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络祛斑通脉方联合西药治疗早期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疗效观察

2015-02-28 08:07兴伟宋易华徐志峰马云龙刘远张欣
河北中医 2015年7期
关键词:硬化动脉炎症

兴伟 宋易华 徐志峰 马云龙 刘远 张欣

(河北省中医院外科,河北石家庄 050011)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 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使血管壁变硬、缩小,失去弹性,从而继发血栓形成,致使远端血流量进行性减少或中断,继而发生肢体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出现肢体溃疡或坏疽[1]。临床以患肢发凉、麻木、间歇跛行、静息痛甚至坏疽为主要症状,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同,其中表现为动脉缺血的患者中有30%存在弥漫性动脉病变,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肢体感染和坏死,乃至截肢,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西医多采用扩血管、溶栓等对症治疗,而中医药根据辨证论治发挥其特色优势,临床应用日益广泛[2]。2012-01—2013-12,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络祛斑通脉方治疗ASO 4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80例均为河北省中医院外科ASO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0岁,平均(57.5± 7.6)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1±0.7)年;其中左侧17例,右侧14例,双侧9例;临床Fontaine分期[3]:Ⅰ期18例,Ⅱa期12例,Ⅱb期10例。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6~72岁,平均(58.3±6.7)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2.2±0.8)年;其中左侧16例,右侧13例,双侧11例;临床Fontaine分期:Ⅰ期17例,Ⅱa期13例,Ⅱb期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订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指南”[3]中ASO的诊断及分期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脱疽的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临床Fontaine分期为Ⅰ、Ⅱa、Ⅱb的初期患者;中医辨证为寒湿阻络型;踝肱指数(ABI)在0.5~0.9之间。

1.2.3 排除标准Fontaine分期为Ⅲ、Ⅳ期的中晚期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脑系统疾病或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有糖尿病者;近期1个月内曾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者;过敏体质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指导患者饮食清淡,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忌酒。前列地尔注射液(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565)10 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每日1次静脉注射;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 100 mg,每日1次口服。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络祛斑通脉方治疗。药物组成:黄芪60 g,制附子20 g,桂枝15 g,生山楂10 g,丹参30 g,川芎30 g,地龙15 g,川牛膝15 g,水蛭9 g,炮穿山甲9 g,三棱15 g,莪术15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1.3.3 疗程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包括患肢肤色、皮温、疼痛及跛行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炎症因子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2组均于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样,采用日立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C、TG、LDL-C、HDL-C;采用放射免疫法测CRP、TNF-α、IL-6,试剂盒均由北京北方免疫试剂研究所提供。

1.5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患肢疼痛消失,肤色、皮温恢复正常,行动自如;好转:疼痛基本消失,但步履活动不能持久;未愈:疼痛不能控制,或继续加重发展。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水平变化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HDL-C均增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水平变化比较mmol/L,±s

表2 2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水平变化比较mmol/L,±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组(n=40)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C6.31±1.535.23±1.47*△5.87±1.175.22±1.05* TG1.55±0.521.13±0.21*△1.63±0.411.32±0.19* LDL-C3.81±1.213.11±1.12*△3.83±1.293.12±1.31* HDL-C0.79±0.291.24±0.40*△0.93±0.591.40±0.30*

2.3 2组治疗前后CRP、TNF-α、IL-6水平变化比较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CRP、TNF-α、IL-6水平变化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CRP、TNF-α、IL-6水平变化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组(n=40)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CRP(mg/L)4.67±0.612.21±1.10*△4.72±0.712.30±1.21* TNF-α(nmol/L)34.60±12.2518.33±10.51*△36.14±11.7819.82±10.27* IL-6(ng/L)22.39±11.5112.12±9.63*△24.19±11.5014.22±9.29*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CRP、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用药初期有3例患者初见轻度胃肠道不适症状,予以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ASO为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功能紊乱及动脉内膜的慢性炎症反应[5]。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脂可造成机体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脂质沉着于血管壁,导致血管壁内皮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由于炎性细胞的浸润可诱导LDL-C的氧化修饰,而修饰的LDL-C可进一步导致动脉内膜炎症过程,最终形成粥样斑块[6-7]。

