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2015-03-01 10:38许锋华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组织者认知结构新旧

赵 珑 许锋华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教学新论

微课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赵 珑 许锋华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课程,虽出现时间较短但教学实践发展迅速。微课教学注重教学效率,关键在于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其具有内容针对性、教学环节紧凑性、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等特征。微课教学中,使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可采用以下方法:明确教学任务,构建认知框架;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指导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提供比较性组织者,明辨知识间的差异;注重陈述性组织者的运用,整合教学内容。同时,在运用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先行组织者的教学功用;关注学生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丰富教学形式,多种方式呈现先行组织者;提高教师微课开发及设计能力,发展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

先行组织者;微课;微课教学

随着“微”文化的发展,微博、微信、微广告、微媒体、微营销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流方式。当“微”文化进入教育领域,便产生了微课、微课程、微型课程、微课堂、微教案等“微”事物,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2008年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首次正式提出微课,他认为把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课程整合精炼融为1 min的微视频内容,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并将它称为“知识脉冲”。我国对微课的认识源于2010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的引入,引起了从政府部门到学校的广泛关注,并通过举行微课教学大赛等形式逐步融入到教学实践。微课的发展时间虽短,但迎合了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既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个性化的需求,又能减轻教师的课堂负担,逐渐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兴趣,并将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微课教学特点、教学规律及学生的学习规律,灵活应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师生共创学习,使微课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一、何为微课教学

对微课教学的认识基于对微课内涵的理解,由于对微课内涵理解的多样性,对微课教学的认识也有多种理解。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张一春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我们认为微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教学载体,针对某一学科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置的,既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又可以有教学活动过程的课程形式。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其具有课程内容集中、课程时间短、课程组织形式多样等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微课教学是利用微型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1) 微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微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解决某个学科中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其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一般是一个核心概念或一个专题的内容。

(2) 微课教学环节的紧凑性。微课教学主要集中在1~10 min内,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每一个教学环节必然安排得相当紧凑,且每个教学环节的逻辑层次都相当明确。

(3) 微课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微课教学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和可感性。在教学过程中,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需要辅之以讨论、提问等形式,使微课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

二、微课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呈现

奥苏贝尔就如何贯彻“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提出了具体应用的策略: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3]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在教师分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供帮助学生联结新旧知识间结构的组织材料而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

微课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及学生认知的规律,先行组织者的呈现是多种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其目的是建立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完成知识的迁移同化。从不同的角度,先行组织者的呈现有以下类型。

1.呈现时间:课前、课中和课后

一般来说,课前是师生准备阶段,教师进行备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学习内容的准备;课中即为课程内容呈现,师生通过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集中时间阶段;课后是对所学内容的完善阶段,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布置习题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检测和巩固。根据教学特征及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教师在微课教学过程中不同时间段,根据教学要求呈现先行组织者,即教师在课前阶段以连接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为主,在课中阶段以引导、提示为主,在课后以补充、巩固为主。

2.呈现方式:联结新旧知识

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不同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联结新旧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师通过设问激疑的形式,由问题激起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进一步辨别知识间的差异;或针对某一类型的知识需要采用直接讲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讲解知识点,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学习新知识的要点;或由教师设置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真实再现某场景,呈现新旧知识间的某些情境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情境,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3.呈现内容:教材内外的知识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寻找新旧知识间的“固着点”,帮助学生确立稳定的知识联系时,其“固着点”一方面来源于教材本身,另一方面来源于教材之外的知识。那么,对于教材内的“固着点”,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程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知识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对教材有更全面的理解。对于教材外的“固着点”,其选择范围比较大,内容也比较丰富,教师可以选择最佳先行组织者材料,建立知识间的稳固联系,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4.呈现形式:实物再现或多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形式需结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营造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一般有呈现图片、实物、模型等实物再现的方式,也有利用音响、投影仪等多媒体形式,也可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不同的呈现形式产生不同的效果,通过实物再现的方式可直观具体事物,对事物认识更为具体;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可设置不同情境再现知识,使学生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建构知识逻辑;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可直接使学生明确知识的概念及特征,强化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

三、微课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应用策略

微课的设计理念是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清晰地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掌握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它对时间的限制及知识内容的完成有严格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微课设计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先行组织者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明晰知识间的结构,更有利于学生稳固地掌握知识。在微课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可采取以下方法。

