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三美,走近诗歌——《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认识

2015-02-28 10:26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邱丽珍
新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幅图清平乐村居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 邱丽珍

品味三美,走近诗歌——《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认识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邱丽珍

【摘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使学生举一反三自己赏析古诗词?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古诗词,从儿童出发,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品味其韵律美、意境美和文字美。

【关键词】韵律美意境美文字美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是小学生正式学习的第一首词,对它既有一种从诗上衍生过来的熟悉感,又有一种初见词特有的陌生感。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带领孩子们走进古诗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品味其韵律美、意境美和文字美。

一、比较感受韵律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唐诗的“韵律”在起作用,词亦如此。

1.词词比较,整体感知。古代的词都可以合乐歌唱,能歌唱的就有一定的曲调,“清平乐”就是这首词的曲调名,即词牌名。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很陌生的知识,太抽象化。我就给学生听苏轼的两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他们说说听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让他们从整体上感受这两首词不同的韵味。

2.诗词比较,细节感知。看到《村居》这个题目,学生首先会想起二年级时学过的高鼎的诗《村居》。那么就出示这首诗,大家一起来玩一个找不同的游戏吧。教师适时小结,并引导学生发现词的特点。

二、想象体会意境美

俗话说“诗中有画”,古人作诗作词都讲究意境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更是给我们展现了一连串美的画面,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景色美,有翁媪“相媚好”的亲情美,有“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的勤劳美,有小儿“卧剥莲蓬”的调皮美。这些都是诗歌中客观的、看得到的、浮动于表面的“境”。而诗歌的“意”是主观的、想到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意”,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想象力。

1.清景图。一溪一草一茅屋,如此清新淡雅的农村景象给人的是除去浮华之后的清静。充分调动学生各感官多层次地感受这世外桃源般的美丽小村。

2.相媚图。女子的眉毛在相貌中占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我们称漂亮的年轻姑娘为“美眉”,即使不漂亮也可以叫“眉清目秀”,即使不清秀还能用眉毛来“眉目传情”。成熟的女子有一种美叫“妩媚”,武则天当皇帝前叫“媚娘”,阳光灿烂也叫“阳光明媚”。经过这一连串的词组联想,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理解“媚”的意思。

3.锄豆图。大儿是怎样锄豆的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儿的穿着与其他人的不同,想象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画面,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至理名言,体会大儿勤劳能干、孝顺有担当的美好品质。

4.织笼图。为了能让学生感受中儿的勤劳美,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个中儿,你会怎样“织笼”?想着正在田里劳作的哥哥,耳边听着爹娘亲热的交谈,不时望望溪边年幼的弟弟,心中又有何感想?

5.剥莲图。小儿子趴在地上,翘着两腿左摇右晃,手里剥一个嘴里吃一个,自得其乐。“无赖”一词贬词褒用,更是把小儿的可爱与老夫妇俩的喜爱展露无遗。

三、迁移领悟文字美

这首词只有46个字,寥寥几笔,但在辛弃疾的笔下却是景物与人物俱惟妙惟肖,有浓浓的乡村气息。古代文人作诗作词必惜字如金,每每传情达意处更是仔细斟酌推敲。

1.同中求异。词中给我们描绘了5幅图,作者是怎样把这零散的5幅图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大幅内容丰富的图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词中出现了三个“溪”,小溪连接了上下阙,把5幅图串联在了一起,使田园生活更加美好和谐,令人向往。

2.醉翁之意。有句话叫“酒不醉人人自醉”,这种“醉”叫什么醉呢?老夫妇俩为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而醉,为勤劳能干、活泼可爱的三个儿子而醉,为安宁、恬静、悠闲、幸福的生活而醉。再让学生想想还有谁也醉了?作者辛弃疾出生于战乱时,亲眼目睹家乡的亲人和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动荡,吃不饱,穿不暖,流离失所。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抗金,可惜壮志未酬,被贬闲居在江西农村。当他看到这一幅幸福快乐、安宁祥和的农村生活图时,压抑心中多年的郁闷之情一下子消散了,突然体验到了那久违的悠闲自得的心情,自然会陶醉其中。

3.吟诵取易。“中儿”即我们平常说的二儿子,“小儿”即三儿子,文中为何不用“二儿、三儿”?联系《推敲》一文中学到的韩愈建议贾岛舍“推”用“敲”原因有三,其第三点即“读起来声音响亮些”。“二儿”与“中儿”意思一样,但读起来不仅顺口也响亮,“小儿”则顺应“中儿”。

古人的遣词造句堪称一绝,在学习古诗文时,我们决不能放过这样的精彩,但绝不是就字解字、就词说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学过的知识中懂得迁移,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能以此类推,触类旁通。

猜你喜欢
幅图清平乐村居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村居
清平乐
《村居》高鼎
村居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村居杂记
奇怪的影子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