有研究表明,阻止炎症反应有助于动脉硬化的减轻,而CRP是重要的炎性反应标志物,CRP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中不仅作为炎症标志物,而且还是一种致炎因子积极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各个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内皮功能紊乱,体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效应的减弱与CRP升高有关[8-9]。IL-6又称前炎症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产生,如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心肌细胞等,可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炎症、宿主防御及组织损伤,在炎症反应中起核心调节作用,是炎症免疫反应的重要介质,其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炎症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10]。IL-6的产生又可被干扰素-γ(IFN-γ)、TNF-α所调节,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血管内皮损伤可使TNF-α释放增加,TNF-α又促进IL-6的释放增加,二者协同可刺激辅助性T细胞增加,抑制性T细胞减少,使相关抗体大量产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内皮,造成血栓形成[11]。

前列地尔注射液主要成分为前列腺素E1,临床常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四肢静息疼痛,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2]。阿司匹林肠溶片为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并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13]。

ASO属中医学脱疽范畴,主因寒湿侵袭,凝滞脉络,或外伤血瘀,阻滞脉络,或情志失调,气滞血瘀,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温养,而造成疼痛、溃烂,甚至坏死,其中以寒湿阻络型居多[14]。因此,我们以温经通络、益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创立了温络祛斑通脉方。方中黄芪补气,气行则血行;制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桂枝散寒解表,温经,活血通络;生山楂消积化滞,活血化瘀;丹参、川芎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地龙通经活络;川牛膝祛风利湿,通经活血,长于活血祛瘀,引血下行;水蛭破血逐瘀;炮穿山甲散瘀通络,活血镇痛;三棱、莪术破血行气;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破血散结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促进细胞免疫和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可以增加抗感染能力、延缓衰老、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功能等作用[15];山楂提取物总黄酮可增加冠脉流量、抗实验性心肌缺氧、抗心律不齐等作用,山楂浸膏可使血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降低[16];丹参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作用[17];川芎能扩张微动、静脉,降低红细胞黏稠度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微循环血流,主要成分阿魏酸钠临床应用治疗各种血栓血管病均具有肯定的疗效[18];水蛭具有抗凝血及抗血栓作用,并能明显降低血脂[19];甘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的作用[20]。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络祛斑通脉方治疗早期ASO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缓解下肢疼痛,改善肢端皮色,延长跛行距离,并明显改善患者的伴随症状,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1]尚德俊,王嘉桔,张柏根.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288.

[2]化金凤,索炜,李廷荃.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11-212.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1):923-92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2-53.

[5]陈润钿.185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35):21-22.

[6]金晓宇,于睿.清脂通脉颗粒改善家兔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8):18-20,66.

[7]邱雅慧.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以及损伤修复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0):1927-1929,1933.

[8]武霞,赵世刚,宋军平.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8):25-27,105.

[9]张绍刚,吴均超,符秋宗.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脂蛋白(a)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7):14-16.

[10]Bermudez EA,Rifai N,Buring J,et al.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circulating interleukin-6,C-reactive protein,and tradi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women[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2,22 (10):1668-1673.

[11]陈丽,高兴玉,张俊,等.老年高血压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关系的研究[J].四川医学,2005,26(5):511 -513.

[12]黄晓钟,张纪蔚,郭大乔,等.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J].上海医药,2011,32(12):598-600.

[13]傅向华,孙家安.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04,19(3): 162-163.

[14]陈子胜.脱疽病因浅析[J].北方药学,2013,10 (11):90-91.

[15]房宇,刘尧.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8(7):208-209.

[16]牛志勇.活血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107例[J].中医研究,2013,26(8):23-25.

[17]马丙祥,董宠凯.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房,2014,25(7):663-665.

[18]裴艳霞.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197-198.

[19]周乐,赵文静,常惟智.水蛭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2,29(1):132-133.

[20]张利.甘草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0):147-148.

(本文编辑:李珊珊)

猜你喜欢
硬化动脉炎症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双侧腋动脉分支及右侧肱动脉分支变异一例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