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周云龙授权一人全权负责经营,另一人退出管理的提议,孙以明该如何选择?

2015-02-28 15:02
商业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培元云龙药业

“孙以明似乎更喜欢沿着旧有的道路稳健前进,但彭罗斯与《易经》早就预测了很多企业的成长就此停滞。要突破这种瓶颈,创业家要有一种‘二次创业的决心与勇气。”

孙以明与周云龙两位合伙人面临的僵局在很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典型地存在。培元药业是继续以原料药为主,稳定发展;还是冒风险,发展制剂,做美国FDA认证,甚至引进风险投资,进行收购兼并?这两条路一条稳中求进,一条险中求胜,似乎成了两位合伙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其实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最有可能发生在企业成长的瓶颈阶段。

管理学家彭罗斯在著名的《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将其称为“彭罗斯之颈”(Penrose effect)。她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独特的资源集合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资源的限制,将不可避免地遇上成长瓶颈。在一定的成长阶段,创业家所积累的能力与经验可能非常适合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但在下一个阶段,随着企业运营活动范围扩大,过去高速发展所积累的经验法则反倒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因此培元药业每年保持2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将是一个极难达到的目标。

培元药业与许多处于瓶颈阶段的企业一样,有着以下特征:

1. 创业十多年后,资产达到1亿元,员工1,600人,当初创业的激情正在逐渐消退;

2. 研发、市场等战略的制定缺乏长远计划,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快速成长,可能被对手拉开距离;

3. 一些主管形成圈子文化,各部门之间资源分享受阻、内耗严重,只关注局部利益,与公司的愿景、价值观并不一致,企业创业累积的凝聚力开始丧失;

4. 关键岗位主管形成各自的利益小团体,并开始左右创始人的想法;而创始人没有勇气去捅破,或者故意以此作为创业团队成员间的制衡,又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

5. 创始人对发展的战略、资源的配置逐渐产生分歧,不能形成一致的目标,聚合各自的力量。

这一阶段,正如《易经》所言,企业创始人可能“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孙以明对这一瓶颈的认识与另一位创业者周云龙不同,他似乎更喜欢沿着旧有的道路稳健前进。但彭罗斯与《易经》一样,早就预测很多企业的成长就此停滞,“盈不可久也”。要突破这种瓶颈,创业家要有一种“二次创业”的决心与勇气。例如谷歌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与培元药业一样是双头创始人领导,他们就能不断抛弃过去一次创业的成功经验,大胆创新。从网页搜索到移动安卓系统,从自动驾驶汽车到谷歌眼镜,到最近大举收购硬件公司Nest,谷歌的这两位创始人面对每一次的“再创业”都能精诚合作,不断推陈出新。

如果孙以明与周云龙都能明白公司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瓶颈点或者转折点上,两位创业者应该可以更好地从大局出发,而不被鸡毛蒜皮的权力争夺(例如研发部vs.营销部)、内部不同部门的圈子利益划分(常青vs.陈其锋)斗瞎了眼睛。我们给出的建议是:

两位创始人应在一个宽裕的时间段里,找一处风景美好的地方,关闭手机,隔绝外界的干扰,进行反思与新的规划。

第一天,仔细阅读TCL集团总裁兼董事长李东生的《鹰的重生》一文,探讨对TCL二次创业的理解与分析,开拓彼此的思路。

第二天,请海正药业的高管分享申请美国FDA的经验,将其作为标杆企业,学习他与辉瑞等国际药业巨头的合作经验;选择一位成功融入风险投资的创业家,听取他与风险投资家或者外来资本如何共处的经验。

第三天,两位创始人对培元药业过去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复盘,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两人过去做出的一些关键决策进行回顾与反思。

第四天,重新展望未来,锻造新的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策划新的蓝海市场。

第五天,对未来的国际化思路、竞争战略、资源配置(风险投资、并购)等模式形成共识。

第六天,召集企业各部门高管,勇敢地解剖自己,对自己在过去为了部分利益,可能偏离企业价值观的部分进行反省,鼓励各部们高管放弃部门成见,真正地参与和推动企业的“二次创业”。

如果有机会,更应带领高管拜访印度的制药巨头,例如南新制药公司、瑞迪博士实验药厂和西普拉制药公司等,这些公司从原料药(仿制药)起家,通过与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先进制药企业的合作,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通过制剂的出口,变革了原来出口原料药的低端商业模式,提高了产品利润率与竞争力。孙以明应该眼光向外,带领研发、制造部门的员工树立新的企业愿景,用新的管理模式替代旧的模式,在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李东生说二次创业将是一场“彻底的、触及灵魂的文化变革创新”,培元药业正处于这样的关键时期。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孙以明将从坐井观天的孤独中走出来,重新定位自己与合伙人的关系,在新的企业愿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像孙以明和周云龙这样的‘多头领导态势,会逐渐衍生为‘高层本位,这种高层本位会向下延展,形成部门本位,这是埋在培元药业管理层的炸弹。”

