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取向

2015-02-28 04:30甘琦玥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瑞秋工作者受众

摘 要: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新闻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新闻这一公共传播方式,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及意识形态的更替变化,让处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的奋斗者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不可避免的,个别新闻报道所产生引发的社会矛盾与价值讨论愈发激烈,新闻事实同新闻价值之间的天平不断摇摆,现阶段,“平衡”作为二者共同希冀的未来走向,以加强对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探讨,依托真相、正义及道德等重要衡量因素的研究将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206-02

一、前言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更新,社会现象能够及时被新闻工作者进行挖掘播报。然而,新闻报道所产生引发的社会讨论一方面增加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度。同时,新闻传播时,传播的内容、形式及对象又深深受到新闻价值的影响,在这一社会进程中,为了促使新闻内容以正能量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言之所谓的“事实”是不利于播报的,而这就产生了事实重要还是价值重要的矛盾,对二者的探讨,对于新闻业工作者所面对的媒体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之间平衡的方法

经济不断进步过程中,公众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提高,现在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运用法律等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开始意识到新闻内容或许由于某种原因没有给予自己最大的知情权,部分公众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然而还有部分公众认为,新闻报道应及时报道各种正能量的内容,在鼓舞人心的过程中,能够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对人进行正面教育。这两种说法各执一词,如何衡量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平衡关系,是新闻人的日常工作。是真相、正义、道德这杆秤上的重要砝码。建立过程,困难重重。

(一)辨析新闻事实与真相的关系

“严格地说,事实是不能定义的。”这是罗素在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一书撰写导言时提出的,他充分说明了从学理上认识“事实”存在困难。具体到新闻学领域,新闻事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真相。所谓新闻事实,是实际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状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而真相则是事物的内在本质。真相的释义在新闻报道中指事物的真实表现及情况。从表面字义上看,它同“假相”相对。对于事物的表面而言,都拥有两种现象,即真相和假相,这两种现象在新闻报道中是很容易被人们进行感知的一种事实。但是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尽管描述的内容都是事实,却无法判定这就是将事件的真相完全展现了出来。 [1]在对事件的真正情形和本质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只能依靠事实说话,这也才能够将真相表现出来。而那些对事件的真正情形和本质进行掩盖或断章取义的报道,就是所谓的假相。例如,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公众从镜头中能够发现某地出现了打斗的痕迹,然而这并不能够说明,新闻镜头前的位置就是事发现场,其中可能有人为伪造的可能,也有镜头没有摄录到的可能等。在这种情况下,受众需要从新闻记者的口中才能够得到真相和实施情况。因此,进行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和受众都应当将事件的真实性尽可能的加强和强化,还要对其中包含的假相具有区分和辨别的能力,不仅应该对事件发生的真实性进行分析,新闻工作者还应当在工作中全面的、客观的进行报道,避免一切可能扭曲事实真相的情况,努力将事件整体的实际情况和本质展现出来。 [2]

(二)选择正确方式去平衡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

在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之间的争议越来越大的基础上,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职能及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帮助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选择正确砝码进行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称量的基础。也是新闻人选择真相、正义、道德的方法,去称量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关键。《真相至上》这部电影以艺术的手法,形象再现了这一过程。影片的开始,女记者瑞秋发表了揭露总统发动战争的决策是失误的一篇报道,泄露了一名CIA女特工的身份。这则报道引起了国家、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也因泄露了特工的身份,影响了国家安全。因为这则报道,两个家庭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3]出于正义感,瑞秋不肯向特别检察官说出爆料人的真实身份,被关押进看守所,律师的努力,瑞秋工作伙伴对她的支持与鼓励,使她宁愿放弃家庭也要选择保护爆料人的身份。她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与正义感,勇敢面对看守所的生活艰难,丈夫的出轨,甚至是被泄密特工的死亡。瑞秋的报道与选择间接导致了该女特工失去工作,失去丈夫与女儿,甚至被极端分子杀害。血泪斑斑,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这样的报道究竟是否正确?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不同的答案,瑞秋在完成自己工作价值的同时也尽力去做到人性的善举保护了爆料人,我们对于辛辛苦苦为国家工作的特工都十分敬重,虽欲责怪瑞秋的莽撞,却也为她的勇敢、正义所感动,更为受牵连的家庭成员痛心。 [4]

