思考: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探讨三角函数性质方面的应用。

3.问题解决:通过研究三角函数性质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以他人交流。

4.情感态度:让学生自己根据函数图像导出周期性,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体会三角函数图像所蕴含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过去学生仅将知识技能作为目标,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则是由老师在课堂中贯穿渗透。现在明确出来让学生了解,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

(二)知识温习

知识回顾,以往我们只是简单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对新课程要求下的课例来说单回顾这些是不够的。知识回顾应是温习本节课例中将要涉及到的、用作铺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其内容可以是上一节课的知识,也可以源自其他章节,更可以是其他学科,甚至是来至于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回顾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一些较难的知识还可建议学生相互探讨、求助老师、甚至查阅图书馆、网络等不同途径获取答案。如探究二:必修4《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笔者在进入新课学习之前,就引导学生复习向量加法、减法、数乘等基础知识,而为了更好的引入和导出,我们还引用了物理中的位移分解和受力分析。从效果来看,这样温习,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理论的支撑和实例应用证明,使得新知识探究脉络更清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切入、更好地探究、更好地应用。

(三)新知探究与应用

就数学知识学习、探究规律而言,其过程与方法主要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升、应用等几部分构成。学生在“学习目标”中明确要探究些什么,而且在“知识温习”中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准备,有了初步的想法和探究的冲动。所以本环节要做的就是创设情境,通过“情感——知识——能力”的教育模式,把学生“领”进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对情境中设置的问题的破解,循序渐进地探索逐步呈现出新知识的脉络。如探究三:必修3《指数函数》,笔者这样设置脉络: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问题——拟合为指数函数——分析图像、性质——回归应用(人口增长、银行复利、高利贷等),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并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课堂效果反馈来看,这种“生活——数学——生活”的探究模式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理解和应用。

(四)练习检测与链接高考

通过渐进式、有梯度的课堂练习考察学生认知的掌握程度来检验课堂的有效性,还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设置一两个发散性的问题给学生课外探究,把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高考链接”明确最终考查形式,有的放矢。与学生一起分析、深挖高考真题背后的考查目标和方向,回归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更有效地衔接课本基础知识与高考要求。

(五)反思与总结

要求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再思考,对重点知识和方法再加深理解。并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感悟与收获,养成学而后思的好习惯。通过相互的分享,也可以使学生思维更开放、更多元。

二、问题与对策探究

随着导学案的实施过程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了一些操作问题,并作相应的调整。

(一)重点定位不准确。认为课本例题太单一,达不到高考标准,而把导学案设计重点放在综合题、高考题和变式训练上,脱离三维目标要求。调整策略是:回归课本,以本为本。尽管高考是综合性考试,但也是以基本公式、性质、定理为依托来展开。导学案定位的重点为三基训练,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再渐进深化,明确主次。

(二)内容难度过大。调整策略是:专研教材,以课本例子为基本标准,由浅入难。让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主动起来,从最基础的问题研究开始,逐渐找回研究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笔者认为,这也是新课改的一大初衷。

(三)题量过多。有些设计导学案过于心急,希望能概括完整、面面俱到,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容易丧失探究兴趣。调整策略是:统一模版,统一题量,控制在10到15题之间,让学生可在40分钟内完成。内容也不必全覆盖,留一些空间,让学生感受发现的乐趣,能更进一步激发探究的热情。

(四)两极分化。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按导学案引导有序地自主完成课前学习,课中就能更好地把握重难点、与老师同学互动探究,提高课堂效率。而对于部分学困生,由于缺少自主探究的习惯,遇到稍有难度的问题就放弃,等着上课给出结论后死记硬背。此时导学案的效果就不太理想。调整策略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把重点放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做好思想工作,不断检查落实,让学生逐渐体验到课前导学的优势,使之形成习惯。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进一步鼓励探究,设置更开放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做到因材施教。

[1].常凤,周本伟.《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J],200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导学案学案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乡愁导学案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比例尺(一)”导学案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