透过本案例,我们看到的是: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培元药业,管理文化和整体管理水平存在着不健康的因素。

案例中描述的培元药业,应该处于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规范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内部管理失控,团队运作不协调。而培元药业反映出的问题,恰恰就是高层不协调。从案例的描述看,这些隐患早已存在,日积月累,就成了大问题,这类现象在很多企业里具有共性。

我们仅就案例所提供的线索进行讨论。

首先,在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出现了周云龙的随意性“酌情”指挥,可是此时,孙以明虽然明知周云龙的做法不可取,却仍以“不是原则性问题”为借口,一再姑息,放任自流。正是这种放任自流,助长了周云龙的随意管理习惯,逐渐发展到“我说了算数”的程度,间接促成了现在这种局面的形成,这就是管理的随意性带来的灾难性后果。endprint

其二,周云龙的随意插手指挥,使公司形成了“多头领导”的态势,这是企业管理的大忌!一来容易让下属无所适从,二来容易造成下属员工的派别之分。而他们俩“其中一人已经在公开场合发表过意见,另一个人绝对不会公开反对或插手”的做法,看起来是互不拆台,实际上却在不知不觉中垒高了高层之间的嫌隙之墙,埋下了“掰”的种子。十几年的日积月累,终于造成了不易挽回的局面。

第三,高层分工分管无可厚非,但是在缺乏自我协调控制能力的情况下,这种没有协调裁决方的分管方法,在前两条因素的影响下,却会逐渐衍生为“高层本位”,这种高层本位会向下延展,形成部门本位。这是埋在企业管理层的炸弹,迟早会被引爆。

第四,周云龙在外树立个人形象和大功独揽的做法,已经表明他的个人表现欲和控制欲在膨胀。这种膨胀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对他人尤其是孙以明的伤害。

孙以明的隐忍让步,是周云龙自以为是和虚荣心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在培元药业内部,已然形成了两个小山头。孙以明担心“销售中心基本上都是周云龙的人,万一他们不服我,私下做一些手脚”,道出了两个山头的存在。两个山头之间就形成了企业发展的“第三道鸿沟”。“周孙之争”正是这道很难逾越的鸿沟两面的山头之争。

对于最终导致要“掰”的导火索,我认为周云龙也是站在市场前沿的角度来看待公司发展的,他所建议的市场发展方向,虽然在培元药业的现状下有冒进之嫌,但也不无道理,市场先机是需要把握好时间点的,一旦时机丧失,再跟进时的市场获取和成本都将面临难度加大的问题,当然前提条件是公司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如果没有全面分析公司的整体情况就贸然出击,确实有可能给公司带来灭顶之灾。

面对这道决策难题,看起来周云龙还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嫌,在周云龙的要求背后,似乎隐藏的是他的私欲和好大喜功。从“他对自己竟是如此见外,他藏掖着想法,难道是在等待机会先斩后奏”来看,孙以明要解开这个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孙以明退出管理,将公司全部交到周云龙的手里,这也是一招险棋,更需慎重。

因此,建议孙以明采取“三部曲”。第一部曲:孙以明可以开诚布公地与周云龙深谈,从创业初衷到携手发展,从艰难起步到今日辉煌,细数昔日兄弟共创基业,今日携手再闯难关的心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试着唤醒周云龙渐已忘却的初心。同时认真分析企业内部管理现状、面对的形势、战略布局的乐观前景和风险隐患,试着以客观的分析说服周云龙。

同时,孙以明应该做第二手准备:说服不了周云龙,怎么办?

此时就要唱第二部曲:孙以明可以提议也有权提议召开董事会扩大会议,扩大讨论决策的范畴,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前瞻性分析,共同探讨这个决策的风险和利益所在。不要怕会议上有争论,有争论才能明辨是非。

如果会议仍然解决不了问题,而孙以明决定独自经营,那就只好再唱第三部曲了:孙以明需要明确提出独自担纲的前提条件,比如进行绩效分工等,尤其是对他有担忧的地方要提出具有制约性的限制条件,以制约方法作为独自经营时对前沿市场和其他对立因素的保障,换取弱势主动权,减少被动因素。同时加强内部机制建设,强化规范管理,规避内部风险,尤其要解决内部分化、团队沟通及合作困难等问题,同心协力方能取胜!

希望周孙二人可以冰释前嫌,祝福培元药业能够健康发展!