(三)新闻工作者的态度

《真相至上》的影片结尾,瑞秋始终没有说出爆料人是谁。直到最后的回忆,反转剧情,该名女特工的女儿与瑞秋的儿子是幼儿园同学,在幼儿园班车上聊天时,瑞秋的新闻敏锐度致使瑞秋套出小女孩的话,知道了小女孩母亲的特工身份与事件的真相。意外的结局,两个家庭的毁灭,小女孩再也没有了母亲,瑞秋的儿子也即将在单亲家庭中成长。 [5]巨大的新闻价值、不妥协的真相,究竟带来的是什么?这是考验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的关键,而且每个新闻工作者也都拥有不同的答案,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是应当抛开所有家庭、子女的牵绊,永远只坚守新闻的真相,还是应当制造一定的假相,发挥新闻特定的价值即可呢?巨大的新闻价值,有时会促使一位新闻工作者丧失职业道德、丧失梦想,甚至蒙蔽良心,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过得了面对自己良心的那一关。 [6]成为新闻工作者之前应该有自己对于事物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这样才能在新闻事实与价值的面前能够更好地去辩证问题。

(四)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的提名是每个新闻人的梦想,为了这样的梦想,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这让人联想到1994年4月公布的获奖名单,14个奖项中的“特写性新闻摄影”(Feature Photography)奖项获得者是南非“自由记者”(freelancer)凯文·卡特所拍摄的一张苏丹小女孩的照片。一个奄奄一息、饥瘦枯槁的黑人小女孩伏在地上,一只巨大的秃鹫站在她旁边,等待她的死亡。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照片都会印象深刻,这幅颇具震撼力的照片获得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但是巨大的荣誉和舆论的唾骂也接踵而来,公众质疑摄影记者面对这个快被虐杀的小生命不去救助反而拿起的是手中的摄影机快门?几个月后,凯文自杀了,他的遗言只留下一张字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此事成为批评记者只顾抢报新闻,却丧失人性的典型案例。但真相究竟如何?凯文真的为了追求新闻价值而枉顾正义与道德?

当时的苏丹面临战乱,人民普遍饱受饥饿、贫穷、甚至死亡之苦,这都不是一名记者仅靠个人之力能解决的。对于凯文我们不应该要求更多。而且在当时,凯文在拍好照片后,就赶走了秃鹫。他的照片发表之后,更是引来了全世界对苏丹问题的重视。通过更多记者、媒体的关注报道,揭示当时当地社会问题,并敦促其社会问题的解决,这是正义的更高体现。此外,据悉凯文在自杀前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的自杀也不能简单归咎于拍摄这张照片。但是很多社会与道德的负面指责会把记者这个行业泼得肮脏不堪。这张照片所带来的群众舆论胜过他本来所想表达的理念。新闻价值与正义、道德的关系这些年来一直备受关注。 [7]

新闻人在新闻价值的诱惑面前,是否能够正确的去对待这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姚贝娜死亡事件中,记者守在姚贝娜病房的门口首先是因为她是一个公众人物,外界想知道她的一切,包括病情。既然发布了病危消息,记者就必然会到场。记者出于职业素养必定有了线索就得到一线。但记者并不是没有人性的冰块。正如有一位报道地震事件的新闻记者,即使他内心悲痛,但职业习惯让他在报道的时候“提嘴角”来表达报道的积极性。但受众却大力谴责这名记者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微笑”。无论如何,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手里的采访不能停,必须收起情绪,冷静陈述,以最客观的视角去报道新闻事实。