1.明确教学任务,构建认知框架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4],注重将知识点集中提炼融入1~10 min的教学微视频中,知识信息量较为丰富,并对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要求较高,那么如何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同化,成为教学设计关注的焦点。首先,根据微课教学主题,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分析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有效组织,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地认识教学过程。其次,帮助学生构建认知框架。新知识的结构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存在不相匹配时,需要构建认知框架,利用先行组织者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提取旧知识,构建有益于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实现学生认知行为或技能的有效改变,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指导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不论是对新知识的重难点的预习讲解,还是复习巩固,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基础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起点。微课教学立足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要顺利实现这一宗旨,也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充分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构建新旧知识联系的平台,组织先行组织者材料。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即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吸收并固定要学习的新知识的过程,达到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从而掌握新知识[5],即在微课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情况的掌握是教师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也就是对学生学情的分析。

3.提供比较性组织者,明辨知识间的差异

奥苏贝尔认为,在认知结构中已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时,或者对新旧知识之间关系辨别不清时,需要提供新旧知识间异同的组织者,即比较性组织者,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旨在让学习者辨别新旧知识的差异,正确认识新旧知识的特征,达到对新知识的掌握。微课教学旨在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而针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不扎实或是对新知识理解困难时,教师向学生提供比较性组织者,通过与提供的知识间的比较,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对旧知识的巩固及新知识的掌握。这类组织者的提供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先行组织者材料并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识别新旧知识进而掌握新知识。

4.注重陈述性组织者的运用,整合教学内容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认知结构并不是总能顺利同化新知识,当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来同化新知识时,需要提供一个概括性与包容性水平高于学习者的新材料的组织者,即陈述性组织者。它源于认知结构中同化新知识的需要,且是高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上位概念,以便获得一个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这要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还要关注学生认知的结构层次。微课教学以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的特点易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因此,教师应整合教学内容,适时为学生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间的结构层次,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知识脉络。

四、微课教学中先行组织者应用的保障措施

微课是课程发展的新趋势,需要适时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在微课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需明确其在教学中的功用,关注学生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提高教师微课教学开发及设计能力,积极推动微课教学的实践进程。

1.明确先行组织者的教学功用

虽然先行组织者策略已成为一种成熟可行的教学策略,但由于与其他教学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且部分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理论素养而造成教学应用上的偏差,尤其是与新课导入的功用产生混乱。新课导入是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联结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新旧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同化,其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明确先行组织者策略与其他教学策略在功用上的区别,可以更好地发挥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微课教学中的功用。在微课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关注学生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是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起点,也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微课教学中,不论是提供陈述性组织者还是比较性组织者,都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式。另外,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设计,增加微课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形式。在微课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的主动性,形成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微视频放置在课前、课中及课后不同时段预习、复习、巩固知识。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会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而通过自主学习进行学习内容的预习及复习,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的同化,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问题的探索,提取原有知识的信息进行新知识的加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解放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同化新知识,进行有意义学习,也养成了学生的学习独立性,体现出微课教学不仅能养成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勤动手动脑的习惯,还能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增长。[6]

3.丰富教学形式,多种方式呈现先行组织者

微课教学最大的特征是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根据教学需要,充分结合先行组织者策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交叉进行教学设计,如教师充分利用微视频等教学工具作为先行组织者,积极配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深入开展教学活动,选择设置疑问、收集资料、布置开放性习题等方式增加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重先行组织者多种形式的呈现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多样性,即先行组织者在呈现时间、方式、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选择先行组织者材料并采用适当的呈现类型。因此,在微课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形式成为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示,促进微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提高教师微课开发及设计能力,发展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

微课的出现,对教师处理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教学不仅仅需要掌握搜索、处理、应用数据的能力,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首先,微课的制作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制作技能,如录屏软件的操作,若设计内容需要结构完整的微课课件,还应具备音频、视频的处理能力。其次,微课设计及教学技能方面,教师仅会制作而缺乏教学技能,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微课建设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微课教学的开发与设计能力。教师在充分利用先进教学工具的基础上,应积极把技术与能力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与技术融合,促进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同时,微课开发与设计也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能够促进教师学科知识科学化、促进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及教学水平。[7]随着微课教学的迅速发展,对教师的微课设计能力及开发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应积极适应微课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适合微课教学的策略,提高微课开发及设计能力,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1] 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 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3] 周龙影.教育心理学新论[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225.

[4] 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33-35.

[5] 叶浩生.心理学理论精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67-368.

[6] 孙小蒙,葛元骎,叶大鹏.微课建设与学生发展的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8):94-96.

[7] 李会功.微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新途径[J].理论前沿,2014(9):21.

[责任编辑:黄晓娜]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12.009

2015-04-07

赵珑(1989-),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许锋华(1977-),女,湖北巴东人,博士,副教授。

G424.21

A

1002-1477(2015)12-0035-04

猜你喜欢
组织者认知结构新旧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看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怎么干
导演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最节电的人