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秋士的浩叹

2015-02-28 15:26陆奇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4年24期
关键词:古迹秋景家国

陆奇

杜甫一生诗作颇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选录了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这三首诗,作为了解掌握杜甫晚年诗歌风格的讲授篇目。这三首诗内容、主题、艺术技巧各异,但其中有一种情怀维系了三首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即杜甫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秋士情怀,这种情感贯串始终。

“秋士”一词,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引用过。《故都的秋》写了郁达夫对故都秋的眷恋,郁达夫能否称为“秋士”,不加赘述。“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士”常有的特征是:忧国忧民却又壮志难酬,人已迟暮却又壮怀激烈。所以把杜甫称为“秋士”,是比较恰当的。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4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杜甫打算从蜀地浣花溪畔顺流而东,回到故乡,却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滞留夔州。滞居夔州两载,是杜甫诗歌的高产时期,也是他晚年诗歌风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杜甫诗三首”就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一、《秋兴八首(其一)》

这首诗奠定了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也奠定了杜甫“秋士”形象的基础。

《秋兴八首》是一组诗歌,《秋兴八首(其一)》写的是巫山巫峡气象萧森、阴气袭人的景象。当时蜀地边境又起战事,看到夔州秋景,作者泛起了思乡之情。滞留夔州两载,两年时间虽不算太久,但感慨颇多。“丛菊两开”,意指在夔州已历两秋,“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可两秋,人却不可两秋。望向孤舟,系在岸上的纤绳何日才能解开,自己何时才能登舟回到“故园”?刀尺声、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让人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思乡之意,凄苦之情,尽在不言中。

与其说是“故园心”,不如说是“家国心”。想到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国势,对国家边地战事的担忧,深深地埋于萧森的秋景当中。秋士的家国之思、忧国情感,在这首诗中已见端倪。所以,这首诗不仅奠定了这三首诗悲凉沉郁的感情基调,也奠定了杜甫“秋士”形象的基础。

二、《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借古咏怀,进一步塑造了“秋士”形象。

《咏怀古迹》也是组诗,《咏怀古迹(其三)》借咏叹王昭君的遭遇而抒怀。昭君因汉帝昏庸,

不辨美丑,被迫远嫁他乡,流离颠沛,生不得归,死葬大漠。这一年,杜甫已经55岁,人生已走到暮年,故园之心切切,时时想着何时才能落叶归根,旅人归园。由昭君的遭遇联系到自己的身世,诗人回想自己空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济世之志,却终被疏远,郁郁辞官,漂泊西南,孤舟为伴。

“秋士”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已至暮年,壮志难酬。虽然这首诗没直接写秋,但是却写出了杜甫人生之秋,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秋士”的特征是吻合的。所以说,《秋兴八首(其三)》进一步塑造了杜甫的秋士形象。

三、《登高》

这首诗是杜甫所有情感的总结和爆发,即一位“秋士”的浩叹。

《秋兴八首(其一)》由秋兴怀,写到的秋景萧瑟阴森。《登高》亦写秋,而这首诗的秋景是:玉露凋林,枫叶似火,急风猎猎,秋高气爽。色彩极其壮丽,气势恢弘。正是这样境界阔大、悲壮雄浑的秋景,才能承托起一个秋士的浩叹,“大悲”则需“大景”来衬托。三首诗中的前两首,把一个秋士的形象初步勾勒,而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句诗横空出世之后,杜甫吟咏长叹的“秋士”形象才显得更加丰满起来。

《登高》的八悲里,有《秋兴八首(其一)》的羁旅之愁、家国之思,有《咏怀古迹(其三)》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又多出了年老多病、潦倒失意的感慨。叹峡江之秋,叹人生之秋,叹家国之秋。声声浩叹中,杜甫这一吟咏长叹的“秋士”形象终于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秋士”的另一特征正是壮怀激烈、吟咏长叹,这一特征用在杜甫身上也是吻合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迹秋景家国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古迹遗址探险手册
京都古迹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江渡
简论《九辩》中秋景的描写
自古逢秋悲寂寥
谁咬得更厉害
中国主要的历史名迹China’s Top Historical Sities
数位拍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