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个“快餐时代”,新闻人都在为如何能让公众最快时间接收到最新的媒体咨询并扩大影响力而绞尽脑汁。但是公众人物的死亡该如何报道,确实需要深思熟虑。尊重逝者家属是最基本的道德!新闻人由于职业原因,有时会直面社会的阴暗角落,在泥泞的污流中摸爬滚打,需要平衡道德、秉持正义,也只有如此,新闻人才能够更好地像积极抗癌的微笑天使姚贝娜一样带给这个社会更多正能量的信息。 [8]

三、完整呈现新闻事实的重要性

新闻事实同新闻价值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新闻事实是否完整呈现,可以影响受众对于真相的想象与理解,从而影响新闻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会有很多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可以制造新闻假相,来提高新闻的价值,这种做法无疑是最为可耻的行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保军先生在其《新闻真实论》的第三章中指出:“新闻对事实的呈现总是再现与建构的共同结果。即不管事实如何,新闻对事实的面目呈现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相对事实来说,真实总是有限度的真实。”

2015年5月3日14时20分左右,成都三环路娇子立交下发生了一起殴打女司机案件。大众轿车男驾驶员张某因为行车纠纷对现代轿车上的卢某进行殴打,性质恶劣。经公安机关审查后,张某因为涉嫌滋事被锦江区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事件到这里应该是很公正的处理。可是后来这起针对女性暴力的案件成了热门话题,甚至演变成支持打人者。舆情之所以改变,关键是因为在调查张某的行车记录仪时发现,卢某两次突然变道险些造成事故,双方都有喊话斗气让人感觉受害者在调查中有装可怜博同情的嫌疑,并非纯属无辜。而且施暴者是为了保护车中妻儿,去教训了既霸道又犯错的张某。甚至在网络话题热度持续的时候,有的网络媒体不顾受害者感受,报道了网友人肉搜索卢某的私人隐私:此车车牌号还有26次违规未处理,早在2011年有“前科”,披露她名下还有一辆宝马也有违章未处理,说她父亲是官员,质疑车辆收入的合法性。此外卢某的身份证、生活照被公开,甚至在2013年的开房记录被曝光,造成女子滥交、品质很坏的影响。由此,事件朝着扩大事态的方向发展。 [9]网络媒体的“围剿”使大家连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网上骂声一片。这在无形中给被害者带来“二次伤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媒体报道的严重影响的,新闻报道过程中并没有就事论事,针对违章记录进行报道,针对打人事件的惩处进行报道,反而呼吁社会大众集体攻击被打女司机。媒体断章取义,用博人眼球的标题营造话题,这种剪辑的力量是足以让天使成为恶魔。只有新闻影响而无新闻事实的报道,给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媒体不能决定受众对事件的看法,却能够通过对信息的截取和选题的安排来决定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事实的焦点。 [10]

新闻对受众来说,既不具备法律规条的约束力,又无政策文件的指令性,只能依靠自身新闻价值去吸引受众。因此,有必要对新闻受众认知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罗玲在其学位论文中,将网络与传统媒介新闻受众的心理诉求进行了区分,分为“通俗化”与“严肃化”两种类型。在上述新闻事实中,女司机的花边八卦,明显具有“通俗”的特征,故而受到网络的青睐。女司机受到的暴力虐打,具有“严肃化”倾向。有必要通过施暴事件对加害者有一个正确的谴责与惩罚,要有一个正能量的引导才是新闻价值的正确方向。

四、结论

新闻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对于记者来说是旁观者,但是往往要以第一当事者的角度去还原事件的真实性,即报道新闻事实。只有对信息源展开深入调查,经过不断的怀疑取证,才能引出真相。当然这还需要记者的客观公正对待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关系,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秉持正义与道德之间的正确关系,不盲目追求轰动效应,找准角度,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并提升新闻的取向价值。

猜你喜欢
瑞秋工作者受众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吃人的老虎
五月的花会带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