“对赌协议的提出,看似是为了解决经营管理权的问题,实质是股权之争,谁拥有控股权,谁就有决策权。”

培元药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周云龙、孙以明两位合资人就企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式产生了分歧,无法通过沟通来协调,于是周云龙董事长向孙以明总经理提出了具有“对赌”性质的提议,即由一方全权负责经营,如果未达成经营目标,业绩差额部分就用其股份折算补偿给另一方,并移交管理权。虽然这一提议有些不近人情,但这何尝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从有利于培元药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由周云龙一人全权负责更值得期待。

首先,对赌提议的一人全权负责制,化解了培元药业两大股东在战略方向上不统一的矛盾。 “谁能保证今后三年公司净利润平均增长20%,就按谁的主张,一人来管”可以理解为一方自行放弃为期三年对企业的管理权限,无条件对另一方授权。一般公司的重大决策,通过公司董事会、股东会合议,最终形成决议,是提案、坚持、妥协、表决的过程,更是控股权占支配地位的充分表现。该提议规避了其中的周折,也是基于双方的基本信任,虽然带有条件,但充分放手,允许试错,值得推崇。周云龙大胆提出对赌提议,不仅体现了他敢于担当的勇气,也表现出他急于改变企业战略方向不统一的矛盾。同时,他提出净利润平均增长20%的目标,说明他对企业未来发展已做好明确的规划。

其次,一人全权负责制,解决了培元药业多头管理的问题。企业的日常管理运营,经营目标的达成,需要系统集成,不欢迎例外管理。周孙二人都可以拍板,表现出培元药业在日常管理中的权职不够清晰。二者的分工是基于两人之间的信任,没有规范约束和具体界定,跨界行为时有发生,管理交叉的弊病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周云龙一人全权负责,可以更好地为发展制剂做准备。其中FDA认证可以采用服务外包的模式,由专业团队主导,评估风险,确定路线图,设置时间表,设定预算投入,企业内部全力以赴配合执行。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对积累的资料按80/20法则进行数据分析,系统化考虑资源配置。对外销售,需量化增长指标,如年增长不低于25%,并设立开拓新市场的目标。对内生产,以研发为依托,明确降低成本指标,从原材料采购、生产效率、单位能耗、库存、物流、资金回收等多方面着手,全方位提高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程度,逐步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再次,对赌提议的股权变更风险,虽是经营压力,但更是激发经营者努力进取的动力,是促发二次创业的机遇。企业经营不进则退,待在舒适区,不积极主动求变,将丧失先机,商业领土不断被蚕食,企业逐渐贬值。培元药业的发展已进入相对稳定期,周云龙认识到需要赋予新的使命,需要出击式的主动突破,才是培元药业的立足之道。周云龙的创新、求变是创业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家必备的素质。培元药业要进军制剂领域,对资金的需求肯定超过企业自身的融资实力,引进风投是必然的选择。风投的进入也可以采取对赌的方式,制订合理可行的协议条款,把握好融资和控制之间的平衡点。逐利是风投的目的,但企业终究是企业家的,企业家不能丧失控制权。风投加入后,企业应着手规范经营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流程建设,建立决策机制、业务流程,充分发挥协商机制,依法治理公司。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合资人之间就发展理念产生分歧是一种常态,雷士照明股东的分家就具有典型性,和培元药业的情况相似。雷士照明以股东的股权彻底变更而画上句号,虽然创始人吴长江获得了控股权,拥有了自由决策的空间,但企业已伤痕累累,坎坷不断。

培元药业的对赌提议,开启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新思路。挑战成功不仅能给股东创造更多的回报,提升企业价值,而且在股权没有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使挑战者拥有了决策权和经营管理权。挑战失败,则可能丧失部分股权,而获得补偿的管理者自动拥有了管理权,又能开始一段新的企业征程。

培元药业的对赌提议条款有待商酌,应该添加目标超额达成的股权无偿转让,如超额1%,无偿转让1%的股份;不管是无偿转让还是补偿,可以设置封顶数,如67%,33%;还可以在对赌进行中增设一些风险触发条件,保护双方当事人,等等。

合伙人要掰,不是不能接受,但要将对企业的伤害减到最小程度。成长中的企业人,应满怀契约之心,在创业伊始就明确股权设置与分工,在创业进程中逐步迈向规范化管理,在企业成长中学会包容和兼听。少一点自大,多一点自信;少一点固执,多一点坚持;少一点狂热,多一点理性;少一点争执,多一点理解……那么,真正企业家的队伍又多了一个你!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元云龙药业
首爱药业
丁云龙:公益路上显大爱
康洁药业
幸福就是跟你走
悦康药业
扬子江药业
苏云龙作品
周云龙教授
The influence of wave surge force on surf-riding/broaching vulnerability criteria check*
云龙湖浮游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